问题

如何看待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同学连发 10 篇 SCI 一作?

回答
最近关于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同学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文章的新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普通人,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令人瞩目。本科生,而且是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文章,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成就。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 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科技论文索引,被收录的论文代表着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价值。而“一作”,也就是第一作者,意味着这篇研究的主要贡献和工作是由他独立完成或主导的。能在本科阶段就达到这个高度,可以想象背后付出的努力和展现出的学术能力。

从“努力”这个层面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励志的故事。科学研究往往是枯燥、漫长且充满挑战的。从选题、文献调研、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处理,到最终的论文撰写和投稿修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和聪明才智。想象一下,任同学在完成本科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这需要他牺牲掉很多同龄人享受的娱乐和休闲时间。连续十篇,说明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爆发,而是长期、持续的投入和耕耘。这背后一定有超乎寻常的自律和对学术的热情。

从“天赋”这个角度来看,也不能排除任同学本身具有很高的科研天赋。科研不仅仅是努力,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创新性的思维。能够连续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可能也意味着他在某些领域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快速抓住研究的“点”,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当然,天赋也需要被引导和培养,所以这与他的学习方法和导师的支持也分不开。

关于“导师和平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即使天赋再高,没有好的导师指导和良好的科研平台支持,也很难取得如此成就。一位优秀的导师能够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关键的技术指导,并帮助学生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学校提供的科研资源、实验室条件以及与同行交流的机会,都是促成这些成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学生的个人努力,但也应该看到他身后团队和学校的影子。

对于“为什么是他”以及“这种现象普遍吗”的讨论也很有意义。 这件事情的出现,可能会引发大家对高等教育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本科生能达到如此高的学术水平,而大多数学生可能还在摸索阶段?这是否意味着当前的培养体系存在一些可以借鉴和改进的地方?例如,是否应该更早地让学生接触科研,是否应该提供更多支持和机会给有潜力的学生?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 对于“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学霸”的标签上。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论文的研究内容、质量以及发表的期刊水平。如果这些论文都是在相对容易发表的期刊上,或者研究内容比较边缘化,那么其价值和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当然,如果这些论文质量都很高,发表在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上,那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另外,围绕这件事,可能也会出现一些“羡慕嫉妒恨”或者过度解读的声音。 有人可能会质疑其研究的真实性,或者猜测是否存在其他“捷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批判性思维很重要,但对一个取得如此突出成就的年轻人,我们首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立刻去揣测。

总的来说,湖南科技大学任同学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无疑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它展现了一个本科生在学术道路上可能达到的高度,也让我们思考人才培养的多种可能性。我们应该从他的努力、天赋、导师和平台的配合等多个维度去理解这件事,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学术追求、科学精神的启示。同时,也希望这样的优秀成果能够激励更多有志于科研的学子,并引发对高等教育的深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看待?我只能一声叹息,为这个姑娘心痛。

这个问题,一开始我就转到知乎想法上了。我看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所谓的“十篇SCI”意味着什么。所以我单独写个文章,展开说一下。我怀着万分悲痛写这篇文章——因为我能看得出,这个姑娘虽然很勤奋努力,却被指向到了错误的方向……

1,在学术圈,SCI并不是越多越好,最基本的常识,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确:首先,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要比很多篇平庸的文章有力得多——哪怕后者的累加影响因子和超过前者;其次,哪怕没有文章,也比有一堆水文章好,水文起到的作用是负的——故意灌水是你学术生涯终生的污点,仅次于学术造假。

2、在SCI体系下,不同的学科对影响因子的看待标准不一样——有些工程类专业,IF0.5的期刊确实也是不错的期刊,足够研究生毕业。

而具体到有机化学,Nature主刊和子刊这俩论外不算,一线的一区期刊JACS,2018年的影响因子是14.695,与它并列的Angew(《德国应用化学 国际版》)影响因子在12.25左右,一般来说认为这俩是同一水平的顶级期刊(具体谁强谁弱姑且不论);二区期刊里,比较常见的Org. Lett. 影响因子大约有6.5左右,与之处于同一档次还有J. Org. Chem、 Adv. Synth. Catal等等。一般来说有一到两篇二区,差不多足够国内大多数有机组的博士毕业了;硕士水平的三区期刊,比如 Tetrahedron Letters(我硕士毕业还发过,我们这边硕士毕业要求是一篇SCI)IF差不多有2-3的级别。

至于当事人投的四区IF0.5左右的期刊,毫无疑问属于彻彻底底的灌水——很多好一点的学校,导师压根就不允许投稿。

3、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平时还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并不能像研究生那样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对于不同的学科,本科生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可以参与科研的程度,是存在显著差别的——计算机、电子、物理(部分方向)之类的学科,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程度相对较高,最顶尖的本科生完全可以像平均水平的博士生一样发第一作者的顶级paper。

而相比之下,化学科研对本科生就不那么友好了——化学属于典型的实验学科,实验工作量远远大于计算机电子之类的学科,平时要占用大量时间去做实验,而且投稿目标以期刊为主,审稿周期长,对于以发文章为目标的本科生显然很不友好。而具体到有机化学这个方向,它在化学材料类所有方向里,属于实验负担最繁重的一档——而且哪怕是灌水,一样需要相当大的工作量。有些纳米材料之类的方向,大量灌水虽然也不是好事,但起码做实验的流程没那么漫长而繁琐,不至于大规模挤占学习时间,不会耽误你好好学专业课——而有机方向则根本不可能。

因此,在清北之类的一线强校,我们反而极难看到有机化学方向的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就发一作论文的——因为一线强校对专业课要求很高,本科就急着发paper最后大概率把GPA搞砸,得不偿失。时间是有限的——你多花一分钟时间过柱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少一分钟,老天爷不会因为你勤奋就让你每天有25个小时

4、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起这样一个标题——让一个本科生连续发七八篇有机化学灌水论文的导师,就是在毁人不倦。

IF0.5的四区水文,对于本科生来说,如果发一篇,其实也还是一件好事——没有什么灾难性的负面影响,还锻炼了实验技能,提振了信心,写在简历上就像炒菜加一点味精一样,是个很出色的点缀。而连发七八篇水文,就像是炒菜一次加一碗味精一样——这菜还能吃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连发七八篇水文的做法,给当事的姑娘起码造成了这样几个不良后果:

  •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术生涯污点,这个一开篇就说了
  • 直接败坏了科研品味——这样一遍一遍灌水,以后形成路径依赖,还怎么做有深度的工作?都不用说以后找教职了,到了博士阶段,只会发四区文章,放在任何一个学校都是别想毕业的
  •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多花一分钟时间过柱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少一分钟;有机化学的水文,工作量再怎么小,也比其他专业和方向同档次水文高多了。连续发七八篇水文,意味着总的工作量差不多相当于硕士和博士的水平了——然而硕士博士除了刚入学的第一年之外,其他时间都是不需要上课,全力投入做实验的……换句话说,当事人这样做实验,那就是字面意思上的荒废学业

当然,也许有的人会说,你怎么就能断言人家一定学习不好呢?说得难听一点——如果当事的姑娘真是不世出的天才,那她怎么就连个985都考不上,进了一个双非普通本科呢?如果要高强度的做实验,那么大二大三本来应该学的专业课这边,自然也就只能划水过去了。恰好,在我之前的想法里,有当事的姑娘同校的同学介绍了考试的情况:

坦率地说,我很怀疑这姑娘是否有时间系统地看过两遍以上的邢大本这样的有机经典教材……

我们就不说以后的科研这样遥远的话题了,只看大四保研去985这样的一个比较短期的目标——她拿到本校的外保资格,不代表就能去上目标学校,她还要自己去参加目标院校的夏令营,要过笔试和面试。一般情况下,面试会要求使用英语做个自我介绍(有的甚至会安排一部分甚至全程英语问答),然后还要问到一些专业课相关的问题——显然你不可能指望目标高校放水,人家看你是双非的,不故意增大难度就不错了。那么问题来了,这姑娘大二大三专业课都水过去了,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英语口语,光有虚高的GPA,能扛过面试这一关么?

光是这么抽象的描述,估计有的同学可能对于有机化学领域的客观情况还无法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直接把曾经被认为“过度科研导向”的清华特奖拿出来做个对比。


从统计图表可以看出,化学系+化工系本科特奖一共只有6人,跟向来难以发文章的土木系机械系属于同一水平——电子系一共9人,CS+叉院一共8人,都与我上面说的学科特点相符。然后我们再来具体看一位清华化学系的获奖人:师从邱勇院士的“双料特奖”马冬昕博士。

马冬昕,清华大学化学系直博五年级,师从邱勇院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有机电子学)。攻读博士期间,其所在团队突破美国照明设备生产商UDC核心专利,国际上首次提出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通用分子设计策略,构筑新型磷光材料体系,设计开发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从而实现高性能有机发光器件。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授权或公开发明专利2项,另有一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已经投稿;曾参加第四届有机复合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rganic Composite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IWOCOMD 2016),获评最佳墙报奖。曾先后获评清华大学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五四杯首都青年学生乒乓球总决赛冠军,入选首届清华大学“清峰日新”优秀研究生支持计划。

我们可以看到,马冬昕博士的研究方向虽然不是完全的有机化学,但也涉及到有机合成,因此有一定的可比性。

在读博的四年时光里,她总共合成了84 种新材料,制备了近千块有机发光器件,撰写了14 本、共计3000 多页的实验记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10 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
  在如此多光鲜亮丽的学术成果背后,马冬昕也遇到过一段低谷期,而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化茧成蝶,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
  2011 年获得本科生特奖之后,她曾一度信心满满,急不可待地想要攀登科学高峰,“想练就一招制敌的绝技”;但是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她才真正认识到科研的不易与艰深。虽然马冬昕在本科期间就早早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但是在博士起初的两年里,课题仍毫无起色,实验记录本上写满了“失败”。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马冬昕博士的第一篇SCI论文,发表于2012年——此时她已经大四毕业,而博士第一年并没有论文产出,这也与新闻稿的描述相符。显然,如果要把化学专业课学得足够扎实(基本相当于“在清华的期末考试中拿高分”),即使是马冬昕博士这样的“双料特奖”,也根本不可能在大三就投出一篇不水的一作paper,更不可能连灌七八篇水文了。

于是回过头来看,当事的姑娘,真的能做到“不荒废学业的基础上努力科研”吗?我想看到这里,各位读者心里应该有数了。对于这位姑娘在科研路上受到的严重误导,联想到她接下来可能的遭遇,我也只能一声叹息了……

PS:查了一下,新闻稿原文是5月初发的——希望这位姑娘能至少好好利用大三下这几个月时间,把英语和专业课再扎扎实实地过一轮,争取成功保研去个好点的985,也许还有拨乱反正的机会。

user avatar

知乎这个全国最水平台居然痛心中国科研灌水。。。

user avatar

怎么评价呢?仿佛看到了史前恐龙。

就我国科研体制的评价标准有那么几次变迁,21世纪以前论资排辈只要是专著就行,到21世纪初的SCI“数篇数”,过渡到一零年代的“看分区”,目前快二零年代已经渐渐向“代表作”评价体系迈进。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仿佛自然界中的环境变迁,而科研院所中生存的各色人等也好像处于生物进化一样:在不断加码的标准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我在某985高校就读的时候,就发现2000年前很多评上教授的“三叶虫”还处于掏版面费发中文论文阶段,2000年“数篇数”阶段上位的“恐龙”很多只会水后来被评为三四区的论文,目前这个“看分区”阶段上位的“尼安德特人”可以冲一冲所谓一区论文,将来这个“代表作”评价体系下来的新新人类人必然会各种经营和拉帮结派来产生自己的三高代表作(高门槛,高影响因子,高引用)。

现在看来,也只有少数“三叶虫”可以进化成“恐龙”,个别“恐龙”可以上升成“尼安德特人”——淘汰的总是大部分。那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当评价体系已经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后,没跟上的人咋办?比如西南某985高校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数篇数”阶段曾经规定影响因子总和达到18的可以留校,于是靠水三分不到的论文留下了一大批学术近亲繁殖的产物。突然“看分区”了,这些在这条水论文路径上产生依赖的各位老板们再水也没用了,他们言传身教同样五行皆水的学生怎么办呢?那当然是流向等而下之的二三线高校。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涓滴效应。所以,突然近年来看到的很多n线高校个别学生几年狂发n篇SCI的事情。

而目前一线院所,由于评价体制的变化,已经不再热衷于灌水,转移到憋代表作这条路上来。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其实就意味着这些灌水几乎对于未来的学术发展会毫无作用。而不灌水呢?一方面是能力所限——不灌的“科研”他们老师也不会啊!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天花板,你平台差,水平低,没有有名大老板,不认识各色编辑审稿人,连渐行渐远的“看分区”时代步伐都赶不上,只能沦为侏罗纪恐龙一样的命运。

怎么评价呢?众生皆苦。可惜这些“三叶虫”,“恐龙”和“尼安德特人”早已经功名到手,编制及身……而我辈,只能说“吃X都赶不上热乎的”。

user avatar

几年前有一个新闻,说的是某二本本科生大学四年期间狂揽65个证书,叠起来高达1.3米,结果毕业找工作时屡屡碰壁。当时新闻的原话有一句,“难道自己65个证书竟然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

结果这个问题在知乎上提出来后,高票答主纷纷把这65个证书的含金量扒得一干二净。简单来说,除了几个省级证书和通用技能证书还算有点价值,剩下的大部分证书都类似幼儿园小红花一样的存在,卵用没有。

而且相对应的,新闻的主人公在狂刷65个证书的同时,居然没有考过六级证书,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区,口径基本都是一致的,说这个新闻主人公花大量时间水了这么多证书,看起来很好看也很努力,实际上如此多重复的水证在找工作时卵用没有,甚至有时还是副作用,还不如水几个证书之后,把剩下来的时间去搏一搏那些难考的证书,托福啊CPA啊之类的。


现在这个问题改头换面变成了科研背景,一个本科生狂揽1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是四区水文,就突然有人看不清问题本质了。

对于本科生,有一两篇文章和没有文章是本质上的区别。

但是有八篇水文和有一两篇水文有啥区别?我个人认为没有区别。

那为啥不在水了一两篇文章之后,把胜下来的时间用于冲冲高IF论文(事实上人家后来确实这么做了),补补基础课,或者提前去目标实验室搬搬砖呢?毕竟你这后六片水文,对于你的申请一点用也没有。

我倒是不觉得发太多水文算是个扣分项,因为最不济还有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就是不往简历上写——不少地方查人也就查查简历上列出来的已发文章是不是真的。

问题主要还是浪费时间,志存高远者没有太多时间可以浪费。

与各位共勉。

user avatar

我手下的博士生,三年可能能发一篇5分以上的论文,两篇就比较难了,我带过的一个本科毕业论文生,以第一作者发过两篇5分以上的论文

本科生比博士生强吗,不是的

那个本科生,做了半年实验,很勤奋,很认真,但他不需要动脑子,因为那个实验很成熟,只需要动手检测冰箱里放着的那一堆样本(很珍贵的样本,花了很多钱从全国采集到的),然后积累足够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5分以上的文章很容易的,因为样本实在是珍贵且很有代表性。但之所以给这个本科生做,而不是给博士生做,因为没必要,这么成熟的实验,只需要天天重复操作就可以了,都不用动脑子,给本科生做,然后我分析数据发文章就足够了,看在实验都是他做的而且完成度非常好的份上,发的两篇5分以上的论文,我都给了他第一作者

博士生我可不会安排这种好事给他们,从设计实验,到采样,到检测方法建立,到数据处理分析,论文写作投稿修改,都得自己来

看出来其中差别了没有?

知乎学生党很多,而且学历普遍以本科为主,他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幻觉,本科生是最强的,硕士就差多了,到了博士,基本都是傻子...

………

评论区炸出了好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精致两字都多余

……

关评论吧,真没想到有那么多宁可在知乎灌水也不能去脚踏实地去做点事的博士生,一个个愤愤不平地埋怨为什么好事轮不到自己

从导师这个角度再说几句吧,好事轮到你的前提,或者说给你资源的前提,是因为你的勤奋与认真,让导师觉得你可造就,说白点,你先让我觉得你有本事又勤奋,我才会考虑给你资源,一开始你就圆滑世故,工于心计,想要太多又不肯付出,一个正常的导师是不会有兴趣培养你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种宣传挺拉仇恨的:

看到题目我有种不详的预感,看到这个图之后,我关掉了网页:

感觉这个文章是高级黑,一个做高分子的公众号拿一次性纸杯做有机实验做宣传?


很多人邀请我回答,我就看了一下,

我先坦白,我不是柠檬精,J CHEM RES这种杂志别说6篇,就算600篇送我我现在也不会要,如果是本科期间的话,还是可以要的,不要超过2篇吧。

我先科普一下数据,

J CHEM RES 2018年全球一共146篇,她就占了6篇,


按单位看,这差不多就是个校报吧,


看到很多尬吹的,我看得很尴尬,

我之前写过的:


我觉得有个回答写的不错:

他回答的算一方面原因吧,

而我就更简单粗暴了,本科生都能刷这么多的领域说明啥?没门槛、不需要前置技能呗,还能有啥呢?

我理解现在很多学校要在主页造些新闻好搞宣传,

但是其实这些宣传也已经把学校分了等级:

一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NS、

二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JACS/PRL、

十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十篇SCI、

一百流的学校会说本科生发了一百篇SCI...


这是一种逃避的手法,

本科文章发的怎么样除了宣传意义,和博士以及机构水平没太大关系,

要比就比博士的NS/JACS之类的硬指标,

硬指标不比,去当逃兵调年龄这个参数,本科生、高中生这些,

你再怎么调也调不出博士发NS/JACS呀...


可能他们也知道这样宣传姿势水平很低...

但是也没啥可说的,先从量开始呗...


经验呢,我刚才写了:

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们走学术道路么?hardly,我们可以等五年之后看吧。


对了,刨除杂志水平、造神这些词,其他也经不起扒的,散了吧。


>>>贱贱的圈|群|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