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湖南某 4S 店给车主备注「此客户注意接待,媒体人物,爱贪便宜」?

回答
湖南某 4S 店给车主备注“此客户注意接待,媒体人物,爱贪便宜”,这件事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这事儿一传开,立马就成了大家议论的焦点。你想啊,4S店是做生意的,客户就是上帝,结果呢?这“上帝”还没进门,就先被贴上了标签,而且这标签还挺不留情面。

咱们先掰扯掰扯这备注本身,它拆开了来看,有几层意思:

“此客户注意接待”: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要特别关注这个人,但背后的潜台词就多了。是说这人可能比较挑剔?要求比较多?还是说跟一般客户不一样,需要更小心伺候?这种“注意”可能是善意的提醒,也可能是带着一丝警惕。用大白话讲,就是这个人可能不好惹,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媒体人物”: 这就更直接了。一个媒体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说是什么?那可不是一般人。他们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的声音,一旦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随随便便就能把这事儿捅出去,闹得沸沸扬扬。对于一个服务行业来说,被媒体盯上,那可真是个麻烦事,轻则影响声誉,重则可能引发公关危机。所以,这家店显然是把“媒体人物”这个身份当成了一个需要格外注意的风险点,生怕一不小心得罪了“大人物”。

“爱贪便宜”: 这个就更赤裸裸了,直接点出了客户的购买习惯或者说给店家的印象。这四个字一出来,就给人一种“这个人不好忽悠,而且总想着占点便宜”的感觉。店家这么备注,很可能是在过往的接触中,觉得这位车主在价格、赠品、或者服务项目上比较计较,总想讨价还价,或者对一些优惠政策特别关注。这反映出店家对客户的“定性”,也预示着在接待和销售过程中,可能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比如在报价时更谨慎,或者在提供赠品时更严格。

那么,咱们再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分析这事儿的“好”与“坏”,以及它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1. 对车主的感受:

被冒犯: 没谁愿意被这样标签化。尤其是“爱贪便宜”这四个字,听起来就有点侮辱性,好像这个人就只盯着钱,格局不高一样。试想一下,你怀着期待走进一家店,结果发现自己早就被“记录在案”,而且还是带着负面评价,心里肯定会很不舒服。
质疑服务: 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即使店家的接待人员后来表现得非常周到,车主也可能会多想:他们是真的用心服务,还是因为我是“媒体人物”所以才小心翼翼?又或者,他们是不是觉得我“爱贪便宜”,所以故意给我一个“套路价”?这种猜疑会大大影响客户的体验。
不公平对待: 为什么别人就可以被随意接待,而我就要被特殊“关注”?这种区别对待,尤其是带有负面色彩的区分,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

2. 对4S店的角度:

规避风险的“职业病”? 从另一个角度看,店家这么做,也许是出于一种“保护自己”的心态。毕竟在商业竞争中,口碑很重要,媒体曝光往往是把双刃剑。把客户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附带一些“风险提示”,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希望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信息管理的漏洞: 然而,这种做法也暴露了信息管理上的不严谨和不专业。客户信息应该是保密的,并且是以一种尊重和客观的方式存储。这种带有主观臆断和负面评价的备注,一旦流传出去,对店家的专业形象打击很大。
“杀鸡儆猴”或者“敲打”? 也有可能,店家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内部给员工一个“提醒”,告诉他们哪些客户需要特别处理,以防出现服务失误。但这种方式显得非常粗暴和不成熟。

3. 这件事暴露出的行业普遍问题(可能):

过度标签化客户: 在营销和销售过程中,很多商家都喜欢对客户进行画像和分类。但这种分类一旦流于表面,甚至带有歧视性或负面评价,就很容易引起反感。
信息安全与隐私: 客户信息如何存储、如何使用,以及谁有权限看到这些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种“备注”的出现,让人不禁怀疑这家店的信息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服务业的职业道德: 服务业的本质是提供优质的体验和满足客户需求。用这种带有偏见和负面色彩的标签来对待客户,无疑是背离了服务业的基本原则。

这件事的后续影响:

公关危机: 这件事一旦被媒体放大报道,对这家4S店来说,无疑是一场公关危机。如何应对,如何向车主和社会道歉,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信任危机: 即使没有被媒体大肆报道,这件事一旦在车主圈子里传开,也会让这家店的声誉大打折扣,其他车主在选择这家店时,可能会心生顾虑。
行业反思: 这件事也给整个汽车销售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以及在服务过程中保持专业和尊重。

总结一下:

这家4S店的做法,用“弄巧成拙”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他们可能想通过“备注”来提高接待效率,规避风险,结果却因为备注的内容和方式,让自己陷入了被动。在当下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任何不尊重客户、带有负面标签化的行为,都可能被迅速放大。

说到底,对待客户,尤其是可能对企业有一定影响力的客户,更应该采取一种开放、包容、专业的态度。与其花心思去“备注”和“防范”,不如真正把服务做到位,用真诚和专业的态度去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尊重。如果真的要给客户做“备注”,那也应该是基于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偏好,而不是这种带有主观臆断和负面色彩的标签。

这事儿一出,确实让人对一些商家对待客户的态度,以及他们内部的信息管理方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希望这样的事情以后少发生吧,毕竟,服务好每一个进门的客人,才是生意长久的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媒体人挺好玩的

进入社会,就要被人围观,打量,被人看

商家标记客户,一方面容易记住,一方面好判断给他卖什么东西,所有卖价值高一点的商店,都是这么做的

四儿子店也是傻乎乎的可以,不小心客户看到了,以后店里还会继续这么做

别人一个小小的看法都受不了,那还能干啥?要是听到领导,同事对他负面评价,还不要急眼打人啊

很多搞媒体的人有一个错觉,自己评价别人是职业权力,别人评价自己就不行。

有时候时候搞媒体人急眼,不是因为自己受了多大委屈,而是找点事情扩大化,多搞点利益。

能接受别人对自己好的和不好的看法,人才能成熟,平和起来

user avatar



从业务员的角度上来说,如果我是他的领导,我认为他的客户分类和备注工作做的很好,因为确实客户多了以后,没有办法记得每个客户的特点。

采取这种按自己接待心得的分类,有助于他在接待过程中扬长避短,在这点上,该业务员的工作是做的很细致的。至少证明他接待用心,并且确实做了分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点值得表扬。

但是,这样的备注出现在客户的结算单上就显得不太合适了,绝对是粗心大意造成的,并且确实造成了客户不满,引起了争议,给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这点而言,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处罚,并且承担一部分安抚客户所付出的损失,以儆效尤。

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看到自己被备注的是“爱贪小便宜”,就特别不高兴了,还要大动干戈把事情闹大,如果人家给你备注的是“为人大方”“长得特别帅”,是否就要给人家业务员送锦旗了呢?

我们不妨来简单分析一下,客户为什么要把事情搞这么大?

首先,他是媒体人,有这样的资源这样的能力,你只要有把柄在我手上,我就能让你个人甚至公司见诸报端,让你身败名裂甚至倾家荡产...

这里联系昨天(6月28日)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就颇有讽刺意味。(如图)

在深圳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上,一位女车主由于车辆自燃没得到某品牌(巧合的是与本问题中的受害人系同一品牌)的妥善解决,不得已在车展上站在该品牌展车上举牌维权。

试想,自燃和被4S店备注,哪个新闻性更强?哪件事情更严重?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该车主一直用牌子挡住自己脸部,后半程一直通过看手机缓解自己的尴尬。为啥?丢人呗!

作为一名车主,不是投诉无门,谁愿意抛头露面在公共场合丢这样的人?

这时候我不禁想问,咱们的媒体干什么去了?就因为人家是个普通人,就投诉无门?

而身为“媒体人”的,就可以因为一件小事,在被道歉以后,通过媒体再维权?

业务员做错了么?有错,但是也没有必要通过媒体的再次报道去惩罚人家,人家就是个上班打工的,相信在接待的时候把这位“媒体人”当成上帝甚至祖宗一样供着,笑脸相迎。

细心的朋友不妨仔细看下备注内容“该客户注意接待,媒体人物,爱贪便宜”。这段备注一共3段,第一段是提醒,且体现了对客户的重视;第二段是客观记录,当事人也承认自己是媒体人;第三段才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我们姑且称之为描述客户特点。

相信这也是很多行业备注客户的标准模板。但这位客户明显忽略了前面的客观记录和对自己的接待重视,只是看到了业务员对自己进行了自己认为名不符实的评价。

这么一件小事,也不至于弄到业务员要被口诛笔伐,甚至丢了饭碗的地步吧?作为一个媒体人,你维护自己权益了,但是丢掉了最基本的恻隐之心。

你可以私下找他,或者他的领导反应此事,发泄一下你的不满,让他敬杯茶,道个歉之类的,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为什么要公开处理呢?因为他有权——舆论的话语权。这也是一种特权,让这位“媒体人”一直引以为豪,甚至沾沾自喜,可以获得某些利益的特权。

什么是舆论话语权,比如我在知乎写了这篇评论可能只有少部分关注我,或者看了这篇评论的人可以看到。

但拥有舆论话语权的媒体人,随便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平台,就有成千上万的人可以看到。

媒体人的手中的笔往往就是他们的武器,这件武器一旦用好了,就可以让有些人身败名裂甚至倾家荡产。

所以他也习惯了去使用他的这项“特权”。

对比前文所说的,车展上举牌维权的车主显然就没有这样的“特权”,所以人家只能用些普通人看来不入流,甚至有点丢人的手段维权,还没多少人关注。

再来看看这样做他能得到什么呢?

试想一下,事情被公开之后,当事人作为一名普通的4S店工作人员,肯定有隐私权,他姓甚名谁不一定会被曝光。

至于前面说的4S店重重处罚,甚至开除这位业务员的结果肯定也不是他想得到的。

但是,当事的这家4S店,至少会被大家所熟知,即使不指名道姓,也不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品牌哪家店。

于是,2个普通人之间的矛盾就会上升到受害人和某4S店甚至某品牌之间的矛盾,更有可能上升到2个群体之间的矛盾。

媒体人接下来甚至可以去发掘,你是否对店里的其他客户也进行了不好的,带有人身攻击的备注呢?舆论的关注度立马就可以提升。

那么某4S店和某品牌是不是会为了消弭这场风波付出一定的公关代价呢?极有可能!

这才是这位“媒体人”所打的如意算盘,不管如何,抓住新闻素材,不断发酵放大,最后自己很有可能得到个名利双收的结局,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一件看似极小,普通人可能简单交流一下就可能翻篇的小矛盾,演化为了一场舆论的风波。

从这个角度看,我个人觉得业务员对这位“媒体人”爱贪便宜的备注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个人意见,不喜勿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