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湖南一校长站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的行为?如何评价这样的教育方式?

回答
听到湖南有位校长站在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这事儿确实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这事儿怎么看,也得从几个角度去品品。

首先,从校长的行为本身来看:

一种极端信号的传递? 我第一反应会想,校长这样做,是不是想向学生们传递某种信息?是为了让他们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毕竟,现在很多孩子确实对食物不够敏感,容易产生浪费。这种“现身说法”式的教育,确实够直接,够震撼。你想啊,平时都是校长在台上讲道理,这次他自己就站在那里,做给你看。
方式是否得当? 但问题就出在这“得当不得当”上了。站在垃圾桶旁吃剩饭,这画面感太强了,强到有点让人不适。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教育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近乎“表演”的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是为了让学生们心灵上有所触动,有所成长。但这种方式,会不会让学生们感到尴尬?会不会让他们觉得校长在自污形象?会不会适得其反,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被迫的、形式化的表演,反而失去了教育的真意?
是否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校长是不是觉得这是制止学生浪费粮食的唯一方法?如果是这样,那说明学校在日常的粮食节约教育上,可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光靠校长一个人的“牺牲”来提醒,就像堵漏一样,治标不治本。我们是不是应该在课程设置、家校沟通、食堂管理等方面,都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从内心里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

其次,从这种教育方式的评价来说:

“苦肉计”式的教育? 我会觉得这有点像是用了“苦肉计”。校长把自己置于一个不太光彩的境地,去博取学生的同情或警醒。这种方式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是为了唤醒学生,但过程却有些用力过猛,甚至带有几分悲壮的意味。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我认为是启发和引导,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在“启发”,不如说是在“压迫”或“示范”一种极端行为。如果学生只是因为害怕校长的这种行为,或者仅仅是觉得“校长都这样了,我还能怎么着”,那这种教育就失去了其内在的力量。真正好的教育,是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认同,而不是被动接受。
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细想一下,学生们看到校长这样做,会有什么感受?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羞愧而减少浪费,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比较叛逆或者不在乎的孩子,可能会觉得校长这样做很奇怪,甚至有些滑稽,对教育的严肃性反而会产生怀疑。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可能会对校长产生同情,但这种同情,会不会夹杂着对学校和教育本身的某种质疑?
是否传递了正确价值观? 这种行为本身,有没有传递出一种“牺牲自己,成全大局”的价值观?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它有没有可能让学生误以为,解决问题就必须走到极端?教育应该是教导学生如何理性地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不是鼓励他们走向极端。

再进一步思考,学校应该如何做?

系统性的教育: 解决学生浪费粮食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解决的。学校应该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教育机制。比如,在食堂设立光盘行动的宣传栏,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粮食的来之不易;在课堂上引入关于食物浪费的讨论,让学生们了解饥荒的残酷和粮食的珍贵;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引导孩子珍惜粮食。
食堂管理的优化: 食堂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是否存在过量供应、菜品口味不佳导致学生剩饭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食量来调整菜量?是否应该提供不同分量的选择?
鼓励和引导为主: 教育应该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而不是以批评和惩罚为辅。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光盘行动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有浪费行为的学生,可以进行个别的谈心和引导。

总而言之, 我认为这位校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解决学生浪费粮食的问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选择的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争议。它可能在某些方面起到警醒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方式过于极端、可能适得其反、并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风险。教育应该是温和而有力量的,应该触及心灵,引导成长,而不是以牺牲尊严或制造尴尬来达到目的。这种行为,与其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范例,不如说是一种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教育困境”下的极端尝试。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更系统、更温和、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美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校长是好人,可是学生会感动吗?不会的。他们会在暗地里,非常世故的说,这个校长是傻瓜。用这么老套的方式?

校长是好人,但好人不等于聪明人。你把这些饭菜的总成本,折成米饭+ 三口非常好吃的菜,就没有人倒饭菜了。

比如 三口北京烤鸭,三口京酱肉丝,三口百叶结红烧肉,三口清炒虾仁,三口清蒸白鱼。做成日本便当那种,好看,绝对不经吃。要吃饱可以,三口一份的蛋炒饭。一顿最多拿三份。这样,食堂肯定没剩饭。

说到底,还是东西不好吃,东西廉价。

虽然肯德基已经不是很贵了,可是,肯德基就几乎没有任何浪费。

user avatar

我上初中时,有一次去食堂吃饭,有个木耳炒鸡蛋,不知是原材料问题,还是调料有问题,总之是苦的,难以下咽。

我就把别的都吃了,这道菜倒了。

倒的时候,一个挺和善的体育老师就在我身边。半开玩笑地说:“你这浪费粮食啊。”

我说:“把菜做这么难吃,才叫浪费粮食。”

user avatar

不提倡。

这个事情的评价为什么会两极化呢?

排除作秀说,这个校长的行为也是让人感到不适的。

校长如果每次去只是把自己的饭吃光,那是恰当的,但是当面去吃学生的剩饭,就有两个问题:

1.卫生问题

即便解释成把学生当自家孩子也是令人感到有些牵强的。

说实话,我自家孩子稍大点了,她的剩饭,也不会吃。

你想想大肠杆菌、龋齿等各种细菌……

2.边界问题

个人觉得,吃饭就跟穿衣一样,是属于比较私人乃至私密的事情,旁人不可以过度介入,一旦越界,会给人强烈的不适感。

就像你借我的外衣穿,我可能还能接受,但是你直接拿我的内裤穿,那我会感到强烈不适。

吃人家碗里的饭,是不是也是一样的道理?

毕竟现在不是贫困年代,要是以前很穷,吃人剩饭或捡人衣服穿都可能。

所以校长如果只是示范要把饭吃干净,那绝对没问题,但是校长去拿人家盘里的饭吃,那就尴尬了。


……

还有一个理由:

如果提倡这种教育方式,那么一旦要求校长们纷纷效仿怎么办?

校长们就乐意了?不会感到恶心?

学生们就乐意了?不会感到压迫?

……

所以,我觉得这个校长的初心值得赞美,但是这个方式并不太妥当,尤其不值得推广。

user avatar

最好的系 zhi 统 du,是让学生有选择的系统。不要通过感 e 动 xin 学生,来达到整齐划一的表面结果。不同学生,胃有大小。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日期的胃口也不一样,很难预测。如果学生可以选择买多买少,甚至买校外的,那么,浪费的就是父母的钱,可能外加财政补贴。浪费粮食的本质,是浪费父母上班的成果,包括工资以及缴税。跟农民没有半点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