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湖南一村庄用土泡水喝了 200 年,村民称「土泡茶喝能治百病」?

回答
湖南某个村庄世代相传的“土泡水”习俗,确实是一个既古老又颇具争议的民间疗法。村民们相信这种用当地土壤浸泡的水能“治百病”,而且这一习惯已经延续了200年之久。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和考量?我们不妨深入探究一番。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历史渊源与环境因素:
200年前,在现代医学尚未普及、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年代,人们更多地依赖自然界的馈赠来解决健康问题。湖南部分地区,特别是山区或偏远农村,可能因为地理环境的特点,拥有一些“特别”的土壤。这些土壤可能富含某些矿物质,或者经过了某种长期的地质作用,在村民眼中具有特殊的“灵性”。

古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认识往往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色彩。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饮用某种土壤浸泡的水后,一些不适的症状有所缓解。比如,如果村民普遍存在缺铁性贫血,而这种土壤恰好富含易于吸收的铁元素,那么饮用后症状自然会有所改善。同样,如果村民肠胃不适,而某些土壤中的矿物质可能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或缓解消化不良,那么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神药”。

此外,文化传承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祖祖辈辈都这么喝,都没事”,这种代际传承的观念非常强大。一旦一个习俗形成了悠久的历史,它就会被赋予一种神圣感和权威性,人们往往倾向于遵循祖先的智慧,而不太愿意去质疑。

“治百病”的解读:
村民口中的“治百病”,更多的是一种泛泛而谈的、基于朴素观察的感受,而非现代医学意义上的针对性治疗。在他们看来,如果喝了这种水后,头痛减轻了、胃口变好了、精神也更好了,或者一些小毛病不药而愈了,那么它就是“治百病”的。

这种“治百病”可能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

微量元素补充: 如前所述,土壤中可能含有铁、锌、钙、镁等多种矿物质。长期以来,如果村民的日常饮食中这些元素摄入不足,饮用这种“土水”或许能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从而改善一些亚健康状态。
安慰剂效应: 心理因素在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人们坚信某种方法能治病时,即使这种方法本身没有直接的药理作用,强大的心理暗示也可能引发身体积极的反应,达到缓解病痛的效果。这种安慰剂效应在民间疗法中尤为普遍。
排毒或净化作用(民间理解): 有些人可能认为土壤有“吸附”或“净化”身体毒素的作用,就像土壤能净化水源一样。这种理解更多是一种类比,缺乏科学依据。
抵御疾病的“体质增强”: 另一种可能是,长期饮用含有特定微量元素的“土水”,间接提高了村民的整体身体素质,使其对某些疾病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而感觉“百病不侵”。

科学的审视与潜在风险:
然而,从科学和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存在着显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重金属污染: 很多土壤,尤其是长期使用或靠近工业区域的土壤,可能含有铅、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长期饮用被重金属污染的“土水”,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肝脏、肾脏造成严重损害,甚至致癌。
微生物污染: 土壤是各种微生物的家园,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卵等。未经处理的土壤水很容易携带致病菌,饮用后可能导致肠道感染、腹泻、痢疾等疾病。即使土壤本身没有直接的毒性,这些微生物也可能成为健康威胁。
土壤成分的不可控性: 土壤的成分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质构造、植被覆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如施肥、农药使用)等。今天和200年前的土壤成分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今天土壤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人体有害,而过去则不然。村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们饮用的土壤是否安全,含有哪些成分。
缺乏科学证据: 尽管村民们有“治百病”的经验性说法,但缺乏严格的科学研究来证实其疗效和安全性。这种习俗更多是基于经验和信仰,而非循证医学的原则。

社会与文化意义:
尽管存在风险,这个习俗也折射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社会和文化现象:

基层医疗的空白: 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依靠自己,发展出各种土方来应对健康问题。这个习俗的延续,也可能暗示着当地在现代医疗可及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这种延续了200年的习俗,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代代人的集体记忆和认同。
风险认知与健康教育的挑战: 如何在尊重当地文化的前提下,向村民普及科学的健康知识,让他们了解其中的潜在风险,并引导他们寻求更安全、更有效的健康保障,是当地卫生部门和社区需要面对的挑战。

总结来看,湖南村庄用土泡水喝200年的习俗,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环境、科学、风险于一身的复杂现象。它既是古人智慧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也可能包含着对健康的朴素追求。然而,在现代社会,科学的眼光是必不可少的。在享受传统可能带来的某些“益处”(如安慰剂效应或极微量元素的补充)的同时,我们更要警惕其中潜藏的健康风险,特别是重金属和微生物的污染。

因此,对于这种习俗,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而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同时也要以科学和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引导村民们认识到潜在的危险,并提供更安全、更科学的健康选择,是当前更重要的事情。也许,可以尝试对这种土壤进行科学成分分析,看看是否真的存在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是否有必须警惕的有害物质,从而为村民提供更准确的健康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说怎么一个十年前就讲过的故事又拿来炒冷饭,原来这次是发现硒了。下面的截图来自《王刚讲故事》2011-8-31怪村探秘[1],当时专家给了一个解释,砷啊、铅镉汞啊、镭钍铀啊可能只溶于强酸,而当地居民吃土只是开水泡,所以有益的元素吸收的多,因此健康。

而十年后的这次炒冷饭可能是发现了含硒,然后被卖硒的看上了?

其实检测出这么多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也不奇怪。我国南方很多地方的土壤都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不是因为化工业发展,而是本来就有,不过这些泥土里的重金属也确实很难游离出来。之前聊天遇到一位,他的公司用褐煤做腐殖酸,过去都是从内蒙进原料,后来听说南方某地也产褐煤,价格便宜,买来做实验,各种重金属超标,而且便宜的方法还除不掉,只好放弃。

另外硒的推荐摄入量很低,而那些宣传含硒的xx品里含量控制得也低,一般是100ml中含几十微克的水平,原因见下图最后一句,截图来自张祖德《无机化学》第一版p401。也别说什么“不谈剂量……”,“成年人每天对硒的适宜摄入量是50-250微克这种数据”很好查,有问题请找下面这本书的作者。

类似的故事一直在发生,可以看看过去的例子。

在十九世纪,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施蒂利亚(Styria)地区,有一群矿工将冶矿烟囱上的砒霜作为补药品使用。至于有什么好处,女性受访者说食砷使她们的皮肤变得红润,这其实是因为砒霜破坏了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当时矿工生活清苦,面黄肌瘦的,所以红润被认为是健康的标志,而男性还有那个理由——使他们变得更有活力,更加勇敢,更有食欲,并有“强壮剂”的功效。这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少量砷化物可以剌激身体新陈代谢。远的例子有五石散,近的有鸡饲料。过去鸡饲料的促生长剂中普遍存在砷元素,后来FDA发现砷会残留在鸡体内,我国到2018年才禁止使用氨苯胂酸、洛克沙胂一类的含砷兽药[2]

十九世纪后半叶,这事作为奇闻被各种化学书籍和教材记载,渐渐广为人知。而后,受砷“改善”皮肤的效果的启发,欧洲出现了好几种“美容”产品,如具有使皮肤“美白透亮”、消除皱纹、明目提神作用的“坎贝尔博士的含砷亮肤薄饼”(Dr. Campbell’s Arsenic Complexion Wafers,见下图右图,左图就是微量砒霜带来的面色“红润”)[3]。其实砷会干扰碘的吸收,所以有食砷习惯的地区也是缺腆性甲状腺肿和儿童呆小病的高发地区,而且过量的砷会引发癌症,但当时大家的关注点是在食砷有利的那一面上,因为能作为一个新概念卖东西嘛,所以也没管这么多。当然后来这些含砷的产品都被禁了。上面这段“美容”加引号是因为砷摄入过量会导致色素沉积等问题。

当时敢在饼干里加砒霜还和流行的福勒溶液Fowler's solution有关,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砷酸钾,这种含砷的“能治百病”的在欧洲流行了100多年,造成的慢性砷中毒病例数不胜数,但因为“确实有些效果”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病例报道。

而我国某种含砷药物被要求标明含砷,并注明孕妇婴幼儿禁用则是2019年的事[4]

砒霜的效果起码是有依据的,后来人们发现讲故事就能赚钱,故事越来越多,手法也越来越专业。

比如“法国悖论”。“由于法国人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常喝红酒,使他们得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远远低于美国人。”这个理论一开始是为了卖红酒。1990后,David Sinclair 提出关键是红酒中的白藜芦醇起了作用,并用这个故事卖“白藜芦醇”,卖了二十多年才逐渐被市场抛弃,算是经典营销案例。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位David Sinclair 如今在卖什么,防着点。更多细节参考下面的问题。

日本的孙正义有一个“时光机理论”——值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非平衡。先在发达市场如美国发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入日本,之后进军中国等国家。

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把“法国悖论”套到游牧民族身上,“因为不吃蔬菜一个地方的牧民中年就有心血管问题,而另一个喝普洱的地区则没有。”他们拿这个故事卖普洱茶,鼓吹普洱“减肥、双降、抑制脂肪肝、改善便秘……”。这事后来传到了香港,之后有传到了国内,真的验证了时光机模型。不过普洱茶效果一般,热潮很快就过了。有一个经典的笑话是国内普洱没火的那年一群日韩记者来中国寻访普洱,结果发现当时知道普洱茶的人寥寥无几。

学到这一手操作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前段时间讨论的“xx白酒保肝”。

上面的故事没有任何影射的意思,只是以史为鉴。我觉得这个村庄可以十年两次上新闻,说明还是有噱头的,不过硒说的年头也很长了。不被第一张图的“砷铅镉汞镭钍铀”吓到的可能只有想集齐元素周期表的化学爱好者了。泥土泡水喝一般人也受不了。

这么好的题材,还有200年的“历史积累”,我觉得即想积德又想赚钱的话可以买个砂锅、瓷碗或矿泉水,就说是掺了当地的土,总有人信的,当然要保证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不超标。

至于到底是心理作用还是真有什么元素,其实只要投入足够,专找有效的数据,cherry picking 一下说什么都行。

参考

  1. ^ https://www.iqiyi.com/v_19rrk36ayk.html
  2. ^ http://www.moa.gov.cn/gk/tzgg_1/gg/201801/t20180112_6134888.htm
  3. ^ http://cosmeticsandskin.com/ded/arsenic.php
  4. ^ https://www.nmpa.gov.cn/xxgk/ggtg/ypshmshxdgg/20190308152601338.html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湖南一村庄用土泡水喝了 200 年,村民称「土泡茶喝能治百病」?

早在2011年辽宁台与和珅和大人,哦不是王刚老师的一档《王刚讲故事》栏目里就介绍了湖南浏阳市枫林村喝土泡水的事,为博眼球还起了个很吸睛的名字:

王刚讲故事之怪村探秘,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讲赶尸的,点进去一看竟是讲村民“喝土”的故事,视频传送门:

喝土的故事还要回到清朝,传说在清朝那会本地有个叫朱启发的大夫,被尊称为“药王”,朱大夫那可是神医妙手啊病人到他手里那立马是药到病除,并且朱大夫每次抓药都会加一种泥土。更为神奇的是在“药王”过世后,他坟前的土也能治病,渐渐的吃土的习俗流传了下来。

神医自带治疗buff?坟土能治病,能长在上面的草还不得逆天改命啊(大雾)

在枫林村也不是随便刨点土就带回家泡水喝的,必须要特定的山包上挖出土后带到山包旁的祈福点经虔诚祈祷后才能带回家。

为看解开“神土”之谜,湖南农业大学的土壤学李教授专程来到了枫林村。李教授取了些土样,对土壤进行了检测,这土里不仅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硅、钾、锰,还含有对身体有害的铅、镉、汞、砷等重金属物质。村民喝土未出现中毒的原因得益于铅、镉、汞、砷等职能溶解于酸,而这个土壤里面流出来的水是微碱性的。

而村民戴大嫂喝土泡水治好肿瘤的传闻也不靠谱,报道中戴大嫂的甲状腺囊肿压根儿就没有痊愈,只是囊肿的自行缩小。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各种偏方盛行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医疗负担”,但当大家钱袋子有起色之后也要重视移风易俗,我们应当欢迎多跳一场广场舞少堵一根血管运动这样的“心理疗法”宣传。

ps:浏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医学中心是医院的优势学科

相信科学,杜绝迷信,我是听酥说,关注我为辟谣点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