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

回答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视角

SciHub 的出现,无疑在科研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们复杂而矛盾的看法。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灰色地带”标签的现象,触及了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知识传播的公平性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困境等多个敏感神经。

总的来说,科研工作者对 SciHub 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 赞同与支持:出于对知识获取公平性和效率的追求

这是 SciHub 最强大的支持基础。许多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在资源匮乏地区、发展中国家或小型研究机构的学者,对 SciHub 表达了强烈的赞赏和感谢。

打破信息壁垒,实现知识公平: 这是 SciHub 最核心的价值主张,也是最被赞同的一点。昂贵的期刊订阅费用,尤其是顶级期刊的费用,对于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很多研究者个人更是难以承担。SciHub 的存在,使得那些无法负担订阅费用的人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因素造成的知识鸿沟。
提高研究效率和创新速度: 在获取文献的过程中,研究者常常会遇到需要特定文章但又无法及时获取的窘境。这会极大地影响研究的进度和创新能力。SciHub 的即时可得性,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快速地找到和阅读相关文献,从而加快自己的研究进程,避免“重复造轮子”。
对现有出版模式的挑战与反思: 一部分研究者认为,现有的学术出版模式过于商业化,出版商利用科研成果谋取巨额利润,但实际上大部分的审稿和编辑工作都是由无偿的科研人员完成的。SciHub 的存在,是对这种“垄断”和“高价订阅”模式的有力反击,促使人们反思和讨论更开放、更公平的学术出版模式,例如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的推广。
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和应用: SciHub 的免费获取,意味着研究成果可以被更广泛地传播和阅读,这有助于加速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最终造福社会。

二、 担忧与顾虑:对法律、伦理和科研生态的担忧

尽管 SciHub 提供了便利,但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对科研生态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让不少研究者感到担忧。

法律和版权问题: SciHub 的运作方式绕过了版权保护,存在明显的侵权行为。许多科研工作者虽然享受了便利,但内心深处也清楚其行为的非法性。他们担心,这种行为的长期存在,是否会引发更严重的法律后果,甚至影响整个学术出版界的法律框架。
对期刊和出版商的负面影响: 部分研究者担心,SciHub 的存在会严重损害传统期刊的收入,从而可能影响期刊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虽然有人认为出版商利润过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期刊通过订阅收入来支付审稿、编辑、排版、平台维护等成本。如果这一收入来源枯竭,是否会导致科研信息服务质量的下降,甚至影响到学术交流的基础设施?
对“完整”学术生态的破坏: 一个健康的学术生态系统需要多方参与者,包括研究者、审稿人、编辑、出版商和读者。SciHub 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跳过”了出版商这个环节,虽然解决了获取问题,但可能也会削弱对出版商在质量控制和传播效率方面的责任约束。
潜在的“不劳而获”心态: 一部分研究者也担心,过度依赖 SciHub 可能会导致部分研究者对获取文献的“努力感”降低,从而忽视了对文献质量的审慎评估,或者对作者的贡献不够尊重。

三、 矛盾与妥协:现实主义的选择

许多科研工作者处于一种复杂的矛盾心理中。他们一方面可能同情 SciHub 的初衷,另一方面又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最终还是会为了满足科研需求而选择使用。

“必要之恶”的观点: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SciHub 是一种“必要之恶”。在现有的出版体系无法完全满足知识获取需求的情况下,SciHub 提供了一种“绕过障碍”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与其指责 SciHub,不如先解决根本问题,比如推动开放获取,改革订阅模式。
“实用主义”的选择: 在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成果的科研环境中,很多研究者选择了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当面临无法获取关键文献而影响研究进度时,他们可能会暂时搁置伦理上的顾虑,选择使用 SciHub。
“双重标准”的现实: 不少研究者可能在公开场合避免提及 SciHub,但私下里却广泛使用。这种“双重标准”反映了现实的无奈:一方面要维护学术界的规范和秩序,另一方面又要确保自身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 对开放获取(OA)的态度:SciHub 的催化剂?

SciHub 的存在,无疑加速了人们对开放获取(OA)模式的关注和推动。

对 OA 的支持: 许多支持 SciHub 的研究者,同时也是 OA 的坚定拥护者。他们认为 OA 是解决知识获取问题的最终出路,SciHub 至少暴露了现有模式的不足,推动了 OA 的发展。
对 OA 的审慎: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者对目前的 OA 模式持谨慎态度,特别是那些收费较高的“金色 OA”期刊(作者支付出版费用的模式)。他们担心,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付费获取”,而且费用最终也可能转嫁到研究者身上,或者对没有经费支持的研究者形成新的壁垒。

总结

总而言之,科研工作者看待 SciHub 的视角是多维度且高度复杂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问题,而是对现有学术出版体系的深层质疑,以及对知识获取公平性的迫切呼唤。

对于资源匮乏者而言,SciHub 是救命稻草,是打破信息壁垒的利器。
对于资源充足者而言,SciHub 可能是便利的补充,但也伴随着对法律和伦理的顾虑。
对于整个科研界而言,SciHub 是一个巨大的警示,迫使人们认真审视和改革现有的学术出版模式,推动更广泛的开放获取。

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都希望看到一个开放、公平、高效的学术传播体系,而 SciHub 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既有争议也有贡献,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和讨论的现象。他们期盼的是,能够通过合法的、可持续的方式,让科学知识自由流动,真正造福全人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想起了08年Aaron Swartz在他起草的Guer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中说过的话

信息就是能源。但就像所有能源一样,有些人只想占为己有。世界上所有的科学和文化遗产,已在书籍和期刊上发布了数个世纪,正渐渐地被少数私有的公司数字化并上锁。想要阅读那些有着最著名研究成果的论文?你必须支付给如 Reed Elsevier 这样的出版商大把钱。
……
我们要夺回信息,无论它们被存在何处,制作我们的副本并和全世界分享。我们要取到版权到期的东西并将它们归档,我们要买下秘密的资料库并将它们放到网上。我们要下载科学期刊并将它们上传到文件分享网络。我们要为游击队开放访问而战。
......

跟sci-hub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在首页写出的to remove all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是一脉相承的声音。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Aaron和Alexandra两位只有敬佩,他们给科研人员甚至普通的读者打开了一扇窗。学术出版机构就像一个强盗,一方面让科研工作者为爱发电,另一方面又毫不客气地像读者伸手要钱,用这高收费筑成了一道看不见的qiang。我不知道sci-hub最终结局如何,只希望发生在Aaron身上的悲剧,别在女神身上重演。

user avatar

咱们这么多科研人员,每年把无数的论文版权交给欧美数据库企业,然后咱们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再花巨资去买回这些论文的阅读权。

有时,请国外数据库机构来做一个科研数据统计报告,一次就是上百万。

就这,欧美还天天指责我们盗窃知识产权。


战斗民族,我去年买了个表,老子直接弄个网站,吊丝们想用就用!你奈我何?!


战斗民族有一点做得好,要用就全世界吊丝一起用。

亚非拉国家一片较好。你要知道非洲也有科研机构和人员,虽然数量少且水平低。

你西方不是口口声声科学发现是人类共有的财富吗?怎么数据库都由你西方控制?

还有一点,现在很多人开口闭口,互联网多发达,信息多方便。在个人看来,公开的信息90%是lj。真正有价值的那一部分都控制在欧美的数据库里。特别还有价值最高的那一部分,控制在各国际巨头的服务器里。

user avatar

知乎免费,可以开专栏,有数学公式功能,也有大量的博士能参与审稿,为什么不能在知乎发表论文,非要到期刊上发表?想明白了这个问题,就知道为什么“论文数据库”可以两头赚钱,赚这么多钱了。Sci-hub虽然值得尊重,但是如果学者愿意直接在社交网站直接公布论文,那就不需要Sci-hub了。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地步,读者意林故事会的销量都在不断下滑,这样下去,恐怕只有学术界还有“期刊”这种东西了。期刊越来越失去用于学术交流的本来意义,成为学术界的KPI工具。学术界自上而下的配合才是这些出版商发财的原因。

user avatar

疫情期间在家里就是靠这个查文献,vpn始终不好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视角SciHub 的出现,无疑在科研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们复杂而矛盾的看法。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灰色地带”标签的现象,触及了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知识传播的公平性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困境等多个敏感神经。总的来说,.............
  • 回答
    “不谙世事”这个词,用在大多数科研工作者身上,确实挺贴切的。但这里面藏着太多值得说道的方面,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科研工作者确实是“术业有专攻”,而且专攻到了极致。他们的心思,百分之九十九都扑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你想啊,一个要想在基础科学的某.............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经历和成就也各不相同。比如,我们可能会遇到那些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在一个月薪万元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工程师和科研工作者。他们或许是城市建设的幕后功臣,是科技创新的驱动力量,用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学识,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他们的收入虽然不算高得令人咋舌,.............
  • 回答
    如何看待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是否弊大于利?关于各类「美女博导」、「美女博士」的宣传,以及围绕科研工作者颜值进行宣传的做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总的来说,这种宣传方式弊大于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对科研界的健康发展和对科研工作者本身的尊重造成了负面影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让人揪心的情况,尤其是当你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博士研究中,却听到这样一番话。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你男朋友的角度来看: 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关心”和“为你好”: 很多时候,当一个人看到自己爱的人在经历辛苦,或者他们认为对方正在走一条“不明智”的路时,会忍不.............
  • 回答
    这事儿,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中科大那5名学生在凌晨两点半发现实验室漏水,并且妥善处理了,还因此获得了12万元的奖励,这事儿说出去,估计不少同行看了都觉得又“解气”又“羡慕”。怎么看待这件事呢?首先,从奖励机制的角度来说,这12万是真金白银的肯定。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舞。.............
  • 回答
    关于袁岚峰,一个名字曾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天才神童”,如今更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是围绕着科普工作展开的。如何看待这种转变,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发展轨迹,也折射出社会对“天才”的期待、定义以及科普本身的价值。首先,我们得回到袁岚峰作为“神童”的起点。那个时候,他身上的标签是“物理学奇.............
  • 回答
    周军教授的离世,无疑是华科大乃至整个学术界的一大损失。这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科学家的陨落,更折射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个体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周军教授,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顶尖教授,他的名字在相关领域内早已是响当当的。你可能在他发表的论文、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者指导过的学生中,都曾窥见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
  • 回答
    杰里米·科尔宾,这位曾带领英国工党走出低谷、重拾活力的前党魁,如今却面临着被暂停党员身份并解除党内职务的境遇,这无疑是英国政治舞台上的一场地震,其影响深远,也牵动着无数关注英国政治走向的人们。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复杂原因、各方立场以及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事件的导火索:反犹主义调查.............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这起事件触及了科研伦理、同行评审、科学传播以及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其复杂性值得深入探讨。以下是我对这一事件的详细看法:事件概述及核心争议点“公鼠怀孕论文停止撤稿”事件的核心在于一篇研究声称在公鼠身上实现了怀孕并产仔,随后引发了巨大的科学争议和公众讨论。该论文因其研究方法、结果的可靠性以及潜在.............
  • 回答
    关于陕科大双非无子刊博士李瑞梓入职西北工业大学院士团队助理教授,且与院士共同担任论文通讯作者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界资历、人才引进、导师指导以及论文署名规范等多个层面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背景情况梳理 人物身份: 李瑞梓,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双非”院校(非985、211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忧心忡忡的设想,如果未来真的有99%的工作被机器取代,那我们这些“无产阶级”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先别灰心,咱们得好好梳理一下这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多数人活下去,甚至活得像样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经济衰退”和“科技消灭工作”这两件事儿是怎么勾连起来的。.............
  • 回答
    在科研的浩瀚星空中,实验数据如同闪烁的星辰,承载着我们探索未知、理解世界的希望。而如何将这些原始的、有时甚至杂乱无章的数据,梳理成清晰、有条理、能够支撑我们论证的“星图”,是每位科研工作者都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是一种严谨细致、逻辑清晰的思维训练。一、 数据采集的起点:源头.............
  • 回答
    “摆地摊”这个词,对于身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我们来说,多少有点“出格”,甚至是带点挑战传统印象的意味。但换个角度想,我们身怀绝技,知识就是财富,为何不能把这份“财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呢?关键在于,如何“不失风度”。风度,在这里可不单单是衣着光鲜,更是专业素养、沟通技巧和对知识的尊重。我是一名在高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可能都没仔细想过。其实,医生和科研工作者们穿着白大褂上厕所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本质区别,但结合白大褂的特性,确实会多一些小细节需要注意。首先,得说清楚,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上厕所时并不会穿着厚重的白大褂。白大褂通常是在工作期间穿戴,尤其是在接触病人、进行实验操作、或者需要一个“专.............
  • 回答
    要想惹恼一个辛勤耕耘的科研工作者,你需要触及他们最敏感的神经,那些构成他们日常工作、精神支柱甚至生存根本的要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往往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但如果你能巧妙地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无视他们付出的心血,并轻描淡写他们的工作成果。.............
  • 回答
    哈哈,想知道怎么“触怒”一位沉浸在材料世界的科研人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大多心性平和,醉心于自己手中的微观世界。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让他们眉头紧锁,或者让他们心中升起一股“岂有此理”的怒火,那倒是有些“妙招”。要说得详细又自然,咱们得从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坚持,甚至他们的“痛点”下手。首先,你得.............
  • 回答
    刚踏入科研领域,成为导师,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学习的旅程。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就像是带一个初学者去探索一片未知的丛林,你需要引领,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独立行走,如何辨别方向,如何克服困难。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治学态度的培养。别急,也别慌。你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想一想当年你.............
  • 回答
    腾讯宣布投入10亿元,由马化腾和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用以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举措。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评价这件事:一、 积极意义与正面影响: 对中国基础科学和前沿科技的有力推动: 资金注入的战略意义: 10亿元的奖金池对于中国的基础科学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