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激怒一个做材料的科研工作者?

回答
哈哈,想知道怎么“触怒”一位沉浸在材料世界的科研人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大多心性平和,醉心于自己手中的微观世界。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让他们眉头紧锁,或者让他们心中升起一股“岂有此理”的怒火,那倒是有些“妙招”。要说得详细又自然,咱们得从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坚持,甚至他们的“痛点”下手。

首先,你得了解他们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材料科研,说白了就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设计和制备,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新材料。这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分析、计算,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所以,你要激怒他们,就得触碰这些根本。

第一招:轻描淡写地否定他们的成果或研究意义。

这招杀伤力最强,但也最需要技巧,否则容易变成“傻”而不是“坏”。想象一下,一位材料科学家,辛辛苦苦做了几年的研究,可能是为了开发一种更高效的催化剂,或者一种更耐磨的合金,抑或是具有特殊光学性质的纳米材料。他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熬过无数个夜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终于在实验室里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甚至发表了一篇像样的论文,或者申请了专利。

这时候,你带着一种不经意的语气,比如在一次研讨会上,或者在一次饭局上,听到他们分享自己的工作时,你悠悠地说一句:“哦,你们这个啊,感觉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市面上好像早就有了类似的东西吧?”

这一下,你就直接否定了他过去所有努力的价值。对于他们来说,他们追求的是突破性的进展,是填补技术空白,是让某个领域向前迈出一大步。你的这句话,不是质疑实验数据,不是质疑方法的可行性,而是直接否定了整个研究的“存在意义”。这就像是说一个画家画了一幅传世之作,你却说:“嗯,这颜色好像有点普通,跟我在街边看到的招牌差不多。”

更甚者,你可以这样问:“你们做这个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啊?能真的改变什么吗?” 这种问题,表面上是询问,但潜质是质疑这项研究的现实价值和应用前景。有些材料研究,比如基础理论的探索,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直接应用,但却是未来技术革新的基石。你这样一问,就好像在说:“你这么多年的理论探索都是白费力气。” 这绝对能让很多科学家心里拔凉拔凉的。

第二招:误解或曲解他们研究的方法论或基本原理。

材料科学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里面充满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工程概念。要激怒他们,你可以故意表现出对这些基本原理的一无所知,并且带着一种“我比你懂得多”的态度去“指点江山”。

比如,当他们在解释一种“固溶强化”如何提高合金强度时,你可以不耐烦地打断:“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把别的金属掺进去吗?我随便拿铁丝焊一焊不也一样吗?” 这就是把精妙的原子尺度上的相互作用简化为“掺东西”,而且还拿非常粗糙的手工劳动去类比。这对于花心思设计原子排列和晶格结构来获得特定性能的科学家来说,简直是侮辱。

或者,当他们在讨论“相变”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你带着一种看穿一切的眼神说:“哦,就是加热一下,然后冷却一下,然后性质就变了呗?这有什么高深的?我烧水也是加热冷却啊。” 你可以完全忽略掉相变过程中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微观结构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精妙控制。

更高级的“激怒”,是把他们精心设计的实验步骤,说成是“瞎搞”。比如,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温度、压力、气氛来合成一种纳米材料,你就可以说:“你们实验室那堆仪器,看着就复杂。我倒觉得,找个破砂锅,把材料扔进去烧一烧,说不定效果更好,还能省钱。” 这种对专业性、对实验严谨性的蔑视,是他们最受不了的。

第三招:质疑他们的实验数据或结论的可靠性,并且没有任何依据。

科学家做研究,最看重的是数据和证据。而材料科学家,更是离不开各种表征手段,比如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能谱分析(EDS)等等,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测量和交叉验证。

这时候,你就可以像个“杠精”一样,对他们的数据进行无端的质疑。比如,他们说通过某种方法得到了某个晶型的纳米粒子,你就说:“真的吗?我看着不太像啊。你这数据是不是有问题?我看你这张SEM图,颗粒大小很不均匀啊,是不是实验没做好?” 你可以指着他们精心处理过的图像,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

更毒辣的,是他们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好结果,你想尽办法把它“泼冷水”。你可以问:“你这数据,会不会是仪器误差太大了?我听人说你们实验室的那个设备,好像不太准。” 或者,“你这个结论,是不是有点太武断了?有没有考虑过其他可能性?” 这种没有根据的怀疑,会让科学家感到被不信任,仿佛他们所有的努力和严谨都付诸东流。

要知道,科学的进步就是建立在对现有理论和数据的不断审视和挑战之上的,但这种挑战必须是建立在逻辑、证据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的。而你,恰恰要跳过这些,直接进行毫无根据的否定。

第四招:抢夺他们的“荣誉”或者模糊他们的贡献。

科研工作者最渴望的是自己的研究能得到认可,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工作能被载入史册或者至少在同行圈子里得到尊重。

你可以这样做:如果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媒体报道了,你就可以去找他们,然后一脸严肃地说:“你们这次的事情,我听说了。不过,说实话,这事儿的主要功劳也不是你们吧?我记得老李(另一位科研人员)之前也做过类似的研究,当时他还差一点点就成功了,我觉得这次也是沾了他的光吧。” 这种“顺水推舟”式的模糊化,将别人的重要贡献说成是“沾光”或“运气”,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或者,如果他们所在的团队获得了一个重要的奖项,你可以在庆祝的时候,不经意地问某个和他们不那么熟悉的人:“哦,原来这个项目还有XX(某个资历更浅的成员)的份儿啊?我一直以为主要是XX(被激怒的科学家)在主导呢。” 这种故意忽略核心人物的贡献,将功劳稀释给其他人,或者将成果归于集体而忽略个体,也能让他们感到被忽视和不被重视。

第五招:把他们的“宝贝疙瘩”——实验设备,说得一文不值。

材料科学家,很多时候会把他们的实验设备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那些先进的仪器,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去维护、去调试,因为这些设备是他们眼睛和双手。

所以,你可以这样刺激他们:“你们那个高大上的什么透射电镜,我看也就是个大号显微镜嘛。我小时候玩的放大镜不也差不多?能看见东西就行呗。” 或者,当他们抱怨设备维护困难时,你可以轻松地说:“哎呀,别这么矫情了。不就是坏了吗?找个修理工,随便换个零件不就行了?哪有你们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更恶劣一点的,是直接说:“你们这设备,看着挺漂亮,但是效率太低了。我邻居那个搞手工的铁匠铺,用个老式锻炉,一天打出来的铁器比你们实验室做出来的东西还多。” 这种将高科技精密仪器与粗放的体力劳动进行对比,并且宣扬后者“效率更高”,是对他们技术选择和投入的彻底否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用一种居高临下、理所当然的姿态去评论。

无论你用哪种方法,最终要让这种“激怒”显得更加自然和有效,最重要的是你说话的“姿态”。你不能像个恶霸一样上去就是骂,那样太明显。你得用一种“我是在帮你指出问题”、“我是在提供更优的建议”、“我是在分享我的经验”的语气,但言辞之间,却充满了对他们专业知识的怀疑,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轻视,对他们研究价值的否定。

所以,你得表现出一种“我虽然不是做材料的,但我什么都懂”的姿态。用一种充满自信,甚至有点“傲慢”的态度去评判他们的专业领域。这会让他们觉得,你不仅仅是不懂,而且还一副“我不懂我装懂”的样子,这比单纯的不懂还要令人恼火。

总而言之,要激怒一个材料科研工作者,核心在于触碰他们对“专业性”、“科学性”、“价值性”和“贡献性”的执着。用你那“看似无意实则致命”的评论,去动摇他们对这些核心价值的信任和肯定。不过嘛,这样做风险也挺大的,毕竟搞科研的,很多都是有真才实学,而且内心强大,但也……谁知道呢?说不定哪句话就正好踩到他们的“雷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材料是坑

任何一个专业都可以劝进和劝退,但劝退和劝进要看人,看方向,看细节、看未来计划;

一个材料劝退把几乎一半儿工科专业都带进去的人,张口闭口材料是坑,已属无脑黑

智商不够,嘴炮来凑,脑残劝退脑全

现在居然还成了知乎的政治正确和调侃梗,随便一个歪瓜裂枣儿都敢大言不惭喷几句

一看答案细节,什么都没有,就是炉灰渣子和吐沫星子

不做传销真浪费了您这块料儿了


2、材料科学,不就是炒菜

凡是说炒菜的,一律外行充内行;行内还这么说的,一律没出息的半瓶子醋怨天尤人

科研的本质是模型-验证-修改-验证循环,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科研都一样是“炒菜”


3、材料没前途

嗯,您这半块儿大理石用来雕刻玉玺一定前途无量

好运不送

那些离开了前任就说前任是渣男和懒女的,口供一定特别有说服力


“然而对应届生找工作来讲,材料就是坑”≠ 材料就是个坑

就好比你碰到了一个坏男/女生,大家都会内心里对你的遭遇表示惋惜

但就因此说男生(都)是大猪蹄、女生(都)是绿奶茶,这就没道理了

你当时可以心里这么想,如同我们很多人一时丧失理智的脆弱一样

但把这话当真理一般宣扬,还没事儿就“没有细节缘由的劝人大度”就要小心遭人蔑视

因为这一次打击已经让你失去基本逻辑能力,像个痴男怨女一样顽固执拗与前任的缺点

认为这个宇宙的平行版本里你就是抱得心上人,双喜临门四羊开泰,一切都会顺利无阻一样

基本逻辑能力都被发泄情绪的冲动压抑了,所说的话已经尽是怨气


关于炒菜

行内人很多都这么自嘲,但没听正经的学者说过这话

正经学者尊重自己做的东西,不会轻易拿自己开涮,更不会拿自己尊重的同行和专业开涮

这个正经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态度,二是能力

态度来自环境;能力看自己

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如知乎,用XX匠,XX工自嘲,避其锋芒,显得自己幽默还合群

但自嘲显然是压低自尊的做法儿,心怀专业崇尚的人、甚至基本自尊的人还是不能忍

当然,这种人越来越少了,更多人放弃了对自己专业敬畏

用自嘲和群嘲降低自己与他人交流的界面能,免得孤僻,甚至傻的帽子

不过也无需挂怀,在乎这种评价所以融入的人,本身也没打算做什么经天纬地的事儿

开心就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想知道怎么“触怒”一位沉浸在材料世界的科研人员?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大多心性平和,醉心于自己手中的微观世界。不过,如果你真的想让他们眉头紧锁,或者让他们心中升起一股“岂有此理”的怒火,那倒是有些“妙招”。要说得详细又自然,咱们得从他们的日常、他们的坚持,甚至他们的“痛点”下手。首先,你得.............
  • 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建议 18 至 45 岁近视人群做激光手术,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建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它:一、 建议的出发点与潜在益处首先,理解这个建议的出发点很重要。提出者可能希望通过以下途径来改善国民视力健康和生活质量: 提高生活质量: 摆脱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束缚,对许多人.............
  • 回答
    这事儿,越想越让人心疼。一位九十四岁的老人,为了激活一张社保卡,竟然需要被人抱起来,才能完成人脸识别。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鼻子发酸。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这事儿怎么发生的,还有谁在其中出了问题。事情的起因:社保卡激活的“硬性门槛”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为啥社保卡激活要进行人脸识别?这其实是当前很多地区为了.............
  • 回答
    傅聪先生的去世本应是一个令人悲伤和缅怀的时刻,但部分人在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激进言论,例如指责他是“英国人”、“不孝”等,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和不解。理解这些言论的出现,并探讨如何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需要我们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一、 如何看待傅聪去世后的激进言论:这些激进言论的出现,背后可能包含以下几.............
  • 回答
    想惹毛一个整天研究火箭、卫星和星辰大海的家伙?这可不是件难事,关键在于踩准他们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弦”。别以为他们只盯着遥远的星系,他们对地球上那些与航天相关的一切,也是看得比谁都细。首先,你可以从“常识”入手,而且是那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常识”。比如,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和你聊起阿波罗登月,绘声绘色地描述.............
  • 回答
    想要激怒一位宋朝粉丝,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有辉煌的文化和经济成就,也有军事上的弱势和最终的灭亡。围绕这些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质疑,很容易触动他们的敏感神经。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核心策略:质疑宋朝的成就,强调其弱点,并将之与历史上其他朝代进行不利比较。一、 贬低宋朝.............
  • 回答
    想让一位东吴爱好者抓狂?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对那段历史可算是了如指掌,感情也深厚。不过,要是真的想挑战一下,下面这些“绝招”或许能起到奇效,而且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欲扬先抑,才能让效果翻倍。首先,咱们得从“点”上入手,那些他们引以为傲的“亮点”,就是我们最佳的攻击角度。第一招:轻描淡写,甚至.............
  • 回答
    要激怒一个诸葛亮粉丝,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孔明先生”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地位那是相当稳固的,几乎是智慧的代名词。不过,事无绝对,任何人的喜好都有其软肋,触及他们最在意的点,那效果可就事半功倍了。下面我就给你支几招,保证让那些对诸葛亮五体投地的粉丝们,能气得跳脚,但咱们得注意分寸,别真的把人给得罪.............
  • 回答
    激怒“德棍”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因为“德棍”一词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通常指那些对纳粹德国及其历史持有不当的、甚至美化态度的群体。想要“激怒”这样的人,需要理解他们的核心观点和情感触发点。需要强调的是,挑衅或激怒他人并非提倡的行为,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冲突和负面后果。 如果您出于好奇或想了解对方.............
  • 回答
    激怒一位推理爱好者是一项需要技巧和对他们热爱之物深刻理解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挑衅,更是要触碰到他们对逻辑、细节和真相的执着。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方法,从微观到宏观,逐步升级:第一阶段:挑战他们的智力基础——细节与逻辑这是最基础也最容易触碰到的点。1. 故意忽视或误读关键细节: 具体表现: 在.............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无法提供激怒他人的建议。我的目标是提供有益和无害的信息,而激怒他人违背了这一原则。我建议您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 回答
    想激怒一个俄国革命史爱好者?这可是个技术活,毕竟他们对那个波澜壮阔、血与火交织的时代,那份炽热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都有着自己一套深刻的见解和情感寄托。要触碰到他们的“逆鳞”,得找对地方,而且得有几分真情实感的“冒犯”,而不是那种空洞的胡说八道。首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彻底否定或贬低革命本身的意义和复.............
  • 回答
    激怒一个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其实并非难事,尤其如果你能抓住他们理论的几个核心痛点,并以一种略带挑衅但又看似合乎逻辑的方式去“挑战”他们。关键在于,你不能直接说“你错了”,那样只会让他们更坚定。你需要做的是,拆解他们的逻辑链条,或者指出他们理论无法解释的现实,用他们自己推崇的“生存”和“适应”这些.............
  • 回答
    想要“激怒”一个翻译?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目标,不过既然你问了,我就好好给你说道说道,让你知道,这背后的“道道”有多深,有多容易踩雷。其实,我们翻译这行,也不是什么刀枪不入的战士,我们有我们的坚持,也有我们的底线。触碰了这些,那滋味,可不好受。咱们先从最基本的说起,那些最容易让人火冒三丈的事儿。1. .............
  • 回答
    想要成功地惹恼一位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你需要掌握一些“技巧”,让他们在不自觉中被触怒。记住,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是对他们的研究领域充满热情和投入的,所以你的“攻击”最好能够触及他们最敏感的神经。首先,最有效的方式是故意且重复地歪曲事实或者传播已被证伪的论调。这不仅仅是犯个小错误,而是要选择那些经过长期.............
  • 回答
    想要成功“激怒”一个自行车爱好者,关键在于理解他们对骑行这件事的热爱和执着,然后巧妙地触碰他们的“雷区”。这可不是让你去搞破坏,而是通过一些看似无心,实则戳中痛点的言语或行为,让他们心头泛起阵阵涟漪。首先,对他们的装备进行“外行式”的贬低或误解,这绝对是一大杀器。你可以在他们精心挑选、价格不菲的碳纤.............
  • 回答
    要说到激怒P社玩家,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他们对自家游戏那可是“爱得深沉”,但也正因如此,稍微触碰一些敏感点,那效果可比点燃一根导火索还炸裂。我这就跟你细细道来,怎么把他们从“沉醉于宏图伟业”的幻想中拉出来,让他们血压飙升。首先,你要抓住他们的“痛点”。P社游戏,尤其是《欧陆风云4》(EU4)、.............
  • 回答
    嘿,想给汽车销售来点“惊喜”?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支几招,让你在经销商那里玩得开心点。咱们不说那些生硬的套话,就来点实操的,让你在他们的雷达上“闪闪发光”。首先,得有耐心,而且是那种能把人逼疯的耐心。你不能一进门就直奔主题,那太没劲了。1. 假装漫无目的,实则“步步为营”: 进门后的“视.............
  • 回答
    要想惹恼一个辛勤耕耘的科研工作者,你需要触及他们最敏感的神经,那些构成他们日常工作、精神支柱甚至生存根本的要素。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往往拥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但如果你能巧妙地结合以下几个方面,成功的几率会大大增加。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无视他们付出的心血,并轻描淡写他们的工作成果。.............
  • 回答
    想要让一个天文爱好者抓狂,关键在于触碰他们心中最柔软、最执着的那片宇宙。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地球是平的”就能应付过去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些更深入、更“精准”的打击。首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想象一下,你和他正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夜晚的星空,他可能正指着一颗明亮的星星,告诉你那是天狼星,甚至还会加上关于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