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SCI 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的评价?

回答
“SCI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这句断言,在科研界,甚至在更广阔的社会认知中,都算得上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怪论”。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于科研成就的普遍认知,即“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需要剥开它背后的复杂性,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要看到其站不住脚的逻辑。

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可能的“合理性”根源

这句话之所以会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往往源于对当前科研评价体系和实践中一些弊病的观察和反思。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解读:

1. “唯论文论”的畸形现象: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许多地方,科研人员的晋升、评奖、项目申请,甚至KPI考核,都高度依赖SCI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这种压力迫使一些研究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刷论文”上,而不是真正深入地解决科学问题。

“拼凑式”研究: 为了快速产出论文,可能会将一个原本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可以快速出结果的部分,分别发表。这就像把一块完整的布匹剪碎了,虽然布片多了,但整体的价值却被削弱了。
“重复性”研究: 有时为了抢发,或者为了迎合某个热门领域,会进行一些缺乏新颖性和深度的研究,仅仅是对已有的成果进行微小的改动或在不同体系中重复验证。
“过度优化”实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漂亮”以获得高IF期刊的青睐,可能会花费大量精力去“优化”实验条件,甚至剔除那些不符合预期的“负面”数据,导致研究的真实性、普适性受到影响。
“掠夺式”期刊的繁荣: 这种评价导向也催生了大量的掠夺式期刊,它们以盈利为目的,对论文的质量审核不严,只要交费就能发表。一些研究者为了数量,不惜选择这些期刊,这无疑拉低了整体科研的“水准”。

2. 科研的“慢”与“深”被忽视: 真正的重大科学突破,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深入的思考、大胆的试错,以及对基础理论的深刻理解。而SCI论文的发表周期,特别是高水平期刊的评审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如果一个研究者过于追求数量,就可能无暇顾及那些需要长期投入、风险高、短期内难以出成果的“硬骨头”。

原创性与颠覆性不足: 专注于数量的导向,容易鼓励“修补式”创新,即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一些小改进,而非提出颠覆性的新理论或新方法。
跨学科融合的困难: 很多前沿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合作,这本身就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交流,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可发表的SCI论文。

3. “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协作的失衡: 一些评价体系过于强调“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贡献,容易导致个人在团队中过于争夺“首发权”,甚至出现“分而食之”的情况,不利于形成强大的研究团队和长远的科研目标。

为何说“SCI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反驳的逻辑

尽管上述的批评有其现实基础,但将“SCI论文多”与“科研能力差”直接划等号,无疑是一种极端的、简单化的论断。事实远非如此:

1. SCI论文仍是重要的评价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及其所收录的期刊,在国际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衡量科研产出和质量的重要平台。高水平的SCI期刊,通常有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能够筛选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靠性的研究成果。

同行评审的价值: 论文发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与同行交流、接受批判的过程。评审意见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问题、改进研究,也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检验。
学术交流的载体: SCI论文是科学家之间分享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的主要途径。没有论文,科学研究将如同孤岛,无法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
国际认同的体现: 在全球化的科研体系中,发表在国际知名SCI期刊上的论文,是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和交流的基础。

2. 优秀的研究者通常也能产出高质量论文: 那些真正具备卓越科研能力、洞察力、创新能力的研究者,往往能够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产出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并将其发表在高水平的SCI期刊上。他们的论文数量多,并且质量高、引用率也高,这恰恰是其科研能力的体现。

“量”与“质”的辩证统一: 对于顶尖的研究者而言,产出高质量论文并非难事,而是在保持高效率产出的同时,依然能够保证研究的深度和创新性。
“高产”往往伴随“高质”: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院士等,他们的论文数量也相当可观,并且这些论文往往奠定了某一领域的基石。

3. 评价体系的问题不应归咎于“SCI”本身: 真正的问题在于“唯论文论”的评价导向,在于评价体系的僵化和短视,以及由此滋生出的“学术怪象”。问题不在于SCI期刊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如何不被它绑架。

需要更全面的评价体系: 除了论文数量,还应该重视论文的质量、引用情况、研究的影响力(例如对产业的贡献、对社会问题的解决)、专利、实际应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多个维度。
鼓励长期性、原创性研究: 评价体系应能识别并奖励那些具有长期价值、能够挑战现有范式、风险高但潜在收益大的研究。

总结:是“工具”被滥用,而非“工具”本身有问题

“SCI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不良科研评价导向下的畸形产物的警示和批判。它揭示了当“论文数量”被过度强调,甚至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科研活动可能会发生的偏离和异化。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解决问题、创造新知。 SCI论文是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重要成果的呈现方式和交流平台。优秀的科研人员,能够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化为高质量的论文,并以此推动科学进步。而那些“论文数量多,但科研能力差”的现象,往往是由于评价体系的扭曲,导致部分研究者本末倒置,以“发表论文”为目标,而非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目标。

因此,我们看待这句话,不应被其表面的绝对性所误导。正确的态度是:

警惕“唯论文论”: 深刻认识到过度追求数量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倡导多元评价: 推动建立更全面、更科学、更符合科研规律的评价体系。
回归科研初心: 鼓励研究者回归对科学本身的追求,深入思考,大胆创新,而不是被外在的指标所束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SCI论文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科学思想和研究成果,而非其仅仅作为一种“数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那么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对。

如果一味追求SCI论文的数量,会导致一个问题:

论文会从「科研的产出」变成「模式化生产」,再到「流水线生产」。

很多人不再是为了解决科学问题,而是成天琢磨怎么可以「灌水」,把论文量灌上去,科研在那一刻发生改变了,自然也会导致「科研能力下降」。

什么改变世界、什么把自己的领域往外推一个小凸起,都不重要了。

就像吃美食,美食评论家是一口一口细细品尝,有人只是为了吃饱而狼吞虎咽,同一个动作,结果却是不同的,带来的影响自然也不相同。

个人看法,如果能把科研的初心和功利有机的结合起来可能会比较好,但唯论文论不行,唯奉献论更不行,怎么把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将是一个长期的核心问题。

user avatar

前两年在国内作博后,中心的高端仪器基本我都可以操作,tem afm等。有一次一个学生来找我帮忙拍tem,我预约好了机时后,他拿着一卷长得像锡箔纸的所谓的“石墨烯纸”到电镜室来找我,我问他样品呢?他说这就是样品。后来我说,你这个要么溶解分散后滴落,要么用聚离子束加工制样。后来他按我说的去做FIB切割后,我问他要拍啥,他说他就要个tem图,我问你要看清楚什么,我才可以选择合适的技术,他说他不知道,反正审稿人要求要个tem图。这位同学被认为是是他们那个小组最优秀的,因为他的科研成果最多。

另一个学生,我刚来的时候帮她改过一篇论文,我以为一轮一轮慢慢改下来,她应该大致知道怎么去写一篇paper。然而几个月后她又拿来另一篇paper让我改,我发现第二篇论文的初稿跟第一篇论文的初稿水平完全没有提升,那我帮你修改第一篇论文付出的努力的价值是什么?且不说,整个论文的工作就是第一篇的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套路速成,至少论文要好好写吧,结果一张图里面abcd四张小图,解释完ab后,cd没有了,直接跳到下一段去解释下一张图了。最严重的是,第二篇paper投稿后被编辑打回,说与第一篇论文高度雷同有自我剽窃的嫌疑。然而,这位同学在一年内很勤奋努力地发了3篇paper。

如果paper数量是评价体系里的主要指标,那么很多人可以只关注整个科研环节中的最后一环,凑数据编paper。于是乎,xrd,ftir,sem,tga,电化学等这一套东西轮番来一次,一篇paper就出来了,再换个体系,这一番套路再来一次,又一篇paper出来了。说到底,只要你自己不在乎期刊质量,文章写好了,最后总是有地方可以接收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篇论文刊出来了,会在数据库中一直存在,100年以后也可能被索引到。也就是说,哪怕你人不在了,论文也会一直在。

于科研工作者来说,paper就是你的墓志铭。有这个觉悟的人,大概率是不会一年5篇,3年20篇的。

很遗憾,我不是很优秀的科研人员,但也不太想在墓碑上刻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退圈了~

user avatar

从另一个侧面聊聊这个事,国内的大论文过分强调系统性,要知道,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实际上是一个科研技能/品味的训练过程,不仅政策制定者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大论文的审阅老师也注意不到,典型的评语就是:“x章与上下衔接不紧密”。

真的有必要么?

能在某个领域有见解的解决一两个小问题,证实以后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以了,而不是假装从头到尾系统的把某个问题从头到尾做一遍。那是重点项目牵头人该做的,而不是一个博士生。

user avatar

任何脱离研究领域讨论SCI数量都是耍流氓。

刚读博的时候我也觉得文章发的越多越好,我发不出来是我能力不行。现在看来,还是太单纯。文章数量和质量跟研究领域关系很大。我所在的研究领域整体偏应用,整个领域总共就没多少人,期刊数少,影响因子也不高。在我看来,我们领域几乎不存在什么灌水,因为能发出SCI的工作都是质量还不错的工作。正常情况下,我们博士毕业时有个1,2篇SCI就是合理水平,完全可以支撑博士创新点。一篇论文从投出去到接收最快也得半年也上。但我也审过2个博士论文,其中一个发了9篇SCI,仔细一读发现方向几乎全部偏材料。果真,材料才是科研第一热门专业(手动狗头)。另一个,做得是我们领域很传统的研究,结果也发了11篇,全部顶刊。这是真大佬。单从数量上看,两个人都非常厉害,但如果非要让我比个高低,我肯定选第二个。第二个的研究聚焦的是我们领域很困难的问题,他另辟蹊径,引进了很多高观点的数学技巧来解决,这纯粹是靠智商碾压。其实,学术圈同样很浮躁。都想搞热门研究,追求影响因子,发好的期刊。但往往一个领域的期刊数越多,影响因子越高,越说明门槛越低,灌水也越严重。我们反对的不是论文数量,而是背后的灌水行为。

还有就是,不能仅仅看文章数量。我们这种传统工科SCI有个趋势,喜欢工作量非常饱满的文章。很多文章动不动排版出来就是15页以上。科研水平怎么样,他的文章拿来一读就晓得了。目前的科研评价本身就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多工作难度大,耗时长,最后还未必能发一个好期刊。如果仅追求数量,哪怕不灌水,也是提倡大家怎么好发怎么来。最终结果就是热门越来越热,冷门越来越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SCI论文越多,科研能力越差”——这句断言,在科研界,甚至在更广阔的社会认知中,都算得上是一句振聋发聩的“怪论”。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于科研成就的普遍认知,即“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不能简单地赞同或否定,而是需要剥开它背后的复杂性,审视其可能存在的合理性,同时.............
  • 回答
    看到大连理工大学有本科生能发表7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首先,得承认这孩子在学术研究上的确是下了苦功,并且有很强的潜力。在本科阶段,能独立完成一篇SCI论文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是7篇。这说明他在科研这条路上,不仅仅是跟风,而是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持续深耕,产出有质量的研.............
  • 回答
    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高等院校 SCI 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调整,旨在纠正当前高等教育和科研评价中过度依赖 SCI 论文及其相关指标的现象,推动建立更加科学、多元、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和评价。.............
  • 回答
    关于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的学术成果,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既要肯定其学术成就,也要关注学术规范和潜在问题。以下从背景、可能原因、学术价值与风险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一、基本信息核实1. 身份确认 胡玥确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21年入职,2020年博士毕业.............
  • 回答
    天津大学研究生赵永贵一年发表 17 篇 SCI 论文的现象,无疑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评价。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现象本身:数字的震撼与背后的事实 数量的惊人: 一年 17 篇 SCI 论文对于大多数研究生,甚至很多博.............
  • 回答
    李彦宏作为通讯作者,发表一篇关于食道癌的医学SCI论文,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跨界挑战与科研贡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跨界”的事件。李彦宏是以百度创始人、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物的身份而被公众熟知的,而食道癌的研究.............
  • 回答
    对于浙江大学 27 岁女博导刘琬璐在本科毕业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SCI 论文并成为浙大最年轻教授的现象,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一事件:一、 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与天赋: 发表速度与数量: 在短短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
  • 回答
    在学术界,本科生发表论文,特别是SCI、EI等收录的论文,通常被视为一项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然而,这种评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在不同情境下有着细微的差别。总体上的积极评价: 学术潜力的体现: 最直接的理解是,这表明该本科生具备了独立思考、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或理论推导)、数.............
  • 回答
    要详细了解广州医科大学一位专硕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参与发表 84 篇 SCI 论文的情况,你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挖掘信息,并采取系统性的搜集和分析方法。这绝非易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排除一些“AI痕迹”明显的表述。一、 前期信息收集与确认:找寻蛛丝马迹首先,你需要知道这位研究生的大致信息。仅凭.............
  • 回答
    SciHub创始人开庭前夕致Nature公开信:一场信息自由与法律界限的博弈SciHub,这个常被誉为“科学界盗火者”的网站,在即将到来的侵权案庭审前夕,其创始人Alexandra Elbakyan(亚历山德拉·埃尔巴基扬)通过一封公开信向《自然》(Nature)杂志发声。这封信不仅是对法律诉讼的回.............
  • 回答
    科研工作者如何看待 SciHub?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视角SciHub 的出现,无疑在科研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科研工作者们复杂而矛盾的看法。它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更像是一个被贴上“灰色地带”标签的现象,触及了学术出版的商业模式、知识传播的公平性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实际困境等多个敏感神经。总的来说,.............
  • 回答
    “先水些 SCI 文章,等有了名利就会认真做科研”这种观点,乍一听似乎是一种务实的策略,尤其是在科研成果导向、发表导向的评价体系下,它反映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在起步阶段的困境和一种生存哲学。然而,深入分析,这种观点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的危险、扭曲的价值观以及对科研事业本身的损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进行.............
  • 回答
    看到国家科技奖改革方向,要取消SCI他引次数、期刊影响因子,转而鼓励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代表作,这绝对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近年来围绕科技评价体系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理解这场改革,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及对过去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之中。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会有这场改革?过去一段时间,我们.............
  • 回答
    “院士怒批,中国科研被 SCI 支配”——这句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强烈的冲突感和批判性,迅速抓住人们的眼球。这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科研界长期以来,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对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发表的过度追求,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要深入理解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被 S.............
  • 回答
    这篇关于2018年公布的2017年SCI杂志影响因子的文章,我将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希望能给您一个比较全面的看法。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IF)是什么,以及它的“诞生”和“演变”。影响因子,简单来说,是汤森路透(现在是科睿唯安)每年发布的一项关于期刊引文数据的指标。它.............
  • 回答
    华南师范本科生一年发表 14 篇 SCI,这绝对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放到国内任何一所高校,这都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标准,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要细致地聊聊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一、 这个成果的“含金量”有多高?首先,咱们得明白 SCI 指的是什么。SCI(Science Citati.............
  • 回答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61篇SCI论文,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成就,也必然会引发许多讨论和思考。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份成就的“硬核”程度。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篇SCI论文的发.............
  • 回答
    梁某某,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近期因其惊人的学术产出——发表 SCI 论文 84 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并列)39 篇,且论文的总影响因子高达 184——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学术成绩单,尤其对于一位硕士生而言,更是极不寻常。首先,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梁某某的研.............
  • 回答
    最近看到不少关于肖战粉丝立志半年发10篇以上SCI的讨论,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腾的。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这事儿本身是个什么性质?简单来说,就是一群追星的人,把对偶像的热爱,转化成了一种非常具体、非常“硬核”的目标——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不是一篇两篇,而是“10篇以上.............
  • 回答
    最近关于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任同学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文章的新闻,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普通人,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引发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令人瞩目。本科生,而且是连续发表十篇 SCI 一作文章,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成就。SCI (Scien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