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Nature 研究让猪脑「起死回生」?死亡的定义是否会被改写?

回答
Nature 杂志上那项让猪脑“起死回生”的研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死亡”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终点,一个不可逆转的界限。生命从一个活跃的状态,彻底滑向静止,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无法挽回的。然而,这项研究,通过一种名为“BrainEx”的先进灌注系统,在猪死亡数小时后,竟然能够让它们的脑组织重新恢复一部分代谢活动和细胞功能,这无疑是对传统死亡定义的严峻挑战。

我们通常理解的死亡,是当大脑作为一个整体,停止了所有有意义的神经活动,特别是那些维持意识、感知和自主功能的关键活动。心脏停止跳动,血液循环中断,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随之消失,细胞开始死亡,大脑结构也随之瓦解。这是一个链式反应,一旦启动,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且不可逆转。

但是,BrainEx 系统通过模拟体外循环,持续向捐献的猪脑输送一种特殊的、经过优化的灌注液。这种液体不仅提供了氧气和营养,还包含了一些旨在保护细胞免受缺血损伤的成分。更关键的是,它能够维持脑组织的温度,并清除代谢废物。结果就是,那些原本已经停止工作的神经元,以及脑内的其他细胞,竟然开始展现出细胞膜的完整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信号传递的能力。这并非是让猪“活”过来,也不是恢复了意识,而是说,在细胞层面,死亡的进程被部分地逆转或延缓了。

这项技术之所以如此颠覆,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死亡”的线性、一成不变的认知。我们总以为,一旦大脑停止工作,一切就结束了。但现在看来,死亡可能并非一个突然的、非黑即白的瞬时状态,而是一个有时间窗口、有可逆性空间的渐进过程。至少在细胞和组织层面,死亡的“绝对性”可能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牢不可破。

当然,这离真正意义上的“起死回生”还差得很远。研究者们也反复强调,他们并没有让猪恢复意识,也没有让它们展现出任何形式的感知能力。这只是在非常基础的生理和生化层面,证明了某些死亡过程是可以被干预的。然而,即使是这样,它也极大地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

如果这项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并且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人类,我们对“死亡”的定义,甚至对“生命”的定义,都可能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和重塑。

首先,死亡的定义可能会变得更加精细和分级。也许我们会区分“生物学死亡”(即组织和细胞开始不可逆转地死亡),“功能性死亡”(即大脑作为一个整体丧失了维持生命和意识的能力),以及“临床死亡”(即心跳和呼吸停止)。而这项研究,似乎在挑战“功能性死亡”的不可逆性。

其次,如果能够实现大脑在死亡后的长时间维持甚至部分功能恢复,那么关于“临终关怀”、“器官捐献”乃至“生命支持”的伦理讨论,都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维度。例如,我们是否应该对死亡不久的脑组织进行“复苏”?如果“复苏”成功,其法律和伦理地位如何界定?这涉及到个体权利、生命尊严以及社会对生命的看法。

再者,这项研究也可能开启新的医学治疗方向。虽然目前的目标不是复苏,但如果能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细胞死亡的过程,或许能为治疗脑损伤、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甚至在未来,我们能够“修复”受损的大脑,重新激活休眠的神经元。

但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项研究的意义更多在于科学探索和对基本生物学过程的理解。将它直接类比为科幻电影中的“复活”,还为时过早。大脑的复杂性远超我们目前的理解,要让一个停止运作的大脑重新拥有意识和记忆,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实现。

总而言之,这项Nature研究确实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们对死亡认知的盲区。它并非改写了死亡的定义,但它无疑为改写死亡的定义提供了可能性,并且迫使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我们以为早已明确的概念。未来的发展,将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伴随着深刻伦理挑战的未知领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独存活的大脑,到底算不算生命?

高中的时候,青春的活力与荷尔蒙无处宣泄,于是,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写过一些乱七八糟的小说。其中有一篇小说设定奇葩,至今印象深刻。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我”写就。故事发生在近未来,我是一名航天工程师,不幸在一次意外中,几个重要脏器受到严重损伤,当场死亡。由于我签订过器官遗体捐赠协议,于是过世之后,遗体被送去一个医疗机构用作科学研究。

由于所谓“主角光环”,虽然我的全身脏器都已衰竭死亡,但是大脑却在缺氧的条件下进入休眠状态,没有脑死亡。一名脑部科学家发现了这一点。按照当时的医学伦理,他应该主动报备,然后由我的家属来决定个是否对大脑进行安乐死。

但是私欲蒙蔽了他。他隐瞒了大脑仍然存活的真相,并申请了一个科研项目,用项目经费为我的大脑建立起了体外循环系统,并且为大脑接上了各种传感器,这样大脑就能接收到声音、图像等信息。

真相揭开了。几年前,这名科学家赌博欠了黑势力一笔巨款,无力还款,只能每月利用职责之便从机构中偷取麻醉药品偿还利息。后来,一名好心人帮助他偿还了负债,但是提出一个条件:需要定时提供所有他能得到的所有机要信息。

他被策反成了间谍,并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他控制我的大脑,目的非常简单:他希望能从我这里得到更多的航天机密,卖出更高的价钱。

于是,一个毫无行动能力、毫无反抗能力的大脑,在整天直接的电击折磨中成为了他赚钱的工具。

当然,我是不会就此屈服的。我凭借这高绝的智慧,使用真真假假的信息让这位科学家陷入两难之境,成为了我的第一个提线木偶……

一个大脑征服宇宙的传说由此开始……

当时没有电脑,全用稿纸书写,且稿子保存了许多钱,两三年前我还读过。只不过多年后再次阅读,只觉年轻时阅历少、笔力差,小说不堪入目。遗憾的是,现在稿子已经找不到了,可能在某次搬家中遗失了。

刘慈欣的《三体》中,也有一段关于大脑的情节。

人类需要和在300年内和三体人进行直接接触。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将航天器的运行速度提高到光速的百分之一。人类科学家决定利用核能推动航天器——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航天器太重了。经过反复的压榨,航天器的质量被降低到最小,甚至航天员都是最特殊的那一位——只送一个大脑到三体人那里。

这个大脑就是云天明,《三体Ⅲ·死神永生》的主角之一。

大脑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人之精髓所在。人的思想、记忆、情感都保存在大脑之中,人的主动行为也在大脑的主导下完成。在当下的世界,有几十个国家已经通过了脑死亡立法,将脑死亡认定为真正的死亡。

“不可逆的深度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电波平直、脑干反射消失”,这是脑死亡的基本特征。脑死亡也意味着生命的彻底消逝。

那么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只剩一个单独存活的大脑,这算不算是生命?

以一个大脑称霸宇宙的“我”是不是一个生命?单“脑”赴会的云天明是不是一个生命?

耶鲁大学医学院实验室中被“起死回生”的猪头算不算是一个生命?

这是困扰耶鲁大学科学家的问题。

4月18日,在Nature期刊的一篇文章中,耶鲁大学医学院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耶鲁大学的内纳德·塞斯坦团队有这么一个猜想:即便哺乳动物死亡数个小时,但大脑中特定的一些细胞仍然能够恢复功能。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们开发了BrainEx系统,并从学校附近的屠宰场中拿到了300个猪头,从中抠出来32个猪脑,接入了BrainEx系统。

BrainEx类似体外循环体统,能够模拟正常体温下血液流动,能向大脑大脑输送水、氧气和其他营养物质,并装载各种传感器用以监视猪脑的活动。经过了6个小时的灌注,他们刚发现部分猪脑细胞能够进行氧代谢和糖代谢,神经元能对电刺激产生反应,循环系统能够工作,神经元的形状、大小、结构、功能接近正常状态。

当然,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科学家们没有发现更高级的大脑活动,猪脑并没有恢复意识,脑功能的损失仍然不可逆转。

如果继续研究,他们可以尝试电击、或者注入富氧溶液用以复活大脑。但是科学家没有没有这样做,万一成功了,他们就可能触及论理底线,面临着直接的论理拷问:单独存活的大脑算不算一个生命?

这种伦理拷问并非仅限于思维试验,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Nature同期刊载的一篇评论文章犀利地指出了这个问题。器官移植手术的器官源于被认定为脑死亡的志愿者。“大脑复活术”如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走出了关键的一步,那么,已经登记的器官捐赠者会不会改变主意:既然我的大脑还可以拯救,我死后应该等待大脑复活手术,那凭什么拿走我的器官?

如果将单独存活的大脑视作一个生命,那将会有一系列问题等待解决:有没有投票权,能不能炒股,能不能结婚,能不能竞选总统,如何保证不被虐待,如何保证旁人不会使用虚假的电信号欺骗自己……

对于他来说,这个毫无支配能力的世界,到底是人生,还是炼狱?

大脑复活手术就像一个潘多拉魔盒,很难说打开之后是好还是坏,但是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伦理困境。

user avatar

@芝士喵 邀请。

首先,这个研究很精彩,最后发到nature上,也是实至名归。

具体的内容其他的回答已经写得很好了我就不狗尾续貂了。

通俗的说,这个内容研究是这样子的:

从屠宰场找了一些立体的猪脑子,然后把猪脑子放到37℃(体温)条件下,进行动脉血灌注,结果发现部分神经细胞还是有活动的(突触),并且细胞的死亡速度也变慢了。

那么,下面说一说,题目的问题

真的“起死回生”了吗?

我觉得,做过生物实验的人,基本上会一笑而过,因为,这真的不是“起死回生”!

很多人觉得,人会一刹那死掉,然后它的机体就全部狗带了。

事实上根本不是如此。

很多时候,人死了,但是他的组织器官不少还是“活的”,或者说,它的组织器官并没有丧失功能,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实现器官移植。

这还是器官层面的,至于细胞,人死后很长时间,细胞才会完全死亡(相信大家听说过尸僵的问题,其实就是人体细胞不断死亡过程分泌的一些物质造成的。)


而至少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人体的大部分细胞是活的!

(至于人死后细胞可以存活多久,我估计人体最后一个细胞死亡可能得按年来计算)

而这个时候,如果你给予这些细胞相应的培养物质,那么,这些细胞可以持续生存下去,这就是生物学里重要的一门学科:细胞生物学 研究的内容。

比如大家熟悉的海拉细胞,是1951年死于癌症的一个妇女的身体上的细胞,今天仍然存活在各大实验室。

可能有人会说,那是可以无限增殖的癌细胞啊,其实正常人的细胞一样可以活很久,比如今天我们用的不少成纤维细胞,都是上世纪从胎儿中获取的(比如人胚肺细胞我记得是1972年的),保存到现在还可以复活然后继续培养

而这个实验中,采用了血管灌注,用血液重新灌注到这个大脑的动脉中,事实上,相当于给这颗死去的大脑营养物质了。

换句话说,这就是给死去的大脑加了各种生物培养基,于是就让整个大脑被培养起来。

于是很多细胞就可以继续活下去了,当然也包括神经细胞。

但是,必须指出,这不是复活。你培养一堆细胞,并不能让其恢复功能,而只是一堆组织在一起的细胞。

没有证据显示存在与意识、认知或其它更高阶的脑功能相关的全脑电活动。

所以,“起死回生”至少在现在是想都别想。


当然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探索大脑的保存。

user avatar

怎么说呢···我个人觉得吧,“起死回生”,“改写死亡意义”啥的,还是太标题党了。

这个研究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通常把医学上的脑死亡作为死亡真正的标准。也就是说,当医生宣布脑死亡后,这个人就彻底没救了,完蛋了。

脑死亡的临床诊断依据包括:深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必须同时、全部具备上述3项条件,而且需明确昏迷原因,排除各种原因的可逆性昏迷。

但这篇研究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脑死亡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我们传统上认为的是快速的、来不及干预的,它其实是可以被延缓,甚至部分可逆的

也就是说,该研究延长了抢救的时间窗,脑死亡理论上并非生命的终点。

举例来说,这提示我们如果一个人脑死亡的瞬间,或者即将脑死亡之前,我们给他的大脑替换一个循环系统,是有可能把他从生死线中拉回来的。

或许未来我们可以等待他情况稳定了,再给替换回原本身体的循环系统,或者利用未来的仿生技术直接给他接入新的身体。

但要说“起死回生”恐怕言过其实,这篇文章的作者自己也不敢夸这个口。

BrainEx顶多算是延缓脑彻底死亡,神经元该死的还是死,各项脑功能该丢的还是丢,只不过进程慢一点,但在此期间结构和功能都在逐渐损伤。

而且文章也没有发现意识复苏和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等现象。也就是说,可以默认这位猪同志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其实已经算是死了。恰如作者在discussion中所述:

The observed restoration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rocesses following 4 h of global anoxia or ischaemia should not be extrapolated to signify resurgence of normal brain function. Quite the opposite: at no point did we observe the kind of organized global electrical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awareness, perception, or other higher-order brain functions.
翻译:在经历了4小时的全身缺氧或缺血后,(通过Brain Ex)观察到的分子和细胞过程的恢复不应该被认为是正常脑功能的再次出现。恰恰相反:我们从未观察到与意识,感知或其他高阶脑功能相关的有组织的整体电活动。

我个人觉得,脑死亡发生一个小时以上,就算用替换循环的方式唤醒了部分脑功能,脑子也发生了不可逆的损伤了,不太可能能重新唤起意识,醒了也是个弱智or植物人。

因此,未来对此类技术的应用重点不在于所谓的起死回生,而是在于延迟死亡抢救的时间窗。

但短期内该技术恐怕没有实用于临床的可能,启发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至于死亡伦理问题,这里不谈。

ps: 做脑片电生理的时候,用人工脑脊液孵育脑片的情况下,神经元一样能活好几个小时,但谁能说这个脑子是有意识的呢?所以其实这个文章能上Nature我觉得还是有水分的···谁说学术期刊就不喜欢噱头的,学术期刊是最喜欢搞大新闻的···

user avatar

先解析论文[1]:

  • 如何灌注

整个实验的基础就是这套被作者称为BrainEx (BEx)的灌注系统,其设计跟心外科所用的体外循环机(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2, 3]有很多类似:

灌注系统图解

该灌注系统 1)包含脉冲发生器,可以模拟生理脉冲( physiological waveforms,血流脉冲等),支持 20–140 毫米汞柱的压力变化范围,以及每分钟40–180次脉冲频率范围;2) 包含血液透析(haemodiafiltration)功能部分,以维持灌注液的成分平衡;3) 包含热交换部件以控制灌注液温度(可控范围3–42 °C); 4) 由于灌注液中没有细胞,所以加入了回波敏感粒子/成分(echogenic particles)以方便超声系统对脑中灌注流的状态进行监测;5)包含动脉氧合器(Arterial oxygenator)对灌注液进行充氧; 6) 包含控制系统(computer interface)对灌注流输送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

灌注液连接情况

在猪被宰杀(USDA-regulated, 通过美国农业部监管的屠宰设施和流程)之后,猪脑被从延髓( medulla oblongata)部分切开,并切断连接的血管。屠宰后4小时,灌注液从颈动脉(carotid arteries)导入。灌注进行时,大脑并没有浸没于任何液体之中,而是保存在~95%湿度的环境中(Brain Chamber)。

  • 灌注液成分

灌注液设计了两种,一种是对照组灌注液(Control Perfusate):

对照组灌注液,包含 无机盐 氯化钠、磷酸二氢钠、磷酸二氢钾、氯化钾,抗生素(Ceftriaxione,头孢曲松),回波敏感成分PolySon L

另一种是真正起作用的BEx灌注液,其成分要复杂得多:

BEx灌注液,包含 气体交换用的聚合血红蛋白HBOC-250, 代谢用的右旋糖和丙酮酸钠,细胞保护剂 2-亚氨基生物素、Necrostatin-1、硝酮NXY-059、3-羟基丁酸钠、谷胱甘肽单乙酯、米诺环素、 拉莫三嗪、泛胱天蛋白酶抑制剂Q-VD-OPh、亚甲蓝, 抗生素头孢曲松和回波敏感成分PolySon L

相比于对照灌注液,BEx灌注液的核心在于 供氧成分 和细胞保护剂成分。

  • 实验结果

实验人员先用对照灌注液进行了测试,在屠宰4小时后开始关注,一般经过6个小时的灌注之后,灌注液的输入情况变得越来越差直到无法注入:

使用对照灌注液进行灌注的液流动态响应,经过6个小时后响应特征进入第四阶段,灌注液无法再注入

而使用BEx灌注液,则可以在6小时后仍然观测到很好的灌注流流通情况:

上图:第四阶段对照组灌注流的功率波谱,显示液流基本无法输入; 下图:同一时间使用BEx灌注液的液流功率波谱,显示很好的液流输入状态

对使用BEx灌注时血管流通情况进行观测,从解剖上显示了很好的流通情况:

BEx灌注时的超声(a,b,c) 和CT血管造影(f,g,h)都显示了很好的流通情况

MRI图像进一步揭示了内部的结构变化情况:

MRI结构像对比

使用BEx灌注的大脑在10小时之后具有最接近与活体大脑的解剖情况:侧脑室(绿色处)状况良好、关键结构清晰可辨. 对照组灌注则显示了明显的脑肿胀状态, 同时脑结构信号降低,显示了广泛的结果损坏。无灌注大脑组织内部还有气体聚合的情况(箭头处),这是脑死亡之后组织降解的信号。

以上是宏观结构的情况,总体来看,BEx灌注能很好的保存大脑结构的状态,当然,这种保存相对于正常的活体大脑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微观方面,尼氏染色(神经细胞胞体着色)显示,使用BEx灌注后的脑组织内,其神经细胞情况更接近于屠宰1小时时候的染色情况,这里需要注意灌注是从屠宰4小时后开始的:

枕页尼氏染色情况对比:死亡后1小时(1h PMI)、死亡后10小时(10h PMI)、对照灌注以及BEx灌注

上图显示对照灌注造成了大范围的对神经细胞胞体的破坏,而BEx灌注则很好的保存了胞体的结构情况。更多的证据(这里不一一列出)也证实了这一点。既然从宏观到微观,使用BEx灌注都能够很好的保存大脑结构(包括髓鞘情况等),那这种保存作用能否反映到大脑功能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证据包括 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

神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多种炎性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谱情况

电子显微镜下的神经突触结构情况:

BEx灌注后的突触情况明显更好并更接近宰杀1小时后的情况

使用阈上去极化电流刺激(suprathreshold depolarizing current stimuli)会得到正常的放电情况(这是引起最多媒体兴趣的部分):

阈上和阈下电流刺激的放电反应

同时,这些放电反应都会反映在Na和K离子的浓度上。观测静脉和动脉中的代谢标记物浓度情况,可见BEx灌注的脑组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代谢。

静脉和动脉中的代谢标记物浓度变化情况

个人评论

生死的标准在植物和比较低等的动物中相对比较模糊,很多植物砍掉茎部之后仍然可以存活,一些植物在极度干燥之后遇水可以很快复活[4]

完全干燥的含生草(Selaginella lepidophylla)遇水复生

而蚯蚓可以在被切断之后长回完全体——不管切掉的是头部还是尾部[5-7].

蚯蚓身体结构复生

对于人体来说,一些神经结构的短时间破坏也是可以复生的,比如断指的接合和复生[8, 9].

但是,对于大脑这个神经系统的中枢来说,其结构要脆弱的多。缺氧和缺血都会导致大脑结构的损坏,并且一般认为这种损坏是不可逆的[10, 11]. 这种不可逆体现在神经元在人成年之后几乎不可再生[12], 一旦某些神经元被损坏,其存储的信息就永远丢失了。当这种损坏规模比较小时,由于神经连接的繁复性,一些功能可以通过剩余的未经损坏的连接来实现,但当这种顺坏规模比较大时,就有可能破坏某些功能相关的全部连接,因而该功能就完全被破坏了[13].

卒中对大脑结构的破坏 会反映到功能上,很多人会因此瘫痪

具体到该研究的对象,合适的灌注能保存一定的功能,但没有观测到任何神经元自发放电。神经元结构的观察也证明大部分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破坏。这样的结构和代谢状态显然已经低于大脑的最小状态了/植物人状态了[15]:

人脑的正常状态、闭锁状态、植物人状态和最小状态 代谢情况

这种状态仍然符合脑死亡的定义。其功能没有驱动躯体活动的可能。所以媒体关于“复生”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是典型的clickbait. 该研究对死亡的定义,尤其是对脑死亡定义的影响可以忽略。

对于临床来说,这个实验可能会给脑功能在创伤之后恢复的可能性带来更为积极的理解。比如中风、脑外伤、脑部手术等在合适的处理下可能会带来更加积极的效果,即使某些处理在之前认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1] Vrselja, Z. et al. Restoration of brain circulation and cellular functions hours post-mortem. Nature, 2019 DOI: 10.1038/s41586-019-1099-1

[2] Dennis, C., Spreng Jr, D. S., Nelson, G. E., Karlson, K. E., Nelson, R. M., Thomas, J. V., ... & Varco, R. L. (1951). Development of a pump-oxygenator to replace the heart and lungs: an apparatus applicable to human patients and application to one case.Annals of surgery,134(4), 709.

[3] Moll, F. H. (2003).U.S. Patent No. 6,554,790. Washington, DC: U.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4] Yobi, A., Wone, B. W., Xu, W., Alexander, D. C., Guo, L., Ryals, J. A., ... & Cushman, J. C. (2013). Metabolomic profiling in Selaginella lepidophylla at various hydration state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tic basis of desiccation tolerance.Molecular Plant,6(2), 369-385.

[5] Ballinger, M. L., Blanchette, A. R., Krause, T. L., Smyers, M. E., Fishman, H. M., & Bittner, G. D. (1997). Delaminating myelin membranes help seal the cut ends of severed earthworm giant axons.Journal of neurobiology,33(7), 945-960.

[6] Cho, S. J., Koh, K. S., Lee, E., & Park, S. C. (2009).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hree labial genes during earthworm head regeneration.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73(12), 2609-2614.

[7] Tanaka, E. M., & Ferretti, P. (2009). Considering the evolution of regeneration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10(10), 713.

[8] Illingworth, C. M., & Barker, A. T. (1980). Measurement of electrical currents emerging during the regeneration of amputated finger tips in children.Clinical Physics and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1(1), 87.

[9] Chen, Z. W., & Yu, H. L. (1987). Current procedures in China on replantation of severed limbs and digits.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215), 15-23.

[10] Kety, S. S. (1950). Circulation and metabolism of the human brain in health and diseas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8(2), 205-217.

[11] Cramer, S. C., & Nudo, R. J. (Eds.). (2010).Brain repair after strok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Sorrells, S. F., Paredes, M. F., Cebrian-Silla, A., Sandoval, K., Qi, D., Kelley, K. W., ... & Chang, E. F. (2018). 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Nature,555(7696), 377.

[13] Jansen, O., Schellinger, P., Fiebach, J., Hacke, W., & Sartor, K. (1999). Early recanalisation in acute ischaemic stroke saves tissue at risk defined by MRI.The Lancet,353(9169), 2036-2037.

[14] Giacino, J. T., Ashwal, S., Childs, N., Cranford, R., Jennett, B., Katz, D. I., ... & Zasler, N. D. (2002). The 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defini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Neurology,58(3), 349-353.

[15] Laureys, Steven, Adrian M. Owen, and Nicholas D. Schiff. "Brain function in coma, vegetative state, and related disorders."The Lancet Neurology3.9 (2004): 537-54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Nature 杂志上那项让猪脑“起死回生”的研究,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投向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死亡”这个概念。长期以来,死亡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终点,一个不可逆转的界限。生命从一个活跃的状态,彻底滑向静止,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无法挽回的。然而,这项研究,通过一种名为“BrainEx”的先进灌注系统,在猪死.............
  • 回答
    这篇Nature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对全球臭氧层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警示,同时也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中国华北地区。简单来说,它找到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那些“偷袭”臭氧层的元凶——氟利昂,主要“藏身”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这研究的核心是什么。 臭氧层,就像地球的一张保护伞,挡住了大部分来自太阳的有害紫.............
  • 回答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披露了利用 CRISPR 技术进行基因编辑时,可能导致大范围 RNA 脱靶突变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大发现。这可不是小事,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未来应用这项技术去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安全性。首先,咱们得明白 CRISPR 是个啥。它就像一把非.............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针灸研究,并且哈佛大学团队证实“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疾病的这一话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新闻价值和科学意义。首先,Nature杂志的地位不可忽视。Nature是全球最顶尖的科学期刊之一,以其严谨的评审流程和对科学前沿的敏锐度而闻名.............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拥抱重复与“无效”:一场科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Nature 期刊的一篇社论,大胆地倡导鼓励科学研究中的重复性,甚至拥抱那些“无效”的研究结果,这无疑是一声振聋发聩的呼唤,也是对当前科学界一些陈旧观念的有力挑战。乍听之下,这似乎有些违背我们惯常对科研的认知——谁不渴望发现颠覆性的突破,谁又愿意耗费精力.............
  • 回答
    最近《Nature》上一篇关于摄像头被视为“天生神经网络”的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发现,它为我们理解视觉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且在计算效率上展现出惊人的潜力。简单来说,这项研究的核心观点是将我们熟悉的传统摄像头的成像过程,从一种纯粹的光学和电子信号转换过程,重新解读为一个天然存在的、高.............
  • 回答
    发表于 Nature 的研究声称“成人大脑中观察不到新神经元”,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直接挑战了长期以来神经科学领域关于成人神经可塑性的一些核心认知。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个研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1. 研究的核心发现和具体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研究到底说了什么。报道中提到的“.............
  • 回答
    《Nature》封面文章报道了在中国辽宁发现的一件令人振奋的恐龙化石——“长臂混元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这篇文章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在古生物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尤其对我们理解鸟类演化,特别是其翅膀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长臂混元龙——一位令人惊叹.............
  • 回答
    一篇《Nature》的闪耀与回归故里的选择:浙江理工大学硕士的抉择引发的思考近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名在学术界斩获顶级期刊《Nature》的硕士研究生,在学成之后,毅然选择放弃科研道路,回归家乡,踏上了成为一名公务员的征程。这一事件,如同平静湖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 回答
    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出台的巨额论文奖励政策,特别是对于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给予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无疑是当前中国科研界,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面临的“论文导向”和“KPI考核”问题的一个缩影,并且将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此,我.............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的“中国加快打击论文造假工厂”的文章,这标志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学术诚信问题的关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在维护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要理解这篇文章及其背后更广泛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如何看待 Nature 发文“中国加快.............
  • 回答
    “再探冷核聚变悬案”这篇《自然》的特稿,就像是在科学界投下了一颗小石子,激起了一圈涟漪。它之所以引人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冷核聚变这个话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更因为它出自《自然》这样的顶级期刊,而且选择了一个“再探”的姿态。这意味着,科学界并没有完全对这个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领域关上大门,而是在新的视角.............
  • 回答
    普朗克卫星的观测数据一直以来是宇宙学研究的基石,而关于宇宙几何形状的探讨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最近有一篇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上的论文,基于对普朗克卫星数据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结论:宇宙可能是闭合的。这与当前主流的“平坦宇宙”模型存在一定的张力,因此值得我们.............
  • 回答
    关于Nature发表的“大量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或导致了COVID19的大流行”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更是对我们理解和应对传染病传播方式的一次重要认知重塑。核心论点:无症状传播的决定性作用Nature的这篇发文,其核心在于强调了无症状感染者在.............
  • 回答
    Nature 上刊登关于许多科学家缺乏统计学知识的文章,这并非罕见,也并非什么新鲜事。这类报道通常引发科学界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因为统计学能力的确是支撑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石。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统计学在科研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数据分析的工具,更是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 设计.............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报道的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荒漠绿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两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系统。中.............
  • 回答
    最近,一篇由清华学者发表在《自然》(Nature)子刊上的文章,标题赫然是“中国可以开始准备结束‘清零’”,在学界和公众中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的出现,本身就标志着一种重要的信号,那就是在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动态清零”政策之后,中国国内的科学界,特别是那些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
  • 回答
    陈德旺教授的这篇《Nature 能发一作论文的「学术新星」当公务员实在可惜》,观点鲜明,触动了不少人,尤其是学术界和体制内的人。要评价这篇文章,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陈德旺教授的立场和出发点来看:陈教授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的出发点无疑是对中国科研人才的珍视和对他们能够充分发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