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自然》(Nature)最新研究称日本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这其中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信息来源的误读或夸大: 您可能在新闻报道、网络文章或其他传播渠道看到了关于语言亲缘关系的研究,但这些信息可能被过度简化、断章取义或误解了研究的实际结论。
2.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进展: 语言学家一直在探索不同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尤其是亚洲地区的语言。近年来,一些研究利用新的方法(如计算语言学、基因考古学等)来验证或提出新的假说。确实有研究探讨过阿尔泰语系(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韩语、日语等)的争议性假说,该假说认为这些语言可能拥有共同的祖语。而中国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多种民族和语言文化的交汇地,自然会被纳入这些语言起源和传播的讨论范围。
3. 误将“影响”或“接触”当作“同源”: 语言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借贷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即使日语和朝鲜语在历史上曾受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语言的强烈影响(例如汉字的传入和使用),这并不等同于它们与中国东北地区的语言是“同源”的,即它们不一定都从一个共同的祖语直接演变而来。

为了更详细地阐述,我们不妨从语言学普遍接受的观点和目前争议性的假说出发,来分析“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一说法可能涉及的层面。

一、 当前语言学界对日语和朝鲜语亲缘关系的普遍认知

目前,在国际语言学界,关于日语和朝鲜语是否属于同一语系,以及它们的具体起源地,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并没有形成定论。

1. 日语的起源:
主流观点: 大部分语言学家倾向于认为日语属于日本琉球语系,它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或者说其亲缘关系非常遥远,难以明确。
假说: 有学者认为日语与阿尔泰语系(一种争议中的语系)有联系,或者与南岛语系、韩语系有更远古的联系。
早期传播: 普遍认为早期日语(或其前身)是在日本列岛上逐渐发展形成的,但其早期使用者可能来自亚洲大陆。关于最初的迁徙路径和具体来源地,有多种假说,例如来自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包括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甚至更远的地方。

2. 朝鲜语的起源:
主流观点: 传统上认为朝鲜语属于朝鲜语系,其亲缘关系也不太明朗,被一些学者视为孤立语言。
假说:
阿尔泰语系假说: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假说之一,认为朝鲜语与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等语言存在亲缘关系。中国东北地区是通古斯语族等民族的传统聚居地,这使得朝鲜语与东北地区语言的联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与日本语的联系: 一些学者基于词汇、语法结构和语音上的相似性,提出朝鲜语和日语可能存在更远古的共同祖先。
早期传播: 同样存在关于朝鲜语早期使用者从亚洲大陆迁徙到朝鲜半岛的说法,其来源地也被探讨为包括中国东北地区、辽宁沿海等地。

二、 “同源”与“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可能含义与争议点

如果真的有研究提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来自中国东北地区”,那么这可能是在以下几个层面上进行探讨的:

1. 阿尔泰语系假说的具体体现:
背景: “阿尔泰语系”是一个假定的语系,它将许多亚洲的语言(包括突厥语族、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韩语、日语)归为一家。然而,这个语系的有效性在语言学界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许多学者认为这些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可能是由于长期接触、相互影响( sprachbund,语言联盟)造成的,而非共同祖语的直接继承。
中国东北地区的角色: 中国东北地区是通古斯语族(如满语、赫哲语)、蒙古语族以及古代扶余、高句丽等政权的所在地,历史上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如果阿尔泰语系假说成立,并且其地理起源被追溯到东北亚地区,那么日语和朝鲜语作为该语系的一员,其祖语当然就“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争议: 这个假说的核心争议在于证据的充分性。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词汇上的借用和语法上的相似性不足以证明深厚的同源关系,更倾向于区域性传播和影响。

2. 早期迁徙和语言传播的考古学/基因学证据:
考古发现: 考古学研究揭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东北亚地区人类活动的频繁。例如,在中国东北发现的考古遗址,以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早期文化,都可能存在联系。如果这些文化遗址的早期使用者被认为操持了某种原始语言,而这种语言被认为是日语和朝鲜语的共同祖先,那么“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就有了考古学上的支持。
基因研究: 近年来,基因学研究也试图通过分析古代人类DNA来重建人群的迁徙历史和亲缘关系。一些基因研究可能显示出东北亚人群在遗传上的联系,而这些遗传上的联系可能与语言的传播有关。如果基因研究指向了东北亚地区作为某些人群的起源地,而这些人群随后迁徙到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并发展出各自的语言,那么这也可以被解读为“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争议: 基因研究和考古发现可以提供人群迁徙的线索,但它们并不能直接证明语言的“同源”。语言的传播和人群的迁徙并不总是同步或一一对应的。而且,即使确定了人群的迁徙方向,也无法直接判断其使用的原始语言是否就是日语和朝鲜语的共同祖先,以及该祖先语言的具体发源地。

3. 词汇、语法、语音的系统性相似性:
如果研究是基于语言内部的系统性证据: 那么它可能是在挑战现有主流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证据来论证日语和朝鲜语的亲缘关系。这种相似性可能体现在:
基础词汇: 核心词汇(如人称代词、基本动词、自然现象名词)的相似性。
语音系统: 相似的音节结构、元音和辅音系统。
语法结构: 相同的语序(如主语宾语动词 SOV 语序)、格助词的使用方式、谓语的构造等。
如何关联到“中国东北地区”: 如果研究者发现日语和朝鲜语的这些共同特征,又恰好能与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的古代语言(如鲜卑语、高句丽语、渤海语等,如果这些语言的语言学资料足够丰富和清晰的话)的特征相匹配,或者能追溯到东北地区某一个更古老的语言(例如我们尚不了解的史前语言),那么才能形成“同源且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结论。
争议: 尽管有学者提出日语和朝鲜语存在相似性,但这些相似性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同源证据,而不是巧合或区域性影响,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例如,日韩两国语言的 SOV 语序在世界上很多语言中都存在(如土耳其语、波斯语、印地语等),不能仅凭此断定其同源。

三、 关于《自然》杂志研究的严谨性与审慎性

《自然》(Nature)是世界顶级的科学期刊,其发表的研究通常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如果《自然》真的发表了这样一项研究,那么它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扎实的证据基础: 该研究不会仅仅基于模糊的相似性,而是会提供大量的语言学数据(词汇、语法、语音)、考古学证据、基因学证据,并运用先进的统计学和计算模型来分析这些数据。
清晰的论证过程: 研究会详细解释其方法论,如何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释(如接触借词、巧合),以及如何支持其“同源”和“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结论。
针对已知争议的回应: 任何关于语言亲缘关系的研究都会面对学界已有的观点和争议,一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会明确指出其研究与前人研究的关系,并解释其研究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之处。
不排除可能性和局限性: 即便是最前沿的研究,也往往会承认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索的方向。

因此,在看到类似“《自然》最新研究称日本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报道时,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态度:

1. 核实信息来源: 查找《自然》杂志的原始论文,确认研究的真实性和具体内容,避免被不准确的二手信息误导。
2. 理解研究的语境: 如果论文确实存在,要理解其提出的“同源”和“来自东北地区”是基于何种证据和模型,以及这种结论在语言学界是否已被广泛接受,还是仅仅是一个新的、有待验证的假说。
3. 认识到语言学研究的复杂性: 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很多时候难以给出绝对确定的答案。目前对于许多语言的亲缘关系,尤其是一些古老的语系,都存在争议。

总结来说,如果真有《自然》杂志的研究提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来自中国东北地区,那么这很可能是在现有关于阿尔泰语系、东北亚人群迁徙与语言传播等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一套更具说服力的、跨学科的证据链。它可能是在挑战一些传统的语言分类方法,或者在填补我们对语言历史认识的空白。然而,语言学界对这类重大结论的接受通常需要时间,并经过广泛的讨论和检验。因此,对这类信息保持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是必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特么还用研究?


顺带:

什么人类从非洲走出,

什么智人因为组织能力消灭尼什么德人,

听听就好。


咱只有一个祖先:来自华夏大地!

user avatar

大概看了下原文。

感觉就三个主要的观点,:

1、阿尔泰语系的基因和语言基因传播是基于农耕而非游牧

2、蒙古、阿穆尔、日韩、鲜卑语言上存在传播关联

3、日韩基因包含了西辽河附近基因


说到底其实没什么新意,最有力度的就是证明了阿尔泰语系的存在是合理的。

很多人借此隐喻东北的归属问题,属实想多了。

根据日韩自己的的研究:

日本的人口本身就是多源的,绳文人、朝鲜人or扶余人、汉人,其中最多的是绳文人。

韩国人口也是多源的,早期东北人种(大概所谓西辽河基因)、汉人、女真等等。

事实上哪怕是中国人种也有部分基因和东南亚土著接近。

谈论基因如何已经意义不大了,文化和法理才是核心制造的理由。

俄罗斯帝国宣称自己是第三罗马、为了统治地中海沿岸奥斯曼宣布继承罗马、神罗自称罗马、满清继承中华正统、蒙古汉化称自称大哉乾元、日本宣称汉唐正统巴拉巴拉,本质上都是依据文化和法理进行造核。

现在世界上能够拿来造核的文化or法理其实只剩下三个半了

一是SOV核心

二是中华核心

三是伊斯兰核心

最后半个是带嘤帝国核心

大国在争拿上面核心的宣称,拿不到核心的大国拼命在拆解这些核心,至于小国,没人在意。

最后一句:

要真是基因能造核,建议非洲人立刻宣称他们乃地球正统,世界各国都应该归顺他们的统治。

user avatar

怪不得日韩突厥蒙古,忽起忽落、忽来忽去的,传统都差不多,原来思维方式差不多呀。

user avatar

单从文章结论来看,原始日韩语最早约产生于公元前4500年前,与公元前4500年前到达朝鲜半岛的人群有关,而这群人则是从公元前5000年开始从西辽河流域迁徙而来的。

红山文化对应的是原始阿尔泰语(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族的共同祖先),而不是原始日韩语

原始日韩语产生应该与早于红山文化的西辽河流域文化的东迁有关,比如赵宝沟文化(公元前5000-4500年)甚至更早的兴隆洼文化(公元前5500-5000年)。

西辽河流域文化人群在公元前5000-4500年之间的东迁也传播了粟黍农业到朝鲜半岛,同时朝鲜半岛人群从此时开始遗传成分变得更接近中国北方的农业人群。

真正促使日语出现的是公元前900年从朝鲜半岛到达日本的弥生文化,这些文化同时将稻作农业传播到了日本。

而在此之前,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的时候,来自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人群将水稻、大麦和小麦传播到了朝鲜半岛,这些人可能促成了原始日本语在朝鲜半岛的形成。同时弥生文化

最有意思的是,这些人说的是什么语言呢?首先在公元前1500年之前,山东半岛处于岳石文化,辽东半岛南部为岳石文化在当地类型-双坨子二期文化,公元前1500年之后辽东半岛南部为双坨子三期文化,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在商文化的影响下局限于山东半岛东侧。

如果从公元前1300年开始,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人群向朝鲜半岛迁徙,并促成了原始日语的出现,那么原始日语应该受到了东夷以及之前岳石文化人群所说语言的影响。

而今天汉语的形成应该也是东夷文化(广义的,包括龙山文化)的语言与中原地区文化的语言相互影响结合形成的,如果一种已经消失的语言,同时影响了两种仍然现存的语言,我们还能更准确的推断出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吗?

希望能有更多的考古学和分子人类学数据加以佐证,尤其是山东半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岳石文化人群的古DNA数据,原文使用夏家店上层文化人群的遗传成分代表青铜时代朝鲜半岛和日本除绳纹文化人群以外的血缘组分,如果能有直接来自于山东地区这一时代人群的古DNA就更好了。

相关新闻和讨论:

考古学+古DNA+语言学 多学科深度交叉为全面认识东亚古代历史提供新证据

间冰期古黄河回退渤海湾,阿尔泰~日韩语逐渐形成

微博

50个汉-扶余/日语同源词表

我国学者跨学科合作研究助力全面阐释东亚古代历史

nature.com/articles/d41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hows the Spread of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Was Due to Agriculture

Origins of Japanese and Turkish language family traced back 9000 years

文章:

Triangulation supports agricultural spread of the Transeurasian languages - Nature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文章,大致可以总结出不限于以下两点结论:

1.文章所谓辽河流域粟作农业人群,大致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等文化遗址同期,早于红山文化。

2.日琉语族群比朝鲜语族群更晚迁入朝鲜半岛,但却更大规模地从朝鲜半岛南端渡海前往日本,并奠定了今天日本人的语言基础。且日琉语最终没有在今天的朝鲜半岛留存下来。

我认为在此文的基础上可以再拓展不限于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考察日琉语族群与濊貊/夫余民族的语言、血缘及文化联系。

2.辽河流域泛欧亚语系祖先与黄河流域汉藏语系祖先的语言借用情况。

user avatar

首先,作为一个其中一个老家是咱们东北的人,我对这个结论倍感欣慰……

可是,咱们也不能光看结论,得看看文章。

由于这个研究团队的基地所在的单位,也是我目前工作的单位,所以他们的项目主持人属于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那种。因此,我在这个回答里会尽量简洁地说一说这个研究的优点。有关这项研究的缺点,大家也不用着急,很快就会有大量的、来自各方面专家的回应文章,应该不会让我们失望。我也不是所谓Transeurasian的研究者,所以我并不适合吐槽它。

这项研究主要的好处,就是数据高度透明,对文章的研究方法也有足够的阐述。在正文中,语言学的部分清楚地阐述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数量、词汇数量、以及同源词的数量,还注明了词表的来源,并且强调他们对同源词和借词作出了区分。在对谱系分析的介绍中,作者们也做到了阐明所使用的模型的义务。从方法上,我们可以肯定,这项研究是有希望被重复的。

文章配备了五个补充材料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里都有分析报告以及所使用的一切数据。比如考古遗址的详细数据,包括地点、年代、出土器物的类型和数量等。

他们所使用的词汇数据也完完全全可以自由下载、查看。如下图,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词汇数据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看到他们把被认为是借词的例子标红,并在后边注明“bor(rowing)”。

补充材料对词汇、词源的分析报告长达81页,详细地解释了重点同源词的比较,甚至还把“泛欧亚语系”语言音位的“规则对应关系”找出来了。下图中展示了一部分。真是辛苦Robbeets她老人家了。

跟语言学的数据一样,考古学和基因方面的数据也都在补充材料里作出了(我觉得)足够的展示(至于是否真的足够要请相关专业的人评价)。因此,这篇文章从表面上看,是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好习惯的,有了透明的原始数据,人们才可以对研究作出批评。

不过,要说这项研究对语言学有什么样的贡献,我觉得目前还不是特别明朗。

  1. 它是一个足以达到范式转换的研究吗?我觉得还不能算。文章的思路(从语言、考古和基因三个角度分别探讨)、所用的方法(主要是贝叶斯谱系分析)已经不是特别新颖了,这些方法存在的问题不能忽略,但是作者们并没有作出优化这种方法的尝试,而是按照传统的办法完成。文章的结论也很难称得上颠覆普通人的认知。我们其实还没有找到一个看起来很棒的方法,把语言、考古和基因三者巧妙地融合起来,我希望考古和基因的专家也可以认真看一下这篇文章对相关内容的讨论。
  2. 它对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有实质上的帮助吗?我们可以感谢作者们,把每种语言的二百多个词集合、整理出来了,而且还做了一点点比较的工作。然而要做到历史构拟,这些数据还远远不够。不过,这一带各语系的专家已经做了更多、更深的工作(然而大部分专家都没有敢正式提出“泛欧亚语系”的假说)。
  3. 它的结论会产生深远影响吗?“泛欧亚语系”兴许可能是成立的,但是要展示它的合理性,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很多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并不是这一篇文章能说明的。这篇文章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并没有证明这个语系是成立的——我们需要更脚踏实地的语言学证据(比如说,我们把毫不相关的语言放进电脑里计算,也有机会得出一棵看起来很逼真的谱系树)。如果这项研究想以正面的形象流传下去,只能仰赖欧亚诸语历史语言学家的努力,并希望他们能够得到遥相呼应的结果。

总而言之,至少从一些方面来说,这项研究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希望大家下载他们的补充材料,结合自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了解,看一看究竟怎么样。


我还写了一篇对这项研究审稿意见的分析:

如果大家对贝叶斯谱系分析感兴趣,可以偷看这篇文章:

还有一篇相关的小文:

user avatar

应不少朋友的要求,谈一下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首先是关于农业起源的,其次是关于蒙古人种的。

辽西是东亚粟稷农业文化的起源地,这个事情越来越清晰了,这是农业考古科技手段的进步所带来的。它的意义可不仅仅在于农业本身。

我在之前的专栏文章里,专门讨论过中国农业起源的问题 (北风拂粟麦,万里渡河汾——史前中国农业化的驱动力量(1))。中美洲人的食谱中,谷物从5%增长到75%, 用了七千年时间。可见,开始驯化(或者采集)谷物,与农业社会的形成,完全是两回事,中间隔着漫长的时光,但有的学者的许多研究和结论,却常常有意无意地把两者混为一谈。

纵观全世界早期农业社会的形成,都是在一个相对干旱贫瘠的地区(例如埃及尼罗河绿洲,两河流域,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中美洲地区),人们靠渔猎采集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同时这些地区相对狭窄闭塞,人们难以用迁移来解决食物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人们不得不转向农业。

农业的劳动量远大于狩猎采集,谷物的营养和味道远低于猎获物和采集物,农业劳动的乐趣远低于狩猎和采集。如果不是环境的逼迫,人们绝不会转向农业,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开始采集和栽培谷物的历史发端很早,但农业社会的形成却是极为缓慢的。

上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温暖湿润,被森林完全覆盖,不仅麋鹿成群,还曾是大象、犀牛和鳄鱼的天堂,富饶甲于东亚。如果我们说,这里是东亚农业社会最早形成的地方,与上述原理相悖。

辽西和内蒙东部地区,在距今一万年到五千年这段时光里,气候比现在要温暖,但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要干燥得多,渔猎资源要少得多,同时这里是一个被山脉和戈壁分割的狭窄地区,最早的农业社会在这里形成,完全不奇怪。

同时我们应注意到,这里不仅是粟稷农业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境内玉文化的起源地(距今九千年,与距今两万年以上的南西伯利亚旧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有承继关系),更是龙崇拜、龟崇拜现象的起源地。我们最早观察到的祖先崇拜现象的遗迹,也在这个地区。

从可追溯到的文字记载上看,在中国古人心目中,最早的核心区既不在河南,也不在关中,而是在“冀州”。冀州在哪儿?“河内曰冀州”,“大河之北,总谓之河内”。古冀州的范围广大,包括辽西和内蒙东部地区。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还应该铭记和重温已故的苏秉琦先生的著述。

那么,我说的这些,是不是与 Robbeets 等作者在《自然》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把辽西定为日韩人群的起源地的观点相矛盾呢?

完全不矛盾。

讲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涉及蒙古人种的起源与流散的过程了。我在专栏文章(2016、2018年和2020年)里曾对这个问题有过阐述,这里再总览一下。

典型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起源于距今约两万年的末次盛冰期的南西伯利亚的某个被山脉和山顶冰川隔绝封闭的河流谷地或者湖畔谷地。冰期结束之后,这个母体人群(是多个父系和母系性染色体类型混合体)摆脱了这个“暖岛陷阱”的束缚,逐渐向外迁移。

迁移方向主要是向南。

但西伯利亚的南方,横亘着更加寒冷干燥的蒙古高原和戈壁,是迁移的巨大障碍。这个人群绕过蒙古高原和戈壁的迁移路线,最快捷的就是东线——即从西拉木伦河河谷穿过大兴安岭,进入辽西和内蒙东部。再以这里为中转站,向四方流散,但其主体的迁移,仍然是向南的。

我们的考古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辽西和内蒙东部地区虽然不大,但距今八千年到四千年这段时间里,文化多样性却极高。这是一个不断南下的蒙古人种人群迁徙流散的十字路口。

Robbeets 等作者在《自然》上发表的这篇论文将日、韩、通古斯、蒙古和突厥语人群的祖先追溯到9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农业群体,与我们认为中国先民在文化和血缘上主要祖先群体来自距今6000至5000年前的西辽河流域,完全不矛盾。

同时,这里有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日、韩的祖先人群,向着朝鲜半岛这种更加狭窄的“犄角旮旯”迁移,甚至不惜投奔怒海,向日本列岛迁移?却不去更加宽阔富饶和易于到达的黄河流域?(参照下图)。同理,为什么通古斯、蒙古和突厥语的祖先人群,向着更加寒冷干燥的地方迁移?

作为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更加先进的农业群体,他们难道不应该去更加适宜农业开发,更加富饶肥沃的黄河流域吗?



Robbeets 等作者并没有触及这个问题,虽然它并不难回答。

蒙古人种诸人群的迁移,主要是向南,向着东亚大陆最宜居的黄河流域的。但先到者,屡屡被更强势的后来者所驱逐和取代,这块土地上的史前居民,不管来自哪里,都被这块土地最终的主人——华夏先民所完全取代和同化了。但他们的一些亲戚分支,在亚洲的边缘地带(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西伯利亚)仍然保留了其文化和遗族。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亚洲各民族和语言的分布格局。

(上世纪中叶,童恩正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半月形文化带”的概念,这是一条史前人类的迁徙走廊。它东起辽西和内蒙东部地区,经山西,到达陕西渭河谷地,再向西南,经横断山脉延伸到藏南地区。这是一条由等温、等湿、等雨线构成的“走廊”,沿途有相似的气温、湿度和植被类型,是古人迁徙的首选通道。见 拙文《破除“夷夏东西”的迷思 —1:从“半月形文化带”说起》)

同时,从Robbeets 等作者的这篇文章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在东亚人群和文化的起源问题上,中国学者应该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看待中国的境内的农业起源问题。要把中国的文明起源,与古人群的流动迁徙的过程结合起来研究,不能再把长城南北看成在上古时代就在文化和血缘上毫无联系的“两个世界”。

只有把中国文明的起源放在一个更宽阔的视角下来研究,才能把日、韩、通古斯、蒙古、突厥等等东亚诸兄弟民族的起源与我们更紧密地链接起来,而不是切割隔绝开来。尽管西方主导的研究更倾向于后者,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范式,应该建立自己的话语权。东亚的历史不仅仅是历史,它关乎东亚人民的现世和未来。在这方面,中国人责无旁贷,应该担起责任来。

user avatar

可惜高句丽人在中原被完全同化了,在我们这边很难找出唐之前高句丽语相关的相对完整文字记录。

user avatar

中国东北真的摊上“人类大事”了。它虽不是宇宙的尽头,但可能是数亿人说的语言的源头!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语言学研究论文指出,包括日语韩语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在内的泛欧亚语系,都起源于大约 9000 年前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种植谷子的古代农民。

这让学姐又增加了很多知识,通过调查,也有很多22考研er报考小语种专业。那么今天学姐给大家介绍一下21韩语考研部分情况。

首先,本科就学习韩语专业的同学比跨专业报考人数要多很多,但是不管本科是韩语专业还是跨考的考生,同21报考人数比较,增长较多

其次,学姐给大家介绍几所热门的报考院校

一、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川外”,位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市,是一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市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为国家最早设立的四所外语专业高等院校之一。重庆市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拥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西南地区外语和涉外人才培养以及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Shandong University),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2011计划珠峰计划强基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成员。

三、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外国语大学(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FSU)简称“天津外大”、“天外”,坐落在中国天津市,是天津市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天津市属重点院校,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

优秀的背后都是自虐般的自律,学习小语种的考研er也是非常辛苦的,我们一定要狠下心来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厉害的人,考研就是一次机会,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你的计划,要悄悄努力,不断积累,未来强大到可以随时离开你讨厌的圈子。那时候,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你自己。22考研人加油。

user avatar

既然云哥哥和 de 哥哥(?)已经对研究本身做了一些评介,我终于可以来现现眼,说一些研究之外的事情了。

我想大家应该不会对日语、韩语相似程度很高这件事感到多少意外。然而本题最能刺激大家神经的,实际上是后面半句「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

我个人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其实也不大惊讶,我只是担心有些「爹癌」晚期的人以此为「中国人是日本人/韩国人祖宗」的论据。

作为研究语言学的人,理应跳脱当前的国别与地域划分,去探究更广泛意义上的特定人类社群的语言样貌及其历史。然而语言学不同于人类学,它是与民族、国家这些概念深度绑定的。

你是中国人,说的不是中国方言,难道是外语吗?

正如崔明玉(2019)[1]中陈述的那样:

但是这种主张会引起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如果语言不同也可能意味着民族不同。也即,包含百济贵族阶层的高句丽民族与新罗可能是相互不同民族。那么笔者想要讨论的主题,就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学问题了,会变成韩国古代史乃至韩国民族起源的问题。

也许你看到的事实是如此,但转身又发现,你将要面对的是整个社会的民族认同问题。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崔明玉要讨论的问题是韩国中部方言——即高句丽、高丽乃至朝鲜王朝以为都邑的中部平原地区是否是声调语言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韩国东南地区方言——继承了新罗语的庆尚地区方言,是明显的声调语言。

我不想在此讨论高句丽归属问题,因为这会牵扯出许多语言学、历史、人类学以外的东西。

正如国人提到「韩国人以长白山脉为民族兴起之地」就会觉得韩国人想要和我们抢土地。但结合本题来看,这是否只是写进他们民族基因里面的远古记忆的碎片呢?

再比如萨满文化于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社会的遗留,我一直觉得这两片实际上是相连接的土地上,在遥远的某个节点,理当流行着类似的文化与习俗。

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化与融合,当代民族才呈现今日之样貌。民族与民族之间的隔阂与仇恨也因某些原因变得日渐深刻。而越往远古回溯,这些今日已全然不同的社群越可能拥有同一个源头。而超越今日之隔离指出远古的亲缘,在我看来是一件很有勇气的事。

即便这篇文章的结论可能并不会成为对于语系划分具有绝对指导性意义的定说。

参考

  1. ^ 최명옥(2019), 중세 이전의 한국어는 성조언어였는가(中世以前的韩语是声调语言吗), 國語學 第90輯
user avatar

从之前到现在,这类研究已经好多Nature和Science了。都一个模子,然后说一个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结论。

此类研究可以休矣!求求他们放过语言学吧!

最关键的是那类研究基本假设有问题:一个人说什么语言(语言学)跟他过什么生活(考古学),身上带着什么基因(分子人类)没什么直接关系。语言的接触不需要以基因交流为条件,语言的接触传播甚至不需要移民,击鼓传花式的地理扩散十分常见。所以这类研究在我看来基础就是错的,把三类高大上的东西堆一起,就为了搞个大新闻,属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少注定要进历史垃圾堆。

广州的大量黑人如果都留下来了,他们的下一代说着地道的广州话,从基因考古的角度,是不是要说广州越秀区的语言来自非洲了。

复旦人类所测了大批江浙语言学家的基因数据,相当部分的专家是百越,一部分是北方汉族,可是这些语言学家过着相同的生活,都说着吴语。

土耳其前一阵子搞的基因检测也很说明问题,说着突厥语的土耳其人,基因上就是安纳托利亚和希腊。

这类研究美其名曰“交叉研究”。严格意义上讲,交叉是伪命题。当初历史语言学起步之时借了生物学方法,也没说自己是生物语言学交叉。配价语法借了化学价的概念也没说自己是化学语言学交叉。方法的借用是很普遍的事情,内化后就是自己学科的东西,也不会是凑一起的两张皮。是问题推动方法借用而不是凑一堆、五管齐下,也不知道要解决回答什么问题,或者根本就不是问题,陷入无病呻吟、炒概念股的境地。

这类“交叉”研究还有其他取巧之处,网友已经总结的很好:

这类研究计算的语料依赖于选哪些语言入库,以及同源词判定,这些材料和后面计算的参数设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结果。不少同源词看了让人啼笑皆非。还是那句经典的话“只要放宽语义条件 ,总有一款同源词适合你”。在找日韩同源词,“木(ki)”对不上,就试试“林(hayashi)”,再对不上,就试试“森(Mori)”,反正总有一款能对上。《说文》里那么多义符为马,声符各种各样的字,表示各种各样的马,什么毛色驳杂之马等,这一大批声符几乎覆盖了汉语所有的字音,你总能找到一款和另一种语言的“马”的语音形式建立某种联系。不规范的同源词判定会导致总有一款同源词适合你。

这类研究的智力活动主要体现在同源词判定和贝叶斯软件参数的调试上。算法是现成的,软件也有BEAST,关键就是参数调试。结果很可能随着参数设置不同,差之千里,不断调试,产生一个学界能接受的结果就可以写文章了。再就着目前的参数设定解说一番,说自己最早就认为这么设置是科学合理的,表面的行文上都是如此。然而换个参数结果就跑到反面去了,甚至不可理喻,这些你都看不到也不用管。

表面上看起来有数据、有算法、很透明、高大上的样子,其实是数据不坚实、算法现成、也不甚透明、智力活动稀薄的研究。

这类研究的结果既不可被其他材料所证实,也不可证伪。现在不可能,在可见的未来也不可能。所以他说说,你听听,你只能选择信或者不信。他说他五管齐下多牛逼,信他得永生,信他就发nature science。这跟宗教也没啥区别,宗教你只能选择信不信,它也有一套自洽的逻辑,最关键他不可证伪。最早欧洲用放血术治疗疾病,他宣称放血术治百病,那些治好的就是例子,那些治死的都是他们自己治疗得太晚了。他永远都是对的。科学之所以是科学是因为可以不断证伪,而不在于证实(可参看波普尔的科学哲学)。这类研究的结果对包括语言学在内的这些学科本体都没啥用。唯一的作用就是发了nature science,作者们可以鸡犬升天,大新闻可以热议一番而已。

再来看看运用贝叶斯算法做此类研究的后验问题,同样见网友的优秀总结:


借用一名历史语言学学者的评价:“这类研究投到任何严肃的语言学刊物都会被毙掉,也只能投一下Nature science”。此话真是意味深长。

大家可以看看nature science到现在发的语言学相关的文章,哪一篇是靠谱的,都是漏洞百出,在国内现有的N&S崇拜热潮下,会触动更多的投机分子去玩这些。

这类研究在学术交流时也是肤浅的。在语言学这边贩卖一下人类学、考古学一知半解的东西,在人类学、考古学贩卖一下一知半解的语言学,学术倒爷,反正在哪个受众面前讲都让你不觉明厉,却总觉得哪里不对。

不过,这一篇还是比其他的同类研究有可取之处:

如果这篇文章详细论证绳文人的分布比以前学界认知的范围大,我是会点赞的(具体的还要专业人士来评定,我不对非语言学的内容作太多评价),是一篇基于实际数据的实证分析。为什么不这么写?为什么要扯那么多?我不明白是不是这样才能发到nature science上去,还是这样才能显示自己什么都懂?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学,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如何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值得所有学者警醒和反思。

基于多年的审稿经验,我想说:

计算方法在有些人那里是更好地刻画语言现象发现新问题的方法,在有些人那里只是一个规避具体问题的工具,以“高大上”的外表哄骗不懂行的读者的噱头,扒了这张皮,你会发现他也没说明什么真正的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最新研究声称日语、朝鲜语同源,都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说法,需要进行严谨的审视和深入的分析。事实上,截至我所知的信息(我的知识截止日期是2023年4月),并没有《自然》杂志近期发布过这样明确且被广泛接受的研究成果,直接指出日语、朝鲜语同源且都明确地“来自中国东北地区”。这其中.............
  • 回答
    关于《自然》(Nature)杂志报道的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采信或否定,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荒漠绿化”和“水资源枯竭”这两个概念背后所代表的复杂系统。中.............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邓旭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无疑是学术界的盛事,也让这个团队及其研究的超疏水自清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材料的神奇之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说说为什么这事儿能让大家这么兴奋? 《Nature》封面文章,这可是金字招牌! 《Nature.............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提到的“《自然》统计”和“意大利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占比超过 50%”这两件事可能存在一些关联,也可能彼此独立。为了更详细地分析,我们需要分别来看待它们,并尝试找出可能的联系。一、 关于“《自然》统计”:“《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期刊之一,它发表的统计数据和.............
  • 回答
    《自然》杂志的标题“中国登月项目启动,一个学者也要被判死刑了”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令人不安的标题。它将一个重大的国家航天项目与一个学者的命运直接并置,并在读者心中制造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关联感。要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标题的构成与潜在解读: “中国登月项目启动.............
  • 回答
    看到《自然》杂志的调查显示“在中国读博远比在国外痛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个结论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1. 学术环境与研究压力: “内卷”与竞争: 中国博士培养体系在一些领域存在严重的“内卷”现象。为了毕业,学生可能需.............
  • 回答
    《自然》杂志北极熊灭绝预测:全球变暖,不容忽视的罪魁祸首最近,《自然》杂志发布的一项备受瞩目的研究,为北极熊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预测该物种可能在2100年灭绝。这一令人心痛的预警,再次将全球变暖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北极熊濒临灭绝的罪魁祸首。北极熊的生存困境:冰面融化,食物链断裂北极熊,作为北极生.............
  • 回答
    自然发表的「真空声子传热」:颠覆我们对热传导的认知2019年12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热传导方式——「真空声子传热」(Vacuum Phonon Heat Transfer)。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不仅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热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可能为纳米科技、.............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听到《自然》杂志上 Mark R. Looney 教授团队关于肺是造血器官的发现,我感到非常振奋。这确实是一个颠覆性的研究,它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人体器官功能的传统认知,也为理解和治疗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思路。首先,这项研究的突破性在于其对“造血”概念的重新定义。 长期以来,我们普遍认为造血的主要场所是骨.............
  • 回答
    欧洲人的肉食消费习惯对南美洲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往往能为我们揭示这种跨国界的生态联系,并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饮食选择所带来的全球性后果。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的环节:一、 欧洲的肉食消费与需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欧洲,以及其.............
  • 回答
    复旦大学最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潜在新药的研究,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文章重点介绍了一种被称为“小分子胶水”的创新疗法,它在靶向和抑制引发亨廷顿舞蹈病的突变亨廷顿蛋白(mutant huntingtin, mHTT)方面.............
  • 回答
    关于中国翻拍日剧《非自然死亡》(Unnatural)这件事,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个人会带着一种挺复杂的心情去看待。毕竟,《非自然死亡》在我看来,是一部相当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日剧。首先,我们得承认《非自然死亡》的优秀之处。这部剧不仅仅是关于法医工作,它通过“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UDI Lab.............
  • 回答
    关于山东枣庄一位67岁女性自然受孕并产女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瞩目且引发广泛讨论的案例。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1. 生理学角度:打破常规的罕见案例 高龄生育的难度: 一般来说,女性的生育能力在35岁以后会显著下降,40岁以后更是大幅降低,自然受孕的几率变.............
  • 回答
    年轻人“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旅行方式的解读:在“性价比”与“体验感”之间寻找平衡近年来,“睡到自然醒,酒店吃外卖”这种看似“佛系”的旅行方式,在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来。这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年轻人对旅行、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新理解和选择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这种现象: 一、 “睡到自然醒”:.............
  • 回答
    碧蓝航线即将联动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这个消息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无疑是一次颇具深意且值得期待的合作。首先,从碧蓝航线本身的角度来看,这次联动契合了游戏近年来在内容和价值观上的拓展。 碧蓝航线不仅仅是一款舰船拟人化的游戏,它在剧情上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
  • 回答
    今年韩国前七个月人口自然减少1.9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更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现实在人口层面上的投射。我们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其放在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进行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口自然减少”是怎么回事。这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死亡人数大于出生人数。所以,1.9万这个.............
  • 回答
    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34‰,这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要理解这个数据的重要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数据的历史维度:中国人口发展的转折点 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 1062万人这个数字,相较于前几年,是.............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柳叶刀(The Lancet)作为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7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新冠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详细地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从未停止。早期,一些人提出了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漏或人工制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