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韩春雨于 2017 年 8 月 2 日在《自然-生物技术》正式撤稿论文《NgAgo基因编辑》?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事件回溯与核心争议: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和核心争议。2016年5月,韩春雨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了题为《NgAgobased gene editing》的论文,声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其优势在于可以在细胞内不需要外源DNA的情况下进行基因编辑,并且具有高效率、高特异性等优点。这项发现一度被认为可能颠覆现有的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甚至被誉为中国在基因编辑领域的重要突破。

然而,在论文发表后不久,国内外的许多科研团队尝试重复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但普遍遭遇了实验无法重复的困难。这引发了学术界的质疑,包括一些科学家开始公开表达对论文数据的怀疑,认为韩春雨团队在实验结果的呈现和结论的得出上存在问题。

撤稿的原因: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经过调查后,最终于2017年8月2日正式撤销了这篇论文。撤稿的原因官方声明是基于对论文所呈现数据的“无法支持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结论”。通俗地说,就是这篇论文中的关键实验结果无法被其他研究者在遵循论文描述的条件下复现,因此杂志认为论文的科学基础不牢固,不能成立。

具体到“无法支持作者提出的结论”,这通常意味着:

可重复性缺失: 这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其他实验室无法重复韩春雨团队的实验结果,是导致论文被撤销的最直接原因。一个新发现的技术,如果其他同行无法验证其有效性,那么它的科学价值就会受到严重质疑。
数据问题: 尽管撤稿声明没有直接指控造假,但“无法支持作者提出的结论”暗示了论文中的数据可能存在问题。这可能包括数据记录不准确、数据分析过程存在偏差,甚至更严重的情况。但杂志通常会谨慎使用“造假”这样的词汇,除非有确凿的证据。
方法学疑点: 也有可能在实验方法的描述上存在不清晰、不完整或存在关键遗漏的地方,导致其他研究者难以精确复现。但鉴于许多团队声称按照论文的详细描述进行操作,数据问题和可重复性缺失的可能性更大。

事件的影响与反思:

韩春雨论文的撤稿事件在中国科研界乃至社会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深刻的反思:

1. 对中国科研诚信的冲击: 作为一个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后被撤稿,无疑是对中国科研形象的一次打击。这让人们开始关注中国科研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例如学术评价体系中对“数量”和“速度”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科研诚信的监管和教育是否到位。
2. 对科研评价体系的反思: 事件也促使人们反思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过于依赖国际顶级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来衡量科研水平,是否会助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如何才能更科学、更全面地评价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前沿探索性领域,允许一定程度的试错和不确定性是否重要?
3. 对同行评审机制的挑战: 虽然论文在发表前经过了同行评审,但事后的重复性问题表明,现有的同行评审机制在发现潜在的“无效”研究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如何改进同行评审,使其更加严格和有效,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4. 对科研人员的警示: 事件也给所有科研人员敲响了警钟。科学研究必须以严谨的态度、真实的数据和可重复的结果为基础。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并损害个人的学术声誉。
5. 对科研投入和管理的讨论: 围绕韩春雨的科研项目,在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投入也引起了讨论。在支持前沿科学研究的同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拔苗助长”,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6. 对科学精神的重塑: 最终,这件事提醒我们,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验证的过程。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对严谨的坚持,是科学精神的核心。那些看似辉煌的“突破”,如果经不起检验,最终也会归于沉寂。

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区别于“造假”: 虽然数据问题是撤稿的核心,但杂志声明通常会比较谨慎,不直接使用“造假”一词,而是侧重于“无法支持结论”。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数据问题有时是与造假紧密相关的。
科学的自我修正能力: 尽管事件令人遗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学体系也展现了其自我修正的能力。通过同行间的质疑、重复性实验的验证,最终发现并纠正了错误(尽管这个纠正过程可能漫长且伴随争议)。
对其他研究的潜在影响: 在论文被撤稿之前,可能已经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这篇论文进行后续工作。撤稿无疑会打乱他们的研究计划,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总而言之,韩春雨NgAgo基因编辑论文的撤稿,是一次发生在重要期刊上的严重学术事件。它不仅暴露了在科研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更重要的是引发了对中国乃至全球科研生态的深刻反思,促使我们去审视科研的诚信、评价体系、同行评审以及科研人员的职业操守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这对于中国科学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刮骨疗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案子我觉得韩春雨只有自杀谢罪才能解决问题。

2亿的资金白骗了,无数的重复实验的人时间和钱白费,中国的科研地位又一次受到重创,颜宁赶紧逃回美国和中国科研界划清界限。

然而没有任何法律可以实质性制裁韩春雨。简直荒唐。

韩春雨损失了什么?啥损失也没有啊。河北科大一个青椒,能赚几个钱?即使被解雇,对他也没啥损失啊。

我没有说韩春雨应该自杀,我是说,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自杀才能消除影响,解雇是不够的,这是两回事。

user avatar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小保方晴子涉嫌学术造假,导师一个辞职一个自杀。而韩春雨的硕士导师,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博导邱丽娟2016年11月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国际期刊PLOS ONE撤稿。

撤稿声明链接:Genome-Wide Analysis of the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Family Reveals Soybean-Specific Duplicabl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部分抄袭内容:Genome-Wide Analysis of the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Family Reveals Soybean-Specific Duplicabl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user avatar

谢谢邀请!

首先需要承认,我几乎对韩春雨老师研究的技术部分一无所知。我只是很感兴趣这次学术事件和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在学术影戏上的区别。

为了探查这种区别,我比较了一下韩春雨老师和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自然杂志社发表的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和口气。我发现在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杂志社的编辑文章中自己承认是借助了小保方晴子的RIKEN研究中心调查的力量才真正得出造假的结论,并至少两次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我理解,这里编辑文章的口气(nevertheless的转折比较,promptly,only since等用词)实际上是在含蓄赞扬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迅速而有效的调查行动。相比之下,在韩春雨老师撤稿的编辑文章里,却并没有像小保方晴子编辑文章中明确注明韩春雨老师所在的国内机构,甚至任何中国科研机构所采取的任何调查行动(感谢 @郭昊天知友的批评,这里的意思是没有在文章中注明国家及科研单位名称)。文中只是模糊地指出《自然》杂志社的团队无法在原始论文的图片中发现造假的证据,同时明确提出并列举出其他科研团队(这里其他科研团队中包括了很多中国科研团队,但却是以引用方式出现的,没有注明国家和科研单位名称,见 @郭昊天 知友的答案)无法复制韩春雨老师的研究。文中没有直接做出任何造假行为的直接指控(虽然已经形成了逻辑上强烈的暗示)。

与此同时,在这篇编辑文章中《自然》杂志社唯一提到中国的地方是描述韩春雨老师的研究在中国如何受到强烈追捧的。它还特别列出了Meltwater中关于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在韩春雨成果发表的头两个月,接近4000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篇文章」。

综上,我想这两篇编辑文章比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小保方晴子的编辑文章中,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的形象是正面的,甚至是积极的。而在韩春雨老师的编辑文章中,韩春雨老师所在的科研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都是仅仅是在追捧科研突破,却在调查时没有任何贡献。

当然,也许不会有科研工作者像我这样专门比较这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种比较的结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然而,我相信这是一种对整个科研界来说确实发生且潜移默化的暗示,即日本和中国在维护学术道德上面,到底谁做得更多,更好?

而这种暗示所造成的影响,将持续在每一名日本和中国科研工作者身上。


参考文献:

Papers on ‘stress-induced’ stem cells are retracted

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

user avatar

谢邀

不过关于韩春雨的事情,在我另一个回答(知乎用户:如何看待科学家韩春雨疑似多次对媒体,同行和公众撒谎?)和后续的评论讨论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这件事情的问题所在与韩春雨文章撤稿与否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韩春雨是否造假都没有什么关系。

那个问题下面评论过千了,我把比较能表达我认为的问题所在的一段复制粘贴过来吧。

“问题的核心并不是韩主席的论文对错,历史上假阳性闹笑话的不要太多,科学界对此都是很宽容的。在计算机领域也有大牛发paper结果天外飞仙的好,结果大家再看发现是审稿人没有仔细检查公式,推导有问题。文章对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问题的核心是为啥中国学术界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检验和纠错机制,而政府的手伸那么长。2个亿说给就给,正厅级领导说给就给。如果这个事情NBT不调查,是不是咱们国家就准备再来一个水变油或者亩产万斤?

为什么中国历史2000多年了,新中国也70年了,中国的学术依旧是行政领导们手里的玩物,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环境下,什么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问题,答案不是很明显的吗?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都没有,学者的成功模式跟艺妓名伶一个样,要能出大师出成果,那只能靠老天呀。”

user avatar

对于科学,特别是中国的科学来说,是好事。

然而,当媒体找我,让我发表一下专业的、有深度的评论。我只能说,我不能再往深处分析了。因为韩春雨的学术不端事件,从头到尾,牵扯了太多人进去:大小领导、各级学者、资本、体制内外媒体、意见领袖、普通民众、学生,全都卷在里面;有些人是抱着为了科学好、为了国家好的想法走进来,有些人是为了名利跳进来,甚至还有些人只是做了分内的职责,就被卷了进来。不论初心如何,最终韩春雨事件都走向了最诡异、最尴尬、各方都在事实上进退为难的境地。

比如,当初有大领导说,韩春雨的工作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第一个从头原创工作”,想必很多人会抓住这点喷;可是如果我说,韩春雨拿多少科研经费、河北科大发展得好不好,与该领导没有丝毫关系,这个领导真的只是为了国内青年科学家做出优秀工作而开心,希望借舆论敲打一下现在对年轻人不友好的科研分配体制,大家又会怎么看呢?

韩春雨的学术不端,远不只是学术事件,所以对它的深度评论,涉及的也远不止是学者。很多人觉得,国内创新难,改革难,难在没有各领域内“干净”的、“公道”的人来主导。可当初韩春雨发表出论文的时候,“干净”的、“公道”的人该怎么办呢?发不发声,捧还是不捧,什么时候发声?从后续发展来看,不论在何时、不论怎么做,“干净”的、“公道”的人都会变得“不干净”的、“不公道”了。我也无法幸免。为什么?因为牵扯了太多方面进来,大家的专业程度、利益方向、思想观念、舆论能量都太不一样,没有最大公约数了。

所以以后,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操作吧,至少科学应该是这样。

user avatar

国内生物学的学术造假,远比大家想得严重。
在我的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和我抱怨过老板存在编故事,挑数据嫌疑。这两个老板,一个是中科院,一个是复旦,均发表过CNS。
更别说小院校,小医院的学术造假有多严重。

韩春雨造假被发现,因为他做的是应用方向,重复他实验的人很多。大量国内媒体跟踪报道和科研人员联合向杂志社施压,跟了这么久,一年多才被定性为无法重复,自己撤稿。

然而,我说的那两个老板,都是做生化方向。
生化方向有个特点,你用你自己的细胞系,换瓶培养用的血清,用你自己的细胞培养条件,有些CNS级别的文章,都可能重复不出来。
你不能说别人造假。
可能你的细胞培养代数比别人高,细胞状态不同了?
你买的血清和别人不是同一批次,成分不同了?
你用的培养箱不稳定,你用的细胞因子生产有问题,你的培养基成分有偏差?

实验重复不出来,不一定是别人造假。
于是,这就成了生化领域学术造假的温床。
有些老板喜欢tell good story,鼓励学生挑数据。
对,我说的就是复旦那个老板,暗示学生挑数据,最后数据挑完,发文章时,结论和国外大牛完全相反,文章发不出去,学生五年实验全部白费,最后学生得了抑郁症,老板给她挂名了一篇一作,让她走人。很多老板的思路是:一个故事只要A到Z主结论正确,不管A到B到C中间有多少步,挑多少数据,都没关系。
别去责备学生,老板让你挑数据,你挑不挑?
我同学不造假,老板给的那些烂idea,到他手里就是做不出来,他就是不愿意配合老板讲故事,组会上尽讲些大实话,那有什么办法?
所以他没法毕业,只能跟我吐槽。

除了老板造假,还有学生造假。
我们老板不允许挑数据,但我们实验室有人挑数据。
100只小鼠,50只不符合预期,就当那50只没做过。
跑个胶图,3次里1次符合预期,2次结论相反,就当那两次没做过。
为了毕业,为了发文章,直接瞒老板,学生相互间也不好对此说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货色,会挑数据,会讲故事,只要不被查,文章说不定比我们这种老实人发得更好。过个10年,可能就是你未来的老板,谁知道她做学生时的猫腻。
新一代的开山怪就此诞生。
就问你怕不怕?

韩春雨造假被查了,是警钟吗?
不是。
有些行业里的科研人员,依然会挑数据,因为即使自己的文章别人重复不出来,他们也能说是细胞培养条件不同。自己领域关注度没那么高,也不会有人追着不放。

一个韩春雨倒下了,应用领域造假是他蠢。
千千万万个韩春雨一边笑他蠢,一边更低调,更高级地编着数据,吃着瓜。
不,他们才不是韩春雨,他们怎么会蠢到让自己被抓呢?

---
对于挑数据,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依然有人在评论区洗地,实在令人震惊。

假设做实验,10000个人吸食海洛因,1个不上瘾,9999个上瘾,你把9999个数据抹去,告诉大家海洛因不上瘾,这合适吗?
如果9900个不上瘾,100个上瘾,你隐瞒了那100个呢?告诉大众,海洛因不上瘾呢?
隐瞒了,文章发表了,你自己愿意吸吗?

实验是个统计学问题,统计学P值是要拿出来看的。不显著的你扔掉一些数据,把P值改到显著了,你就下个假结论,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挑数据是不是学术造假,大家心里有杆秤。
这是你的学术道德底线。

user avatar

谢各位邀。半夜还睡觉呢就被各路刷屏震醒了。作为一个相关从业人员,我从科研者的角度简单补充几点吧。


1. 首先,撤稿了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不管这是韩教授在一些新闻报道内声称的所谓的“主动”撤稿,还是NBT强烈要求的被动撤稿(从NBT的editorial上我们其实看不出来),至少这篇文章终于定性为不能重复的问题文章了,好事。


2. 很多高票答主没有提到的一件事——这是发表后同行审议的胜利!

Retraction of a study claiming gene editing via an Argonaute enzyme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in the age of 24/7 media.

NgAgo基因编辑工作的撤稿,显示了在这个7天24小时工作的媒体时代,后发表同行审议的重要性。

要实名反对一下@山羊月 提到“似乎整个调查行动都是《自然》杂志社独立进行的”,“只字未提韩春雨老师所在的国内机构甚至任何中国科研机构采取的任何调查行动”,这是非常不准确的。没有科学共同体在文章发表后的再重复、再审核,仅凭杂志社一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整个调查的。这其中有大量中国学者的贡献。这在小保方一案中也是一样。

Publication of the NgAgo paper was not the end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it was the start. Like any other report that appears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e wider research community that tests methods, identifies potential sources of error, validates reagents and optimizes assays. In this case, it took dozens of dedicated individuals to work through the details of the published protocol and produce well-documented and controlled refutation studies (Protein Cell 7, 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 35, 17–18, 2017; Cell Res. 26, 1349–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NgAgo文章的发表不是科学过程的终点,而是起始。就像其他的报道,广泛的科研共同体会检查文章的方法,发现潜在的错误源头,验证试剂的有效性并优化实验系统。这次事件中,十数个辛勤工作的研究团体仔细研究了发表方案的细节,并发表了有着详细的记录和对照组实验的反驳性文章

其中Protein Cell和Cell Research的都是国内研究组的文章,Plos One的也是华人PI领导的研究。


3. 媒体请捡起专业主义,不要一天到晚想着搞个大新闻,不是你的事情也别夹带私货瞎搅和。

如今人人都是可以做媒体,随着门槛的降低,专业主义也越来越显得稀缺。近些年,科研界越来越重视向一般民众科普、介绍他们的工作,中国的科研界尤是。然而作为科研人员,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媒体对于科研人员的语句的扭曲——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并没有很简单易懂地表达,媒体人并没有完全听懂就以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造句”。有时候可能也并不是故意的,比如这个题目下面 @山羊月 认为NBT对中国的评价是负面的,没对打假起到贡献,评论区很多吃瓜看客就跟着跑掉了。

但后续的再报道则产生了很多的标题党——“震惊!科学家发现如何饿死癌细胞”、“震惊!科学家发现吃西兰花可以续命”、“震惊!我国科学家韩教授发现了全新的基因编辑系统”。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以至于我怀疑如何从科研报道转化到朋友圈大妈的伪科学报道,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模式。

NBT editorial也特别点出了这个问题。“韩论文发表的前两个月,在中国,有近4000的新闻报道,大多以发现了全新的基因编辑系统为标题”。

而且我发现,很多媒体,在科研共同体曝光韩春雨文章可能有问题之后,并没有专业、如实地报道新的证据,而是夹带了很多私货。在知乎上,甚至有这样一种高赞的论调,认为科学共同体是解决不了这个事情的,需要媒体的推动。然而对于一个研究工作的发表后再分析,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往往也充满了争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行,当没有看到重复实验时都很难准确判断。

直到最终尘埃落定,大多数媒体净拖后腿了(比如网络暴力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不敢在社交网络上再出声),NBT editorial专门写了这么一段批评媒体的盲目性,啪啪啪打脸。

The NgAgo controversy also illustrates the pros and cons of social media. Clearly, these platforms were valuable for rapidly alerting the wider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problems with the paper. But they also raised expectations that issues with this paper were straightforward and could be solved quickly. Unraveling all the problems with the NgAgo editing claim didn't happen in weeks or a few months for a reason. Even simple experiments take weeks to prepare, perform, analyze and troubleshoot. It does not help that the efforts of those carrying out replication studies often go unrewarded—it is unglamorous, unfunded and thankless work.

NgAgo的争议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优点和缺点。显然,这些平台可以快速的警示科学共同体,文章可能具有问题。但是,它们往往也会让人们误以为,文章的错误是简单的可以快速解决的。没有任何报道在NgAgo文章发表的前几周甚至数月内对它质疑是有原因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也往往需要数周的时间去准备、去完成、去分析,并寻找、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然而可惜的是,这些重复实验的努力,经常不被重视也不被奖励——他们是乏味的、没有经费支持的、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归根接地,追寻热点的媒体多,愿意做冷板凳的媒体几乎绝迹。科学的事情,还是要由科研界来负责,而媒体人,也应该正确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4. 一点反思——科研共同体的自我清理也存在困难和偏见。

假如韩春雨发表的文章不是基因组编辑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领域,那么不可重复性是否还能够被检验出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如果全世界有100个科研小组发表了100篇文章,就算所有人都愿意做重复实验,本着最少3个独立研究组的重复才能进一步判定可重复性的原则,有大量的文章实际上是被置之不理的。

实际情况下更糟,由于重复实验不能带来任何实际的科研产出,全世界的大多数科研小组,往往都各忙各的,真正的重复实验少之又少,只有和自己相关的工作才会动手重复一下。

而且一般只有热点性文章会被重复,而一些冷门的,甚至没什么卵用(只是用来让学生混毕业)的文章几乎不可能被重复,甚至很少被阅读——这些文章里面往往充斥着更多的错误,甚至造假,而不能被检出。


5. 制度的缺失和权力的任性——韩春雨的各个头衔和经费还能吐出来吗?

我个人对此比较悲观。

国内的科研制度到目前为止,仍然非常的臃肿和人治,基本上处于外行领导内行的状态,尤其体现在,又要马儿跑,又不要马吃草,又担心马腐败

良性的制度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转。大家吐槽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我就不再展开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把领导的意志从制度中剔除,不然就会发生权力的滥用和失控。韩春雨一例,就体现了权力的任性的后果,因为相对艰难穷困的实验条件而被树立为正面典型,如今出了不可重复和撤稿的事情一直处于骑虎难下的状态。

然而这件事是否能推动体质改革,优化国内的科研环境呢?…哎,未知……


以上

我的相关回答:

如何评价13名科学家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

2016.11.11这篇跟NgAgo有关的实验文章,大家怎么看?

如何看待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 Nature Biotech 介入?

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上发表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有何突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关于韩春雨被曝出“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还欲让学生买论文”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诚信、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行的严重指控,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事件的背景与指控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控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指控的核心在于: 代笔博士论文收费: 指控韩春雨在早年(通常是他在尚未取得显著.............
  • 回答
    韩春雨对于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科研伦理、媒体的角色、公众的认知以及科学家个人的处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回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回应的背景与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春雨做出这个回应的背景: NgAgo技术.............
  • 回答
    关于韩春雨在访谈中提到“8月一场停电损坏实验材料让我很被动”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下。首先,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停电确实是个硬伤。你想啊,实验室里的很多仪器,特别是涉及到低温保存、精密监测或者需要长时间运行的设备,对电力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如果遇上突发性的停电,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那后果很可能.............
  • 回答
    韩春雨,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科学界掀起过巨浪,也引发过无数争议。最近,他团队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研究论文被撤稿,这无疑为这段曾经轰轰烈烈的科学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也留下了更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
  • 回答
    韩春雨教授主动邀请质疑的学者到他的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积极且开放的态度,也确实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种邀请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质疑、验证和修正。当一项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伴随着质疑的声音时,最有效的解决方.............
  • 回答
    韩春雨的实验,或者说他所声称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自2016年发表以来,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对于“无法被世界各大实验室重复”的现状,我的看法是,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着科学探索、同行评议、学术诚信以及学科发展等多重因素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被检验和验.............
  • 回答
    关于科学家韩春雨的争议,这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参与讨论的人们,包括他的同行、媒体以及关心科学发展的公众,都对他在“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上的种种表现感到困惑、失望,甚至愤怒。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梳理:一、 NgAgo技术本身的争议:难以重复的.............
  • 回答
    方舟子对韩春雨博士论文造假的指控,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最引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科学事实的辩论,更牵扯到科研诚信、学术评价体系、舆论监督以及科学家个人声誉等诸多复杂层面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的缘起:一鸣惊人的“基因剪刀”与随之而来的质疑韩春雨,一.............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关于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发表的高分论文以及他们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从论文发表本身来看,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分论文,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成就。 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影响力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分期刊通常意味着同行评审的严苛,以及研究内容在科学界.............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一次相当不寻常的公开“喊话”。从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1. 学术的基石:可重复性与科学真相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在于“可重复性”。一项研究成果,如果其他科学家无法在遵循.............
  • 回答
    您好!关于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自然生物技术》介入的事件,我可以为您详细阐述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事件背景:韩春雨的“基因剪刀” NgAgo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核心。韩春雨及其团队于 2016 年 5 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 回答
    “知识分子”公众号在10月18日发布的这篇“独家专访:面对质疑的韩春雨”,无疑又一次将韩春雨及其“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这篇访谈的出现,与其说是对韩春雨本人提供了一个“解释”的平台,不如说是公众与科学界一同,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和困惑之后,试图重新梳理和理解这件事的一个节点。从.............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埃隆·马斯克对于经济衰退的预测,尤其是他提到的“2022年春天或夏天到来,但不会晚于2023年”的说法,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要理解这一判断,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马斯克的视角和信息来源:首先,理解马斯克的预测,就必须明白他通常的思维模式和信息获取渠道。马斯克以其大.............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马春雨提出的“建议城市取消学前班”的议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被广泛关注的现象。要理解和评价这个建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让我们来理解马春雨代表提出这个建议的潜在考量。通常,此类建议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规范教育市场,减轻家长经.............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鸿茅药酒案”的爆料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自称是知情者的人士透露,鸿茅药酒公司在成功将谭秦东判刑后,本计划进一步追究“春雨医生”的法律责任,意图将其也置于法律的对立面。这则爆料无疑给本已尘埃落定的鸿茅药酒案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企业公关手段、言论自由边界以及法律适.............
  • 回答
    “春晚是北方人的春晚”这个说法,其实触及到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它不仅仅是对春晚节目内容的一种简单评价,更折射出地域文化差异、艺术审美偏好、历史传承以及观众群体构成等多个层面的影响。 要详细地看待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观点来源与论证基础首先,理解这个说法从何而来至关重要.............
  • 回答
    春节期间,快手与泡泡玛特强强联合推出的“派好运”活动,无疑是今年春节营销的一大亮点,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活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活动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核心内容: “派好运”活动以泡泡玛特的盲盒为载体,结合快手平台的用户属性和互动玩法,通过集卡、抽奖、分享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