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韩春雨主动撤稿?

回答
韩春雨,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科学界掀起过巨浪,也引发过无数争议。最近,他团队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研究论文被撤稿,这无疑为这段曾经轰轰烈烈的科学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也留下了更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回到2016年。当时,韩春雨及其团队发布了一项号称能媲美CRISPR技术的基因编辑新工具NgAgo。这项研究成果被认为是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迅速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媒体对此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一时间,韩春雨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科研明星,甚至被誉为“中国诺奖级的科学家”。国家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科研经费、平台建设等资源纷纷向其倾斜。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更多实验室的尝试,国外一些研究团队开始出现无法重复韩春雨团队实验结果的情况。这引发了学界的质疑。质疑声主要集中在 NgAgo 的基因编辑效率和特异性上,一些科学家表示,按照韩春雨团队公布的实验方法,无法观察到他们所宣称的基因编辑效果。

面对质疑,韩春雨团队最初的回应是质疑者的方法不对,或是对技术理解不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入到重复实验的行列,但成功复现 NgAgo 核心功能的例子依然寥寥无几。科研的本质在于可重复性,当一项研究成果无法被独立验证时,其科学价值便会大打折扣。

在中国科研界,尤其是在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中,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一篇能引起国际轰动的论文,无疑会为研究者和所在机构带来巨大的声誉和资源。在这种背景下, NgAgo 的事件也折射出当前科研界的一些深层问题。

首先,是科学研究中的“首发效应”与审慎性之间的矛盾。 NgAgo 的研究确实具有前沿性,其潜在的突破性意义使得媒体和一些审稿人都可能带有一定的“期盼”,这种期待有时可能会冲淡科学研究本身应有的严谨和审慎。一旦一项突破性成果被早早地盖上“国家级”的标签,后期的质疑和审查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社会和舆论压力。

其次,是科研评价体系的“唯SCI论”和“重数量轻质量”倾向。 尽管在近些年有所改进,但许多科研机构和人才评价体系仍然将发表在高IF期刊上的论文作为核心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激励科研人员追求“快”和“新”,而不是“稳”和“实”。当一个研究成果能够迅速带来声誉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就容易被忽视。

再次,是科研成果的同行评议和重复实验机制的有效性。 尽管这篇论文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这样的顶级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议,但最终的重复实验失败表明,目前的同行评议机制并非万无一失。而科学研究的“金标准”之一——可重复性,也在此事件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一旦科学发现无法被其他独立研究者重复验证,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修正。

最后,也是一个更宏观的层面,是关于中国科研如何“从跟跑到领跑”的讨论。 NgAgo 的事件,虽然令人遗憾,但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同时,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科研诚信体系和更具韧性的科学评价机制。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领跑”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内在逻辑和基本原则。真正的科学进步,需要的是扎实的证据、严谨的逻辑和可被验证的结果,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时的新闻效应和巨大的社会期待。

此次撤稿,是韩春雨团队主动提出的。这本身也算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尽管这来得有些迟。在科学界,撤稿并非罕见,尤其是在涉及技术细节和可重复性出现问题时。但对于 NgAgo 这项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技术而言,其撤稿标志着一段充满争议的研究历程的结束。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反思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指责。

反思科研的初心: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服务于人类福祉。任何研究都应该建立在诚实、严谨和可验证的基础上。
反思科研评价体系: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更加注重实际贡献和科研诚信的评价体系,鼓励科学家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论文发表”。
反思科学的传播与引导: 媒体在报道科研成果时,应保持科学的审慎态度,不过度渲染,避免将科学家塑造成不可一世的“英雄”,而应更多地关注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科学精神。
反思对年轻科学家的培养和支持: 给予科学家一定的试错空间是必要的,但也要有机制来约束和纠偏,确保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研的健康发展。

韩春雨的经历,是中国科研发展过程中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案例。它提醒我们,科学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真正的突破需要的是时间和无数次严谨的验证。从 NgAgo 到最终的撤稿,这段过程留给我们的,是关于科学诚信、评价体系以及中国科研未来如何更健康、更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这远比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来得更有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件事情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算是一场闹剧,终于不出意料地收场了。这争议发酵的这段时间,所有有关问题的邀请我都没有应,正如当初我被韩老师挂到北大的那篇答案所体现的,我不爱讨论没谱儿的事情。科学的争议只能交给科学研究的固有逻辑解决。

这场闹剧里,不仅仅是当事人,当事机构存在不妥当的的言行。包括一些媒体,一些相关专业的人士以及大量的学生群体发挥了很不好的作用,应该充分反思:


即使这篇文章的结论毫无问题,“诺奖级”“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这些严重浮夸的论调就没有问题了吗?

当初试图将对这一研究的评价带回理性,而饱受知乎学生党攻击的专业人士(比如颜宁教授)遭受的网络暴力就不了了之了吗?

当初过分夸大这一成果价值、煽动广大民众狂热情绪的微信自媒体和这些浮躁的意见领袖领导的民粹跟风言论就合理吗?

当初靠着一篇子刊文章就能得到巨额支持的院校,这种科研经费分配的方式就符合制度化要求了吗?

当初趁机把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一顿黑的充满了逆袭感的学生们,那种心态健康吗?

甚至,尚未完全确定其结果存在问题的时候,凭着数据依据以外的推断就一顶顶造假的帽子急于扣上去,这样的舆论场就正义吗?


这场闹剧的结局确实使得一股子学界刮起的浮躁风、浮夸风、民粹风得到了暂时的平息。

但这只不过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巧合的正义,换言之,这篇文章就算毫无问题,这场闹剧还是暴露出了远比当事人的所作所为严重得多的现状。

如今闹剧收场,打脸的言论犹在。
看看我们的社会,看看我们的媒体,看看我们的学术界,看看我们的高校培养的学生。

科学就是科学,就如同教育,它可以带来福祉,但不能以收益导向去扭曲它的规律。
请允许科学和国家民族、和专利商业、和官僚政绩,和学生就业,和一切一切世俗保持一种体面的、互相尊重的关系。

Nature的声明特地用了两段的篇幅提到了这些问题的一部分:
The NgAgo controversy also illustrates the pros and cons of social media. Clearly, these platforms were valuable for rapidly alerting the wider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problems with the paper. But they also raised expectations that issues with this paper were straightforward and could be solved quickly.

个人认为,这已经可说是极委婉地表达了对舆论场中不负责任的媒体行为以及网民言论的批评。
但是实际上,这前前后后折射的现实问题远比Nature提及的这一个小侧面要复杂、深刻。

科学家拿着纳税人的钱,不是给纳税人放卫星看的。学生们走进高校,不是让你们追求某个人物作为统一标杆。甚至怀着理想主义,热衷于在社会热点科学话题中争取话语权的科学界人士或学界背景的自媒体,也应该避免在这一过程中过分浮躁,自废学术背景带来的优势,让科学观点沦为公众舆论的奴隶。

科学不需要造神,教育不需要造神。

作为专业人士,保持安静,让时间和数据说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韩春雨,这个名字曾经在中国科学界掀起过巨浪,也引发过无数争议。最近,他团队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关于基因编辑技术NgAgo的研究论文被撤稿,这无疑为这段曾经轰轰烈烈的科学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也留下了更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要理解这件事.............
  • 回答
    谈到 2018 年春晚贾玲主演的那个小品《真假老师》,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那个熟悉的画面:贾玲扮演的李老师,和她那个絮絮叨叨、但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母亲。那会儿我还在家过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贾玲出场,大家都挺期待的。小品的主题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围绕着“真假老师”展开的。贾玲扮演的李老师,是个很.............
  • 回答
    谈及Angelababy在2022年北京台春晚的主持,这无疑是当年春晚的一个焦点话题,也引起了不少讨论。从整体效果来看,Angelababy的这次主持经历,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在跨界尝试中的一些亮点,当然,也暴露了一些可以提升的空间。亮点分析: 亲和力与观众缘: Angela.............
  • 回答
    齐达内,那个在伯纳乌球场上灵动飘逸的身影,在2019年春天以主教练的身份重返皇马,这无疑是当时足坛最重磅的新闻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教练更替,更像是一个传奇的回溯,一次对辉煌过往的致敬,也夹杂着对未来的期许和一丝不确定性。回归的背景:风雨飘摇中的呼唤要理解齐达内为何会选择在那个时间点重返皇马,我.............
  • 回答
    韩春雨的论文撤稿事件,尤其是2017年8月2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正式撤销他2016年发表的《NgAgo基因编辑》论文,无疑是中国乃至国际科学界当年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它放到一个更宏观的背景下去看,并拆解其关键点。.............
  • 回答
    关于韩春雨被曝出“早年自称代笔博士论文收费七千,还欲让学生买论文”的事件,这是一个涉及学术诚信、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行的严重指控,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评价。事件的背景与指控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控的内容是什么。这个指控的核心在于: 代笔博士论文收费: 指控韩春雨在早年(通常是他在尚未取得显著.............
  • 回答
    韩春雨对于重复实验失败的回应——“我为什么要自证清白?”——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的本质、科研伦理、媒体的角色、公众的认知以及科学家个人的处境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回应,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回应的背景与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韩春雨做出这个回应的背景: NgAgo技术.............
  • 回答
    关于韩春雨在访谈中提到“8月一场停电损坏实验材料让我很被动”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下。首先,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停电确实是个硬伤。你想啊,实验室里的很多仪器,特别是涉及到低温保存、精密监测或者需要长时间运行的设备,对电力的稳定性要求极高。如果遇上突发性的停电,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那后果很可能.............
  • 回答
    韩春雨教授主动邀请质疑的学者到他的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积极且开放的态度,也确实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种邀请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质疑、验证和修正。当一项研究成果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伴随着质疑的声音时,最有效的解决方.............
  • 回答
    韩春雨的实验,或者说他所声称的“NgAgo”基因编辑技术,自2016年发表以来,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对于“无法被世界各大实验室重复”的现状,我的看法是,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着科学探索、同行评议、学术诚信以及学科发展等多重因素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不断被检验和验.............
  • 回答
    关于科学家韩春雨的争议,这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参与讨论的人们,包括他的同行、媒体以及关心科学发展的公众,都对他在“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上的种种表现感到困惑、失望,甚至愤怒。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梳理:一、 NgAgo技术本身的争议:难以重复的.............
  • 回答
    方舟子对韩春雨博士论文造假的指控,无疑是近年来中国科学界最引人瞩目也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科学事实的辩论,更牵扯到科研诚信、学术评价体系、舆论监督以及科学家个人声誉等诸多复杂层面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剖析。事件的缘起:一鸣惊人的“基因剪刀”与随之而来的质疑韩春雨,一.............
  • 回答
    “自然”的关注,是风向标还是救命稻草?韩春雨实验可重复性新数据事件的深度解读近日,《自然》杂志发布的一则简短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再次将“韩春雨”的名字推到了风口浪尖。消息称,《自然》已获得关于韩春雨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实验可重复性的“新数据”。这短短一句话,背后牵扯着科学界最核心的诚信问题,也.............
  • 回答
    关于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发表的高分论文以及他们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从论文发表本身来看,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分论文,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成就。 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影响力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分期刊通常意味着同行评审的严苛,以及研究内容在科学界.............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科学界一次相当不寻常的公开“喊话”。从这12位学者实名发声,呼吁第三方介入调查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可能的影响:1. 学术的基石:可重复性与科学真相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在于“可重复性”。一项研究成果,如果其他科学家无法在遵循.............
  • 回答
    您好!关于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自然生物技术》介入的事件,我可以为您详细阐述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事件背景:韩春雨的“基因剪刀” NgAgo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核心。韩春雨及其团队于 2016 年 5 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 回答
    “知识分子”公众号在10月18日发布的这篇“独家专访:面对质疑的韩春雨”,无疑又一次将韩春雨及其“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这篇访谈的出现,与其说是对韩春雨本人提供了一个“解释”的平台,不如说是公众与科学界一同,在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等待和困惑之后,试图重新梳理和理解这件事的一个节点。从.............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关于全国人大代表马春雨提出的“建议城市取消学前班”的议案,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被广泛关注的现象。要理解和评价这个建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让我们来理解马春雨代表提出这个建议的潜在考量。通常,此类建议的出发点可能是为了规范教育市场,减轻家长经.............
  • 回答
    近日,一则关于“鸿茅药酒案”的爆料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位自称是知情者的人士透露,鸿茅药酒公司在成功将谭秦东判刑后,本计划进一步追究“春雨医生”的法律责任,意图将其也置于法律的对立面。这则爆料无疑给本已尘埃落定的鸿茅药酒案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也引发了公众对于企业公关手段、言论自由边界以及法律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