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组发表高分论文,开发出新型 RNA 追踪平台?

回答
关于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发表的高分论文以及他们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评价。

首先,从论文发表本身来看,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分论文,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成就。 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影响力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分期刊通常意味着同行评审的严苛,以及研究内容在科学界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可靠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代表着韩春雨团队在某一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接着,我们重点关注他们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RNA追踪”。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理解RNA在细胞内的动态行为至关重要。RNA(核糖核酸)在基因表达调控、蛋白质合成等核心生命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过去要实时、高精度地追踪细胞内RNA分子的位置、数量和运动轨迹,存在不少技术瓶颈。传统方法往往需要固定细胞或对细胞造成一定损伤,难以捕捉RNA在活细胞中短暂而精细的变化。

韩春雨团队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如果其声称的性能属实,很可能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一些痛点。 这意味着:

提高了分辨率和精度: 新平台可能能够以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来追踪RNA,甚至能够区分单个RNA分子在细胞内的移动和变化。这对于研究RNA的合成、转运、降解以及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等过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
实现了活细胞实时追踪: 如果该平台允许在活细胞中进行RNA追踪,那么研究人员就可以观察RNA在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例如细胞分裂、响应外界刺激时)的实时动态,而无需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这对于理解复杂的细胞调控机制至关重要。
增强了灵活性和普适性: 一个好的追踪平台应该能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RNA(例如mRNA, lncRNA, miRNA等),并且能够在多种细胞模型或甚至更复杂的生物体系中应用。如果新平台具备这些特性,将极大地扩展其研究的应用范围。
可能带来了新的科学发现: 通过这样一个高精度的追踪平台,研究人员有望发现此前未知的RNA行为模式,揭示新的调控机制,或者解释一些现有的生物学现象。比如,某些RNA的异常聚集或迁移可能与疾病发生有关,这个平台可能有助于找到这些关联。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项技术的潜在影响:

推动基础生命科学研究: 对于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信号传导、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这个新平台将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各种生命过程中的RNA作用。
助力疾病诊断和治疗: 如果某些疾病与特定的RNA异常行为相关,那么这个追踪平台可能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手段。同时,理解RNA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也有助于开发新的RNA靶向疗法,例如针对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促进技术转化和产业化: 任何具有突破性的生物技术都有可能催生新的产业。如果这个RNA追踪平台能够被商业化,并提供给全球的科研机构和药企使用,它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然,在评价任何一项科研成果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审慎和理性的态度。

结果的重复性验证: 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可重复性。虽然论文发表在高分期刊上,但其他独立的实验室是否能够通过相同的实验方案重现这些结果,是检验这项技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关键。在过去,也有一些备受瞩目的科研成果后来被发现难以重复。
技术的局限性: 任何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需要关注新RNA追踪平台是否存在技术上的限制,例如是否对特定类型的RNA追踪效果更好,或者在某些细胞类型中表现不佳等。
潜在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虽然目前RNA追踪技术主要应用于基础研究和疾病研究,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也需要关注其可能带来的潜在伦理和社会影响,尤其是在涉及基因编辑或其他生物技术时。

总而言之,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如果其技术性能得到充分验证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学突破。它不仅能深化我们对生命活动本质的理解,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并为科学界带来更多令人振奋的发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曾经被韩春雨在北大演讲时引用过帖子的答主,我从专业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说,这篇文章内容相对一般的创新度确实提高了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但是这次我不敢为大家剖析文章内容了,怕再有不可靠的部分今后又要出来补充答案。

希望韩老师做好实验室管理,加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毕竟习惯不好,你哪怕就是重复别人实验,也未必能重复出可信的结果,更别提搞创新做研究了。

今后NAR和NC,我选NC。



————————————

麻烦韩粉素质高一点儿,别除了谩骂诅咒就不会说话了。自己做的比韩还差,或看到国内大佬胡作非为,难道还腰板直起来了?韩的文章当年第一时间我是在知乎上给了赞扬的,他出事以后全网骂造假的时候我也没有轻易对他下造假的结论。这些互联网都有记忆,每个人都可以去翻。

韩早年卖论文也好,发不靠谱的文章也罢,这些都是年轻时做错的事,需要承受后果。但他当年出问题会那么惨,主要就两个原因:第一是以饶为首的一波人通过自媒体拿韩立典型,利用韩来批判科研经费分配问题,把韩的成果政治化,韩出事以后又弃之如敝屣,甚至还很不公正地加码踩了几脚。把小资产阶级闹革命演绎得十分生动。饶这些年啃了不少硬骨头,但问题是有一块被啃掉了吗?国内的土博上仇大佬,外仇海归,我平时戏称反帝反封建。这么多年眼看着多少人轰轰烈烈地把自己反成了既得利益集团的一份子。

第二是韩自身不小心,明知NBT的影响力却没有事前把工作做实。生物学研究重复性不好的灾区领域不少,但事实是CRISPR工程化这个研究领域不在其列,但凡对靶基因有点儿微弱但可称显著的活性,不至于闹成那样。

user avatar

我始终觉得韩老师还是蛮不错的人,至少一直做的东西比较开拓,或者往开拓性的方向努力。比那些灌水的,或者用电镜的强很多。

当初那么多人拿着放大镜,也没找到他造假的证据,连误用也没有。我个人倾向没有主动作假的动机,在一个排名孙山外的地方院校,评个职称随便灌篇影响因子低的SCI就行了,没必要投到顶级的nature上。应该是真觉得自己发现了新技术,实际上,前两年,我的确看到了华中农业大学与普渡大学部分重复出他的研究成果的新闻。

其实,生物和材料口,文章发表出来,但是不work很正常,而且海了去了。但是如果能重复,那就是秒去年诺贝尔奖基因剪刀的技术,韩老师评院士都绰绰有余。

主要问题还是饶毅把韩春雨抬得太高了。那帮拿了国家大笔银子的大小牛人看不过去,饶先生怎么扶植地方院校的二本土鳖来抢银子呢。吹牛逼骗钱的路子,只能我们这些真姓赵的搞啊。

饶毅干的最大一件好事就是把屠呦呦先生的青蒿素,按照西方模式,包装成诺贝尔奖。解了国家对诺贝尔奖的饥渴,断了好多骗子画饼充饥诺奖的路子,节省了国家好多银子。

功德无量。

韩老师也要加油,在科研氛围不那么浓厚和平台比较差的环境中,还能越挫越勇出成果,也算是不忘初心的典型。

本着科学的态度,刚去搜了下普渡19年的新闻。

NgAgo-enhanc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 coli is mediated by DNA endonuclease activity

sciencedaily.com/releas

韩春雨的思路原创性真心很不错,相当值得表扬。特别是他科研条件很差,算是想出了那个条件之下能做的最简洁的前沿工作。

user avatar
  1. Cas6 早有报道,具有RNA结合能力和剪切能力。原理上文章并没有什么问题。

2. 技术上,文中主要涉及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荧光成像和细胞流式,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比较一般的实验技术手段。有人觉得可能造假,但其实验证起来很简单,只需把文章中涉及的载体转化成细胞株,发不发光一看便知。鉴于RNA示踪技术也是不少实验室需要的技术手段,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向韩邮件咨询文章中涉及的载体。一般像这种技术性文章,作者都把所涉及到的载体放到公共平台,感兴趣的可直接购买。

3.有人说很多论文数据重复不出来,事实并非如此。生命科学领域比较好的期刊论文,其数据基本都是可重复的,至少在我的领域时这样的。重复不出来的也有,经常做实验的大概都懂,那就是做实验的时候本身就没有重复,或者说重复次数比较少。

我自己也曾遇到过实验结果无法重复的情况,到现在依然无法找到确切原因,成了一桩悬案。后来,这部分数据就直接舍弃了。

4. 很多人义愤填膺,说竟然还有编辑收他的稿子、编辑邀请其审稿也会拒审云云,对此,我只能呵呵……真实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任何事情没有定论之前,都有真实的可能,而真实性并不会随着主观意愿而改变。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非常难得,非常可贵。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河北科技大学的平台不高,坦诚的讲,算是很差。大型仪器质量数量都不行,申请经费容易被拒,生源质量差,学生基础也差,周围同行水平不高没办法相互促进。在这种条件下,能做出成果,非常不容易。

然后,韩春雨近几年一直被架在火上烤。从2016年至今,已经第六年了,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学术造假的代表人物。虽然官方的调查报告讲,“没有发现主观造假的证据”,但近年来“图片误用”导致官方的结论没有公信力。所以实质上,名声已经臭了,我看到有好几位答主在这个问题下回答,如果是他们审稿会建议拒稿。顶着这种压力,做文章出来,非常不容易。

最后,在现在的科研环境下,踏踏实实做研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现在国内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几乎只看文章数量和影响因子,所以大家都在涌入影响因子高的领域,做一些短平快的东西。愿意坐冷板凳,踏踏实实做研究的人很少了,而且容易饿死——学生拿不到奖学金,找不到教职;老师过不了非升即走的考核,申请不到帽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做这样的研究,非常不容易。

另外,从目前的结果看,我认为文章的结果可信程度较高。这些年韩春雨一直在风口浪尖上,这篇文章从2019年开始就挂在了BioRxiv上公开了,现在发出来也是Open Access,面向社会公开——但目前还没有看到对文章核心部分的抨击,它还过了一个不错的期刊的同行评议,这意味着至少过半的审稿人和编辑都认可这篇文章。

主观的说,我觉得韩春雨在做研究这方面,已经超过了我周围很多老师。



其实挺有意思的一点是,如果韩春雨真的没有主观造假,那么怎样才能挽回一点声誉?现在这完全说不清楚。已经充分讨论过了,靠公权力是不现实的,目前官方的调查结论大家都不相信,一些院士非常明确的造假,官方的调查结论是“图片误用”,够大家嘲讽至少十年。像古人一样以死明志也不现实,人死了,民众反而会觉得你确实有问题,而且无力辩解。

做研究,做质量不错的研究,出质量不错的成果,就像现在这样,其实是证明自己是研究者而不是骗子的唯一方式。

评论区有人问,在高校当老师,做研究不是本职工作么?还能不做研究?其实在河北科技大学这样的平台,有相当多老师说不做研究的,上上课,带带实验/实习,指导下大创/毕设,工作量能过考核就行了。甚至很多高校不过考核也无所谓。所以躺平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下继续做研究,很难。

路遥知马力,可以再等几年看。


我没想到,人生中第一次被网暴是因为评价了河北科技大学的生源不好……最开始的措辞确实不严谨,我写了"没有聪明的学生",是有的,只是相对顶尖的院校会少很多。所以评论区有很多批评的声音。

看到批评之后,我修改成了,"少有聪明的学生"。但依然被评论区群嘲,甚至有人私信人身攻击我智力水平有问题。但是我问这些骂我的人,怎么样的表述是正确的?没有一个人回复我。

和聪明相对的不是傻或者愚蠢,只是普通。我的聪明在这里指智力水平超出常人——在高等教育大幅扩招,人口数量逐步收缩的今天,这样的人绝大多数都去了还不错的高校,研究生还留在普通双非院校的,非常少。

我永远感谢并珍视建设性的批评,欢迎大家继续在评论区提出意见建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