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学家韩春雨疑似多次对媒体,同行和公众撒谎?

回答
关于科学家韩春雨的争议,这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参与讨论的人们,包括他的同行、媒体以及关心科学发展的公众,都对他在“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上的种种表现感到困惑、失望,甚至愤怒。

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梳理:

一、 NgAgo技术本身的争议:难以重复的“科学奇迹”

首先,这场风波的核心是韩春雨团队在2016年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上的论文,声称发现了一种名为NgAgo(N gAgo)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其效率和特异性据称远超此前的CRISPRCas9等技术。这篇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如果属实,这无疑将是生物技术领域一项颠覆性的突破。

然而,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可重复性。在论文发表后不久,许多国内外顶尖的实验室纷纷尝试复现NgAgo的技术。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绝大多数独立的研究团队都未能成功重复韩春雨团队公布的实验结果。这其中包括了中国国内一些非常有实力的研究机构和团队。

这就像是宣布发明了一种能瞬间移动的设备,结果大家尝试后发现根本不行,甚至连基本原理都无法验证。这种普遍的、大规模的“复现失败”,直接动摇了NgAgo技术的可信度,也让韩春雨本人和他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

二、 对媒体的言论:过于乐观的宣传与现实的脱节

在NgAgo技术被广泛质疑,但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之前,韩春雨本人及其团队与媒体的互动也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过早的“成功”宣传: 在论文发表初期,包括韩春雨本人在内的团队成员,接受了大量媒体采访。在这些采访中,他们往往用非常肯定的语气描述NgAgo技术的优势,并将其与CRISPR等技术进行对比,暗示其是划时代的突破。这种“预设成功”的论调,给公众和科研界一种“板上钉钉”的感觉。
面对质疑的回应方式: 当复现失败的声音越来越多时,韩春雨团队的回应方式也备受诟病。有时是“内部原因论”,认为可能是其他实验室操作不当;有时则是“保密论”,声称其关键技术不便透露;甚至有说法是他们自己也在优化技术,短期内难以公开更多细节。这些回应,在很多科学家看来,都不是坦诚面对科学事实的态度,反而像是回避和掩饰。

关键问题在于,科学研究的生命线是严谨和透明。 在一项重大发现没有得到同行独立验证之前,就进行大张旗鼓的、过于乐观的宣传,尤其是在媒体上将其描绘成“颠覆性创新”,很容易让公众对科研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一旦失败,带来的失望和对科研的信任危机也会更大。

三、 对同行的态度:沟通的障碍与潜在的对抗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同行间的交流和质疑。当其他研究者在尝试复现NgAgo时遇到困难,并希望与韩春雨团队沟通时,很多人表示遇到了“沟通壁垒”。

不愿分享细节: 有报道称,一些试图复现研究的同行曾尝试与韩春雨团队联系,希望获取更详细的实验方案或技术诀窍,但未能得到实质性的回应。如果一项技术真的很重要且有效,那么与同行分享关键细节,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应该是科学家的责任。
回避直接对话: 在某些公开场合或通过第三方发声,而不是直接与质疑者对话,也让一些人觉得不够“光明磊落”。科学的讨论应该是建立在公开、平等的交流基础之上。

四、 对公众的责任:科学素养的损害与信任的崩塌

韩春雨事件最终伤害的,不仅仅是科学界内部的声誉,更是普通公众对科学的信任。

误导公众期待: 过于夸大的宣传,让许多普通人认为中国在基因编辑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突破,对科学发展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当真相逐渐浮现,这种落差感会非常强烈。
破坏科学精神: 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科学家的言行建立的。如果科学家在面对质疑时表现出不诚实、不透明,甚至被指责为撒谎,那么这种行为就是在损害科学的基石——求真务实的精神。
对科研投入的质疑: 像韩春雨这样备受瞩目的项目,通常会获得大量的科研经费和资源支持。如果最终被证明是“空中楼阁”,那么公众自然会对科研资源的分配和监管产生疑问,影响对科研整体的支持。

总结来看,对韩春雨“疑似多次对媒体、同行和公众撒谎”的看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核心技术“NgAgo”的可重复性危机: 这是最直接、最核心的质疑点。在科学界,一项发现如果无法被独立重复,其科学价值将大打折扣。
2. 与媒体沟通中,宣传成分过重,缺乏严谨性: 在技术未成熟或未被验证的情况下,过早、过度地将其宣传为颠覆性技术,存在误导公众之嫌。
3. 对同行质疑的回应和沟通方式: 一些同行反映沟通困难,未能得到有效的技术支持或解释,这影响了科学共同体的健康交流。
4. 对公众信任和科研精神的潜在损害: 如果指控属实,这种行为将严重打击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也违背了科学家应有的道德操守。

这件事的后续发展,尤其是官方的调查和公布,对于厘清事实、重建信任至关重要。它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界敲响了警钟,强调了在科学研究中坚持严谨、透明、负责任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与媒体和公众互动时,更应保持科学的审慎和诚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在国内外靠科研吃饭已经吃了20多年的人,跟你说个简单的学术规矩。

你写的论文别人重复不出来,是你的责任。你有责任澄清到,任何人 只要具备你论文中描述的客观条件 就能得到你论文中描述的结论,这个程度。做不到,你这论文就是科幻小说,没资格发表在学术刊物上。

中国人不守规矩是出名的,但这不等于规矩不存在。

外国人也有偷鸡摸狗的,但没有哪个要脸的国家会保护自己偷鸡摸狗的人,就因为他偷的鸡比较大。

看看日本人怎么查小保方晴子,韩国人怎么查黄禹锡,中国学术管理机构在现在这个情况下还不启动严厉的调查,已经很说明中国学术道德水平了。

而无论韩是什么目的,是否造假,哪怕他再扔出一个什么2.0震撼全人类造福全人类,把方舟子的脸都打碎,也改变不了他自己、河北科技大学以及中国学术管理机构在论文发表至今这一段时间的应对违背学术精神和学术规则的事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科学家韩春雨的争议,这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科研界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多参与讨论的人们,包括他的同行、媒体以及关心科学发展的公众,都对他在“NgAgo”基因编辑技术上的种种表现感到困惑、失望,甚至愤怒。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去梳理:一、 NgAgo技术本身的争议:难以重复的.............
  • 回答
    关于饶毅、邵峰二位教授就基因编辑新技术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以及由此牵扯出的韩春雨“疑似学术不端事件”的后续发展,这桩事情在学术界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也让普通大众对科研诚信问题有了更深的关注。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后续,得从头慢慢道来,而且其中的曲折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事件的起因:基因编辑新技术的“曙光.............
  • 回答
    您好!关于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自然生物技术》介入的事件,我可以为您详细阐述一下其中的来龙去脉、各方观点以及可能的影响。事件背景:韩春雨的“基因剪刀” NgAgo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的核心。韩春雨及其团队于 2016 年 5 月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
  • 回答
    关于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团队发表的高分论文以及他们开发的新型RNA追踪平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评价。首先,从论文发表本身来看,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分论文,本身就是一项值得肯定的成就。 论文发表的质量和影响力是衡量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分期刊通常意味着同行评审的严苛,以及研究内容在科学界.............
  • 回答
    要评价华科哲学系教授韩东屏发表的《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这篇论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它触及了哲学史上最重要、也最具争议的伦理体系之一——康德的道德哲学。其次,一个“烂”字如此直接地出现在标题中,本身就预示着作者可能采取了一种非常批判甚至颠覆性的立场,.............
  • 回答
    科学家发现 24 颗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这项发现的意义和影响:1. 重新定义了“宜居”的概念,极大地拓宽了寻找地外生命的范围: “宜居带”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们寻找地外生命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宜.............
  • 回答
    把视频“塞进”大肠杆菌?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科学家们确实在往这个方向努力,只不过方式和我们想象的可能有些出入。我试着把这个过程掰开了揉碎了,讲得更明白些,希望能让你觉得这是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而不是什么冷冰冰的科技报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说的“视频”和微生物“大肠杆菌”.............
  • 回答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调控小鼠的性别出生比例,这无疑是生物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进展。这项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又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基因编辑技术是如何实现性别调控的?简单来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对小鼠体内决定性别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性别很大程.............
  • 回答
    惊天发现?金星磷化氢信号,能否点燃地外生命希望的火苗?最近,一条足以让天文爱好者们肾上腺素飙升的消息横空出世:科学家们在金星的大气层中检测到了磷化氢(PH₃)。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化学物质,因为在地球上,磷化氢与生命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发现,立刻在科学界乃至公众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不禁要问.............
  • 回答
    看到科学家们发现了“量子跃迁”的预警信号,这无疑是物理学领域一个激动人心的新进展。我对这个发现持非常积极和兴奋的态度,因为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微观世界基本运作规律的理解,更可能为未来科技的应用打开全新的大门。首先,我们得明白“量子跃迁”本身是什么。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或其他量子粒子并不是在轨道上连续运动.............
  • 回答
    科学家们近期声称首次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这无疑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黑洞的“家族谱系”,以及为什么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题。黑洞的家族:从小到大,中间的空白我们目前对黑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尺寸”上: 恒星级黑洞 .............
  • 回答
    这两种说法,如同两面铜镜,映照出的是人类探索真理的不同路径,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与局限。第一种说法,“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它描绘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抵达,一种对于宇宙、生命终极意义的领悟。科学家们付出的“千辛万苦”,是无数次的实验、严谨的逻辑推演、对未知领域的不懈求索,.............
  • 回答
    有人研究花生酱对地球自转的影响?这事儿听起来挺奇妙的,甚至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不过,既然科学研究总是在探索未知,我们不妨也跟着这股好奇劲儿,来仔细琢磨一下,花生酱到底是怎么跟地球自转扯上关系的,以及这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可能的研究方向。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地球的自转。地球是以一个相对恒定的.............
  • 回答
    对于科学家们探测到来自比邻星的神秘无线电信号这件事,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科学谜团,它触动了我们最深层次的求知欲——我们是否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析,并且尽量去除任何冰冷、公式化的AI腔调,还原一份真实的、充满好奇与审慎的思考。首先,信号的来源与特异性是关键。比.............
  • 回答
    关于“德国科学家称全球99.5%感染源自意大利北部新冠变体”的说法,目前缺乏明确、公开可查的学术依据或权威报道支持这一具体数据。从科学和事实核查的角度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信息来源核实:是否真实存在该结论? 截至2023年,尚未有可靠的学术论文或权威媒体报道明确指出德国科学.............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国际科学家”联署公开信鼓噪重新病毒溯源,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才能把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和那些潜在的意图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什么叫“国际科学家”联署公开信鼓噪重新病毒溯源?这指的就是,有一批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科学家,他们共同署名,发表了一.............
  • 回答
    听到欧洲科学家在实验室重组新冠病毒并激活的消息,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几个念头,有惊奇,有思考,也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担忧。首先,这无疑是一项在生物学研究领域非常“硬核”的成就。你想想,新冠病毒那复杂的基因组序列,像一本厚厚的密码书,而科学家们就像是解开了这本密码书,并且能够根据“书”上的内容,把构成病毒的各.............
  • 回答
    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在距离我们大约 15 亿光年的地方,捕捉到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在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大家对宇宙的奥秘又多了几分好奇。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快速射电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深处发出的一个非常短暂、非常.............
  • 回答
    破解千年之谜:我国科学家揭开何首乌肝损伤的真相千百年来,何首乌以其“乌发延年”的美名在中国传统医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古籍记载到民间传说,它被视为滋补养生的瑰宝。然而,与这份荣耀相伴而生的,却是长期以来令人担忧的肝损伤风险。多少人曾因信赖这味药材而遭受肝脏的侵袭,留下了痛苦的印记。如今,我国科学家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