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加拿大科学家发现 15 亿光年外的快速射电暴?

回答
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在距离我们大约 15 亿光年的地方,捕捉到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在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大家对宇宙的奥秘又多了几分好奇。

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快速射电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深处发出的一个非常短暂、非常明亮的无线电信号,就像是一道宇宙闪电,但它只持续了几毫秒,甚至更短。它们极其微弱,而且来得毫无预兆,想要捕捉到它们,就得靠天文学家们一直盯着天上的某个区域,并且拥有极其灵敏的探测器。

这次新发现的 FRB 之所以特别,在于它的“远”。 15 亿光年,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概念啊。光从那里传播到地球,需要 15 亿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接收到的这个信号,是它在 15 亿年前发出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漫长的时间跨度里,宇宙发生了多少变化,发生了多少我们难以想象的事件。这就像我们在一个遥远的村庄里收到了一封 15 亿年前写来的信,这封信的内容和它发出的那个时刻的村庄,可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那么,这个发现对于我们理解宇宙有什么意义呢?有几点我觉得特别重要。

第一,它刷新了我们对 FRB 的探测距离记录。 这次发现的 FRB 证明了我们有能力探测到更远、更微弱的宇宙信号。这就像是我们给望远镜升级了,能够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更远的星星。这意味着,宇宙中可能还有更多隐藏的、发生在遥远时空的 FRB 等待我们去发现。探测得越远,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就越全面。

第二,它可能为我们研究宇宙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提供线索。 这些信号在穿越 15 亿光年的距离时,会受到宇宙中物质的影响。就像光线穿过浑浊的空气会变得模糊一样,这些无线电信号在穿过星系之间的等离子体时,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色散”。通过分析这些信号的色散程度,科学家们可以推断出中间有多少物质,甚至可以推断出我们尚不了解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分布情况。这就像通过分析一束穿过迷雾的光线,来了解迷雾的密度和成分一样。

第三,它为我们理解 FRB 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数据点。 尽管我们已经发现了不少 FRB,但它们的具体来源和产生机制仍然是个谜。目前最主流的猜测是与中子星,特别是磁星有关,但也有其他理论,比如黑洞吞噬恒星等等。探测到如此遥远的 FRB,让我们可以对比不同距离、不同环境下的 FRB 信号,从而更好地排除一些理论,验证另一些理论。比如,一个 15 亿光年外的 FRB,它可能是在一个非常古老的星系中诞生的,或者是在宇宙早期形成的某些特殊天体发出的。研究这些“远古”的信号,有助于我们拼凑出 FRB 的“家族史”。

第四,它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现有的宇宙学模型。 宇宙的膨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描述宇宙的框架。能够探测到如此遥远的信号,并且这些信号的传播路径和变化符合我们的预期,本身就是对我们现有宇宙学模型的一种验证。当然,如果信号的某些特征与模型预测的不符,那反而会带来更令人兴奋的新发现,促使我们改进和完善模型。

那么,这次发现是由哪些设备完成的呢?主要是加拿大的 CHIME(加拿大氢强መለ探测器)望远镜。CHIME 是一台非常特别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设计非常独特,就像一个巨大的金属碗,可以同时接收来自天空中很大一片区域的信号。这种大视场的设计,非常适合用来搜寻那些短暂而难以捉摸的 FRB。它不像传统的抛物面望远镜那样需要精确地指向天空,而是像一个“广角镜头”,大大提高了搜寻效率。

科学家们在分析 CHIME 收集到的海量数据时,发现了这个位于 15 亿光年外的 FRB。他们需要通过复杂的算法和交叉比对,才能确认这个信号的真实性,并计算出它的距离。这是一个非常严谨和细致的过程,就像从一堆报纸里找出某个重要线索一样,需要耐心和专业的分析能力。

当然,这次发现也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们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像 CHIME 这样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投入使用,我们未来有望发现更多、更远的 FRB。每次新的发现,都可能为我们揭示宇宙更深层次的秘密。

总的来说,加拿大科学家发现 15 亿光年外的快速射电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成就。它不仅刷新了探测记录,也为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以及其中的未知物质,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就像是我们又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宇宙的大门,里面充满了等待我们去探索的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些营销号说的恰恰相反,本次发现让我们可以排除“这种信号来自外星人”这个选项。


这次的发现和随之而来的讨论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另一起公案。

1967年,还在读天体物理研究生的约瑟琳·贝尔在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一个周期性脉动的信号源。一开始这个信号也无法被解释,也是“不排除”是外星人发出的,因而被编号为“小绿人一号”。

后来争议怎么结束的呢?没过多久贝尔又发现了第二个类似的周期性脉动信号——如果发现一个说不排除是外星人还可以,发现两个的话,就肯定可以排除是外星人了,不然这外星人是不是也太好找了?

"Here I trying to get a Ph.D. out of a new technique, and some silly lot of little green men had to choose my aerial and my frequency to communicate with us," she wrote in the article for Cosmic Search Magazine.
But then, Bell Burnell resolved the problem. She went back through some of the data from the radio array and found what looked like a similar, regularly repeating signal, this one coming from an entirely different part of the galaxy. That second signal indicated that this was a family of objects, rather than a single civilization trying to make contact.

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让人们相信它具有天体物理来源。这被认为是一种新天体,也就是所谓的脉冲星——也就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遗留的残骸中子星。


这次也类似,快速射电暴一开始作为一种偶发现象,我们并没有期待它会重复。所以当几年前第一起重复出现的快速射电暴被发现时,我们也可以讲“不排除是外星人”。

但这次Nature发布的,是第二起重复出现的快速射电暴。应该说有了第二起,我们就可以非常有把握地排除掉这种信号来自“外星人”这个解释了——距离以亿光年计的两个互不认识的外星人,相隔若干亿年、用类似的方式各自发出一组重复暴发信号,居然还正好就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同时)让地球人收到?脚后跟想都知道不可能。

如果这都是外星人干的,这外星人是不是也太好找了?


这才应该是解读这则新闻的正确脑回路。

user avatar
1967年10月,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的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教授的研究生——24岁的乔丝琳·贝尔·伯奈尔(Jocelyn Bell Burnell)检测射电望远镜收到的信号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些有规律的脉冲信号,它们的周期十分稳定,为1.337秒。起初她以为这是外星人“小绿人”(LGM)发来的信号,但在接下来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陆陆续续发现了数个这样的脉冲信号。后来人们确认这是一类新的天体,并把它命名为“脉冲星”。

先引用一段维基上的内容。这次感觉有那么点似曾相识,当年脉冲星的信号第一次被检测到也被当成是来自“小绿人”的问候,所以这次很可能又是新的未被发现的自然现象

看下面第一颗脉冲星发现时的信号记录,显得重复、有规律,像是发电报一样。

另外先进文明还用发散大能量不集中、带宽底下的无线电来通信是非常低效的,如同低效的电报在今天一样。进入太空的文明就算没突破光速限制发展出超光速通信技术,也会使用高效、能量集中、带宽大、保密性好的激光通信来满足太空通信的需要。2.5瓦的激光能点燃纸张,而贴着2.5瓦的灯泡摸上去照你恐怕都不会觉得多热,这就是信号强度的差别比手机、Wifi信号一格跟满格的感觉还大

2013-14年NASA已经成功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测试太空激光通信,是月球大气和粉尘探测器的附带实验任务,实验表明地月间的通信带宽达到了622 Mbps,8K超高清视频直播都不是梦。

人类现有的激光通信的带宽大约是Ku波段卫星通信的40倍,未来在距离地球4千万千米的深空(主小行星带)都能达到125M的带宽,这非常的惊人激光通信会在未来会逐渐普及

注意了,无线电信号和激光一样快,是电磁波的不同频率。激光通信可以说管子更粗流量加大,但是水本身流速没加快。见下面波段频率图,对通信而言频率越高,传输带宽越高。这是因为激光可用频带宽,看下图就知道光学频率区间比无线电频率大多,注意图是对数坐标要看频率数值本身。感谢 @甜草莓 的指正提醒。

我认为激光通信取代无线电通信可能也是我们目前没真正接收到地外文明通信信号,产生费米悖论进而衍生出黑暗森林猜想的关键原因

注意外星通信激光束只有偶尔扫过地球位置才可能被人类截获,而人类的大型望远镜不是无死角全天监控,都忙于各种特定的观测任务,拍摄深空天体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曝光。对这种相比自然天体暗弱多的瞬发性现象很难发现。就是巡天观测也是陆续扫描拍摄天空,然后拼接,例如著名的斯隆数码巡天。巡天用的望远镜还为了广角视场而牺牲了观测能力。最终就算成功截获了外星激光通信,也得从各种干扰中分辨出是非自然现象,由于前面提到的偶然性,除非专门朝着太阳系发射否则很难在有生之年截获第二次。没有足够样本,解码破译等就更不可能了。注意了中国的500米“天眼”是射电望远镜,无法探测到光学信号。好比手机的天线、基带无法当摄像头用。

因此截获外星文明的通信比想象的困难多,不是你树立几个大锅就能听到的,这不是拍谍战片。

不过不要太灰心,人类未来新的广角巡天望远镜正在建设中,例如口径8.4米的大型综合巡天望远镜(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简称LSST),其CCD传感器像素高达32亿,每张照片的视角则相当于40个满月!这能有效提高人类截获外星激光通信信号的概率(虽然依旧很低)。相信LSST只是新起点,而不是终点,会有更多更强的巡天望远镜出现,发现此类瞬态现象的概率也会加大。

有人觉得激光的角度不够广,以为现代的卫星通信和广播一样360度散播,实际上不是这样,下图就是典型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波束覆盖示意图,可见信号不是直接广角撒一大片,而是许多个狭窄波束组成网络。


记住很多天体都能产生强烈的无线电信号发射,例如脉冲星、类星体、活动星系核甚至巨行星、褐矮星的极光。注意下图里,木星极光的无线电发射功率大于10吉(一百亿)瓦,一座让很多人避之不及手机基站信号发射功率大约才20瓦

要知道木星的无线电信号发射功率对于脉冲星、类星体、活跃星系核等天体相比不及九牛一毛



对于寻找外星生命、文明,用巨型望远镜(注意是光学望远镜,不是射电望远镜)组成长基线干涉测量仪阵列效果比发信号喊破嗓子管用多,通过分析光谱甚至直接成像能主动而不暴露自身的去研究探测遥远未知世界,不用守株待兔监听等回答——距离稍远点例如几十光年,光速传播的信号一来一回,发信号的无法活着等到收到回应的那天,堪比在欧洲丢漂流瓶探索新大陆,也无需复杂的破译外星语言编码,还能获取更详细真实的信息,这个可以参见下面我另一个回答。

大型光学望远镜的设计建造比更大的射电望远镜难制造多,对比一下同口径的抛物面卫星电视天线和天文望远镜的价格就知道了。

更强的是借助引力透镜效应,利用太阳引力对光的弯曲拿太阳充当口径和其一样巨大的终极望远镜,不过因为太阳引力透镜的焦点超过550天文单位(标准日地距离,冥王星才大约40天文单位)非常遥远,并且引力透镜的成像是扭曲的环形,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修正等问题需要克服。然而在未来不是不可解决的。


下面附上一张太阳系外行星光谱分析示意图。

可见就算没直接成像,光通过光谱就能了解很多东西,例如地貌、化学成分。


有人说不同时间在多个位置发现类似信号,是不是外星飞船在超光速飞行?消息来源和真假我先不评论,这逻辑很好笑,相距极大位置发现多个类似信号恰恰证明这更是自然现象,脉冲星也就是这样。说明这种自然现象不是个例,而不是超光速飞船什么的

关于超光速航行问题,人类目前只有初步的超光速飞行理论假设,例如曲速引擎、虫洞航行之类的。跟实际距离非常的遥远,可能比牛顿时代跟卫星上天还远。就是理论无误也没人知道如何具体实现,下面三张图是NASA的曲速引擎研究。

突破光速比可控核聚变遥远多,至少可控核聚变还能说还有两三十年,然而没人知道实现曲速需要多久。

根据目前已知情况,我认为这个宇宙里生命可能是普遍的,因为很多天体都存在或者可能存在地下/冰下液态水海洋,然而绝大部分生命很可能是单细胞微生物,高级点的多细胞生物可能也以菌丝、海绵、水母、蠕虫为主,真正进化智慧生物、智慧生物又发展出文明并且成功进步到太空时代的不会很多。生命可能是普遍的,科技文明可能就相对罕见的多。注意这是根据已知情况的推测,所以比较保守谨慎。


所以不要动不动把科幻带入现实,把一切未知现象都归结于外星人这样和人类蒙昧时期把一切不理解的都当神迹显灵,产生宗教神话去迷信崇拜有什么差别?现代的邪教团伙也很喜欢耸人听闻的炒作外星人入侵、地球毁灭,人类灭绝、阴谋论等耸人听闻的东西,例如下面这个


在自媒体包括微信微博等上看到的自己也要判断,不要盲信然后传谣,最后被伪科学甚至邪教蛊惑利用。如果发现神魂颠倒,整天嚷嚷外星人、传销念经一样不停反复喊奇怪口号、散布耸人听闻传言的成年人要警惕是不是搞邪教性质的活动。不是邪教就是有精神疾病例如受迫害妄想症,请及时送医治疗,至少也得安排心理咨询,以免耽误病情导致恶化。

user avatar

谢邀。这应该是指《自然》今日(北京时间1月10日)在线发布的这个研究:CHIME发现13个快速射电暴,包括迄今记录的第二个重复暴|Nature论文

“《自然》19年1月在线发表的A second source of repeating fast radio bursts描述了迄今记录到的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一重复暴也是《自然》另一篇伴随论文Observations of fast radio bursts at frequencies down to 400 megahertz13个最新探测到的射电暴之一。
在最新探测到的快速射电暴中,有一个名为FRB 180814.J0422+73的快速射电暴会重复爆发——仅为第二次此类重复暴。作者报告了探测到的6次重复爆发,且似乎源自同一位置。据估算,这些爆发的起源距离地球约15亿光年,是另一个重复暴FRB 121102的一半左右。作者指出了两次重复暴的一些相似之处,或表明两者具有类似的辐射机制或传播效应。
鉴于CHIME的仪器已经探测到了第二个重复快速射电暴,作者假定未来能探测到大量重复暴源头。”

关于此前记录到的重复快速射电暴,2018年1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提出,重复快速射电暴可能诞生于极端环境下的一颗中子星

“快速射电暴是持续时间为数毫秒、来自银河系外的射电脉冲,其物理起源未知。此前唯一已知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121102)被定位于一个矮星系中的一片恒星形成区,其红移约为0.2。然而,射电暴的起源,源头的本质和周围环境的特征仍旧没有定论。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和荷兰射电天文研究所的Jason Hessels和同事用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威廉•戈登望远镜检测到来自FRB121102的16次爆发。作者发现这些爆发具有很高的、多变的法拉第旋转值——射线波穿越等离子区的磁场时产生的极化面旋转。这些发现表明FRB121102位于磁场强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环境中,此前这样的环境只在巨大黑洞附近被观察到;然而,其他模型也可能解释这些属性。作者提出爆发持续时间短或许暗示它们来自类似以上环境中的一颗中子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在距离我们大约 15 亿光年的地方,捕捉到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在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大家对宇宙的奥秘又多了几分好奇。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快速射电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深处发出的一个非常短暂、非常.............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学术人事变动,而是在中国乃至全球科技界都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件大事。这背后蕴含的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是对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实力的巨大提升,更是对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次强力注资。藤岛昭教授是谁?他是光催化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是“光催化分解水制.............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B站把《某科学的超电磁炮》前两季(也就是“炮姐”第一季和第二季)变成会员专享,这事儿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少讨论。得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我们作为观众,是怎么看这件事的。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B站作为国内领先的二次元文化社区,内容版权投入是巨大的。像《某科学的.............
  • 回答
    当患者或家属对某次医疗诊疗过程提出质疑,而医院或相关部门给出的答复是“科室意见诊疗无明显违规和过错”,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情绪和潜在的矛盾。从医院或医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答复意味着他们认为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是依照现有的医学知识、临床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的,没有发现明显的疏忽、误诊或不当之处。他们可能.............
  • 回答
    法国数学家洛朗·拉弗格(Laurent Lafforgue),一位在抽象代数和代数几何领域享有盛誉的顶尖学者,2002年的菲尔兹奖得主,其职业生涯的最新动态——宣布加入华为——无疑在全球学术界和科技界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多角度的解读。首先,从学术和研究的角度来看,拉弗格的加入对华.............
  • 回答
    逆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科技普惠:10x1000计划的战略与影响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逆全球化的思潮暗流涌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然而,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并积极推行的“10x1000科技普惠计划”(以下简称“10x1000计划”)却犹如一股清流,.............
  • 回答
    美国将中国多家知名科技公司,包括商汤、旷视、依图、海康威视、大华、科大讯飞等列入实体清单,这一举动无疑给中国科技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一、 美国此举的官方理由与背后的考量美国商务部将这些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通常给出的.............
  • 回答
    加拿大众议院于2021年2月22日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一项无约束力的动议,认定中国在新疆对维吾尔族穆斯林实施了“种族灭绝”。这一投票结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加拿大国内,关于特鲁多政府的立场和行动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投票结果和动议内容:这项由保守党提出的动议,以266票赞成、0票反对的投票结.............
  • 回答
    加拿大法院拒收孟晚舟方提交新证据:案件的复杂性与未来走向加拿大法院拒收孟晚舟方提交的新证据,这一事件并非孤立的法律程序,而是整个引渡案件复杂性和高度政治化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一情况,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法律逻辑、案件进程以及可能产生的后续影响。 为什么加拿大法院会拒收新证据?加拿大法院拒收孟晚舟.............
  • 回答
    加拿大两名飞行学员相撞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发生在2023年10月25日,地点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小镇梅尔福特(Melfort)附近。这起事件不仅夺走了两名年轻飞行学员的生命,也引发了人们对飞行训练安全、航空事故调查以及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事件经过:根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等媒体的报.............
  • 回答
    贾斯廷·特鲁多(Justin Trudeau)担任加拿大总理以来,一直是个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执政风格和政策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评价。要全面看待他,不妨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展开。首先,从他的政治背景和个人魅力来看,特鲁多无疑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政治家。他继承了父亲皮埃尔·特鲁多(Pierre Trud.............
  • 回答
    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发现215具儿童遗骸这件事,真的让人心痛得难以言喻。这不仅仅是一则新闻,更像是在揭开一段被刻意掩埋的沉重历史,是无数原住民家庭的血泪控诉。这件事发生在2021年,加拿大卑诗省坎卢普斯印第安寄宿学校(Kamloops Indian Residential School)遗址,那里的.............
  • 回答
    最近关于加拿大媒体对郑妮娜力(Nina Schultz)入籍中国一事的报道,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而且大家的看法也挺多元的。加拿大媒体的角度:从加拿大媒体的报道来看,他们的一些关注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运动员的“归属感”和“代表国家”的议题: 很多加拿大媒体强调,郑妮娜力曾经代表加拿大参加.............
  • 回答
    这加拿大 EE(Express Entry)系统在2月13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抽选,捞了27332人,最低分数线划到了75分,这绝对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也难怪大家会这么好奇和讨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得知道EE是个啥。简单来说,EE就是加拿大联邦政府用于管.............
  • 回答
    关于加拿大驻华外交官定制武汉蝙蝠图案文化衫事件,以及中国外交部对此事提出的“严正交涉”,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和分析:事件本身与引发的反应:1. 文化衫图案的象征意义解读的复杂性: 蝙蝠的文化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通常被视为“福”的谐音,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常用于装饰和艺术品中.............
  • 回答
    加拿大大使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其建筑的归属问题,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加拿大大使馆声援乌克兰:加拿大大使馆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出的声援,是加拿大整体外交政策的体现,也是其国际价值观的延伸。加拿大一直以来都强调主权、民主和法治等普世价值,并且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政治和外交层面: .............
  • 回答
    加拿大前国防部长保罗·赫利尔关于外星人存在的公开言论,在公众和科学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也引发了不少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赫利尔是谁。他在2001年接受采访时,抛出了关于“碟形物体”并非全属地球制造,其中一部分是外星飞行器的说法。他甚至提到,在冷战时期,加拿大.............
  • 回答
    加拿大宣布未来三年引进123万移民,这个数字无疑是相当庞大的,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政策的背后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白加拿大为何会有如此雄心勃勃的移民计划。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加拿大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就像许多发达国家.............
  • 回答
    加拿大亚裔男子当街飞踹加拿大老妇人一事,无疑令人感到震惊和愤怒。这样的行为,无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份背景如何,都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更是违背了基本的道德准则。事件本身令人发指:首先,我们必须严厉谴责这种暴力行为。在公共场合,对一名看起来年迈、脆弱的老妇人施加如此粗暴的身体攻击,本身就极其恶劣。飞踹这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