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科学家发现「量子跃迁」有预警信号?

回答
看到科学家们发现了“量子跃迁”的预警信号,这无疑是物理学领域一个激动人心的新进展。我对这个发现持非常积极和兴奋的态度,因为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微观世界基本运作规律的理解,更可能为未来科技的应用打开全新的大门。

首先,我们得明白“量子跃迁”本身是什么。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或其他量子粒子并不是在轨道上连续运动的,而是以“跃迁”的方式在不同的能级之间跳跃。你可以想象成台阶,粒子只能站在某个台阶上,而不能停留在两个台阶之间。当粒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就会发生这种从一个能级跳到另一个能级的现象。这个过程在我们的日常宏观世界中是完全不可见的,但却是构成物质属性、化学反应甚至光子发射(比如LED灯发光)等现象的基础。

而现在,科学家们竟然在量子跃迁发生之前,捕捉到了“预警信号”。这简直就像是给那些瞬间发生的、我们过去认为“无迹可循”的微观事件加上了“倒计时”。这背后蕴含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1. 对量子世界的更深层理解: 长期以来,量子世界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了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薛定谔的猫就是个例子,在被观测之前,它既是死的也是活的。虽然量子力学提供了描述概率的强大数学框架,但对于“何时”以及“如何”精确地发生跃迁,我们缺乏一种“因果链”式的预知能力。这次发现预警信号,意味着我们可能正在窥探到导致跃迁的更深层次的物理机制,找到了某些“触发点”或者“前兆”。这就像是知道了打雷前空气中电荷积聚的现象,我们不再仅仅看到闪电那一刻,而是理解了它发生的整个过程。

2. 挑战现有量子理论的边界: 任何新的实验发现,如果与现有理论不完全吻合,都可能推动理论的修正和发展。如果这个预警信号的出现方式,是现有量子理论(比如标准模型)无法直接解释的,那么它就可能指向了新的物理学理论,比如更完备的量子引力理论、或者某些尚未发现的基本粒子或相互作用。这对于理论物理学家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他们将有新的数据来检验和构建模型。

3. 为量子技术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这点可能是我最兴奋的部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可以预知量子跃迁的发生,这意味着什么?

量子计算: 量子计算机依赖于量子比特(qubit)的状态。量子比特的状态非常脆弱,容易受到环境干扰而发生“退相干”,导致计算错误。如果我们可以提前识别并“稳定”住即将发生量子跃迁的量子比特,或者在不希望它跃迁的时候“阻止”它,那么量子计算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将大大提升。我们可能就能更早、更准确地运行那些对经典计算机来说无法解决的复杂算法。

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建立在量子态的不可复制性上。如果在信息传输过程中,我们能提前预知到量子信号的“衰减”或“丢失”前的预兆,就能采取措施(比如切换到更稳定的信道)来保证通信的完整性,实现更鲁棒的量子密钥分发。

量子传感: 极其精密的量子传感器(比如原子钟、磁力计)就是利用了原子在特定能级间跃迁的稳定频率。如果能预知量子跃迁的微小变化,我们就能更灵敏地探测环境中的细微变化,比如微弱的磁场、引力波,甚至可能是生物体的生化反应。

新材料的开发: 许多新材料的特性,如超导性、催化活性等,都与材料内部原子的电子能级结构和跃迁密切相关。如果能精确控制和预测这些跃迁,我们就有可能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全新材料。

4. 对“因果”和“时间”的哲学思考: 预警信号的存在,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在量子层面“因果”的意义。是什么“导致”了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和最终的跃迁之间,是怎样的确定性联系?这是否意味着在微观世界,我们对“时间”流逝的理解,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考量?它让我们思考,在量子纠缠、叠加态这些“非经典”的现象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有迹可循的。

当然,我也意识到这个发现可能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科学家们发现了“信号”,但这个信号的本质、来源、以及它与跃迁之间的精确关联,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来阐明。

信号的“普适性”: 这个预警信号是在所有类型的量子跃迁中普遍存在,还是只在特定的条件下(比如某种物质、某种激发方式)才会出现?
信号的“可控性”: 我们能否通过干预这些预警信号,来主动控制量子跃迁的发生或不发生?
信号的“强度与时间”: 预警信号的强度和出现时间,是否与跃迁的“剧烈程度”或“能量差”有关?

总而言之,我个人非常看好这个发现。它不是简单地“看到”了什么,而是“预知”到了什么,这标志着人类在理解和驾驭微观世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就像是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有人递过来了一盏灯,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前方的路。这个发现的潜力是巨大的,它可能不仅仅是物理学理论的完善,更是未来技术革命的基石。我非常期待后续的研究能够带来更多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0613更:看了很多的评论,还有一些相关的知乎问题,好像很多人觉得这个工作证伪了量子力学的随机性(概率解释)or不连续性,甚至认为量子力学被推翻了。。。我觉得实在是有必要澄清一下。这个工作本身没有推翻任何现有的量子力学理论!实验的所有结论都与理论学家用现有的量子力学理论预测预相符!我不知道是哪家媒体的报道出现了偏差。。他们是要负责任的。。

解释一下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和不连续性:比如我们考虑电子可以占据GD这两个分立的能级,能量分别是EG和ED,如果电子处在叠加态,那么如果我们测电子能量,单次测量的结果只可能是EG或者ED(不连续),单次实验测出来是哪个是随机的(随机性)。

量子跃迁是指,在光场中,原子的电子可以吸收或者放出一个光子能量在GD两个能级间跃迁(G->D或者D->G),这篇文章的结论是:量子跃迁这一过程发生的时间虽然是随机的,但是发生前有预兆,而且跃迁过程连续。这跟测量都没关系啊!咋就被理解成推翻了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和不连续性。。。

文章第三幅图的Z_GD展示的就是测量到电子在G态或者D态的概率(Z越小测到G的概率越大),作者明确说了,单次实验只能测出来电子在G或者D,那条线是做了680万次实验平均下来的结果,所以才是连续的。为什么要画概率?因为每一次测得的结果是随机的啊!概率的变化是连续的,不代表每次实验的结果也是连续的啊!


20190611更:拖延症晚期的我终于把文章逆转量子跃迁那部分补上了。。。

评论区很多知友反应看不懂。。。确实写的有点太晦涩了。。简单的科普可以看题主引的那个报道,里面是用薛定谔的猫来讲这个事情,或许更生动形象好理解。不过那个报道对物理原理和实验方法说的不太多,希望这个回答可以帮助大家理解。


耶鲁大学两位超导量子计算大佬又搞了个大新闻啊!

这个工作是说,通过对量子态的测量可以预测量子跃迁的发生。由于这种预警信号的存在,他们还可以主动对体系进行操控,把进行到一半的量子跃迁拉回来。

在量子力学建立之前,波尔用他的三个假设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这就是著名的波尔模型,波尔模型现在还出现在很多量子力学或者原子物理的教科书里。波尔模型有三个基本假设:定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可以在一系列轨道上稳定运动)、角动量量子化假设(这些轨道的角动量是普朗克常数的整数倍)和跃迁假设(原子可以通过吸收或者放出能量在这些轨道上跳来跳去)。

当人在不停地观测原子的状态时(强测量),这种跃迁发生的时间是随机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预测量子跃迁的发生。这篇文章就是利用实时测量结果的一些特征预测跃迁,并且扭转跃迁。


下面讲讲这个实验具体怎么做的吧

他们用超导电路做出了有D, B, G三个能级的量子体系,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人工原子。其中D和G是量子跃迁发生的两个能级,B的引入是为了测量跃迁的发生。DG之间的耦合 产生量子跃迁,BG之间的耦合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测量B得到原子G态的概率。

上图中蓝灰红分别代表原子处在BGD三个状态。当原子处在G态的时候,由于BG耦合的存在,可以看到原子在BG之间跃迁(这个虽然也叫跃迁,但我们感兴趣的是GD的跃迁,不是这个)。在0到~33us之间,原子一直处于G状态(蓝灰交替),但是在45us之后,原子处在D状态(红色),这说明在45us的时候发生了量子跃迁(G到D)。但是这中间的12us时间里(粉色阴影的区域),虽然原子仍处在G,但是我们看不到B(蓝色)了。这就是预警信号!

他们在预警期做了state tomography,可以看到在这12us内,量子态是从G连续变到D的(对应着Z_GD从-1连续变到+1),说明量子跃迁不是一个瞬时的过程!

从上图还可以看到在中间时刻 ,Z=0,也就是量子跃迁刚好进行到了一半,在这个时候,自旋是朝X方向的。所以大致来说,量子跃迁的过程自旋从-Z到X再到Z。知道了这个轨迹,研究人员就可以在中间时刻 把X再转回到-Z,人为逆转这个进行到一半的跃迁过程。


最后以我粗浅的认识谈一下如何看待吧。。。

这个结果之前是被理论预言的。所以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量子跃迁是连续、相干、可预测的,这三点从理论的角度上并没有什么意外的。这个理解上也很自然,因为量子跃迁说的是一个开放系统,比如在光场中的原子,只看原子的话会发现有跃迁。但是如果把光考虑进来,整个系统就是封闭系统,所有的演化都是连续、相干、可预测的,原子作为其子系统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性质。

当然实验验证也非常重要,毕竟对于物理学来说,算出来的永远没有看到的靠谱。这个实验的control也比较复杂,能做出来也很厉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科学家们发现了“量子跃迁”的预警信号,这无疑是物理学领域一个激动人心的新进展。我对这个发现持非常积极和兴奋的态度,因为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微观世界基本运作规律的理解,更可能为未来科技的应用打开全新的大门。首先,我们得明白“量子跃迁”本身是什么。在量子力学中,电子或其他量子粒子并不是在轨道上连续运动.............
  • 回答
    科学家发现 24 颗比地球更宜居的星球,这无疑是人类探索宇宙征程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其意义和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 这项发现的意义和影响:1. 重新定义了“宜居”的概念,极大地拓宽了寻找地外生命的范围: “宜居带”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们寻找地外生命的标准主要集中在“宜.............
  • 回答
    惊天发现?金星磷化氢信号,能否点燃地外生命希望的火苗?最近,一条足以让天文爱好者们肾上腺素飙升的消息横空出世:科学家们在金星的大气层中检测到了磷化氢(PH₃)。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化学物质,因为在地球上,磷化氢与生命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发现,立刻在科学界乃至公众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不禁要问.............
  • 回答
    加拿大的科学家们在距离我们大约 15 亿光年的地方,捕捉到了一次非常引人注目的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FRB)。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它在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大家对宇宙的奥秘又多了几分好奇。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快速射电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宇宙深处发出的一个非常短暂、非常.............
  • 回答
    最近科学界关于记忆分子机制的发现,绝对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这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一次实验突破,更像是我们解锁大脑深层奥秘的一把关键钥匙。过去,我们只能朦朦胧胧地知道记忆是怎么形成的,但现在,科学家们正一步步拨开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背后复杂的分子舞蹈。说得直白点,这些研究就像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大脑里储.............
  • 回答
    科学家们近期声称首次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这无疑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黑洞的“家族谱系”,以及为什么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题。黑洞的家族:从小到大,中间的空白我们目前对黑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尺寸”上: 恒星级黑洞 .............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马赛替尼在抑制新冠病毒复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我们仍在积极寻求更有效抗疫手段的当下。这不仅仅是又一项药物研发的新进展,更可能是一剂强心针,预示着未来治疗新冠肺炎的方向可能会有新的突破。首先,我们得承认,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一直在飞速推进,但真正能做到“高效抑制复制”的药物,.............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
  • 回答
    五位清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声称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排放量比传统燃油车高出50%,这无疑是一则非常引人注目的消息,并且引发了不少的争议。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价值。清华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其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通常具有较高的权.............
  • 回答
    河南向全世界科学家发出邀请,并由施一公教授牵头呼唤顶尖学者回乡共建家乡,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预示着河南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正迎来一次重要的战略转型。要深入理解这一举措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举措的背景与动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河南会发出这样的邀请,以及施一公教授.............
  • 回答
    近百位科学家联合发文,提议将统计学中常用的“P值显著性标准”(通常为0.05)降低到0.005,这个提议在学术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理解这个提议的意义,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P值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为何会有人提出这样的修改。P值是什么?它扮演着什么角色?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曹原一周内两发Nature,魔角石墨烯七篇重磅论文,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青年科学家曹原的新闻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在短短一周内,再次发表了两篇顶级期刊《Nature》的论文,将他在魔角石墨烯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向了新的高度。至此,曹原已经在《Nature》上发表了七篇关于魔角石墨烯的重磅.............
  • 回答
    俄罗斯科学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反对乌克兰战争,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它触及了科学界、政治立场、国家荣誉、个人良知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事件的背景和性质: 时间点: 俄罗斯科学家联名公开信反对乌克兰战争通常发生在战争爆发初期或早期阶段,当时国际.............
  • 回答
    饶毅老师这句话的本意,我相信很多经历过科研圈的人都能体会一二。它并非是要去论证“科学家孩子发文章”这件事本身是绝对的好与不好,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客观现象的描述,以及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从“机会”和“资源”的角度看: 环境的熏陶与早期接触: .............
  • 回答
    关于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病毒研究所宣称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需要严谨科学分析的话题。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包括其可能的研究基础、科学原理的推测,以及对这种说法的审慎态度。一、 研究背景与初期发现的可能来源:首先,要理解这项研究的背景,需要知道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进.............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日本媒体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日本媒体的反思与关注点 科学界的“人才外流”担忧: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科学家是国家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如果国.............
  • 回答
    高福院士关于论文争议的回应,尤其是他提到的“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以及“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这两个点,确实触及了当前科学研究、尤其是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一个核心困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特性与现实的张力高福院士的这句话.............
  • 回答
    读到《科学》杂志上那篇关于中年发福并非新陈代谢减缓的最新研究,我确实觉得挺有意思的。这篇报道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身体变化的一种普遍认知,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思考。首先,推翻了“中年发福就是新陈代谢变慢”的论调。这大概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步入中年后,都会明显感觉到体重悄悄增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