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

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

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构极其简单的病原体,由遗传物质(DNA或RNA)和包裹它的蛋白质外壳组成。病毒本身不能独立生存和繁殖,必须侵入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机制来复制自己,从而引发疾病。从流感病毒到新冠病毒,病毒的种类繁多,感染能力和致病机制也各不相同。

而朊病毒(Prion)则非常特别。它不是由核酸(DNA或RNA)编码的病原体,而是一种异常折叠的蛋白质。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没有遗传物质怎么能算病原体呢?这就是朊病毒的独特之处。它能诱导正常细胞中同源的蛋白质发生错误折叠,并以这种异常形态不断自我复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比如疯牛病(BSE)、克雅氏病(CJD)等。这些疾病通常具有潜伏期长、病情凶险且难以治愈的特点,其病理过程涉及大脑的广泛损伤,出现海绵状病变。

那么,这次的发现为何如此震撼呢?因为在此之前,我们普遍认为病毒和朊病毒是截然不同的两类病原体,它们在结构、复制方式以及感染机制上都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病毒是典型的核酸蛋白复合物,而朊病毒则完全由蛋白质构成。就好像我们过去认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材料,突然发现其中一种材料的生产过程竟然依赖于另一种材料的某种特定结构。

这次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据我了解,发现了一种能够携带和传播朊病毒的病毒。这意味着,我们之前认知中可能存在的“病毒朊病毒共生”或者更准确地说,“病毒作为载体传播朊病毒”的模式,可能真实存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过程:通常情况下,病毒依靠自身的遗传物质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而如果病毒的蛋白质外壳,或者其在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特定结构,能够“抓取”或者“包裹”住朊病毒,并在病毒粒子释放出来时,将朊病毒一并带走,那么病毒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高效的传播媒介。这有点像一艘船载着一箱特殊货物,这箱货物本身不能动,但船可以把它从一个港口运到另一个港口。

这项发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改写病原体传播学理论: 如果这项发现得到了广泛证实和深入研究,它可能会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病原体的传播机制。我们可能需要考虑,除了传统的病毒感染途径,是否还存在由病毒介导的朊病毒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在实际的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对于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策略的制定将产生深远影响。
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因: 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虽然目前并未确认为由朊病毒引起,但其病理过程中也存在蛋白质异常折叠和播散的现象。如果能够证明某些病毒在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了“催化”或“传播”异常蛋白质的作用,那将是巨大的进展。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还可能为开发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方向。例如,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拦截”病毒载体,从而阻止异常蛋白质的进一步播散?
新兴的疾病风险: 这种“病毒携带朊病毒”的模式,如果普遍存在,可能会带来新的、未知的疾病风险。我们可能需要对现有的病毒样本和已知的病毒性疾病进行更细致的筛查,以找出可能携带或传播朊病毒的病毒。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让我们看到了潜在的新的健康威胁。
挑战“不可传播性”的认知: 长期以来,一些由蛋白质异常折叠引起的疾病,比如阿尔茨海默病等,在传统认知中被认为不会通过感染的方式传播。但如果发现病毒可以作为载体传播朊病毒,那么对于那些具有相似蛋白质折叠特征的疾病,我们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其潜在的“可传播性”?当然,这需要非常严谨的科学证据来支持,但这项发现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
实验研究的新平台: 如果能明确哪些病毒能够携带和传播朊病毒,以及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这本身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朊病毒形成、聚集和传播机制的全新体外模型。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病毒的载体作用,来模拟和研究朊病毒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这对于开发抑制剂或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当然,科学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项发现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进行。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深入解析病毒与朊病毒相互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这种传播方式在自然界和人类群体中的实际影响,并最终探索基于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一种我们之前未曾预料到的病原体相互作用模式,为生命科学,尤其是传染病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带来了令人兴奋的探索方向。它提醒我们,自然界是如此复杂和充满未知,总有新的现象等待我们去发现和理解。对于这样一个“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重大突破,我个人是充满期待的,也相信它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疾病的奥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工作最重要的,是发现病毒里也有朊病毒。朊病毒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疯牛病,一些错误折叠的蛋白,与正常蛋白结合,导致正常蛋白改变构象,也成了错误蛋白。说白了,这和帮助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蛋白有点像,但换个概念,朊病毒,更形象。

1. 朊病毒是什么?

朊病毒的出名,和疯牛病有关。

羊会得羊瘙痒症,就是由这类错误折叠蛋白导致的。畜牧业把病羊的羊骨粉喂给牛,错误蛋白结合牛的正常蛋白,使正常蛋白结构变化,错误不断积累,影响牛大脑皮层正常功能,牛有了疯牛病。人吃了疯牛,成了疯人。

这种不断放大的蛋白错误折叠,非常像病毒传播,就把它叫作朊病毒。又因为这些蛋白不易变性,稳定性强,传染起来特别恶性,1980年左右,疯牛病横行,大量死牛被焚埋。

找到朊病毒是发病元凶,有其重要实用价值。所以朊病毒拿了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

2. 发现病毒中的朊病毒有什么价值?

之前在真核细胞(人牛羊细胞都是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菌)中找到了朊病毒,这次在病毒里也找到朊病毒。

你有我有全都有呀。

工作发得不高,发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可能也是因为你有我有比较新颖;全都有时,概念不新,主刊没接收(其实是可以接收的,遇到的编辑口味没对上)。病毒有朊病毒,也就是病毒有错误折叠蛋白,会影响正常蛋白折叠,可能在编辑眼里,并不是出人意料的概念。

但抛开科研新颖性这块,工作有很多应用价值。

目前和蛋白错误折叠相关性最高的疾病,是老年痴呆(AD,阿尔兹海默症)。这类疾病的一个常见假说是,神经细胞中B-淀粉样蛋白错误折叠,导致蛋白凝集沉淀成团块,神经细胞大量死亡。

雪崩时大家会问:第一片雪花是谁?

目前有人发现疱疹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治好后潜伏于神经节内,会在免疫低下时复发)和老年痴呆有相关性。开个脑洞,也许是疱疹病毒把错误折叠蛋白带入千家万户呢?

但是,这个结论很不严谨,目前出现在相关科普报道中,只是脑洞,需要后期实验证实。

总体来说,开了扇门,至于能做出多少新工作,还是要看后续。

---

最后,文章通讯作者许晓东老师写了从发现到发论文的历程,网上可以搜到,这工作确实非常不容易。新PI打入一个新领域,往往缺乏资金支持,科研又是圈子文化,新人的好工作不容易受到主刊认可。希望以后越来越好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科学家们近期声称首次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这无疑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黑洞的“家族谱系”,以及为什么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题。黑洞的家族:从小到大,中间的空白我们目前对黑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尺寸”上: 恒星级黑洞 .............
  • 回答
    关于引力波百度百科“历史发展”部分被修改为某“民科”首次提出这一情况,我的看法如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经过了众多科学家前赴后继的努力、理论的完善以及实验证据的积累。对于引力波这样一项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其提出和证实更是经.............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首届本科生保研率 18.5%,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在很多关注教育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保研”?保研,全称“研究生推荐免试”。简单来说,就是本科生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
  • 回答
    中国科学家拓展麦克斯韦方程:对物理学边界的探索与思考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经典电磁学的基石,几乎完美地描述了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电荷和电流相互作用。这套方程组在19世纪下半叶由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其优雅的数学形式和强大的预测能力,不仅统一了电学和磁学,更预示了电磁波的存在,为.............
  • 回答
    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破解衰老密码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这不仅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更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重大进展。当听到“老而不衰”这个词汇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健康长寿,更是老年人依然能保持活力、思维敏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美好图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它将深刻影响我们.............
  •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日本媒体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日本媒体的反思与关注点 科学界的“人才外流”担忧: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科学家是国家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如果国.............
  • 回答
    当世卫组织(WHO)的科学家们站出来,公开表示中国的 COVID19 疫苗“已被证明有效”,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对于全球抗击疫情的进程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强心剂。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鼓舞,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离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来遏制疫情,真的越来越.............
  • 回答
    针对福奇等美国科学家“改口”支持“对中国进行病毒起源调查”的说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简单的“改口”。这背后牵涉到科学的演进、政治环境的变化、信息公开的程度、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一、 回顾“改口”的前因后果:科学认知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福奇以及.............
  • 回答
    《中国科学报》关于“美女数学博士后获奥运冠军”的评论,认为“其实没啥了不起”,这个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颇为有趣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评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评论的核心观点与潜在逻辑:首先,评论者“没啥了不起”这句话,并非完全否定这位数学博士后兼奥运冠军的成就,而是想.............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将美国大学培养外籍科学家后又将他们驱逐出境的政策称之为“国家性自杀”,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美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核心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担忧和复杂的现实考量。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激进地表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一政策的多个层面,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长期.............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严重不足,这可能是导致我们频繁遭遇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这篇文章的观点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警醒的,我来跟你详细聊聊我的看法。首先,这篇文章提出的“水库蓄水能力不足”这个核心论点,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咱们想想,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带.............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曹雪涛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角度来看,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 回答
    OECD 2018年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结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核心科目上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绩。然而,对于这一结果的解读,需要进行细致和多维度的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1. PISA测试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理解PISA测试本身是关键。PISA不.............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2015年入学1824人,2019年毕业1621人这件事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怎么少了这么多人?”或者“这是正常的吗?”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事情,不是一句“人数减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和最终毕业的学生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