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之前关于中国吸纳日本技术的内容剪短汇总下:
说句难听的,中国能吸引到顶级科学家,和保留了从苏联引进的动员型发展模式有很大关系。而这个模式被中国不少人厌恶。
动员型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绝对纯粹的工具理性。强调无视基本的科学伦理和社会伦理。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一个国营的保护伞公司,需要人体实验的时候就会不断的用国家暴力机关抓人去充作试验对象。所以不奇怪为什么苏联学界处于一个精分状况,一头是保留了基本人伦的良心犯(最著名的是萨哈罗夫),一边是为了追求科学知识无所不用其极的技术狂人。
像山大移民所的师建军老师在研究苏联的特殊移民现象时就提到这种纯粹的工具理性是整个强制移民和特殊移民政策的核心逻辑。
像cia80年代研究过苏联的这个体制,有一份报告提出的一个观点是超量投入可支配劳动力,项目保障通过物资和货币形式实现,以及对选定行业的密集投资。
这个可支配劳动力并不是“自由劳动力”,是指通过货币、行政指令或者暴力手段可以指挥的动的劳动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当代中国的三和大神和职业房东/职业股民/职业二手贩子不属于可支配劳动力,因为货币和行政指令无法使其前往山沟沟里工作一辈子。但是如果把他们抓起来全部判25年苦役,这样其性质就发生了转化,就变成了可支配劳动力。
我和老杨一致认为恢复这套模式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囚犯的普遍强制重体力劳动和军队普遍参与大工程的建设。劳动军这个东西是托洛茨基搞出来的,很好用。而俄罗斯去年就在搞这个东西了。БАМ第二支线的筑路群体中,十个铁道兵旅占了主体地位。而同时又调了一批大学生去参加筑路作业,苏联时期的共青团员+铁道兵为主的筑路突击队格局基本上是恢复了。至于为什么能调得动学生?因为在苏俄只有准大学生才能暂时豁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兵役,拒绝征召是犯罪要判刑。也正是在同一时期,俄监狱管理局要求扩大囚犯的强制劳动规模,进行更高强度的劳动改造。这也就差不多是俄国传统了
这个我熟啊
公知们早就说了
中国的一流人才流向外国
说明外国科技发达 尊重人才 社会健康
一切尊重专业 没有人事斗争
说明中国各方面都不行 要好好反省啊……
哦 不对
不用反省 赶紧往外国移民就对了
什么
说的是日本专家流向中国?
那没事了
不光是日本,欧洲也有这个问题,尤其以奥地利为甚。
区别在于日本天天嚷嚷,奥地利一声不吭而已。
比如霍伯特·艾哲,奥地利电气专家,在德国最大的电气公司之一金钟默勒工作20多年,2001年到中国工作,2013年荣获友谊奖。
还有威尔海姆·斯考伯,奥地利矿业和冶金专家,2000年初到中国工作,2014年荣获友谊奖。
葛哈德·伊登霍弗,奥地利汽车专家,2001年到中国工作,2015年荣获友谊奖。
赫伯特·施外格,奥地利化学工程专家,2002年到中国工作,2007年荣获友谊奖。
实际上大家只要关注一下外国专家局的相关新闻就明白了,国内引进的洋人也不都是垃圾,像这类宝藏还是有不少的。
奥地利的技术积累在公众社会中名声不大,但其实深不可测,属于咬人的狗不叫,不像日本天天把工匠精神和职人魂像破锅煮屎一样来回嚼,中奥双方合作从60年代就开始了,80年代开始起飞,中国加入WTO后进入高峰直至今日,得益于奥地利的中立国身份,中国和奥地利的合作是少数几条不受国内外政治形势变化影响的技术引进渠道。
而且奥地利人做事讲究,他们的要价很高,但是只要钱到位就绝不藏私,倾囊相授还手把手教,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非常出色,和奥地利企业合作过的都懂。
仅论对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奥地利的贡献恐怕要比向中国出售了156个项目(实际只投入施工150个)的苏联要高的多,以卡车工业为例,中国的现代卡车工业很大程度就是奥地利斯太尔的中国化。
论工业技术,特别是具体工艺过程的积累,欧洲才是富矿,日本只是叫的凶而已。
中国的产业界其实对于产业技术的嗅觉一直都非常敏锐,特别是改开之后,什么才是真好,什么是装好,什么是不好,买什么不买什么,引进什么不引进什么,方向性和目的性都是非常明确的,成本,经济效益,自身的产业基础,目标市场,这些都是先确立了才着手去做,脚踏实地,小步快跑,绝不好高骛远搞印度式看上去很厉害,实际上没有卵用的行为。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战略定力这么个东西的话,恐怕这才是。
谁是朋友,谁是友商,这是做产业的首要问题。
这才开始,市场与资金,会像磁铁一样源源不断地把人才牢牢吸住,日本的智力资源是小了好几号的欧洲,不可能像当年对美国的贡献那样,贡献中国的。
可能不是很切题,想到我们所最近就迎来了一位德国的国宝级科学家。
大佬是德国科学院院士,马普所(相当于德国的中国科学院)某个研究所的所长。而且不光是他一个人,所内多个实验组也会整体迁移到中国。
放在以前,很难想象会挖到这样一个团队。
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苦白左久矣。
欧美极端动保闹得很厉害,激进的动保人士会炸实验室,给科学家发死亡威胁。另外普遍存在的,就是对实验室施压,轻则停工,重则关门。
曾经有妹子站出来为生命科学研究发声,说如果不是因为有动物实验,研究出了疾病的治疗方法,她早在孩童时期就病死了。结果动保攻击她:宁可是她去死,而不是动物死。极端动保根本不在乎科学的重要性,也不在乎人命。
大佬就是长期被动保攻击。
不仅如此,白左还告到政府和马普。导致大佬不仅不能用灵长类动物了,还要接受调查以及被威胁。明知道动保的行为是激进不合理的,但是国内高层居然不敢出来维护科学的正当性,配合白左去刁难科学家。
这种事情在我国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中国提供了很大的机会。
中科院此刻正在建立国际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ICPBR),有的是钱和资源。同时国家对神经科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拨款30亿用于脑计划。
一边是生命科学研究被压制,一边是宽松的科研环境+充足的资源。大佬怎么选?
大佬选择不仅自己跑中国,还带其他人一起跑。
德国灵长类动物中心主任Stefan Treue就说:“中国在不可思议的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这是一个能够迅速行动的政治体系的好处。政治意愿和必要资源的结合意味着他们汇集了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神经科学家。”
迅速崛起的科研体系+必要资源。这两点其实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外来科学家的投靠。
除了前文提到的大佬,已有多国的科学家加盟中国的研究队伍。
这不是光靠钱就能做到的事,离不开欧美自己各种作。
只要白左继续作下去,就是在给中国投递科研大礼包。
祝他们作得愉快。
这个问题我熟悉,因为我前段时间刚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说到过这个内容。
国宝级的科学家在研究领域里是天才,但还认为他们应该效力祖国,这就对他们的要求太高了。科学家一样要吃饭,要生活。而且很多科学家其实对国家民族之类的并不敏感,他们的服务的是全人类。日本的科学家相比欧美的科学家,对制度和政策没有那么多的洁癖,和中国近,加上中国留学生众多,和中国接触不少,更容易到中国来做研究。
首先贴一个自己曾经写的日本药丸系列,曾经说过日本现在科研的现状。
每次我看到诺奖学者中山教授的捐款海报我就觉得心痛。
也因此,日本的科学家来中国做研究的也越来越多了。
中村修二,2014年诺奖获得者,20年前闹的沸沸扬扬的诺奖科学家,这件事不说是谁对谁错,中村修二也是很早到中国来研究的日本诺奖科学家之一。
中村修二今年也才67岁,和其他80多岁才拿奖的科学家不同,依然是可以在一线做研究的年龄。
此外出名的日本研究者,原东京理科大学校长藤嶋昭,光触媒反应的发现者,被上海理工大学招聘为教授。东大名誉教授,脑神经研究者御子柴克彦,被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请去了,这两个都是未来非常有希望拿诺奖的日本科学家。
除了能拿诺奖级别的科学家以外,建筑工学科学家上田多門,现在在深圳大学做研究,已经被内定为日本土木工程协会下一任的会长,可以说是日本土木结构的重镇科学家。而被问到为啥要到中国去做研究,上田多門说的很简单,我67岁了,在日本教授65岁退休(要让出位置),我还想继续做研究。在日本退休以后继续做研究很难了。据说深圳大学一听上田多門愿意来,掏钱买了先进的设备建好了研究室,让上田教授都感叹在日本根本买不到这么好的设备,一台可以把测定材料表面3D化的机器,在北海道大学的时候一直没有这个经费买,要800w日元,到了深圳二话不说就买来了。800w日元才50w人民币的设备而已,反正深圳有的是钱,又是研究盖房子结构的,那更舍得掏钱了。
日本人工智能方面专家,石渕久生,原来是日本京都府立大学教授,在人工智能方面是日本排名第二的科学家(按论文引用数排名,排名第一的东大池内克史教授年事已高,不怎么做研究了)。被南方科技大学以10倍于原来日本的研究经费挖走。颠覆了我的认识,因为在这之前南方科技大学我一直以为是个三本大学,这才知道原来南方科技大学在亚洲排名40多位了。
島袋隼士,34岁的年轻学者,在云南大学做天文学研究。工资待遇和日本一样,而研究经费3年能有100w人民币以上。年轻学者能有这个研究经费,这在日本不可想象。
中国现在一年的科研经费换算成日元是53兆日元,仅次于美国的63兆日元,而且越来越接近。而日本只有19兆日元,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而另外一点,中国的科研和日本的科研正好互补。中国是基础科研一般,顶部科研大手笔给钱。而日本是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但到顶部的时候可投入的资源就不多了。这个涉及到敏感问题就不展开细说了,反正这样的互补,对中日两国都有好处。
那何乐而不为呢,我希望来中国的日本研究者科学家越多越好,这样两国的科技才都有希望。
近几十年核物理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之一Tanihata教授,十年前就作为QR计划半职引进北航了(国内一半时间,日本一半时间)。
科学家不是魔法师。没有科研经费,就是一个普通老头。
只要是不涉及国家安全。这个就是哪里钱多去哪里。。
而且,弱弱的说一句,上海理工在上海明显不是一流高校。起码不如上海交大和复旦同济。。好像也不是什么985吧。。
人家日本人为啥来,就是钱到位了。。
在日本的国立大学,教员是按照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养着的。但也因此没有终身教职一说,老师到年龄必须退休。我刚进某校的时候,导师说是带完这一届硕士生就退,结果带了我们一年就被某著名私立大学新开的分校高价请过去了。
多数大佬们,从国立大学或者国立研究机构退休后要么被私立大学招走,要么就去工业界。但是又有问题了:日本多数私立大学的理工科研究实力不如国公立大学,而工业界由于空心化甚至加拉帕戈斯化,本身竞争力也在不断下降。而且日本自从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涨涨落落三十年,和美国、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相比,经济的发展非常有限,最终也反作用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
日本有一段时间诺贝尔奖拿到手软,但仔细一看就会发现,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果,有一大半都是平成的最初几年,甚至昭和50-60年代时期就取得的,那时候日本正处于最风光的时期,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房地产开始的经济泡沫一波一波涨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日本的本科生选择读研读博的比例在减少,根据我的亲身体验,读计算机硕士的日本同学中,虽然特别优秀的不少,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本科就职失败,还有自身性格原因逃避就职,想在学校里多呆几年,而不是为了要致力学术或者提升自己,才读硕的。大多数不那么想搞学术或者不那么特殊的本科生,并不会选择读研。同时,女生的比例那是特别少,本专业整个一届硕士100多号人,非留学生的女生不超过三个。到M1下学期的时候,大多数同学都在忙着实习和就职活动了,几乎没谁准备继续读博的,毕竟在日本读博还要交学费,标准学制三年很难能毕业,最后六年下来一事无成甚至欠一屁股债也是一种可以预见到的未来。
日本退休学者流向中国,和他们的客观情况关系很大,主要还是因为可以更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术界的实力,其研究领域在中国更有发展前途。
我认为,当中国愿意把更多资源分配给精英,可以为全世界的精英提供更好的待遇时,全世界的人才自然会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未来像“日本国宝教授来中国”这样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
比如北师大院长都已经觉得中国给非洲留学生每年10万的奖学金根本不算多,那么中国用高于日本大学几倍的待遇从日本吸引来顶尖教授,又有什么可奇怪的?
就拿上田教授工作的深圳大学所在地深圳来说,其街道办副主任级别已经不乏出身哈佛大学生物学博士,前南京大学副教授。而深圳中学2021年新入职的教师也已经几乎清一色清华北大港大牛津的博士,那深圳大学的岗位也仅仅吸引到北海道大学没有诺贝尔奖头衔的退休教授,根本就是一件非常稀松平常的事情吧。
更深层次地来讲,日本作为老牌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要远高于中国,即日本并非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留住这些顶尖教授。可日本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来到中国,这只能说明日本的分配制度出了严重问题。
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的《2020年度国立大学收入情况》,东京大学的教授平均年收入为1193.9万日元,合人民币仅67.65万元,税后比苏南浙北珠三角的派出所所长合法收入也高不了多少,最高的一位教授也不过1899万日元,合人民币107万,而助教的平均收入则有729.5万日元,合人民币41.34万,大概为教授的60%。
这就意味着,在东京大学当上教授,收入也只能比助教提升60%,成为最顶尖的教授,哪怕获得诺贝尔奖,收入也仅比平均值高60%,在如此收入没有几倍差距的环境下,谁还有动力朝着顶尖教授的目标而努力呢。要知道,日本的建筑及制造业正式工人年薪500-600万日元的都比比皆是。
最近这几年,网络上很多人说什么日韩的最低时薪多高,中国的最低时薪多低,还怀念什么改开前收入差距多小,可真的要是把日本的那一套学过来,把最低时薪提高上去,各种职位各种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深圳公务员和大学教授时薪就比工厂工人高两三倍,那不是许多入都要躺平不愿意努力,而顶尖人才则只能出走异国了吗?
所以说,深圳修订《深圳市员工工资支付条例修正案(草案)》,将工人最低工资维持在基本水平,而把省下的剩余价值全部集中起来,用孔雀计划为代表的高薪吸引全世界的顶尖人才,用全国最大的手笔把钱给创投基金培育企业老板,用超过待遇吸引最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来深圳当公务员管理城市,用全国最高的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毕业生给城市教育下一代,是绝对正确的。
很多人不是羡慕日本韩国的最低时薪,喊着要润么,那我们就把最低时薪省下来的钱集中起来挖他们这些高时薪国家的顶尖人才,等他们这些最低时薪高的国家顶尖人才都跑光,就看他们用什么维持比我们高的最低时薪,到时候这些移民的鼠人也只能厚着脸皮再润回来。
社会总收入是恒定的,那我们把收入更多分给优秀的精英,再用精英的高收入吸引更多人参与竞争,社会才能更高效地进步。很多名校理工科博士吐槽大学教职目前的“非升即走”制度,抱怨助教岗位收入低竞争大,那请他们想想看,把更多资源投给“非升即走”制度的胜利者,比如教授年薪百万,“非升即走”的助教月薪六千,不就可以鞭策很多理工科博士们全身心地投入科研?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就是自然之理,像西方社会那样遍地都是高喊平等,批判社达,用全民福利绑架国家利益的白左,那他们的精英就只会有更多跑到我们这边,留给他们的只有落后同愚昧,而把我们中国建设成人类之光。
非洲留学生,哈佛牛津的博士,再到日本帝国大学的退休教授纷纷挤破头来到中国工作学习,这完全说明中国的发展道路及收入分配模式十分正确,改革开放短短40年就已经可以为全世界足够优秀的人才提供最好的待遇,足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达到美国建国近两百年才能触及的高度。
当然,美国社会的竞争和贫富差距要比欧洲日韩高不少,自然吸引和培养的精英能力就比欧日韩强不少。但美国的问题是,政治上已经陷入恶性斗争而非良性竞争,所以我们的社会竞争虽然要比欧美日韩大一些,但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障行政团队的终身稳定,这等于在美国模式之上做出改良,也是我们40年走过美国两百年道路的必胜法宝,即体制内注重用稳定来吸引精英,体制外注重用竞争和分配来培养精英。
如果藤岛是去美国,那么日本媒体不会有任何反省的。
一些极右翼或者极左翼会闹腾几声,说藤岛这是对祖国的背叛。但日本主流舆论根本不会觉得这事有任何的不妥,只会觉得藤岛这是良禽择木而栖
问题就出在藤岛是选择来了中国
在很多日本人眼中,尤其是在很多日本媒体眼中,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贫穷、落后、混乱、肮脏,而且完全不尊重科学技术的蛮荒之地。日本的技术公司随便来一个工程师,就足以让中国人诚惶诚恐,顶礼膜拜了。没想到现在却是日本国内最顶尖的科学家,带着团队跳槽到了中国。
在日本人眼中,这就像是协和的大科主任,跳槽到了西南山区的一家县医院一样。
藤岛当然没有老糊涂,那么让他做出这样的事情,自然背后是有原因的
日本媒体所谓的反省,就是想找出是什么原因让藤岛在功成名就之后,还要放弃日本的环境、地位,跑中国去二次创业……
媒体反省起来容易,而要让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们改变起来,却太难太难了。
想说3个人,就按我在这边实际感受到的先后顺序来说吧
日本的技术型企业习惯注册专利,哪怕自己用不上,但注册了就能防止竞争对手开发出来打自己。这种专利一般是员工想员工做,得到公司认可后,再由公司拿去注册。注册成功后,员工个人能领一两万日元的小奖励,而专利的版权,习惯性上都默认属于公司。
中村修二,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他去美国前,在日亚化学工业工作。年富力强的他,光是“青色LED”的相关技术专利就注册了近100个。
这个是真的强。光看专利数量,放在日本一堆传统大厂面前“平平无奇”,但80年代的日亚化学,是个年销售额连200亿日元都不到的企业,却生生拿出3亿的研发经费。
日亚化学赌中村修二和他的头脑眼光赌对了。1993年,其中一项专利被产品化上市了,就是它。之后的日亚化学,成了LED行业的世界第一。
日亚化学赚得盆满钵满,中村修二只得到当初专利申请成功后,公司给发的2万日元奖金。
2001年,中村修二状告日亚化学,争夺该专利的归属以及转让问题。要求日亚化学支付他相应的补偿金200亿日元。
可是,法院支持双方和解。确实难判,如果判中村修二赢,那么这个案例绝对会让整个日本大地震。意味着习惯至今的“员工专利,由公司注册,未来利益归公司”模式将被打翻。
最终,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以日亚化学赔偿中村修二8亿4000万日元告终。
昨天打开日本雅虎界面时,又见到随机广告跳出来的“山中伸弥教授的筹款搞研发广告”,有些唏嘘。
2012年,因对“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学iPS细胞研究所所长,年方50岁的山中伸弥教授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他是个很接地气,接受采访总说大实话,长得还蛮帅气的非典型日本男人。记得当时许多观众网民先是因为对他的iPS细胞报以重望,后又被他的踏实不失风趣谈吐所折服。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人家心态很好,在家依然得帮太太干家务,倒腾修理洗衣机。
但也隐隐感觉到他的性格以及务实的做事方式,恐怕会吃了“官僚”的亏。毕竟在这上头吃过亏的,上至大科学家,下至公司小职员,很岛国特色了。
果不其然,2019年底,日本政府停止为其研究所拨发每年10亿日元的研发支援预算。10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633万……而已。
山中教授挺有骨气,也挺另类,于是大大方方通过面向社会筹集支援的方式,继续iPS细胞的研究,期待早日实现临床使用,造福人类。
至于政府为何要停了预算?外行人不懂里头的门道
也许背后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药厂的,患者的……
也许牵扯到学术派系间的……
去年看到首都圈的另一股iPS细胞研究力量,领头的是东京大学、横滨市立大学、尖端医疗研发特区,又有金主企业支持。都已经把观察试验做上太空了。
今年拿诺贝尔物理奖的老爷子。
1997年66岁时,曾接受日本政府邀请,返回祖国带领团队搞研究。感情上,也是顺便叶落归根了。结果,日本行政机构的官僚做派,令老爷子搞不过也吃不消,2001年辞职返美。
行政上的官僚做派
预算上的打压打击
酬劳上的极度压榨
逼走日本科学家挺容易的,他们去了美国。
去美国,媒体不着急,感觉上还“美日终究一家亲”。但去了中国就不一样了,那是对手,且是刚超过自己,还在加速超的对手。
人,往往对大明星的美貌,首富们的财富,难生妒忌,因为太远了。却容易对同学邻居亲戚的优秀,心生妒忌,因为太近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索性拉大差距,大到难生妒忌就消停了。
这是必然的趋势,日本再怎么反省都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科研投入是以产业为基础的,很多人老是抱怨我们基础科研投入不足,其根本原因其实是产业技术和规模不能支撑展开大规模的基础科研项目,简而言之就是缺钱。
当我们的产业技术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产业本身会自我驱动,向产业相关的基础科研领域投入。产业利润部分也会用于产业不直接相关的基础科研领域。
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国家虽然比我们发达,人均比我们高,但我们产业现在已经慢慢追赶上来,技术水平和规模已经能够支撑形成自驱投入,甚至还有余力投入理论研究,这种情况下,人才吸引力自然就变强了。
我是坚定的产业派,反对盲目的搞基础研究,尤其是产业相关基础研究。如果我们没有产业平台承接基础研究培养的人才和技术,那这些人才和技术多半是为他人做嫁衣。这才是清北人才外流的真正原因,也是内卷的根本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