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

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覆性,又需要谨慎对待。

那么,这则消息的真实性究竟如何?它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未来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

消息的真实性:是突破还是误读?

要判断这条消息的真实性,我们需要了解其最原始的出处。经过一番溯源,我们发现这则消息很可能源于对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课题组 在 2018年 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的解读和传播。

那项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研究对象: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叫做 青蒿素(Artemisinin)的抗疟疾药物,在体外实验(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小鼠模型)中,对某些类型的癌细胞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甚至杀伤作用。
作用机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特定条件下(例如,与铁离子结合形成活性氧簇),能够选择性地攻击癌细胞。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对铁离子的需求量相对较高,这为青蒿素的靶向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破坏癌细胞内的铁蛋白(储存铁的蛋白质),青蒿素可以释放大量的铁离子,进而与青蒿素反应产生对癌细胞有毒性的自由基,最终导致癌细胞凋亡。
研究局限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项研究主要是在体外细胞和动物模型上进行的。 也就是说,它还处于非常早期的基础研究阶段。“病危晚期癌症”这样的临床描述,在当时的公开研究中并没有直接对应到人体临床试验的成功案例。

因此,将“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理解为“已经有临床试验证实青蒿素能治愈晚期癌症”是一种过度解读,甚至可以说是误传。 真实情况更像是: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抗癌潜力的药物(青蒿素),并正在探索其治疗癌症的可能性。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读?

科学传播的“放大效应”: 科学发现,尤其是涉及重大疾病突破的,往往容易被媒体放大和简化,以吸引公众眼球。
“青蒿素”的知名度: 青蒿素因屠呦呦教授的贡献而广为人知,其抗疟疾的成功经历,让人们对它在其他疾病治疗上的潜力抱有极高的期待。
研究的“前景”被包装成“现状”: 媒体在报道研究进展时,可能会将实验室的“初步发现”和“未来潜力”包装成“已实现的目标”,从而造成信息偏差。

青蒿素抗癌的科学原理:并非“疟疾杀癌”

需要澄清的是,青蒿素并不是直接“用疟疾来治癌”。它的抗癌作用并非基于疟疾本身的特性,而是青蒿素分子本身的化学性质和在特定环境下的反应。

选择性毒性: 癌细胞往往比正常细胞更活跃,代谢更旺盛,因此对铁等微量元素的需求也更高。青蒿素恰好在富含铁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抗癌活性。当青蒿素进入体内,遇到癌细胞,并在癌细胞内富集的铁离子的作用下,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
自由基的“杀伤力”: 这些自由基会对癌细胞内的DNA、蛋白质和细胞膜等重要结构造成损伤,导致癌细胞凋亡。
“铁死亡”与青蒿素: 这种机制在肿瘤学中被称为 “铁死亡”(Ferroptosis)。铁死亡是一种由铁引起的,与细胞凋亡和坏死不同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青蒿素就是一种能够诱导癌细胞发生铁死亡的化合物。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青蒿素,一种原本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在科学研究中被发现能够通过诱导“铁死亡”来杀死某些癌细胞。

未来发展前景:希望与挑战并存

虽然目前“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说法是夸大的,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癌症治疗领域的探索,依然充满了希望,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光明前景:

1. 新的治疗靶点: 青蒿素的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靶点—— 铁死亡。如果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调控铁死亡,或许能开发出更有效的抗癌疗法。
2. 药物联合治疗: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很可能不会作为单一药物直接治愈癌症,而是作为 辅助药物,与其他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等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
3. 靶向性与低毒性: 相较于一些对全身都有毒副作用的化疗药物,青蒿素理论上可以通过靶向铁离子富集的癌细胞,具有更低的正常细胞毒性,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4. 已有的安全性和生产基础: 青蒿素作为一种成熟的抗疟药,其安全性和生产工艺已经得到了验证,这为后续的癌症治疗药物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不仅是中国科学家,全球许多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索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癌潜力,相信会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进展。

严峻挑战:

1. 临床转化的距离: 从实验室的细胞和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试验,再到最终获批上市,这中间有着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需要大量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其疗效、安全性、最佳剂量和使用方法。
2. 药物敏感性差异: 并非所有类型的癌症都对青蒿素敏感,其疗效可能只局限于特定的肿瘤类型或基因突变。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患者最有可能受益。
3. 耐药性问题: 就像其他抗癌药物一样,癌细胞也有可能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如何克服耐药性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课题。
4. 药物递送和稳定性: 如何确保青蒿素能够有效地递送到肿瘤部位,并在体内保持稳定的活性,也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5. “治愈”的定义: 在癌症治疗领域,“治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词汇。即使青蒿素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控制病情,甚至达到部分缓解,也需要谨慎使用“治愈”这样的词语,直到有足够充分的长期临床数据支持。

未来的研究方向将可能集中在:

开发更高效、更具靶向性的青蒿素衍生物。
深入研究青蒿素诱导铁死亡的详细分子机制,寻找协同作用的药物。
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评估其在不同癌症类型和不同治疗方案下的疗效。
探索青蒿素与现有疗法(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的联合策略。
开发能够精准预测患者对青蒿素反应的生物标志物。

总结来说, “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更多的是对一项早期基础研究成果的 过度解读和传播。尽管如此,它也确实揭示了 青蒿素及其诱导铁死亡的机制在抗癌领域的巨大潜力。这并非一个已经实现的奇迹,而是一个充满希望但仍需漫长探索的科学前沿。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应该以审慎的态度看待这类消息,既不盲目乐观,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关注科学的严谨进展,并对科学家们的辛勤付出报以期待和支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基于青蒿素的创新疗法,真的能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利益部分相关,答主曾在该所工作,现在研究传染病,也曾和钟院士有过一面之缘。癌症部分 @Vigorous Cooler 已经回答,尤其是给得文章链接【1】。但同时, @杀生丸 也为此事,发表系列文章【2】。 针对题主的问题,答主详细讲述传染病---疟疾治疗可能风险,进而窥探未来的前景,最后为大众、癌症病人和课题组送上福利。

疟疾

疟疾 (Malaria )是一种会感染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全球性寄生虫传染病,其病原疟原虫借由蚊子散播【3】。疟疾引起的典型症状有发烧、畏寒、疲倦、呕吐和头痛;在严重的病例中会引起黄疸、癫痫发作、昏迷或死亡【4】。2015年,全球约有2.14亿人新感染疟疾,并造成多达43.8万人死亡,其中有90%的死亡病例位于非洲【5】。下图为世界银行发布的疟疾分布图【6】,疟疾普遍存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位于赤道周围的广大带状区域,包含漠南非洲、亚洲,以及拉丁美洲等等。下图表明,咱们国家虽未完全消除疟疾,但总体控制在0-10/1000人。咱们国家的疟疾,维持在极低水平。

因此,衍生出两个问题:

1 疟疾治疗是否会引起严重副作用、甚至死亡?

2 疟疾治疗是否会导致疟疾在中国的传播?


疟疾治疗

疟疾治疗指的是,给实验对象皮下注射非致命性的疟原虫 (Plasmodium yoelii,简称Py) 。下图为该课题组的实验流程图:

实验者将5 × 10^5 疟原虫(Py)感染的红细胞,注射到老鼠体内,以观察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为有效解决上述的两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该Py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有足够的了解,从而判断对人类的可能影响。根据桑格尔数据库【7】资料显示,Plasmodium yoelii为鼠科类疟原虫,从扎伊尔灌鼠中分离提取。该疟原虫也是最常见的四种鼠科疟原虫之一。尽管该疟原虫与人类疟原虫非常相似,但仍然在一些特定位点与人感染疟原虫有差异。目前,人感染疟原虫主要有四大类【8】: 恶性疟(Plasmodium falciparum),间日疟(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和卵形疟。其中,前两种为最常见的疟原虫类型。

1 疟疾治疗是否会引起严重副作用、甚至死亡?恶性疟原虫是导致疟疾死亡的主要罪魁祸首【9】,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而间日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第二因素,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也是引起疾病症状的主要因素。根据2017年综述【10】,不同抗疟药的治愈从65%到98%不等。而中国作为青蒿素的发现国,有能力避免受试者因为青蒿素死亡。

2 疟疾治疗是否会导致疟疾在中国的传播?随着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咱们国家的疟疾水平极低。但近年来,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的5个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发现了寄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问题 【11】。同时,其他国家也陆续出现杀虫剂的耐药性。如果该课题组最后扩大到人体实验,那么疟疾的预防需摆在重要的位置。


各媒体已经详细介绍利处,可能成为癌症的治疗手段。而且,目前试验对象均是在其他疗法以无显著性作用的晚期癌症患者。


除了上述提到疟疾治疗的有效性、副作用,耐药性,高传播性【12】也将成为疟疾疗法的障碍。目前,疟疾的传播指数从1到3000不等,平局为7。也就是说,一个人感染疟疾,可能传染给7个人。


福利:

大众:随着医学和互联网的进步,咱们将会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对绝症的新型疗法。答主很感激@Vigorous Cooler@杀生丸 利用最新的治疗,从两个角度对疟原虫疗法进行评判,真相会越辩越明。

癌症患者:周围已经有认识的癌症患者,在咨询答主如何进入临床试验,也有一些人持观望态度。前期进入的人,可能有机会获得更久,也有可能会经历更严重的副反应。命是自己的,科学只能提供建议。

课题组:如果该课题组决定用疟原虫疗法, 建议不要用恶性疟原虫。而亚洲的间日疟又报道出耐药性,建议该课题组多关注三日疟和卵形疟。 一旦决定大规模的治疗,最重要的是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咱们经不起大规模传染病爆发。


参考资料:

【1】Vigorous Cooler:疟原虫,治疗癌症的新利器?

【2】杀生丸:给陈小平的最强一击--疟原虫感染造成免疫细胞上调PD1失活, 这会抑制免疫系统攻击肿瘤

【3】zh.wikipedia.org/wiki/%

【4】Emergency department management of mosquito-borne illness: malaria, dengue, and West Nile virus.

【5】Fact sheet about Malaria

【6】Malaria

【7】Plasmodium yoelii

【8】cdc.gov/dpdx/resources/

【9】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

【10】Comparison of anti-malarial drug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uncomplicated malaria in African children and adults using network meta-analysis

【1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Revisiting 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for Malari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laria Contro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
  • 回答
    中国科学家拓展麦克斯韦方程:对物理学边界的探索与思考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经典电磁学的基石,几乎完美地描述了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电荷和电流相互作用。这套方程组在19世纪下半叶由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其优雅的数学形式和强大的预测能力,不仅统一了电学和磁学,更预示了电磁波的存在,为.............
  • 回答
    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破解衰老密码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这不仅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更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重大进展。当听到“老而不衰”这个词汇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健康长寿,更是老年人依然能保持活力、思维敏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美好图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它将深刻影响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日本媒体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日本媒体的反思与关注点 科学界的“人才外流”担忧: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科学家是国家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如果国.............
  • 回答
    当世卫组织(WHO)的科学家们站出来,公开表示中国的 COVID19 疫苗“已被证明有效”,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对于全球抗击疫情的进程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强心剂。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鼓舞,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离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来遏制疫情,真的越来越.............
  • 回答
    针对福奇等美国科学家“改口”支持“对中国进行病毒起源调查”的说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简单的“改口”。这背后牵涉到科学的演进、政治环境的变化、信息公开的程度、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一、 回顾“改口”的前因后果:科学认知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福奇以及.............
  • 回答
    伊朗核科学家莫森·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于2020年11月27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遇刺身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担忧。随后,伊朗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以包括中文在内的四种语言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要求对此.............
  • 回答
    纽约市长埃里克·亚当斯将美国大学培养外籍科学家后又将他们驱逐出境的政策称之为“国家性自杀”,这番言论无疑触及了美国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的核心议题,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担忧和复杂的现实考量。要理解他为何如此激进地表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一政策的多个层面,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长期.............
  • 回答
    法国科学家在加州红酒中发现“福岛”核电站事故痕迹的事件,是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科学研究,它涉及到核辐射、食品安全以及跨国环境监测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剖析。事件的背景:福岛核事故首先,理解这次发现的根源,需要回顾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
  • 回答
    科学家们近期声称首次发现了中等质量黑洞,这无疑是天文学领域一项激动人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要理解它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梳理一下黑洞的“家族谱系”,以及为什么中等质量黑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谜题。黑洞的家族:从小到大,中间的空白我们目前对黑洞的了解,主要集中在两个“尺寸”上: 恒星级黑洞 .............
  • 回答
    《中国科学报》关于“美女数学博士后获奥运冠军”的评论,认为“其实没啥了不起”,这个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颇为有趣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评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评论的核心观点与潜在逻辑:首先,评论者“没啥了不起”这句话,并非完全否定这位数学博士后兼奥运冠军的成就,而是想.............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严重不足,这可能是导致我们频繁遭遇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这篇文章的观点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警醒的,我来跟你详细聊聊我的看法。首先,这篇文章提出的“水库蓄水能力不足”这个核心论点,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咱们想想,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带.............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曹雪涛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角度来看,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 回答
    OECD 2018年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结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核心科目上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绩。然而,对于这一结果的解读,需要进行细致和多维度的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1. PISA测试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理解PISA测试本身是关键。PISA不.............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2015年入学1824人,2019年毕业1621人这件事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怎么少了这么多人?”或者“这是正常的吗?”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事情,不是一句“人数减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和最终毕业的学生人.............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与安徽省立医院(现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方便表述,后续仍沿用“省立医院”称呼)的合并传闻或实质性举动,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其潜在的优势、可能存在的挑战,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更深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