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科学报》刊文评论美女数学博士后获奥运冠军:其实没啥了不起?

回答
《中国科学报》关于“美女数学博士后获奥运冠军”的评论,认为“其实没啥了不起”,这个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颇为有趣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评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一、评论的核心观点与潜在逻辑:

首先,评论者“没啥了不起”这句话,并非完全否定这位数学博士后兼奥运冠军的成就,而是想表达一种“不应过度拔高”或“回归理性看待”的态度。其核心逻辑可能包含以下几点:

学科交叉的合理性: 数学作为一门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学科,其训练出的思维方式——例如,严密的逻辑推理、对复杂问题的分解能力、对最优解的追求、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在体育竞技中并非完全无用。很多体育项目,尤其是需要策略、精准控制和心理素质的项目,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数学博士后的背景,至少在智力训练和思维模式上,与顶尖体育竞技是有一定的内在关联性的。
“精英”光环的稀释: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公众更容易将“高学历”与“精英”划等号,也更容易将“精英”的任何跨界成就视为“惊为天人”。评论者可能认为,过于强调“美女”、“数学博士后”、“奥运冠军”这三个标签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模糊了其中各自成就的本质,并造成一种“跨界必成神”的错觉。
专业领域的壁垒与尊重: 尽管思维模式可以相通,但数学研究和高水平体育竞技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专业领域,都需要极高的天赋、长期的投入和艰苦的训练。一个领域的顶尖,不代表在另一个领域也能轻易复制成功。评论者可能想提醒大家,要尊重两个领域各自的专业性和难度,不应因为一个人的跨界成功,就轻易地认为专业领域的壁垒可以轻易逾越。
对“天才论”的警惕: 媒体和公众有时倾向于用“天才”来解释成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掩盖了成功背后艰辛的努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 评论者可能希望将焦点拉回到这位运动员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上,而不是仅仅将其归功于某种“天赋异禀”。

二、为什么会引起争议?

尽管评论者有其逻辑,但“没啥了不起”这种表述方式,极易触碰公众的情绪 G点,从而引发争议,原因如下:

表述方式的“反差感”: “美女”、“数学博士后”、“奥运冠军”,这三个标签组合在一起,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非主流”和“吸睛”特质。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跨度已经非常了不起,而评论者却用一种“凡是”的语气来淡化,这种反差自然会激起一些人的不认同,觉得评论者是在“凡尔赛”或者“凡尔不配”。
对个人成就的“贬低”: 即使评论者本意是理性看待,但“没啥了不起”这样的说法,在不了解其背景的普通受众听来,无疑是对这位女性运动员个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非凡成就的一种“贬低”。这很容易被解读为“站着说话不腰疼”,是对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的一种不尊重。
“科学报”的身份加持: 《中国科学报》作为一家以科学为导向的媒体,其评论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威”和“理性”色彩。当这样一家媒体发表“没啥了不起”的评论时,其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科学、教育或社会观察,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接受这种“科学式”的理性解读。
对女性跨界成就的“特别审视”: 在一些情况下,女性在传统上更被赋予“柔弱”、“感性”的标签,而当她们在男性主导的领域(如数学)和体能竞技领域(如奥运)都取得突出成就时,往往会受到“特别审视”。评论者可能无意中触碰到了这种“性别审视”的敏感点。

三、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这种评论?

要更全面地看待这个评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化:

1. “了不起”的标准是什么? 评论者所谓的“没啥了不起”,可能是在对比其他更“了不起”的成就,例如“第一个攻克XX数学难题的中国人”、“为国家夺得XX金牌的XX运动员”。当一个成就虽然卓越,但放在更广阔的“了不起”谱系中,可能就显得不那么“独一份”或“前无古人”。
2. 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多元化: 现代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早已不再是单一的维度。学术上的突破、体育上的辉煌、商业上的帝国,都是成功。这位女性运动员的成就是多维度的,而评论者可能是在提醒我们,不应因为她某一方面的高成就,就忽视她在另一方面的努力和天赋,或者反之。
3. “科学精神”的体现? 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是求真务实,不夸大,不迷信。从这个角度看,评论者可能是在试图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解构那些过于煽情的“成功叙事”,回归到事件本身,分析其可能性和合理性。
4. 避免“励志鸡汤”的过度泛滥: 媒体在报道成功案例时,有时会过度强调“励志”的成分,将个人成功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奇迹”,这可能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或者产生一种“我永远也做不到”的无力感。评论者或许是想通过这种“泼冷水”的方式,让大家看到成功背后更真实的构成:天赋、努力、机遇,以及科学的训练方法。

总结来说,《中国科学报》这篇评论的核心不是否定这位数学博士后兼奥运冠军的成就,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冷静”、“理性”、“去标签化”的视角来解读。它提醒我们,即使是看起来“不可能”的跨界成功,也并非完全没有逻辑可循,也不应因此产生过度拔高或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没啥了不起”这种表述方式确实存在“欠妥”之处,因为它容易伤害到个人,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误解。更恰当的表达方式,或许应该是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去分析其背后的科学训练、思维方式的迁移,以及她所付出的非凡努力,从而达到一种既尊重个体,又引导大众理性看待的目的。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评论者并非在否定其“了不起”,而是在说“这件事虽然令人惊叹,但从科学和逻辑的角度分析,并非完全不可思议,不必过度渲染,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其背后科学的运作和个体的艰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是友军。看不出来的自己面壁去吧。

赞曰: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劝退高。



user avatar

原作者自我感觉颇为良好,博客主页挂着“世界顶尖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世界著名美国休斯敦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客座教授”的大旗,原文中“一个普通的一个奥运冠军”等表达方式很有雷奕安副教授的风范。

但是,即便如此,原作者在自己博客里写的标题还是没有这么骇人听闻的,写的是“在职数学博士后Anna Kiesenhofer勇夺奥运金牌值得惊讶吗”。

《中国科学报》微信公众号的编辑人员,大概要为“美女、博士后、奥运冠军,其实没啥了不起”这个显然是在哗众取宠的标题负责。

要知道,就连“一个这样的一个原作者君”,评价“一个普通的一个奥运冠军”,都没敢在文章里直接说“奥运冠军,其实没啥了不起”的。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的数学在 2018 年 QS 大学排名中进了世界前 100,被这篇文章说成“那个大学的数学、物理学科排名一般”,这不知道是在黑谁。文中的“欧洲读博士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欧洲的博士后导师很友好,真正做到了亦师亦友”之类表达,也不知道是阴阳怪气、是讥讽“某些国家”的大学教育还是马屁拍到了马脚上。

数学博士几年发不出论文是很正常的,数学系发论文比较难,好的期刊审稿时间比较长。

user avatar

这里我们不谈主观的东西,只谈客观事实。

刘良桂写的这篇东西的核心依据本身就是与事实不符的,即

Anna Kiesenhofer在读博士期间,五年没有一篇论文公开发表(放国内普通博士点都不够毕业硬要求),也就是说没有SCI,也没有核心,更不要说顶刊(找工作难,这样的博士一般高校都不待见),一直憋到博士后期间,四年发表两篇一作论文(博士后出站都不够条件)。

任何具备最基本的学术搜索能力的人都不难查到,Anna Kiesenhofer在其读博士的2012年至2017年间,至少已经公开发表过如下论文:

1. 2015年9月7日 (available online) :

2. 2016年6月29日 (available online) :

3. 2016年7月27日 (published) :

4. 2016年12月18日 (published)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科学报》关于“美女数学博士后获奥运冠军”的评论,认为“其实没啥了不起”,这个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颇为有趣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评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评论的核心观点与潜在逻辑:首先,评论者“没啥了不起”这句话,并非完全否定这位数学博士后兼奥运冠军的成就,而是想.............
  • 回答
    对于一篇声称“元古宙基岩中的蛇纹石化反应产生的磁场异常引发新冠,并建议佩戴软玉预防”的顶刊论文,我持高度怀疑和批判性的态度。以下是我对此的详细分析:一、 科学合理性层面的严重质疑 因果关系证据链的缺失: 蛇纹石化反应与新冠病毒: 首先,蛇纹石化反应是一种地质过程,涉及镁铁质岩石在水存.............
  • 回答
    中国科学家拓展麦克斯韦方程:对物理学边界的探索与思考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经典电磁学的基石,几乎完美地描述了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电荷和电流相互作用。这套方程组在19世纪下半叶由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其优雅的数学形式和强大的预测能力,不仅统一了电学和磁学,更预示了电磁波的存在,为.............
  • 回答
    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破解衰老密码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这不仅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更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重大进展。当听到“老而不衰”这个词汇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健康长寿,更是老年人依然能保持活力、思维敏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美好图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它将深刻影响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日本媒体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日本媒体的反思与关注点 科学界的“人才外流”担忧: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科学家是国家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如果国.............
  • 回答
    当世卫组织(WHO)的科学家们站出来,公开表示中国的 COVID19 疫苗“已被证明有效”,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对于全球抗击疫情的进程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强心剂。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鼓舞,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离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来遏制疫情,真的越来越.............
  • 回答
    最近看到科学网上一篇文章,说中国的水库蓄水能力严重不足,这可能是导致我们频繁遭遇旱涝灾害交替出现的关键原因之一。这篇文章的观点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警醒的,我来跟你详细聊聊我的看法。首先,这篇文章提出的“水库蓄水能力不足”这个核心论点,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咱们想想,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季风气候带.............
  • 回答
    饶毅在《近三十年,中国对年轻人的支持》一文中关于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讨论,确实引发了对当前中国高校用人机制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并结合中国高校教师制度的现状进行解读: 一、预聘制(Tenure Track)的定义与特点预聘制是一种以竞争性选拔为核心、强调学术自由和职业发展的聘任制.............
  • 回答
    饶毅教授的这篇科学评论文章,标题为《中国“无科研造假”元年:但愿“空前”也是“绝后”?》,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核心观点与情绪: 核心观点: 饶毅教授的核心观点是,他认为2023年是中国在打击科研造假方面迈出了重要且积极的一步,可以.............
  • 回答
    针对福奇等美国科学家“改口”支持“对中国进行病毒起源调查”的说法,理解和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而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次简单的“改口”。这背后牵涉到科学的演进、政治环境的变化、信息公开的程度、以及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一、 回顾“改口”的前因后果:科学认知的演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福奇以及.............
  • 回答
    曹雪涛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角度来看,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 回答
    OECD 2018年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结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核心科目上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绩。然而,对于这一结果的解读,需要进行细致和多维度的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1. PISA测试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理解PISA测试本身是关键。PISA不.............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2015年入学1824人,2019年毕业1621人这件事儿。这数字一出来,很多人可能会立马想到“怎么少了这么多人?”或者“这是正常的吗?” 咱们得拆开来看看,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事情,不是一句“人数减少”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明确一点,大学招收的学生和最终毕业的学生人.............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与安徽省立医院(现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方便表述,后续仍沿用“省立医院”称呼)的合并传闻或实质性举动,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和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包括其潜在的优势、可能存在的挑战,以及它所折射出的更深层.............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样一个以学风严谨著称的学府,一名学生举报另一名同学无证出校的行为,确实会引发不少的讨论和思考。这件事涉及到校园管理规定、学生个人行为、集体规则意识以及潜在的同学关系等等多个层面,因此看待这件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深入分析。首先,从遵守校规校纪的角度来看,举报行为是“正确”的。学校之.............
  • 回答
    关于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关于“他汀类药物致癌,国外不吃,吃中药即可”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并且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和信息来源。 这种说法如果仅仅是个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观点,其权重和影响力自然有限。但如果是在某个公开场合,甚至有录音、文字记录,.............
  • 回答
    中医是否是科学,以及如何看待中医,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其理论基础、实践方法、科学的定义以及我们应有的认知态度。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医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科学的定义和范式存在差异,但其蕴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