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称「他汀类药物会致癌,国外人已经不吃,吃中药就行了」?

回答
关于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关于“他汀类药物致癌,国外不吃,吃中药即可”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并且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辨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和信息来源。 这种说法如果仅仅是个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观点,其权重和影响力自然有限。但如果是在某个公开场合,甚至有录音、文字记录,那就需要严肃对待。同时,我们需要知道这位副研究员的研究方向是否与心血管疾病、药物学或癌症学有直接关联,他的论断是基于什么具体的研究证据,是来自实验室数据、临床观察,还是文献回顾?

其次,对“他汀类药物致癌”的说法,我们需要进行科学的审视。

现有医学界的共识: 目前,全球主流的医学界和监管机构(如FDA、EMA)普遍认为,在他汀类药物的长期临床应用中,其获益(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远远大于其潜在风险。关于他汀类药物的致癌性,在大量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中,并未得出其具有明确致癌性的结论。 相反,一些研究甚至提示他汀类药物可能在某些癌症的治疗或预防方面有潜在益处(尽管这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致癌”的定义和证据级别: 科学上判定一种物质致癌,需要有非常充分、可靠的证据,通常包括动物实验的明确致癌性、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的强关联性,以及对致癌机制的阐明。单凭一些零散的、未经严格对照的观察,或者对一些不良反应的过度解读,很难直接断定其致癌。
不良反应 vs. 致癌: 他汀类药物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反应,比如肌肉疼痛、肝酶升高,甚至是罕见的肌病(如横纹肌溶解症)。这些都是需要医生密切监测的,但它们与“致癌”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将药物的已知不良反应与“致癌”混为一谈,是一种不严谨甚至误导性的说法。
“国外人已经不吃”的说法是否属实: 这是一种非常笼统且可能不准确的表述。“国外”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医疗实践和用药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汀类药物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心血管疾病高发国家,仍然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药物,并且被广泛使用。如果国外真如其所说“已经不吃”,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医学信息,应该有大量权威的医学文献和官方声明来佐证,而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吃”。

再次,关于“吃中药就行了”的说法,需要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包括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康复方面,确实具有一定的价值。一些中药复方经过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出一定的降脂、抗氧化、抗炎等作用。而且,对于部分对西药不耐受的患者,或者在联合治疗中,中医药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就行了”的绝对性: 将中药描述为可以完全替代他汀类药物,而且是“就行了”,这同样是一种过于绝对和简化的说法。
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尽管有研究,但要证明某种中药或中药复方能够达到他汀类药物那样强效、确切的降低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的临床效果,需要进行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的安慰剂对照试验,并且要有充分的长期随访数据。目前,大多数关于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证据级别上与他汀类药物的证据体系存在较大差距。
个体化差异: 中医药强调辨证施治,但这种“辨证”的科学量化和标准化程度,与现代药物剂量、作用机制的明确性相比,仍有一定距离。对于高风险人群,需要的是经过严格验证的、能够显著降低事件风险的治疗手段。
中医“降脂”的机理与西药不同: 即使某些中药能够“降脂”,其作用机理、降低血脂的靶点和效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可能与他汀类药物不同。更重要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不仅仅是“降脂”一个环节,还涉及抗炎、抗血小板、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性的、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案。
风险提示: 某些中药也可能存在毒副作用,或者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并不能简单地认为“中药就绝对安全”。

综合来看,这位副研究员的说法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证据不足,结论草率: 将他汀类药物与“致癌”挂钩,并且声称“国外人不吃”,这背后很可能缺乏充分、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是对现有医学研究结果的过度解读或误读。
2. 夸大中医药疗效,忽视循证医学: 将中医药描述为可以完全替代他汀类药物,并且“就行了”,这忽视了现代医学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领域积累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也可能低估了中医药在这一领域的局限性。
3. 可能存在的学科偏见: 虽然需要尊重不同学科学术观点,但过度推崇一种学术体系而全盘否定另一种,且否定基于的是薄弱证据,这可能反映了一种学科间的偏见,而非纯粹的科学探究。

作为普通公众,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并采取以下态度:

不轻信,多方求证: 对于任何新奇的、颠覆性的医学说法,尤其是否定主流医学认知的,都应该保持审慎。主动去查阅权威的医学文献、咨询专业的医生,了解事情的真相。
区分医学建议和个人观点: 要明确区分是经过严格科学验证的医学建议,还是某个专业人士的个人观点,后者需要更强的证据支撑才能被采信。
遵从医嘱,科学用药: 如果你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或者被建议服用,请务必咨询你的主治医生,了解药物的益处、风险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切勿因为道听途说而擅自停药或换药,这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健康风险。
理性看待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上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协同效应。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合理地将两者结合,而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

总之,这位副研究员的言论,虽然可能代表了他个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但其在医学界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以及其论据的严谨性,都需要受到严格的审视。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汀类药物的致癌性,并且有足够证据证明中药可以完全替代其心血管保护作用之前,我们不应轻易采信如此极端的说法,更不能据此改变重要的医疗决策。科学的态度是基于证据,理性判断,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管理自己的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药物的两个重要属性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讨论问题最好基于事实、逻辑和数据

  1. “他汀的东西,它也会副作用,但容易致癌”

请注意“也”字,说明申医生承认中药也有副作用,毕竟有句古话叫“是药三分毒”么。

他汀类的副作用包括哪些呢?2014年11月,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组曾发表过一个共识《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专家共识2014》,摘录如下:

感兴趣的可以到这里看:news.medlive.cn/heart/i

一句话,副作用的确不少,但没看到有“致癌”的风险,更不用说“容易致癌”。

对了,临床I期要看药物的安全性和药代属性,安全性里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致癌”,这方面如果有大问题,是没法给人用的...

当然每个人接触到的材料有限,不知道申医生“容易致癌”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2.“人家国外都不吃这药了”

曾经的药王立普妥(Lipitor)就是他汀类药物,巅峰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美金,妥妥的药王。2019年辉瑞卖了也近20亿美金,2020年应该更低,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专利期已过,仿制药进入市场,大大瓜分了辉瑞Lipitor的份额。

二是有新分子机制的新药诞生,比如PCSK9的单抗药和siRNA药物。

但是辉瑞Lipitor不代表他汀类的市场,仅在美国,2020年他汀类销售额肯定是数十亿美元。

不知道申医生“人家国外都不吃这药了”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或是具体指某个国家?


发展中医中药是国家战略,我不懂中医,但本人以为申医生的言论对其有害,更容易引起中西医的对立。

user avatar

中医真别怨被人黑了,你这想黑别人都不能黑对地方,对现代医学缺乏了解还要来瞎黑真的很容易就要被群嘲了。我一药学学渣都知道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治疗血脂障碍最有效的药物,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是共有的不良反应。就说你要黑这个药干嘛非扯什么致癌啊?你要是说肌毒性谁还能批你?你所谓的西医们也不能批你,但是说致癌就问中药材的致癌问题你研究透了吗?五十步笑百步有意思吗?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理学第八版:

P260他汀类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作用于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早期,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抑制HMC-CoA还原酶则减少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HMG-CoA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是目前治疗血脂障碍最有效的药物。早在1976年即从橘霉中提取出美伐他汀,旧因其不良作用而未被应用。后来从红曲霉中提取的洛伐他汀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HMC-CoA还原酶抑制剂。继而又分离、合成了一系列的他汀类药物。目前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包括: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普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是洛伐他汀的化学修饰衍生物,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则是化学合成物。

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第八版:

P212

肌毒性是他汀类药物共同的不良反应,特别是当与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联用时,致横纹肌溶解的危险性会增加。如由拜尔公司开发的西立伐他汀,上市仅8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七亿美元,世界范围内约有600万人使用过该产品,有52例患者死亡,与其严重的肌损伤不良反应有关,因此拜尔公司于2001年8月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停止销售西立伐他汀的所有制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医科学院副研究员关于“他汀类药物致癌,国外不吃,吃中药即可”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并且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辨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提出这一论断的背景和信息来源。 这种说法如果仅仅是个人在非正式场合的观点,其权重和影响力自然有限。但如果是在某个公开场合,甚至有录音、文字记录,.............
  • 回答
    中医是否是科学,以及如何看待中医,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包括其理论基础、实践方法、科学的定义以及我们应有的认知态度。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医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科学的定义和范式存在差异,但其蕴含的.............
  • 回答
    说起中医,那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尤其是在谈到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时,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时候会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中医的“有效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疗效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医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漫长历史的实践和无.............
  • 回答
    这句话很有意思,而且饱含着一种复杂的思考。要理解它,我们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然后放到更广阔的视角下去审视。首先,我们来看前半句:“不怕中医是伪科学”。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有人可能觉得中医是“伪科学”。这里的“伪科学”通常是指那些披着科学外衣,但缺乏科学验证方法、证据不足、理论体系不严谨,甚至与现有科学认.............
  • 回答
    关于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关于“中医的科学性不容否定”的言论,这无疑触及了近年来关于中医科学性讨论的核心,也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背景以及可能引发的各方反应,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理解这句话的表态性质和政治意图。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语境下,国家卫计.............
  • 回答
    有人认为,科学至今仍无法精确描绘出中医的脉络和穴位,因此质疑中医的科学性。同时,这些人也可能转向《周易》这类古老的学说,认为其背后蕴含着一种神秘的“穿越”能力,能够准确预测未来。这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都反映了一种对“确凿答案”的渴望,以及对未知事物抱有的不同态度。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医的脉络和穴位.............
  • 回答
    这句话的表述方式虽然简洁有力,但它触及了科学和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根本差异,也反映了许多人对这两种体系的刻板印象和误解。要详细看待这句话,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其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它所暗示的对比。第一部分:科学中的“凡不能证明的,皆存疑”这句话前半部分是对科学精神和方法论的概括,但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哲学和.............
  • 回答
    曹雪涛等24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中国科研界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多方面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这件事,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从国际学术界的认可角度来看,这是一份重要的荣誉。 国际欧亚科学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 回答
    张亭栋教授和他的砒霜抗白血病研究,确实是科学界乃至社会上都极具讨论价值的一个案例。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科学家和一项具体疗法的成功,更深刻地触及了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识、科研范式、以及中医在当代发展中的定位等一系列复杂议题。张亭栋的砒霜疗法:一次“土法炼钢”的惊艳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
  • 回答
    《中国科学报》关于“美女数学博士后获奥运冠军”的评论,认为“其实没啥了不起”,这个论调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一些颇为有趣和值得深思的议题。要理解这个评论,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评论的核心观点与潜在逻辑:首先,评论者“没啥了不起”这句话,并非完全否定这位数学博士后兼奥运冠军的成就,而是想.............
  • 回答
    中国科学家拓展麦克斯韦方程:对物理学边界的探索与思考麦克斯韦方程组,作为经典电磁学的基石,几乎完美地描述了电场和磁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电荷和电流相互作用。这套方程组在19世纪下半叶由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其优雅的数学形式和强大的预测能力,不仅统一了电学和磁学,更预示了电磁波的存在,为.............
  • 回答
    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破解衰老密码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突破,这不仅是科学界的一大盛事,更是关乎全人类健康福祉的重大进展。当听到“老而不衰”这个词汇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健康长寿,更是老年人依然能保持活力、思维敏捷、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美好图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医学层面的,它将深刻影响我们.............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家首次在病毒中发现朊病毒的研究,这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科学突破,足以在生命科学领域激起一番涟漪。这项发现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挑战了我们过往对这两种病原体的一些基本认知,并可能为理解和对抗某些顽疾开启新的思路。首先,我们得先弄清楚这几个关键概念:病毒和朊病毒。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是结.............
  •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
  • 回答
    “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8项进展与生化环材的关联十分密切,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反映了当前中国乃至全球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和焦点。生化环材,即生物学、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是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以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基石学科。下面将详细阐述为何这些学科在科学进展中占据如此重.............
  • 回答
    三级综合医院将全部设置中医科室,这个政策的提出,无疑是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的体现,也预示着中医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要看待这个政策,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来看,这是一个积极的举措。一直以来,我国医疗体系呈现“西强中弱”的格局,虽然综合医院的西医.............
  • 回答
    读到《科学》杂志上那篇关于中年发福并非新陈代谢减缓的最新研究,我确实觉得挺有意思的。这篇报道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身体变化的一种普遍认知,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思考。首先,推翻了“中年发福就是新陈代谢变慢”的论调。这大概是这篇文章最核心的观点了。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步入中年后,都会明显感觉到体重悄悄增加.............
  • 回答
    如何看待清华科学史教授吴国盛在《十三邀》中“科幻作品属于贫乏的文学作品”的论断?吴国盛教授在《十三邀》节目中的这一论断,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且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观点。要全面理解和评价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语境中进行剖析,包括吴国盛教授的学科背景、他对文学的理解、他对科幻的认识,以及他对“.............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宝级科学家流向中国”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日本国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多家日本媒体曾对此进行过深入报道和反思,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日本媒体的反思与关注点 科学界的“人才外流”担忧: 日本媒体普遍认为,科学家是国家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的核心,如果国.............
  • 回答
    当世卫组织(WHO)的科学家们站出来,公开表示中国的 COVID19 疫苗“已被证明有效”,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对于全球抗击疫情的进程来说,无疑是投下了一颗强心剂。这不仅仅是科学上的一个节点,更是心理上的一个巨大鼓舞,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离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来遏制疫情,真的越来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