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回答
说起中医,那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尤其是在谈到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时,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时候会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

中医的“有效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疗效

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医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漫长历史的实践和无数患者的经验之上的。从古至今,无数人在疾病的痛苦中,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方法得到了缓解甚至治愈。这些真实的案例,是中医生命力最直接的体现。

一些病症的独特优势: 很多时候,西医在治疗一些慢性病、复杂性疾病,或者一些功能性疾病方面,可能存在局限性。比如,一些免疫系统失调、情绪相关的问题、消化道功能紊乱,或者一些长期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中医往往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好的改善方案。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结合其症状、体质、生活习惯等,开出个性化的方子。这种“因人而异”的治疗方式,在很多时候能起到西医“千人一方”难以达到的效果。
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并非没有): 相较于一些西药可能带来的剧烈副作用,很多中药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副作用相对温和。这对于长期需要服药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当然,这里必须强调“合理使用”,滥用和不遵医嘱的中药,同样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整体调理和预防: 中医的另一大特点是重视“整体观”和“治未病”。它不单单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病症去“打仗”,而是试图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来提升人体的整体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的目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调理方式,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有效性也常常伴随着争议:

个体差异大,不易量化: 正如前面提到的,“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不易标准化和量化的难题。同一个病症,不同中医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诊断和处方,患者的反应也各不相同。这种高度的个体化,使得大规模的、统一的临床试验变得困难,也容易被质疑其“科学性”。
缺乏明确的作用机制: 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某个中药或方剂在临床上有效,但其具体的化学成分、分子机制、药理作用,却难以像西药那样清晰地阐释清楚。比如,中医说“活血化瘀”,但具体是哪个成分起了作用?作用在哪里?是如何作用的?这些在很多情况下,仍然是研究的空白。

中医的“科学性”:标准、证据与质疑

当说到“科学性”,我们通常会想到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可重复性、客观测量、统计学分析、双盲随机对照试验(RCT)等等。在这方面,中医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历史遗留的“古老”模式: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经络学说,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几千年前的哲学和经验总结之上。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解释这些概念,就像是把古老的地图和现代的GPS系统放在一起比对,很多时候难以完全契合,甚至产生冲突。
RCT的难题: 现代医学的金标准是RCT。但正如前面所说,中医的“辨证论治”很难进行严格的RCT。如何将“辨证”转化为可以被随机分组的变量?如何确保安慰剂效应不影响结果?如何设计出既能体现中医特色又能满足科学要求的试验?这些都是摆在中医科研人员面前的难题。
“经验”与“证据”的鸿沟: 中医的许多理论和疗法,是通过世代相传的经验积累起来的。经验是宝贵的,但它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证据支撑。当科学要求“证据”时,中医的“经验”就显得有些苍白。
“概念”的模糊性: 像“湿”、“热”、“虚”、“火”等中医术语,在现代科学看来,往往不够具体,难以精确测量和定义。这导致了沟通上的障碍,也让一些人对中医的“科学性”产生怀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医就全然“不科学”,或者说“反科学”。

现代科学的探索与验证: 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包括一些国际上的研究者,正在尝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验证中医。他们通过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解析其药理作用、进行前瞻性研究等,试图为中医理论和疗法提供科学的解释和证据。
“科学”的边界在拓展: 科学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随着我们对生命科学、人体运行规律的深入了解,一些过去看似“神秘”的现象,也逐渐被科学所解释。也许,中医的许多原理,只是我们目前科学认知水平尚未触及的领域。
“实效”的科学价值: 即使我们无法完全解释其作用机制,但如果一种疗法能够持续地、稳定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那么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实践的科学价值”。就像我们今天依然使用很多非处方药,其具体作用机制也未必被百分之百阐释清楚,但它们被证明是有效的。
中西医结合的潜力: 许多人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中西医结合。西医的长处在于精确诊断、快速干预,中医的长处在于整体调理、副作用小。将两者结合,可以优势互补,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如何看待?

我认为,对中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看法,需要一种审慎的、开放的、发展的态度。

1. 承认疗效,但不盲从: 对于那些被临床实践证明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我们应该给予肯定。但同时,也要警惕那些夸大疗效、虚假宣传的中医行为。
2. 尊重科学,但非僵化: 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检验疗效的重要工具,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用更科学严谨的方式去研究中医。但同时,也要避免用过窄的、单一的科学框架去否定中医的价值。科学的边界是会拓展的,我们对“科学”的定义也应该与时俱进。
3. 拥抱进步,但也保留传统: 鼓励中医的现代化和标准化,让中医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好地与现代医学接轨,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完全抛弃那些经过历史检验、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智慧。
4. 关注证据,但也要看到趋势: 科学证据是重要的,但对于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或者一些尚未完全被证明但存在积极信号的疗法,我们也可以保持关注和探索。
5. 个体化看待,理性选择: 最终,患者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了解中医的特点和局限,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总而言之,中医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既有历经千年沉淀的智慧,也有需要与时俱进的挑战。我们既不能因为缺乏现代科学的解释就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一些患者的成功案例就神化它。在科学的探索和实践的检验中,找到中医最适合的位置,或许才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长文预警!蹲厕所不建议看,腿麻。手机掉到茅厕,机臭。请搬好板凳来看。

作者告诉我中医不能盲目批判,我就打算一定要严谨、符合逻辑、拿数据去批判。

一、先说中医中药的有效性。

在中国,中医药可以在不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情况下大行其道,但是中医药想要走出国门就没那么容易。在欧美,一种药想要上市,必须提交包括理化、生物或微生物、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结果在内的资料。但是在2004年,欧美相继对植物药放宽准入门槛,不过美国仍要求必须做“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欧盟则连临床试验都不要求必须做,但要求提供可以与临床试验结果等效的历史应用资料。即便放宽门槛至此,也没有任何一种中医药能成功闯关,中药在欧美只能被当作普通食品出售,不得标榜任何疗效。

何为“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长久以来人们都会习惯性认为连续相伴发生的两件事存在因果关系,并且前一个为因后一个为果:乌云密布,倾盘大雨,所以乌云就是雨的原因。倾盆大雨,道路泥泞,所以下雨时泥泞的原因——这种习惯推理在大部分时间是起作用的。而人们也用它来确定药物的疗效,让患者吃下某种药物或者进行某种治疗,然后观察患者是否痊愈,如果痊愈,则认定该治疗是有效的——这是传统临床的医学阶段。

  然而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休谟认为,我们从来没有亲身体验或者亲眼证实过因果连接关系本身,我们看到的永远是两个相继发生的现象,所以一切因果关系都是值得怀疑的。举个例子,公鸡叫了,太阳升起。这两个事件同样是相继发生,但是公鸡叫并不是太阳升起的原因。休谟提出,一切因果关系都应该重新审视。

  1789年,在法国的巴黎学派,以Pierre Louis为代表的医生掀起一次医学革命。他们主张治疗不能依据传统古典理论和盲从权威,而是要观察事实做出推理和决策。Louis第一次引入“对照组”的概念,发现当时广为流行的放血疗法和吐酒石其实并无疗效,发出了循证医学的先声。

单盲

  人们发现,有些疾病无需治疗也能自动痊愈,例如口腔溃疡,感冒等,有些疾病即使病人在吃安慰剂后,在心里暗示下能很好痊愈。而在以上两类情况下医生所进行的药物和治疗都是多此一举的,这些所使用的药物和疗法都是无效的“假治”。疾病自愈和安慰剂效应的发现,使得人们对药物和疗法的有效性的确定更为谨慎了。

  首先我们得把一定数量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

  为什么要大样本呢?因为统计学的“大数原则”告诉我们,样本越大,统计结果越能稀释掉那些特例(例如某些人免疫系统特别强或特别弱),也就越能逼近真实情况。为什么要随机呢?因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病人由于病情轻重而导致的痊愈效果阶段性差异。

  第一组是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用来观察病人疾病在没有治疗情况下的自愈效果。

  第二组是安慰剂组,给病人吃没有治疗成分的“假药”,用来观察病人的心理作用对疾病的影响。

  第三组是治疗组,给病人吃真药,观察这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治疗效果。

  当然,病人们并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然后根据结果统计,只有第三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前两组,才能证明该药物或疗法的有效性是真实的。

双盲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一个事实:假如参加治疗的医生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出于自己的主观目的,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病人产生暗示,例如说,我知道你是安慰剂组,而我希望该疗法能被盲测认定,我就会暗示你你现在吃的是假药。又或者,我身处治疗组,我会更加认真细心,从而使三组病人并不是处于公平的位置。这些来自医生的主观偏见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所以人们改进了盲测的方法,把医生的眼睛也“蒙起来”——所有数据加密,连医生都不知道自己身处哪一组,而统计工作由第三方来进行。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屏蔽来自医生的偏见影响,让实验更加客观公正了。

  这种大样本随机双盲测试是现在医学界公认的确定药物疗效的机制,也是一把严格的利剑,无情地砍掉了那些虚假的疗法,不管这种疗法背后有多雄厚的文化支撑(顺势疗法),也不管这种疗法被实施了多少年(放血疗法),总之无效就是无效。

美国FDA是全球范围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都公认的的检验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权威的机构,是金标准,其使用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对医药产品有一整套完整的认证程序以便确保新药的安全与有效。

该程序如下:

  1. 研究性新药审请 (IND):

  当制药公司向FDA递交IND,FDA对新药的监测开始了。此时新药的人体实验尚未开始,FDA主要审核体外安全数据与动物实验数据,以决定此药是否足够安全进入人体实验阶段。

  2.人体实验:

  人体实验共分4个阶段.。一期主要测试的安全性,主要副作用,代谢机理,等,样本数一般小于今00。

  二期主要测试的有效性,以决定是否能有效的作用于人体。 同时,的安全性与毒副作用也是密切观察的对象。二期实验的样本数一般小于300。

  如果二期实验令人鼓舞,则更大的样本将备测试,实验进入三期。三期将包括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种群,与不同的用药量,以全面的研究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三期实验的样本数在几百到几千不等。

  四期主要在新药批准后进行,主要测试的长期安全性,新的种群,等。

  3.新药申请 (NDA):

  当制药公司完成了人体实验,验证了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后,正式向FDA提交NDA申请。FDA审核全部的动物与人体实验数据,以及的代解机制数据,生产的GMP数据,如果数据不全或不合理,FDA会拒绝申理,否则FDA会在10个月左右申核完毕,给予同意或拒绝意见。

这个试验和程序是检验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最严谨、科学、最符合逻辑的试验方法。除了欧美自己做这个试验,这些年,我们也把中药送过去做了实验,花了不少钱,但未有一例中药获得通过。最有希望的复方丹参滴丸现在也只是过了三期。如果说把所有中药都试验一遍,能有几个能通过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最好的方法就要使用。不要再拿中华传统文化认同、中医博大精深、中国人吃了几千年中药和不够严谨的数据来做证明中药的疗效。地心说有1100多年历史,日心说有400多年历史,最后都被证明是错的,实践并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是标准之一。实践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而出错。在国民生命健康面前,什么文化认同、民族自豪都不值一提。

二、再说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这些基础科学之上的,自然属于科学范畴。

中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藏相五系统、五运六气学说、体质学说、穴位经络学说之上。很明显,不是科学。

中医中药不是科学,已经是中西医的共识。但很多民众是不知道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医不是科学。这样中医中药就有意无意的伪装成科学,大行其道,堕入伪科学。

现在去医院看病,大部分医生多多少少会给你开点中成药,中成药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一部分中成药里面既有中药还有现代药,而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理论完全无法融合、匹配,作用机制各自不同,我不禁要问,你给病人开中成药到底是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还是用中医理论作指导?医生不知道你是阴虚还是阳虚、该补气还是该补血,那里面的中药部分是怎么治疗你的病的?

三、关于中药的副作用和安全性

当你看看中药中成药的说明书,你会发现,上面副作用一栏都写着:尚不明确。

为什么尚不明确?因为中医自己都不知道中药有啥副作用,如何写?用现代科学手段检验出副作用了,也不写,到底是何居心?医学药品如此严谨、关乎国民生命健康的东西,为何如此草率?

于是就传出了中药副作用小,西药副作用大,中医治本、西医治标,中医中药标本兼治的屁话,并且大部分人认为这是“真理”。堪称举国骗局。

再举2个严重中药安全事件案例:

关木通事件(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非典时期)

也称龙胆泻肝丸事件,也称马兜铃酸肾病事件,在世纪交替的前后几年,曾因其广泛的药物不良反应而震惊国人。多少人为之重病缠身,多少人为之倾家荡产,甚至,在绝望中等待毙命。

马兜铃酸肾病群体性事件首次被公开披露是在1993年的比利时。当地一些妇女因服含广防己的减肥丸后导致严重肾病。后经政府调查,发现大约 1万名服该药的妇女中至少有 110人罹患了晚期肾衰竭,其中66人进行了肾移植,部分病人还发现了尿道癌症;1999年英国又报道了2名妇女因服含关木通的草药茶治疗湿疹导致晚期肾衰竭的事件。这两起事件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FDA、英国MCA和比利时政府等采取了严厉措施,对中草药和中成药进行强烈抵制。欧美媒体曾将这种情况定义为“中草药肾病”;因广防己、关木通等中药含有共同的致病成分马兜铃酸,后来国际上将此类情况改称为“马兜铃酸肾病”。

国内的马兜铃酸肾病与中药关木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木通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利湿功用,曾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的主要药味。但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对肾脏有较强的毒性,可以损害肾小管功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因为三者紧密的关联,所以尽管事件名称叫法不一,所指几乎相同。

龙胆泻肝丸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方,原配方的药中有“木通”,主要指木通科的白木通或毛茛科的川木通,这两类木通均不含马兜铃酸。但在20世纪30年代,东北盛产的关木通首次进入关内,并逐渐占领了市场。到了80年代已被全国广泛应用,于是白木通退出市场,难以寻觅。1990年的《中国药典》,卫生部干脆把龙胆泻肝丸组方中的其他类木通全部枪毙,关木通成了木通族惟一合法的身份。悲剧进一步深化!

由于龙胆泻肝丸的广泛使用,马兜铃酸肾病在中国悄悄地、快速地蔓延。国人并非没注意到关木通的肾毒害作用,只是诸多研究、报道、文献和报告都没有引起当局的重视。可以肯定,2003年前,国内马兜铃酸肾病的患者已经大面积存在,但因为个案的分散性,人们没有把事件系统的联系在一起思考。2003年2月,新华社记者朱玉《龙胆泻肝丸是清火良药还是“致病”根源?》等系列报道,顿时震惊了国家药监局和众多的龙胆丸受害者!许多人发现,自己缠绵不愈的肾病(肾损害甚至肾衰竭、尿毒症),竟然是因为平时上火、耳鸣或者便秘所服的龙胆泻肝丸所致。部分患者与疾病抗争、在身体和家产俱败的境况下,走上艰难的诉讼之路。据报道,仅北京市2003年受理的马兜铃酸肾病索赔案不下7起。2004年2月,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致病的吴淑敏等28人,集体起诉拥有335年历史的老字号——北京同仁堂。但大部分的索赔诉求,最后均以碰壁或者败诉告终。
2003年4月1日,国家药监局印发《关于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的通知》,决定取消关木通的药用标准,龙胆泻肝丸等关木通制剂必须凭医师处方购买;责令该类制剂的生产限期用木通科木通替换关木通。后来的2005年版《中国药典》已不再收载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三个品种(均含马兜铃酸)。
危害后果:
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准确的数字已难以统计。新华社原来报道:全国有200多家药厂都曾生产龙胆泻肝丸,致病人数10万人(最后肾衰死亡)。民间估计估计几十万甚至上千万人受害。

小柴胡汤事件

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制药企业大力推广“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治疗效果”的报告,使小柴胡汤成了畅销药和中药现代化的模本。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据报道,1994年1月~1999年12月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自此之后,小柴胡汤走下神坛,关于中药安全性的讨论也甚嚣尘上。

具有肝毒性的中草药 

1)植物药:黄药子、菊三七、苍耳子、何首乌、雷公藤、川楝子、金不换、千里光、望江南子、昆明山海棠、乌头、大黄、五倍子、地榆、虎杖、柴胡、款冬花、番泻叶、苦参、山豆根、巴豆、鸦胆子、麻黄、细辛、石菖蒲、野百合、薄荷、天花粉、防己、贯众、石榴皮、土茯苓、土荆芥、火麻仁、艾叶、栀子、白屈菜、白果、半夏、石蒜、四季青、山慈菇、合欢皮、夹竹桃、肉豆蔻、苍术、泽泻、相思子、蚤休、槲寄生、桑寄生、芫花、大白顶草、常山、蒲黄、青黛、叶下珠、鸡骨草、甘草、肺叶草、缬草、延胡索、黄芩、决明子、补骨脂等。

2)动物药:熊胆粉、鱼胆、蛇胆、蛇毒、斑蝥、蟾酥等。

3)矿物药:雄黄、朱砂、自然铜、胆矾、砒霜、铅丹、密陀僧等。

具有肾毒性的中草药 

1)植物药: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厚朴、苦丁茶、马桑果、益母草、鬼臼、冬虫夏草、棉酚、苍耳子、艾叶、苦楝皮、天花粉、牵牛子、金樱根、土贝母、土荆芥、巴豆、芦荟、使君子、铁脚威灵仙、大枫子、野芋头、喜树、篦麻子、黎辣根、蔓乌头、柴胡、山豆根、黑豆、皂荚、蜡梅根、泽泻、侧柏叶、望江南子、及已、常山、鸦胆子、马桑根、细辛、芫花、甘遂、大戟、罂粟壳、三七、土三七、木通、广防己、汉防己、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山慈菇、丢了棒、川乌、草乌、天麻、胖大海、马钱子、决明子、野百合、藜芦、瓜蒂、土牛膝、洋金花、夹竹桃、桃仁、石榴皮、商陆、八角莲、槟榔、博落回、白果、朱砂莲、棉籽油、千年健、番泻叶、相思子、肉桂、臭梧桐、独活、白头翁、毒蕈、虎杖、松节、侧柏叶、荜澄茄、补骨脂、大黄、栀子等。

2)动物药:鱼胆、全蝎、蜈蚣、斑蝥、红娘子、蟾蜍、麝香、海马、野生蜂蜜、水蛭等。

3)矿物药:朱砂、雄黄、砒石、水银、密陀僧、硼砂、铅丹、轻粉、升汞、胆矾、代赭石等。

具有肝肾毒性的中药列举摘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 焦云涛,高菁,任彬等.中草药肝毒性、肾毒性及对策[J].世界中医药,2014,9(1):124-127

如果你经常服用中药,建议去查查肝肾是否有损。


我只要求:

第一,不要欺骗消费者说中药没有毒副作用,

第二,中药要像西药那样清楚、具体地标明已知的毒副作用;

第三、没有做过毒理试验、毒副作用不明或毒副作用过大的中药不能上市。

第四、用大样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检验中药是否具有可靠的疗效,没有疗效的不能上市。

无语凝噎。何时能有强科学素养、强逻辑思维的仁人志士当政国级医疗部门,终结祸国殃民的中医愚政?20年内若有一二,国人之幸,医学之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医,那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熟悉又陌生的存在。尤其是在谈到它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时,更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时候会成为激烈争论的焦点。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说。中医的“有效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疗效首先,我们要承认,中医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漫长历史的实践和无.............
  • 回答
    张伯礼院士关于中药治疗奥密克戎有效并能发挥更大作用的说法,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全面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中医理论与对病毒性疾病的认识:首先,要明白中医看待“疾病”的角度与西医有显著不同。中医不拘泥于病原体本身的“名姓”,而是关注疾病在人体内产生的“症状”和.............
  • 回答
    对于张伯礼院士关于中医对奥密克戎有效且治疗效果更突出的表态,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背后涉及到中医理论、临床实践、科研证据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一、 表态的背景与出发点首先需要理解张伯礼院士作为一名资深中医药专家和疫情防控的参与者,其表态通常是基于: 丰富的.............
  • 回答
    世卫组织(WHO)关于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作用的表述,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不是简单地一句“有效”或“无效”来概括。首先,我们要明确世卫组织发表相关言论的背景和依据。世卫组织是一个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国际卫生组织。任何关于疾病治疗的建议,通常都.............
  • 回答
    南京成人确诊病例中药治疗: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近期南京部分成人新冠确诊病例采用了中药治疗,这一现象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究竟如何看待这一情况?中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道路上,又能否扮演关键角色?本文将试图深入剖析,并给出相对详尽的解读。 南京成人确诊病例中药治疗:并非孤例,但需理性看待首先,需要明确的是,.............
  • 回答
    武汉大花山方舱医院作为首个以中医治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其首开舱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 疫情初期,医疗资源紧张,方舱医院作为一种快速、大规模收治轻症患者的临时医疗设施应运而生.............
  • 回答
    张文宏医生关于“自己水平不够评价不了中医的治疗效果”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既有他作为一名现代医学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也触及了当前中西医结合、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以及公众对医学认知的差异。一、 张文宏的严谨科学态度与现代医学评价体系首先,要理解张文宏的表态,必须先理解现代医学的评价体系。现代医学.............
  • 回答
    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向社会公开征集民间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秘方、验方,这一举措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解读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积极应对疫情,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的体现: 资源整合与发掘: 尽管有国家层面的新冠治疗方案,但民间也可能隐藏着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对某些个.............
  • 回答
    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地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从一个边缘化的辅助手段,跃升为当前肿瘤治疗最重要、最具颠覆性的基石之一。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癌症的认知,更给许多曾被判为“无药可救”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要详细聊聊它现在的地位,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的转变:过.............
  • 回答
    在《魔兽世界》这款庞大的虚拟世界中,玩家们为了攻克一个个艰难的副本和挑战,投入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而在这其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尤其在NGA(Numerator Gaming Alliance)这样的资深玩家聚集地里,便是关于团队协作中的“放生”现象。特别是当队伍中有人中了“不该中的技能”时,作为.............
  • 回答
    关于“美国多人服用兽药治疗新冠后中毒”的事件,以及美国目前的疫情情况,我们来详细聊聊。关于服用兽药治疗新冠的中毒事件:这件事情确实令人忧虑,而且并非孤例。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相信未经证实或不适合人类使用的治疗方法,其中就包括服用兽药,特别是伊维菌素(Ivermectin)。为.............
  • 回答
    疟疾:抗癌新希望?深入解读“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近期,一则关于“中国科学家用疟疾治愈病危晚期癌症”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烈的讨论。这不禁让人既振奋又带着一丝审慎——毕竟,癌症治疗一直是医学界攻克的难关,而将一种本用于治疗疟疾的手段用于治疗癌症,听起来既充满颠.............
  • 回答
    演员徐小婷因癌症去世,享年33岁,这无疑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消息。她的离世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癌症的关注,以及对治疗方法的讨论,其中也包括中医治疗。关于徐小婷的去世和癌症本身: 疾病的残酷性: 癌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即使年轻、身体素质好的人也可能罹患。徐小婷年轻且热爱生活,她的离世提醒我们,癌症不分年.............
  • 回答
    张亭栋教授和他的砒霜抗白血病研究,确实是科学界乃至社会上都极具讨论价值的一个案例。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科学家和一项具体疗法的成功,更深刻地触及了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识、科研范式、以及中医在当代发展中的定位等一系列复杂议题。张亭栋的砒霜疗法:一次“土法炼钢”的惊艳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个事儿是怎么回事。.............
  • 回答
    吉林本轮疫情中,感染者全部采用中医药治疗的策略,无疑是一次备受关注的尝试。要评价这一做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其背景、具体执行情况、可能带来的优势和挑战,以及长远来看的意义。首先,理解这一策略的背景至关重要。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中国一直在探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治疗路径,其中中医药的参与是贯穿始.............
  • 回答
    世卫专家公开表示“如果我感染,希望在中国治疗”,这句话无疑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思考。要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并尝试剥离掉那些可能显得过于“官方”或“空洞”的表述,还原出更真实的一些想法。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句话看作是某个专家的个人好恶或.............
  • 回答
    武汉金银潭医院作为抗击新冠疫情的早期阵地之一,其首批参与中医药治疗并成功出院的患者,无疑是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标志性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一、 事件的背景与意义: 早期抗疫的关键时刻: 新冠疫情爆发初期,医疗资源紧张,对病毒的认知尚不深入,治疗方.............
  • 回答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一个年轻的生命,本来前途一片光明,却因为吸食笑气而搞垮了身体,最后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治疗,这简直是让人心疼又扼腕。首先,这件事情最直接的触动,就是年轻人的健康问题。笑气,也就是一氧化二氮,本是医院里用来麻醉和镇痛的,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竟然成了年轻人追求“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公众对于科学信息传播和医疗信任的多个层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1. 磷酸氯喹的“治愈”与科学证据的严谨性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治愈”这个词在科学和医学语境下的含义。 早期希望与后续的审慎评估: 磷酸氯喹(以及羟氯喹)在新冠疫情初期确实引起.............
  • 回答
    这则新闻和相关的“大师”言论,实在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事件本身:年轻生命的逝去与潜在的悲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惋惜。一个年仅 27 岁的年轻人,本该是人生最富有活力的年纪,却因为节食在康养中心离世,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康养中心,本应是提供健康管理和养生服务的场所,为何会发生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