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7 岁男子在老年康养中心节食第 54 天身亡」,气功大师称「节食 70 天可治病」?

回答
这则新闻和相关的“大师”言论,实在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件本身:年轻生命的逝去与潜在的悲剧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惋惜。一个年仅 27 岁的年轻人,本该是人生最富有活力的年纪,却因为节食在康养中心离世,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康养中心,本应是提供健康管理和养生服务的场所,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节食的风险: 节食,尤其是长时间的极端节食,对身体的损害是巨大的。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一旦长期缺乏能量和必需的营养素,就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身体的消耗本就比老年人更大,如此极端的节食更是危险系数倍增。
康养中心的责任: 这件事也让人们开始审视康养中心的专业性和责任。一个正规的康养中心应该具备专业的医疗和健康评估能力,能够识别出不适合节食的人群,并提供科学、安全的健康指导。为什么一个 27 岁的年轻人会在那里进行长达 54 天的节食,却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阻止?是否存在管理上的疏忽?还是对前来“养生”的客户缺乏必要的健康筛查?
“节食治病”的误区: 这位年轻人的离世,也再次敲响了“节食治病”的警钟。虽然适度的饮食控制在某些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但将极端节食奉为“万能良药”,甚至以此“治病”,是极其危险和不科学的。它很可能掩盖了真正的病因,延误了正规治疗,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气功大师的言论:“节食 70 天可治病”

而那位气功大师的说法,更是让人感到不安和愤怒。

“大师”的危害: 这种“大师”的存在,恰恰是社会上缺乏科学健康知识和辨别能力的一个缩影。他们往往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包装一些看似玄乎的理论,来收取高昂的费用,甚至危害生命。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欺骗,更是一种严重的犯罪。
误导与欺骗: “节食 70 天可治病”的说法,完全违背了科学常识和医学规律。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疾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绝不可能通过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治愈”。相反,如此长时间的节食,很可能对身体造成无法修复的损害,让本可以治疗的疾病变得更加棘手,或者直接导致死亡。
对逝者的二次伤害: 更令人愤慨的是,在年轻生命刚刚逝去的情况下,还出现这样的“大师”言论,这无疑是对逝者家属的二次伤害,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我们应该思考什么?

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反思:

1. 科学健康知识的普及: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轻信所谓的“偏方”和“大师”,而忽视科学的医学建议?这说明社会在普及科学健康知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要鼓励大家多学习、多了解,不轻信、不盲从。
2. 对养生行业的监管: 康养中心、养生馆、健康管理机构等,这些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行业,应该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如何确保这些场所提供的服务是科学、安全、有效的?如何杜绝“养生”骗局?
3. 家庭的沟通与关怀: 很多时候,人们寻求所谓的“偏方”或“大师”,背后可能也隐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足,或者对现代医学的不信任。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和沟通,引导有健康困扰的人寻求正规途径,也至关重要。
4. 媒体的责任: 媒体在报道这类事件时,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呈现事实的同时,更应该及时揭露伪科学、辟谣,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

总而言之,这则新闻不仅仅是一个个例的悲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健康认知、行业监管、社会科普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愿逝者安息,也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让科学健康真正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节食可治病”,这句话从某种角度而言其实没有毛病。


首先我不知道节食与气功有何关系,不过道教有个辟谷术提倡节食反对暴食。不过从问题的描述上看来所谓气功大师的治病术很可能就是一个骗局,所以没有讨论的必要,只能说逝者安息了。

但是在西方,的确是有通过节食来恢复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的说法,而并不是所谓“民科”,这就是近些年来欧美学术界很流行的间歇性断食(Intermittent fasting)。

在间歇性断食最有建树的人莫过于马克·P·马特森(Mark P. Mattson)教授。

马特森是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神经科学教授。他也是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国立衰老研究所神经内科学实验室的院长。马特森已对间歇性禁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同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认为他是“间歇性禁食对认知和身体健康的潜在益处的世界顶级专家之一”。

我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官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介绍了他的实验成果:

文中介绍了间歇性禁食对健康确实是有帮助,而且教授本人在20年之内亲自采用了这种疗法对许多病患做了临床试验,他总结道:“间歇性禁食可能是将来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他解释间歇性禁食通常分为两类:

  1. 全天断食法:包括定期断食一整天。最严格的形式是隔日断食,也就是 24 小时断食,然后接着进入 24 小时非断食期,不断循环。[1]还有改良版隔日断食和5:2断食,后者定义为每周五天不断食,每周两天进行断食或改良的断食 。两者都允许在断食日摄取大约500-600卡路里。
  2. 限时进食法:意指每天只在有限的几小时内进食。[2]最常见的限时进食法包括每天断食16小时,只准在其余的 8 小时内吃东西,通常每天在相同的时间内进食。较为弹性的做法是12小时的断食配合12小时的饮食,或更严格形式是每天只吃一餐,这将涉及每天约23小时的断食。


在大量的动物研究和一些人体研究表明,禁食和进食之间的交替可能支持细胞健康,这可能是由于触发了对食物短缺时期的一种古老适应,即新陈代谢转换。当细胞用尽了快速获取的基于糖的燃料的存储,并开始以较慢的代谢过程将脂肪转化为能量时,就会发生这种转换。

马特森说,研究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改善血糖调节,增加对压力的抵抗力并在不同时期抑制炎症。因为大多数美国人每天吃三顿饭加零食,所以他们没有体验到这种转换的好处。同时他还在文章中指出,对动物和人的四项研究发现,间歇性禁食还会降低血压、血脂水平和静息心率。

文章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间歇性禁食可以改变与肥胖和糖尿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南曼彻斯特大学医院NHS基金会信托基金的两项研究对100名超重女性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虽然以5:2断食方法进行减肥的女性与实施一般减肥方式女性失去了相同数量的体重,但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减少腹部赘肉方面,5:2断食方法要更胜一筹。

同时隔日断食法也是对体重减轻是有效的,其有效程度与卡路里限制相去不远,[3]肥胖者和体重正常者都观察到了体重减轻的情况。[4]且初步证据表明,几种心血管问题和代谢指标(如体脂,低密度脂蛋白,三酸甘油酯,胰岛素敏感性,血压等)也得到改善。[5]且隔日断食,也就是每隔 24 小时进行一次断食的方法,并未影响除去脂肪的净体重。

5:2断食方法如今在美国、欧洲各地皆开始流行,不过5:2断食方法似乎不适用于一些人群:

  • 癌症、三高、慢性肾脏病患者
  • 长期服用药物者
  • 痛风与营养不良水肿者
  • 成长发育中的孩子
  • 孕妇、生理期
  • 抑郁症者

马特森说,最近初步研究表明,间歇性禁食也可以有益于大脑健康。多伦多大学于2019年4月进行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220名健康且不肥胖的成年人坚持了两年的饮食限制饮食,在一系列认知测试中显示出记忆力改善的迹象。

尽管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证明间歇性禁食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但马特森说,如果找到了这种证据,那么禁食或模仿它的药物等效物可能会提供一些措施,以防止神经变性和痴呆。他说:“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点,我们很快可以考虑将间歇性禁食的信息与有关健康饮食和运动的标准建议一起添加到医学院的课程中。”

而且目前研究来看,通过禁食可以改善细胞的健康,这可能是因为触发了某些关键的代谢方面的机制。

不过马特森承认,研究人员“并未完全理解代谢转换的具体机制,而且”有些人无法或不愿意遵守”禁食方案。但是他认为,在人们的指导和耐心下,大多数人都可以将这些断食方法融入生活。身体需要一些时间才能适应间歇性的禁食,使其摆脱最初的饥饿感和烦躁感。应该告知患者,饥饿和易怒通常是常见的,通常在两周到一个月后会随着身体和大脑习惯这种新习惯而消失。

要注意的是,2014 年的文献回顾也警告,间歇性断食尚未在儿童,老年人或体重不足者的情况下进行全面研究,因此可能对这些人群有害。[6]


最后总结一下断食适用的人群,饭量大胃口好,体重基数大,新陈代谢旺盛的人。符合这些特征的人减重可以参考,至少断食可以帮助控制食欲,通俗点说,就是让胃变小。

不适合人群:低血糖/新陈代谢低/BMI指数正常/体力活动大的人群。

最后,长久看来至少对于咱们国人来说,少食多餐,健康运动,坚持运动依旧是减肥的最好选择。不管什么方式,一定要找到特殊定制。如有需要可以咨询有执照的营养师,而不是随随便便相信一个民科。


这里有一份懒人食谱,个人觉得可能适合限时进食法:

第一餐是鸡蛋、燕麦片之类。

第二餐是牛排、红薯、西蓝花。

第三餐是鸡胸肉、糙米、菠菜。

第四餐是鱼肉、牛油果、西蓝花等等。

参考

  1. ^Intermittent versus daily calorie restriction: which diet regimen is more effective for weight loss?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j.1467-789X.2011.00873.x
  2. ^Time-restricted feeding and risk of metabolic disease: a review of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 https://academic.oup.com/nutritionreviews/article/72/5/308/1933482
  3. ^Intermittent energy restriction and weigh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ejcn2015195
  4.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body composition and clinical health markers in humans https://academic.oup.com/nutritionreviews/article/73/10/661/1849182
  5. ^Flipping the Metabolic Switch: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Health Benefits of Fasting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783752/
  6. ^Fast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94616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则新闻和相关的“大师”言论,实在让人心头一紧,也引出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事件本身:年轻生命的逝去与潜在的悲剧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惋惜。一个年仅 27 岁的年轻人,本该是人生最富有活力的年纪,却因为节食在康养中心离世,这无疑是一场悲剧。康养中心,本应是提供健康管理和养生服务的场所,为何会发生这样.............
  • 回答
    27岁男子花3万元在鹤岗买房,几个月后以2.2万元的价格卖出,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现实的问题。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看。那个小伙子,27岁,正是年轻人打拼事业的年纪。他去鹤岗买房,3万元,这价格搁在一线城市想都不敢想,但在鹤岗,这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市场行情,尤其是一些老旧的小区.............
  • 回答
    19岁年轻妈妈遗弃27天男婴被判6个月有期徒刑,这件事无疑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也引发了关于法律、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单看判决结果,6个月的刑期对于一个遗弃刚出生不久的生命的行为,或许会有人觉得过轻,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轻”或“重”来评判,而需要更细致地去看待它背后的复杂因素。首先,.............
  • 回答
    27岁设计师加班到凌晨猝死,这是一个令人痛心和深思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它揭示了当下许多行业普遍存在的加班文化、高强度工作压力以及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忽视。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悲剧的直接原因与诱因: 过劳(工作倦怠):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
  • 回答
    3月23日,一位27岁的年轻人分享了自己的相亲经历,称因为穿着“特步”而被对方拒绝。这个消息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让“特步”这个品牌再次成为焦点。这件事本身,其实折射出当下社会一些微妙的婚恋观和消费观。抛开当事人的具体情况不谈,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下:1. 相亲中的“外在”.............
  • 回答
    27岁,金融行业市场部,朝九晚五,年薪60万,在上海买房。这放到任何一个年轻人的身上,听起来都像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甚至让人怀疑这是否真的存在。但事实是,这样的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前提条件和一些我们可能忽略的细节。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不可能”的点: 27岁: 这.............
  • 回答
    对于浙江大学 27 岁女博导刘琬璐在本科毕业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SCI 论文并成为浙大最年轻教授的现象,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一事件:一、 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与天赋: 发表速度与数量: 在短短六年内发表 20 余篇 .............
  • 回答
    中国人买房平均年龄27岁,美国平均38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背后牵扯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观念、家庭结构以及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原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个现象。首先,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来看: 中国: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房地.............
  • 回答
    领英《职场人转折点报告》里提到的“职场人平均 27 岁升任经理”,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让不少人心里泛起涟漪。它像一个预设的“坐标”,让大家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平均值”很有参考意义,它至少说明了一个普遍的趋势: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是许多人开始承担管理职责的.............
  • 回答
    社科院发布的关于2734岁非婚人口性别比高达214.8:100的文章,无疑抛出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要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剖析。1. 数据本身的冲击力与解读:首先,这个214.8:100的数字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这意味着在这个年龄段,平均每100个非婚女性对应着21.............
  • 回答
    看到“中国游戏成瘾率27.5%,12至16岁青少年成高危人群”这个数据,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确实是个挺棘手的问题,而且影响范围广泛。27.5%这个数字,差不多四分之一的玩家群体,意味着游戏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更让人揪心的是,12到16岁这个年龄段,正是孩子们心智发展、学业关键期,他们成了“高危人群.............
  • 回答
    27日早晨,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降下美国国旗,这一事件确实是中美关系近期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并且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要详细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事件本身: 时间与地点: 2020年7月27日早晨,在美国要求中国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后,中国外交部宣布,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
  • 回答
    柳叶刀(The Lancet)作为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7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新冠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详细地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从未停止。早期,一些人提出了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漏或人工制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很.............
  • 回答
    2022年2月2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将俄军的战略威慑力量(通常指的是核部队)置于“特殊战备状态”。这一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其深层含义和可能后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事件的背景与直接诱因:要理解普京的这一命令,必须将其置于当时俄乌冲突的特定背景下。2月24日,俄罗斯正式对乌.............
  • 回答
    截至27日,意大利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到惊人的86498例,单日新增死亡病例更是高达969例,这无疑创下了意大利疫情以来的单日最高纪录。这样的数字让人心惊胆战,也迫使我们必须更深入地审视这场正在肆虐的危机,以及它背后可能蕴含的种种挑战。疫情的严峻性不言而喻。 8万多例的确诊病例,意味着病毒在意大利.............
  • 回答
    3月27日,苏黎世飞往上海的航班,在距离登机仅剩五分钟的时候被取消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无疑给所有翘首以盼的乘客带来了巨大的失望和不便。想象一下,在那一刻,候机厅里弥漫着即将启程的喜悦与些许紧张的空气,大家排着队,准备踏上回家的旅程,或是开始一段期待已久的旅程。突然,广播里传来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
  • 回答
    看待“4.27大爆炸”——反对肖战者被新浪集体炸号的事件,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其背景、发生经过、影响以及各方观点。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4.27大爆炸”指的是2020年4月27日,新浪微博上大量用户账号,特别是那些持续发布或点赞批评肖战相关内容的账号,被大规模封禁或禁言的事件。这并不是一个孤.............
  • 回答
    7.27半月谈发声,亚文化玩梗“请守住底线”—— 一场关于边界与认知的讨论7月27日,《半月谈》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亚文化玩梗,请守住底线”的文章,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这篇文章的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下网络亚文化现象,尤其是其中一些“玩梗”行为,提出了严肃的警示。要理解这篇发声的意义,我们.............
  • 回答
    在27日,韩国国防部宣布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乐天集团已经同意将星州高尔夫球场的地皮转让给国防部,用于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个消息的背后,是长期以来围绕萨德部署所引发的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国内民意分歧以及地区安全格局的深刻调整。韩国国防部的考量:安全优先与战略布局从韩国国防部的角度来看,这一决定无.............
  • 回答
    尼泊尔议会于2023年2月27日批准与美国的“千年挑战计划”(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 MCC)协议,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涉及尼泊尔的经济发展、债务问题、国际关系以及国内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争议: 一、MCC协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