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买房平均年龄27岁,美国平均年龄38岁?

回答
中国人买房平均年龄27岁,美国平均38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背后牵扯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观念、家庭结构以及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原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个现象。

首先,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来看:

中国: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同时,中国居民的储蓄率普遍较高,家庭代际支持在购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很多年轻人买房,实际上是得到了父母甚至祖父母的积蓄支持。这种“啃老”现象,虽然有时被诟病,但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父母为子女提供住房也视为一种责任和荣耀。此外,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早期发展,以及一些地区的房价涨幅,也鼓励了投资性购房和早早入市。年轻人往往看到,越早买房,越能搭上房价上涨的“车”,避免未来支付更高的成本。因此,27岁这个平均年龄,很大程度上是家庭财富积累和早期市场机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美国: 美国经济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虽然也有房价上涨,但其增速可能不如中国一些时期那样迅猛。更重要的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发达,个人信用体系完善,购房贷款更为普及和主流。年轻人往往依靠自己的收入积累和房屋贷款来实现购房。38岁这个平均年龄,反映了美国年轻人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积累足够的首付,或者等到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收入稳定且足够支撑按揭贷款。此外,美国的租赁市场也相对发达和成熟,租房被视为一种可行的、不一定具有压迫感的居住选择,这使得年轻人不必急于购房。

其次,社会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中国: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有房才有家”的思想根深蒂固。房产不仅仅是居住属性,更是财富的象征、社会地位的体现,甚至是婚姻中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结婚前有房被视为“标配”,这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购房压力。父母也普遍认为,为子女提供婚房是尽到责任,也希望子女能早日成家立业,稳定下来。这种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共同推高了年轻人购房的平均年龄。
美国: 美国社会更强调个人主义和独立性。购房更多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个人财务决策,而不是家庭的“任务”或婚姻的“前置条件”。年轻人更倾向于将资金用于教育、旅行、创业或投资其他资产,而不是过早地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房产上。租房也被视为一种自由、灵活的生活方式,允许个人在不同城市或阶段尝试不同的生活。父母对子女购房的直接经济支持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在教育和早期生活费上的帮助。

第三,金融政策和贷款环境的差异:

中国: 虽然首付比例可能比美国高,但中国的贷款政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相对宽松,尤其是在首套房认定上。此外,中国央行多次降息,降低了贷款成本,也鼓励了部分年轻人提前购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年轻人的购房往往伴随着高杠杆,很多家庭的财富积累并非全部来自年轻人自身。
美国: 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非常成熟,有各种类型的贷款产品,但购房者需要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和稳定的收入证明。虽然贷款门槛相对较低,但年轻人需要时间来建立信用档案,并证明自己有能力按时还款。另外,美国的房产税、房屋维护成本等长期持有成本也需要被纳入考量,这些都会影响到年轻人是否选择过早购房。

第四,房地产市场本身的特点:

中国: 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20年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尤其是在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早期入市的购房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增值。这种“错过即错过”的心态,促使很多年轻人希望抓住机会,即使背负房贷也在所不惜。
美国: 美国房地产市场更加成熟,增长相对平稳,虽然也有周期性波动,但整体而言,其投资属性可能没有中国某些时期那么突出。

总结一下:

中国人平均27岁买房,更多的是家庭财富的集体支持、社会文化对“有房即家”的强调、以及对早期市场机会的把握驱动的结果。这是一种“集合式”的财富运用和家庭责任的体现。

而美国平均38岁买房,则更多是个人独立性、个人财富积累、以及对长期财务规划的考量的结果。这是一种“个人化”的财务决策和生活选择。

这两种模式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背景差异的直观反映。在中国,年轻人购房年龄提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早日拥有稳定居所),也有挑战(如过早承担高额负债,影响其他发展机会)。在美国,年轻人购房年龄相对较晚,则体现了更强的个人财务自主性,但也可能面临更长的租房期和错过一些市场早期红利。

要理解这个差异,不能只看数字,更要深挖背后的经济逻辑、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实告诉我们,买的早,就买的好。

如果大家跟美国看起,现在就是在接盘,肠子都要悔青了吧。

别特么乱用方法论了。

user avatar

说明中国比美国伟大太多了。

美国除了少数金字塔顶尖的资本家以外,哪一个不是要辛辛苦苦读书工作赚钱。

中国真的太伟大了,只有在中国,才能让那些农村和城市里的社会底层,毫无文化,对国家没有半毛钱贡献,混吃等死的贫民,靠着拆迁或者买房,一下子个人财产翻了几万倍,成为富裕阶层。

这种财富神话,美国可能吗?

除了中国,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社会贫民和边缘人群能够这样不用任何的付出就能身价万倍?

我爱你中国!

user avatar

资本主义有个癌症就是绝户癌。简言之就是压榨工人太厉害,工人无力抚养下一代,造成生育率低下,不能达到维持人口平衡最低2.3总和生育率,从而导致社会主体慢慢衰亡。

美帝战后一直在搞资本主义,起码比中国领先30年,所以38岁才能买房结婚,中国落后了30年,现在27岁买房也是传承一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余利。

所以美国38岁买房不是好现象,中国27岁买房也无法持久,大家谁也别笑话谁。不改革早晚都是完蛋,早十年晚十年没多大区别。

user avatar

27岁的你连续使用了六个钱包,付清了首付,父母告诉你,三十年的贷款归你了。

每个月一万多的贷款让你从进入职场就捉襟见肘,30岁上,孩子出生了,你加班加点,为了奶粉钱奋斗通宵。总算有个周末,你本想睡个呼噜连天,却被老婆叫起来带孩子去医院看他为什么吐奶。

40岁上,你使用四个钱包的代价开始出现,几位老人都进入了多病的年纪,你升了职,但涨的工资在医院的收据面前是那样无力。你十年没出去旅游八年没买过新衣六年没打过游戏,想起二十岁时和女友去过的远方,你有时会在夜里偷偷的一个人感伤。

50岁,孩子上了大学,你的经济缓和了点,想到还有七年就要还清贷款,你一阵欣喜。有一天,你的孩子领过来一个女孩,说是女朋友。你开心的招呼着,做了一桌好菜。饭桌上,孩子告诉你,他们毕业后就要结婚。

57岁,你终于还清了贷款,用光一辈子的辛苦积蓄给孩子买了房,这一年,你的孩子27岁。

67岁,你想要出去旅游,上一次旅行还是在遥远的很多年前。你还想要看看远方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你的前任去年去世了,三十五年前,你们终于相逢一笑泯恩仇,你和老婆还和她一起吃过一顿饭。有一天,孩子来找你,说他突然失业,这个月的贷款还不上了,你退掉机票,帮他还了贷款。

77岁,你看着孙子的成绩单感慨万分,也高兴也不高兴。孙子很可爱,学习很好,但你儿子因为要还贷款,你不得不负担孙子的所有开销。老伴在你75岁时去世了,你非常愧疚的想到,这辈子你从未送过她任何一件贵重首饰。

87岁,你终于经济自由了。你的孩子升了职,孙子也要上大学了。你的朋友们基本已经全都去世,好在是网络时代,你在他们大多数人去世前还算见过面,当然是在视频里。你想去郊外看看年轻时和老伴去过的公园,摸摸和老伴一起爬过的假山,结果不小心摔断了腿。

两个月后,你去世了。死前给了儿子一个存折,你的孙子今年27岁,该买房了……

……………………

其实美国的房奴也不比这边好多少,有一本书,叫《房奴》,说到金融危机中的收房潮,一个个也是悲惨的很。


无论是27岁还是41岁,都是房贷的奴隶。只不过美国人进入房奴状态的平均时间比我们晚一些。所以他们的年轻人能多高兴几年。

仅此而已。

在这个金融的世界,只要你的家庭没有家底,一旦开始和房子打交道,没有谁的晚年是真正幸福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买房平均年龄27岁,美国平均38岁,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背后牵扯到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文化观念、家庭结构以及金融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深入剖析这些原因,才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个现象。首先,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来看: 中国: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为房地.............
  • 回答
    2020年那个关于“中国人最愿意为教育买单”的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人的神经。我个人觉得,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得从几个维度去细品。首先,“愿意为教育买单”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研究价值,也很能反映中国社会的一些深层逻辑。 它背后传递的信息是,中国家长普遍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买文鼎的道歉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买文鼎的个人行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处理方式、以及更宏观的文化和学术交流背景。事件的经过与核心问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买文鼎,一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家庭中,“买得起汽车,不买儿童安全座椅”的现象确实存在,这让许多关注儿童交通安全的人感到担忧和不解。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经济、认知层面的原因,也有对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为什么会“买得起汽车,不买儿童安全座椅”?1. 安全意识的滞后与认知误区: .............
  • 回答
    这事儿啊,听着就让人挺憋屈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满心欢喜地带着自己的宝贝大提琴坐飞机,还特意为大提琴买了张“座位”,想着给它一个舒适安全的旅程。结果呢?到了机场,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人却告诉他,“飞机太小”,直接把他和他的大提琴拒之门外。这落差感,估计比坐过山车还刺激。咱们.............
  • 回答
    高盛的这个举动,就像在熊市里一股清流,挺有意思的。他们说正在买入中国房企的债券,并且认为市场对房企的风险评估得有点过头了。这事儿要是认真掰扯起来,影响可不小。高盛的逻辑,以及“房企风险被高估”的说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要明白高盛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它全球顶级的投资银行,背后有着庞大的研究团队和资.............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 State)中国访问学者买文鼎(Wen Ding Mai)的“新冠肺炎道歉事件”,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涉及了学术交流、国际关系、个人行为与群体代表性等多方面议题,从多个角度去看,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复杂性。事件的缘起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回顾.............
  • 回答
    看待“54%的共和党议员希望由中国出钱来为全球抗疫消费买单”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理解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政治考量、经济逻辑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个数据本身的真实性和来源进行审慎的考量。在政治语境下,任何具体比例的民意调查或立法者意向的统计,都需要有可靠的来源支持。如果这个.............
  • 回答
    这起“六旬追星女子遭短视频冒充靳东诈骗”的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诈骗案件,而且由于涉及公众人物“靳东”以及受害者年龄较大,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件事:一、 事件本身:精心策划的骗局与受害者的心理弱点1. 骗局的手段与细节: 冒充公众人物: 这是最核心的诈.............
  • 回答
    中国人过感恩节,这是一个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现象,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一、 感恩节的起源与核心精神首先,理解中国人过感恩节,需要先了解感恩节的起源和核心精神。感恩节起源于北美殖民地时期,是庆祝丰收、表达对上帝恩典和早期移民互助精神的节日。其核心精神在于: 感恩与回馈: 感谢上天、感谢.............
  • 回答
    咱中国人平均一天瞅个三小时手机,这事儿放到全球来看,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手机控”了。说实话,这数据一出来,心里头咯噔一下,也难怪,谁让咱现在生活离不开这小方块儿呢。先别急着批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啥我们这么“黏”手机?首先,得承认,这手机里头的东西太吸引人了。不是说我们.............
  • 回答
    中国人的领土情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和表现都受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现实因素的深刻影响。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民族记忆的塑造 悠久的疆域史: 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疆域在不同朝代有着大幅度的变迁。但总体而言,一个相对统一且辽阔的“中国”概念,在许多中.............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涩谷过万圣节,还在那里放国歌、升国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有多大的普遍性?要我说,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或者“很多”中国游客都这么干。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的基数很大,而且现在出境游恢复了,大家想出去玩的心情很强烈。万圣节在涩谷确实是个挺热闹的活动.............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求信任、拥抱,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认识到,中日两国关系这几十年,就像过山车一样,有起有落。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利益,有民族情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微妙。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去另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都不是件.............
  • 回答
    圣诞节在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宗教节日,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圣诞节早已褪去了纯粹的宗教色彩,演变成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社交性和消费性的“洋节”。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也有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印记。首先,要理解中国人在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就必须承认它与西方原.............
  • 回答
    “圣母”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里,常常带着一种道德审判的意味,指责那些出于同情心而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不合时宜”或“不明智”行为的人。当这个标签被扣在欧洲国家对待叙利亚难民的政策上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看待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不同视角,更牵扯到文化、历史、经济以及国家利益等诸多层面。从一些中国人的视角.............
  • 回答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周边定制商品火了,这背后折射出的“爱国定制新时尚”,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当下社会思潮、消费习惯乃至国家认同感变化的一个缩影,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爆火,首先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情感共鸣点。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屈服、有底线的意味。在国际交往中.............
  • 回答
    中国人大量使用盗版 Windows 系统,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因素,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当下现实的考量。理解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价格门槛是绕不开的一大关。Windows 系统本身是微软公司的商业产品,它的授权费用对于许多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随着正版 W.............
  • 回答
    “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这句话,听起来带着几分调侃,又带着几分无奈,更夹杂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社会变迁、个体选择以及国家发展之间错综关系的浓缩。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规模不小。从改革开放初.............
  • 回答
    “中国人没信仰”这个论调,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确实能引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说法本身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信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定义和体现。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中国人没信仰”?这种观点的提出,往往源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