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那狂热的领土情结?

回答
中国人的领土情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和表现都受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现实因素的深刻影响。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历史的沉淀与民族记忆的塑造

悠久的疆域史: 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疆域在不同朝代有着大幅度的变迁。但总体而言,一个相对统一且辽阔的“中国”概念,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历代王朝的兴衰、开疆拓土的功绩,都成为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塑造了对“疆土完整”的渴望。
“中央之国”的观念: 历史上,中国常被视为“中央之国”,具有政治、文化上的优越感。这种观念使得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理所当然。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概念与古代不同,但这种历史印记并未完全消失。
近代屈辱史的教训: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大量领土丧失和主权被侵犯的屈辱历史。割让香港、澳门,承认不平等条约下的租界,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这些都是深刻的民族伤痛。这些历史记忆使得中国人对任何可能威胁国家领土完整性的行为都高度警惕,并将维护领土完整视为国家生存和尊严的底线。
抗日战争的民族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痛也最辉煌的一页。无数中国人民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段历史被反复强调和纪念,极大地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和对国家主权的捍卫意识,也进一步巩固了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二、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纽带

“中国”即是故土: 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更是一个与祖先、文化、生活方式紧密相连的“故土”。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寄托。丢失一寸土地,就像是对整个民族身份认同的削弱。
家国情怀的延伸: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是重要的精神内核。对“家”的爱护和守护,自然而然地延伸到对“国”的爱护和守护,而国家的载体就是疆土。
集体主义倾向: 中国社会文化中,集体主义的色彩相对较浓厚。个人利益往往要服从于集体利益,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最大的集体利益。因此,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个人情感和立场也容易与国家大方向保持一致。

三、政治宣传与国家叙事的构建

民族复兴的核心要素: 当代中国政府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核心目标。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被视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标志。相关的政治宣传和教育,不断强化了国民对领土重要性的认知。
“核心利益”的强调: 中国政府经常将台湾、南海等问题定义为中国的“核心利益”。这种表述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在这些问题上,中国不会妥协,也要求外界尊重。这种强调也引导了国内民众的认知,使得这些地区在国民心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历史叙事的主导权: 在涉及领土争端时,中国政府拥有对历史叙事的强有力主导权。通过媒体、教育和学术研究,反复强调中国对争议地区拥有历史主权,以此构建和巩固国民的共识,并对外施加压力。
民族主义情绪的引导: 在一些敏感的领土问题上,政府有时会通过一定程度的宣传,引导和利用国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应对外部压力或凝聚国内力量。

四、现实挑战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地缘政治的考量: 中国周边陆海疆域广阔,同时也存在着多处领土和海洋权益的争议。例如,与印度的边界线问题,与日本在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主权争端,以及在南海与多个国家的主权声索。这些现实的争议,不断提醒着中国人领土问题的重要性,并可能激发其敏感性。
国家安全感的需求: 广阔的疆域和稳定的边界是国家安全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可能威胁到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领土主张,都会被视为严重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身份焦虑: 在全球化浪潮下,许多国家都在重新思考和强调自身民族身份和国家主权。中国也不例外。在与西方国家接触和互动中,对于被“西方价值观”或“国际规则”裹挟而可能牺牲自身利益的担忧,也会转化为对领土主权的更强烈的捍卫。

五、狂热的理解与辩证的看待

将这种情结称为“狂热”是主观的评价,但确实在某些时刻和某些群体中,这种情绪表现得非常强烈,甚至达到一种近乎“非理性”的状态。这种“狂热”的背后,既有上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重因素的累积,也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并且容易形成群体极化效应。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和煽动性言论,可以迅速放大和激化某些情绪。
缺乏充分的公共讨论和多元视角: 在一些敏感的领土问题上,国内的公共讨论往往受到限制,缺乏多元视角的呈现和深入的理性辩论。这使得民众容易被单一、官方的叙事所主导,情感上的认同也更容易形成。
将领土问题与个人尊严挂钩: 对于许多普通中国人来说,国家领土的完整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尊严。当国家在领土问题上被认为“受欺负”时,个人也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和反击的冲动。

如何看待这种“狂热”?

肯定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一面: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基本职责,也是国民应有的爱国情怀。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近代屈辱历史的回应,是对国家尊严和安全的朴素捍卫。
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
过度民族主义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 如果这种情结发展为极端民族主义,可能导致对外关系的紧张,甚至引发冲突。
阻碍解决领土争端的可能性: 在一些复杂的领土争端中,过度的情绪化可能使得双方难以坐下来理性谈判,错失和平解决的机遇。
压制不同声音和理性讨论: 当领土问题成为禁区时,任何不同于主流声音的讨论都可能被视为“不爱国”而遭到攻击,不利于形成健康理性的社会认知。
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 有时,政府也可能利用领土问题来转移国内民众对其他问题的关注,以巩固统治。

总结:

中国人对领土的情结是一种深刻的历史烙印、文化认同与政治现实交织的产物。它根植于对悠久文明的自豪、对近代屈辱的警惕,以及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捍卫。这种情结本身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当这种情结表现为“狂热”时,就需要保持警惕。我们需要理性地认识到,领土问题往往是复杂且敏感的,解决之道需要智慧、耐心和灵活的外交策略,而不是仅仅依靠情绪化的表达。如何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保持理性、开放的国际观之间找到平衡,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理解这种情结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领土情结」在东北亚大陆人出现得比较多,其他地区也有一些,但是不能笼统地贴标签。

在东北亚大陆人群体中,有领土情结的小部分人有如下特性:县城或四五线城市居民,工薪阶级的家庭背景,军事题材兴趣,有网络信息的接触渠道。

这些人具有「领土情结」很好理解,因为他们是政治灌输的主要群体。他们的生活成本不高,县城及低端城市也没什么其他的文娱场所,在闲散而无聊的生活处境下最多就是看新闻、刷快手、看网络小说雄图霸业、上网聊大国梦和星辰大海。与他们相比更高等的城市居民日常开销显著、对现实景气更敏锐、有更多样的娱乐消费渠道;与他们相比更低等的农村居民则饱受穷困,拿着一百多块的低保费更多注重生存,没有兴趣也没有渠道被参与政治题材。所以县城级青中年男人,从概率上说最方便被政治灌输。

而政治灌输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右翼化趋势之中,领土教育是很重要的部分。这一方面是规避国内政治攻击、转移公众注意力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麻醉在经济上太过贫困、文娱上过于贫瘠的民众的痛楚。

当局的明面领土教育分为两类,一是对「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强调,侧重点是不容分裂;二是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或曰尖阁列岛)、南洋海域、藏南地区(或曰阿鲁纳恰尔邦)、台湾岛等尚无完全主权行驶区域的宣称教育。

在实践教育、传媒教育中,对于朝鲜半岛、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或曰唐努乌梁海)、俄罗斯东部沿海一带如符拉迪沃斯托克(或曰海参崴)、蒙古国(或曰北蒙)区域,教员和写手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暗示它们是「领土」。

在这种政治引导、自身生活方式的共同作用下,对于领土及领土外延的执念乃至狂热,也就是顺理成章的现象了。

受教育程度不高、审美水平低下是另一个原因。众所周知,人类的主流审美对象是音乐、图像、舞蹈、影视等。这些对象中,对人类而言最方便代入自己的是图像,因为它最直观,且看起来易于模仿、成本较低。

而在视觉对象中,根据人类认知简易度的排序分别是:纯艺术、技术示意图、形准绘画、符号。其中符号是门槛最低的,相对而言审美标准也最低的一类,因为它的出发点就不是美,而是易懂和易扩散。

行政地图的图像分类就是符号——把地形、人口密集程度、水文与资源分布、地缘优势等信息都抹去,只留下一个形状与面积的粗略符号,象征一个政治实体。

由于东北亚大陆的长期贫困,教育只是应试筛选理工从业者、行政文员用的,美学教育完全不存在,县城一级的审美能力几近于无。因此这种环境下成长出来的青中年,其审美品位自然也是低下的,对肉眼可见的「大」有极强的执念。网络社区上所谓的「工业党」也是类似的群体,长期的物质匮乏导致他们只能欣赏各种意义上的集中、大规模、大器械。很多人对苏联极为崇拜,其实根本上是崇拜它的体量规模,大领土也是这种审美趣味的表现之一,它们是自洽的。

相关回答

  1. 印度的曼尼普尔邦「亲华」是怎么回事?
  2. 女生是否更不在意民族主义、国家意识,更缺乏政治意识和基本政治素养?
  3. 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特点是什么?
user avatar

这涉及民族生存哲学的问题。

很多人回答说其他国家也有领土情结,是的,所有国家都有,但强弱程度是不同的。

这个地球上中国人本就不一般,我们拥有独特的历史,拥有独特的哲学,拥有独特的人文政治理念,拥有独特的超长的存在时间。

一个民族,要怎么存在?5000年来,华夏大地迎来送往了无数民族,有多少是曾经显赫一时,曾经如日中天的,这些民族,这些国家,在那一时,放在全世界去比,都算是辉煌的。但是,华夏的时间尺度太大,将这些民族和国家放到以千年为单位的时间轴上去看,这些民族和国家就属于“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了。不要说千年,能延续500年的民族和国家,都是凤毛麟角。

我们历经5000年,先人不断观察和总结前人及周边各国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了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人和地。这是维持民族繁衍最根本的两个要素,其中人是第一要素,地是第二要素。而其他因素都是为这两个基本服务的。只要保住了这两个基本要素不失,其他因素即便比不过人,遭受大挫,那也是暂时的,大可以“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楼塌了”。我们历史上遇到过很多看上去气势汹汹的敌人,他们兴盛的时候我们民族无法与之抗衡,但是大多数时候,只要我们能守住核心地域,我们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连地都丢失了,但是只要人还在,文化还在,终究能反复。


但是,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我们不同,他们的民族生存哲学和我们也不同。现在风头正盛的白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所谓“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的民族观、国家观,形成的时间真的是非常的短。而在这短短的几百年中,他们并没用遭遇过大的挫折,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领土这东西当然是好东西,能挣到当然最好,但是实在争不过,丢了也没有什么可惜的。


看看英国历史,首先这个岛上的人种,不要看这个岛放中国就是一个省那么大,但是那人种,就是五花八门的,本地土族就有好多种,另外还有隔壁岛过来的,有北边杀过来的,有挪威杀过来的,有法国过来的,有丹麦过来的。对于这个国家的人来说,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国家?他们的理解和我们的理解完全是不同的。

对于我们外人来说,英国就是英国,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便是最核心的英格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村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历史上这些地域即便是属于同一个王国:英格兰王国,但是他们的领主却是伯爵大人,他们是伯爵的私有财产,所谓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领主的领主自然也不是我的领主。普通人的领主是侯爵、伯爵们,至于国王是谁,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与他们有多大关系?即便是处于领主们的家族利益,他们也不会去教化人民“统一国家观”、“统一民族观”更不要说“国家领土观”,出了这个村,对于他们的感觉来说就像是出国了。而所谓的”失地“、“亡国“,他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无非就是换了个主子,甚至只是换了个主子的主子,对于普通人来说,无非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已。


所以,经常看见有人与外国人对喷。用英国的马岛来类比南海,或者用苏格兰来类比台湾什么的,其实我是反对这样类比的,因为我们的民族哲学和他们根本不一样。对于我们来说,领土的重要性远大于他们。实话说,我不认为英国人有为了马岛而孤注一掷的决心,他们之所以打马岛战争,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能打赢而已。甚至就连苏格兰,在我们外人看来那么大一块地方,又属于同一个岛的地方,其实对于英国人自己来说,也绝对不会有为之流干最后一滴血的勇气。


如果按照我国人的观念,用苏格兰来类比我国。假如有人告诉你东北+河北+山西要独立,你会怎么想?这TM国将不国了!不管是谁,不管他地位如何,不管他理由多么充分,只要他同意了,那就是汉奸卖国贼,这样的人马上就会人心尽失,这的政权马上就会失去天命,所有人看这样的国家,都会视为“冢中枯骨”,扫入“苟延残喘”一类。而谁如果能收回来,他就是民族英雄,他就是天命所归,他就具备天然的正义性。


但是,这种事情,在世界的其他国家是不一样的。假如苏格兰真的独立了,对于英格兰人来说丢脸是有点,失落是有点,但也就是如此了。要让他们为了统一大业而奋斗终身,他们是要惦量一下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