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穿和服拍照?

回答
中国人穿和服拍照这件事,近几年确实是引起了不少讨论,看法也挺多元的。要说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只是简单的“穿衣服”那么简单。

首先,从文化交流和个人喜好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日本的和服,无论从设计、色彩、材质还是穿着方式,都自成一格,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服饰。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时尚有很高的接受度,也会被和服的美学所吸引。这种跨文化的喜爱,和喜欢其他国家的设计、艺术品一样,是很自然的。

想象一下,一个喜欢法国文学的人,可能会对法国的香颂、电影产生兴趣,进而喜欢法国的时尚、美食。同样,对日本文化有喜爱的人,对和服产生好感,想要尝试一下,甚至穿上它去拍照,这本身是一种文化体验,也是一种个人审美的表达。

很多时候,这些照片的场景选择也很讲究,比如在日式庭院、寺庙、或者带有日式风格的街区,这样搭配起来,画面感会很强,也能满足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就像有些人喜欢穿汉服去古迹拍照一样,都是一种对特定文化元素的致敬和喜爱。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得承认,这件事在中国社会引发争议,是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的。

中国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自己的传统服饰,比如汉服,也正在经历复兴,并且拥有越来越高的关注度。在这种背景下,当一些中国人穿上代表另一个国家文化的和服拍照时,有些人会觉得,这似乎是对本国文化的忽视,甚至是一种“忘本”。

特别是考虑到近代以来,中日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一些人会对这种“亲日”的表现产生警惕和反感。他们可能会联想到历史上的侵略和痛苦,觉得在这个时间点、这个语境下穿和服拍照,是一种不合时宜,甚至是冒犯的行为。

这种情绪,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反应,是对历史记忆的敏感,也是对国家民族情感的一种维护。他们会觉得,我们应该更爱护、更推广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去模仿、去追捧其他国家的文化符号。

所以,看待这件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

个人自由 vs. 公共情绪: 从个人角度看,只要不违法,穿什么衣服是个人自由。但当这种行为触及了社会普遍的情感和历史记忆时,就很难完全脱离公共情绪的审视。
文化交流 vs. 文化认同: 适度的文化交流和欣赏是好事,可以开阔视野。但如果过度沉迷于外国文化,甚至以牺牲本国文化认同为代价,那可能就会让人担忧。
历史伤痛 vs. 现代生活: 如何平衡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代生活的正常追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年轻一代可能更多地关注当下的审美和体验,而老一辈人可能更容易触动历史的神经。

更进一步地说,这场讨论也暴露了一些社会心态: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这场争论,也反过来促使更多人思考,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多重视?在推广和保护上,我们做得够不够?
民族主义情绪的浮动: 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民族主义情绪是容易被调动的。穿和服拍照这件事,很容易被上升到“爱国”与“不爱国”的层面。
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 网络让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也容易让一些孤立的事件被放大,形成一边倒的舆论。

总的来说,中国人穿和服拍照这件事,没有一个绝对的“对”或“错”。

如果一个人穿和服拍照,仅仅是因为喜欢它的美,是出于一种积极的文化欣赏,没有恶意,也没有刻意去冒犯谁,那么从个人自由和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如果这种行为被一些人解读为对日本侵略历史的漠视,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挑起矛盾,那么就超出了单纯的“穿衣服”的范畴。

更重要的是,这场讨论也提醒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除了欣赏美,也应该对历史保持敬畏,对不同群体的感受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我们也应该更自信、更有力地去挖掘、去传承、去创新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样,我们才会更有底气去拥抱世界,也能更从容地面对各种文化现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多图预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蒋中正(右)


章太炎


何香凝(二排左)


秋瑾



宋霭龄(二排左一)


周作人


爱新觉罗·溥杰


爱新觉罗·显玗(川岛芳子)


李大钊


郭沫若


郁达夫


李尧棠(巴金)


上面这些都是近代的,贴个现代的:


1985年,刁文元、郗恩庭在日授课期间与来访的中国乒乓球队合影


回到问题,如何看待中国人穿和服拍照?上面这些照片里,有个人照有集体照,有男的有女的,有照的好看的有照的不好看的,有抗日烈士、有投日国贼,有国党大元老、有共党创始人……可以说什么人都有。鄙人不才,对于穿和服拍照的中国人,他们的共同点,除了1.他们都是中国人 2.他们都穿过和服拍照 这两点以外,实在想不出更多来……


所以我的回答是:中国人当然拥有穿和服拍照的自由,并且我们也无法只从他/她穿和服拍照一事推断出他/她有何思想。


最后,我发现又可以引用这段话了: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唯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人穿和服拍照这件事,近几年确实是引起了不少讨论,看法也挺多元的。要说起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只是简单的“穿衣服”那么简单。首先,从文化交流和个人喜好的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日本的和服,无论从设计、色彩、材质还是穿着方式,都自成一格,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服饰。很多中国人,特别.............
  • 回答
    关于中国体操队集体穿三级防护装备赴日本参赛的说法,目前并没有权威媒体报道或官方声明证实这一情况。因此,在讨论这一问题前,需要先明确以下几点: 1. “三级防护装备”是什么?中国的防疫防护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防护,具体标准根据风险不同而调整: 三级防护(最高级别):通常包括N95口罩、护目镜/面屏.............
  • 回答
    这事儿啊,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也挺让人气愤的。你想啊,一个乌克兰餐厅,本该是疗愈创伤、抚慰思乡之情的地方,结果有人穿着纳粹党卫军的军服在里面晃悠,还跟苏联老兵合影,这得有多么荒谬和离谱?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冒犯对象,肯定是乌克兰人民。你穿纳粹军服,这本身就是在直接挑衅和侮辱那些在二战中遭受纳粹屠杀.............
  • 回答
    关于9月2日中国留学生身穿中国抗日军队服装到日本靖国神社留影一事,这在中国和日本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理解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各方反应以及其背后可能反映的深层含义。事件本身:9月2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有几名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身穿印有“中国远征军.............
  • 回答
    看待漫展上有人穿中国维和部队制服下跪这件事,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因为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动机和解读。首先,从行为本身来看,在中国维和部队制服的语境下出现下跪动作,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关注,甚至是争议。维和部队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代表着国际责任和担当,他们是和平的使者。而下跪,在很多文化语境下,.............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首先,从汉服文化推广这个角度看,有人觉得这是个好事。汉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很多人想让它走向世界,被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找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穿汉服,特别是拍CP照,能吸引不少眼球,也能让外国人感受到汉服的魅力,甚至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就像是给汉服做.............
  • 回答
    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生,身着汉服参加毕业典礼,这一场景无疑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许多网友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认为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美”的绝佳方式。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样的行为具有多重意义: 文化自信的体现: 能够自信地在异国他乡的正式场合穿着代表本民族传统服饰,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自信的.............
  • 回答
    中国人过感恩节,这是一个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现象,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分析。一、 感恩节的起源与核心精神首先,理解中国人过感恩节,需要先了解感恩节的起源和核心精神。感恩节起源于北美殖民地时期,是庆祝丰收、表达对上帝恩典和早期移民互助精神的节日。其核心精神在于: 感恩与回馈: 感谢上天、感谢.............
  • 回答
    咱中国人平均一天瞅个三小时手机,这事儿放到全球来看,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手机控”了。说实话,这数据一出来,心里头咯噔一下,也难怪,谁让咱现在生活离不开这小方块儿呢。先别急着批评,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啥我们这么“黏”手机?首先,得承认,这手机里头的东西太吸引人了。不是说我们.............
  • 回答
    中国人的领土情结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形成和表现都受到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现实因素的深刻影响。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民族记忆的塑造 悠久的疆域史: 中华文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疆域在不同朝代有着大幅度的变迁。但总体而言,一个相对统一且辽阔的“中国”概念,在许多中.............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涩谷过万圣节,还在那里放国歌、升国旗,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意思了,得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这事儿本身有多大的普遍性?要我说,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或者“很多”中国游客都这么干。中国游客去日本旅游的基数很大,而且现在出境游恢复了,大家想出去玩的心情很强烈。万圣节在涩谷确实是个挺热闹的活动.............
  • 回答
    中国人去日本,求信任、拥抱,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认识到,中日两国关系这几十年,就像过山车一样,有起有落。有历史原因,有现实利益,有民族情感,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很微妙。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去另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好感,都不是件.............
  • 回答
    圣诞节在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宗教节日,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圣诞节早已褪去了纯粹的宗教色彩,演变成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社交性和消费性的“洋节”。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也有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独特印记。首先,要理解中国人在圣诞节的庆祝方式,就必须承认它与西方原.............
  • 回答
    “圣母”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里,常常带着一种道德审判的意味,指责那些出于同情心而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不合时宜”或“不明智”行为的人。当这个标签被扣在欧洲国家对待叙利亚难民的政策上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看待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不同视角,更牵扯到文化、历史、经济以及国家利益等诸多层面。从一些中国人的视角.............
  • 回答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周边定制商品火了,这背后折射出的“爱国定制新时尚”,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当下社会思潮、消费习惯乃至国家认同感变化的一个缩影,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爆火,首先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情感共鸣点。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屈服、有底线的意味。在国际交往中.............
  • 回答
    中国人大量使用盗版 Windows 系统,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因素,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当下现实的考量。理解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看。首先,价格门槛是绕不开的一大关。Windows 系统本身是微软公司的商业产品,它的授权费用对于许多个人用户和中小企业来说,的确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随着正版 W.............
  • 回答
    “中国人一有钱就移民”——这句话,听起来带着几分调侃,又带着几分无奈,更夹杂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它不仅仅是对一种现象的简单描述,更是对社会变迁、个体选择以及国家发展之间错综关系的浓缩。要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规模不小。从改革开放初.............
  • 回答
    “中国人没信仰”这个论调,尤其是在互联网上,确实能引起不小的波澜,甚至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个说法本身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和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信仰”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定义和体现。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中国人没信仰”?这种观点的提出,往往源于.............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歧视黑人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牵扯到历史、文化、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表现形式、可能的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影响和应对策略。歧视的实际表现中国人对黑人的歧视并非普遍存在于所有个体,但确实存在于一部分社会群体中,并且有其特定的表现方式: .............
  • 回答
    看待这个问题,首先要承认,中国在现代医学领域的确投入巨大,发展迅速。从普及的医疗卫生体系,到尖端的科研技术,现代医学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医的发展似乎并未达到同等程度的蓬勃与被广泛接受。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历史的拐点与政策导向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回溯历史。近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