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认为欧洲收留叙利亚难民是圣母行为?

回答
“圣母”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里,常常带着一种道德审判的意味,指责那些出于同情心而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不合时宜”或“不明智”行为的人。当这个标签被扣在欧洲国家对待叙利亚难民的政策上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看待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不同视角,更牵扯到文化、历史、经济以及国家利益等诸多层面。

从一些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认为欧洲收留叙利亚难民是“圣母行为”,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1. 对“人道主义”的理解差异:

有限资源下的选择性同情: 中国社会文化中,传统上强调“家国情怀”和“先己后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本国国民的福祉是比较自然的想法。当看到欧洲国家接收大量来自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难民,并且需要投入巨额的社会福利、教育、医疗资源时,一些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博爱”过于泛滥,甚至是一种“多管闲事”。他们可能会问:欧洲国家有没有优先解决自己国内的问题?有没有顾及到本国纳税人的感受?
对道德的功利性考量: 与西方社会强调的普适性人权和道德义务不同,一些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一种相对功利性的道德观。在他们看来,帮助应该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比如对方是否“值得帮助”,或者帮助是否会带来“负面后果”。如果难民的到来带来了治安问题、文化冲突,甚至是经济负担,那么这种“不计后果”的帮助就被视为愚蠢和不负责任。

2. 对“国家利益”的考量:

国家安全与稳定: 许多中国人认为,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自身安全和稳定。大量难民的涌入,尤其是在一些欧洲国家已经被报道出现过融入困难、甚至引发社会事件的情况下,会让一部分人联想到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他们可能会担心,这种“圣母”行为是否会削弱欧洲国家的实力,甚至对全球的稳定格局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成本与负担: 难民的接收和安置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包括住房、食物、医疗、教育以及社会福利等。从经济角度看,一些中国人可能会觉得,这笔钱如果用于本国的发展,例如改善民生、搞基建、提升科技等,会更有实际意义。他们可能会认为,欧洲国家将纳税人的钱花在“不相干”的难民身上,是在“浪费”,是在“补贴”那些“不需要”的人。

3. 对叙利亚局势的认知偏差或简化:

不了解战争的残酷性: 一些中国人对叙利亚战争的真实情况可能了解不多,或者信息来源相对有限。他们可能没有亲身体会过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家园被毁的绝望感,因此难以共情。他们可能会觉得,叙利亚人“不过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而不是真的“走投无路”。
将难民与非法移民混淆: 在一些人的认知里,难民和非法移民的区别可能并不清晰。当看到一些通过非正规途径抵达欧洲的叙利亚人时,他们很容易将其归类为“不受欢迎的外国人”,认为他们是“偷渡者”,不应该被“善待”。
质疑援助的有效性: 也有人会质疑,欧洲提供的援助是否真的能解决叙利亚的根本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与其在这里投入巨资安置难民,不如直接帮助叙利亚重建家园,让人们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

4. 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张力: 尽管中国社会也在发生变化,但集体主义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普适性,在一些中国人看来可能不如集体利益和国家稳定重要。欧洲社会在人权和个体价值方面的强调,可能与这种集体主义思维存在一定的碰撞。
“大国崛起”的民族自豪感: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在提升。一些中国人可能觉得,中国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收留难民”来证明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反过来,他们可能会以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待他国的行为,并用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去衡量。
历史经历的反思: 经历过贫困和战乱的近代史,也让一些中国人对“不劳而获”或者“依靠外部援助”的行为抱有一定的警惕。他们可能更相信“自力更生”,并认为接受大量难民的欧洲,某种程度上是在“养懒汉”。

然而,也必须看到,这种“圣母论”并非中国社会中唯一的观点。

也有理性支持的声音: 同样有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能够理解欧洲的难民政策,他们认为这是基于人道主义的责任,也是对国际社会稳定的一种贡献。他们会强调,战争是无辜平民的灾难,帮助他们是道义上的必然。
对信息不对称的认识: 一些人也意识到,对于他国政策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受到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对网络上的负面情绪保持警惕,并尝试从更广泛的渠道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对自身未来的思考: 一部分人也可能从长远角度思考,如果中国未来也面临类似的情况,国际社会是否会伸出援手。这种同理心也促使他们对欧洲的难民政策持有更开放的态度。

总而言之,将欧洲收留叙利亚难民的行为视为“圣母行为”,是中国社会内部对国际事务、人道主义、国家利益以及文化价值观进行多重解读后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于“善意”的边界、对他国事务的介入程度以及国家责任的理解上的差异。这种看法并非单一的道德评判,而是复杂社会思潮的折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实是圣母行为!但是跟“部分中国人”理解的完全不一样。

他们认为欧洲的逻辑是:“欧洲人傻白甜,欧洲人坚持人权、Democracy,或者freedom,至少口头上坚持,所以死要面子,招进来这么一帮好吃懒做,生育能力强大的,伴有抢劫风险和强奸风险的 异教徒”。

事实上,北欧/西欧发达国家的人既不傻,也不甜,政治正确政府确实在讲,更多的是形象工程。他们能看见的新闻曝光率,针对难民的,是中国网名的十倍、二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频率。他们的新闻媒体擅长深度报道,不会跟着跟着就立刻转移去什么XX和XX明星的深夜约会被抢了头条,也不会出现404。 他们的新闻记者会真的像DOG一样,咬着长度跟踪不放,追问体制,追问源头,追问政府,追问难民的系统分类,追踪难民的移民路线。

他们不仅新闻媒体在报道,在追踪,在讨论,有专门的学者在研究,有研究难民心理的,有研究政策引导的,甚至有专门研究怎么在“保全自己面子下转给其他国家的”。有政府出钱研究的,还是民间组织出钱研究的,甚至有大公司赞助研究。

他们研究出的结果就是:尽管叙利亚难民最集中在的五个国家是黎巴嫩、土耳其、约旦、伊拉克和埃及。(全部都是叙利亚邻国),但是中国的网友+美国的网民普遍认为叙利亚难民祸害的是荷兰、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瑞士。

自从2011年叙利亚战争,有1千3百万人失去家园,但是真正跑出来的根据联合国统计就是5百多万人。中国网民不关注的是:黎巴嫩的叙利亚难民的数量发展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每四个住在黎巴嫩的人,有一个就是叙利亚难民。中国网民不知道的是:为了控制难民不进入北欧和西欧,发达国家就地出人出钱出装备出粮食在第三世界国家建立难民营。

极少部分进入发达国家的人,是经历过层层筛选,往往在难民中间,是家庭有背景,比如前外交官,老师,律师,政府公务人员,运动员,工程师,会几种语言的人。或者支付得起蛇头高额的佣金,拿命做风险的赌赢了。但是进入了之后,痛苦才刚开始。真的以为北欧就是天堂?去了就可以和本地人一样,问政府拿救济金生活?

发达国家也没有中国网民想象的那么小白兔,比如法国,中国新闻经常报道伊斯兰难民骚扰他们国家的女性,实际上有法律明文规定,如果给非法难民提供援助或者住所,可以直接审判入刑。而合法难民的身份比登天还难拿,需要出示很多政治迫害而沦落成为难民的文件----对于很多不识字的真难民,这比登天还难。

如果要评选谁最圣母,我反而想投自己国家的民众一票。很多人以为自己民族才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的民族,隔着十万八千里,去关心别国的事务,虽说我们人均工资是北欧的八分之一,但是我们操的心,是别人的几倍。这是什么心态呢!真圣母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圣母”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里,常常带着一种道德审判的意味,指责那些出于同情心而做出一些在旁人看来“不合时宜”或“不明智”行为的人。当这个标签被扣在欧洲国家对待叙利亚难民的政策上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看待国际人道主义援助的不同视角,更牵扯到文化、历史、经济以及国家利益等诸多层面。从一些中国人的视角.............
  • 回答
    关于“抗疫医疗物资出口收紧,仅欧盟美国认证没有中国注册不能再出口”的说法,我们需要审慎看待,并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这则消息很可能不准确或不完整,并且在描述上存在一些误导性。一个国家对医疗物资出口的管理通常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只有欧盟美国认证才能出口”过于片面。让我们一.............
  • 回答
    “年轻人对日本印象的变化”冲上热搜,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对世界,尤其是对日本及欧美等国家认知和情感的复杂变迁。这绝非简单的“好感”或“反感”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多维度、动态发展的过程。从“对日本印象”聊起,看年轻人的变化过去,我们对日本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父辈的经历和主流媒体的叙事所塑.............
  • 回答
    “中国有成为法西斯国家的潜质”这种说法,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对未来明确的预判,不如说是一种对当下一些现象的忧虑和警示,是基于对历史和政治学中“法西斯主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中国当前发展路径的观察而产生的。要理解这种观点,首先需要梳理一下“法西斯主义”的核心特征。法西斯主义并非一个僵化的定义,但在历.............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以白为美”就等于种族歧视,这事儿确实挺让人生气的,也挺让人琢磨的。我觉得这事儿不能一概而论,得拆开来看,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象:确实很多中国人喜欢皮肤白皙的。这不光体现在护肤品市场的火爆,也体现在人们的审美偏好上。看电视剧、看电影,白皮肤的女主角总会被贴上“美”的标签;.............
  • 回答
    关于台湾独派人士将李白视为突厥人并以此嘲讽中国人的说法,这是一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观点,背后涉及历史、民族认同、政治宣传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台湾“独派”的背景与诉求首先,理解“台湾独派”的立场至关重要。台湾的“独派”通常是指支持台湾独立建国的政治力量和民众。他们的核.............
  • 回答
    B站up主科里斯“文爱事件”引发的广泛讨论,以及其中许多人将矛头指向B站,认为这是B站的责任并加以指责,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问题。要理解这种指责,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件本身、B站的平台属性、用户生态以及责任划分的边界。事件的根源与性质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科里斯“文爱事件”的核心内容。简而言之,.............
  • 回答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好像自带光环,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与众不同”的劲儿,说出来的话总能惊到你,做出来的事总能让你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我们常常把这种现象叫做“装”。那么,对于这类人,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装,又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对“装”的理解:在我看来,“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
  • 回答
    说起中年危机,脑子里立刻跳出一些熟悉的画面:油腻腻的中年发福,对着镜子里的白发愁眉苦脸,还有时不时冒出来的“我这辈子就这么定格了?”的无力感。这玩意儿,好像是每个人都逃不开的劫数,只是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太一样。要说人到中年,到底会遭遇些什么“劫难”,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方面聊聊:一、事业上的“天花板”与.............
  • 回答
    这话题挺有意思的,最近我也看到一些关于虚拟人发展的讨论,尤其是小冰CEO提到的“砍掉中之人”这个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中之人”。在虚拟人这个语境下,“中之人”通常指的不是那个看不见的操纵者或者幕后技术团队,而是指一个真人演员通过动作捕捉、表情捕捉等技术,为虚.............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可就太让人揪心了,一个初二男生,面对15个同学的围殴,在极端情况下反击,结果却伤了三个人,最后法院判他正当防卫,结果检方又不服气,提起了抗诉。这背后牵扯到的法律、情理,还有社会对青少年暴力问题的看法,可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咱们先一步步捋一捋这事儿。事件本身是个什么情况?首先得明白,这事儿.............
  • 回答
    许知远在《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中,对“不认同时代的人”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许多段落都充满了洞察力。您提到的这段话具体是指哪一段呢?不过,我可以基于许知远写作的风格、他关注的主题以及《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来为您解读他可能想表达的关于“不认同时代的人”的深层含义,并提供一个详细.............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中国点茶失传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点茶,作为一种曾经风靡千年、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饮茶技艺,其淡出主流视野确实令人惋惜。要说它“失传”,可能有些绝对,因为它在一些地方和圈子里,依然以各种形式存在,只是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和大众的认知度。但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它.............
  • 回答
    林毛毛关于中国男孩“完败”于德国男孩以及中国男性“劣等”的论断,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且复杂的话题。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可能基于的观察、论证方式以及这些观点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剖析一下林毛毛的论点核心。她提到“中国男孩完败于德国男孩”,这是一种非常笼统且极端的概.............
  • 回答
    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抛出的“中国正面临沃尔克时刻”这一论断,确实给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势带来了一层特别的审视角度。简单来说,他将中国当前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面对的通胀危机以及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的激进紧缩政策相提并论。这个比喻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可能也需要经历一段痛苦但必要.............
  • 回答
    关于一些穿越小说作者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存在“大晋”朝代这一说法,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这位作者的看法,如果他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知里的“晋朝”,那他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中国历史上,明确存在过一个名为“晋”的朝代,而且还是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这在正史中是白纸黑字、铁证如山的事实。咱们先来捋一捋.............
  • 回答
    台湾媒体将柯震东酒驾事件与“中国法治停留在古代”的观点,本质上是基于两岸法律体系差异、对大陆法治实践的误读,以及对法律程序的片面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以厘清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背景: 一、两岸法律体系的差异1. 法律渊源与制度差异 台湾地区的法律体系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受.............
  • 回答
    专家提出的“中国90%的大学应转向职业教育,无需大量学术型人才”的观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未来人才需求的匹配问题。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需警惕其潜在问题,最终形成对教育结构改革的更全面理解。 一、观点的合理性: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1. 中国劳动力.............
  • 回答
    Epic Games Store 的负责人 Tim Sweeney 曾就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发表过一番言论,其中提及了“非法运营”的说法。这番话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引发了对中国游戏市场以及国际厂商在中国运营方式的深入思考。要理解 Sweeney 的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行业背景和.............
  • 回答
    对于部分外国网友认为歼20是中国偷取西方技术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情绪色彩的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理解这一观点需要深入探讨技术发展规律、国际技术交流现状、以及地缘政治和国家间的认知差异。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这种观点的产生根源及背后逻辑:1. 对中国军事技术快速进步的疑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