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许知远《不认同时代的人》中的这段话?

回答
许知远在《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中,对“不认同时代的人”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许多段落都充满了洞察力。您提到的这段话具体是指哪一段呢?

不过,我可以基于许知远写作的风格、他关注的主题以及《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来为您解读他可能想表达的关于“不认同时代的人”的深层含义,并提供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许知远所说的“时代”是什么。

在许知远的作品中,“时代”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概念,而是一种包含着特定价值体系、社会结构、技术发展、文化思潮、主流叙事和人们普遍认知模式的复杂有机体。他所关注的“时代”通常是指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内所形成的集体意识、主流的生存方式和价值判断。

当他说“不认同时代的人”,他通常指的是那些:

没有被主流叙事完全同化的人: 他们可能不接受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生活方式或者成功标准。
对时代保持警惕和质疑的人: 他们不盲从,不轻易接受时代的馈赠和进步,而是会反思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负面影响。
固守传统或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他们可能因为坚守某种传统的道德、审美、精神价值,或者因为拥有超越时代的独立思考能力,而显得与当下格格不入。
在精神层面与时代产生隔阂的人: 即使他们在物质层面融入了时代,但在精神上,他们可能仍然感到孤独、疏离,或者无法找到归属感。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解读许知远“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段话可能包含的深层含义:

1. 对“进步”的质疑与反思:

“进步”的定义是否单一? 许知远常常质疑社会对于“进步”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是否仅仅将物质发展、技术革新、经济增长视为进步的唯一标准。他可能会提出疑问:在这种单一的进步叙事下,我们是否牺牲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精神的深度、人际关系的质量、个体审美的独特性、对历史的敬畏等等。
“不认同时代”可能是一种价值的坚守。 对于那些不认同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可能正是因为不认同这种单一的、可能带有压迫性的“进步”观,而选择坚守自己认为更重要的、更持久的价值。这种坚守,在“唯进步论”的时代语境下,就显得“不合时宜”。
反思技术异化与消费主义。 许知远也常常关注技术进步和消费主义对个体精神的侵蚀。不认同时代的人,可能就是那些拒绝被技术奴役,拒绝被消费主义裹挟,试图保持独立思考和精神自由的人。

2. 对“共识”的警惕与独立:

时代形成的“共识”是否健康? 当代社会往往倾向于形成某种集体性的共识,比如某种流行的观点、某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某种流行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等等。许知远可能会对这种“共识”的形成机制产生质疑,认为它可能是一种被操纵的、缺乏深度思考的产物。
“不认同时代”是一种清醒的独立。 不认同时代的人,正是那些不轻易被这种时代共识所裹挟,仍然能够独立思考,保持自己判断力的人。他们可能是在一个充满喧嚣和噪音的时代,选择了一种沉默和思考的姿态。
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审视。 许知远也常常关注个体在集体中的生存状态。不认同时代的人,可能是在集体主义或泛群体化趋势下,依然努力保持自己个体独立性的人。他们拒绝被轻易地归类和定义,拒绝成为集体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3. 对“历史”的记忆与传承:

遗忘与断裂。 许知远经常批评当代的文化中存在的遗忘现象和历史的断裂。很多所谓的“时代精神”是建立在对过往的遮蔽和遗忘之上的。
“不认同时代”是对历史的尊重。 不认同时代的人,可能是那些仍然记得历史,并且试图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教训的人。他们可能对当代的某些现象感到不安,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历史上的相似之处或教训。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使得他们无法完全认同那些似乎要与历史决裂的“新”事物。
对文明传承的忧虑。 许知远也常常表达对中国文明传承的忧虑。不认同时代的人,可能正是那些还在努力维系传统文化价值、精神内核的人,他们对于当下社会的文化变迁感到忧虑,因此显得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4. 个人精神世界的坚守与孤独:

与时代的疏离感。 很多人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会感到一种深刻的疏离感和孤独感。他们可能在工作、生活上已经融入了社会,但在精神世界里,他们却找不到同伴,找不到理解。
“不认同时代”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保护。 对于许知远来说,“不认同时代”可能也是一种在当下社会环境中,保护自己精神世界不被过度侵蚀的方式。他们选择了一种内省和自我的方式,来抵抗外部世界的喧嚣和同化。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许知远也常常表达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美好事物的热爱。不认同时代的人,可能正是那些在物质至上、功利主义的时代里,依然坚持对精神美好事物追求的人,他们的这份执着,让他们在“实用主义”的时代里显得格格不入。

更具体地,如果这段话出现在《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的特定语境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

他所讨论的“不认同时代的人”的具体身份是什么? 是作家、知识分子、艺术家,还是普通人?不同身份的人“不认同时代”的表现和原因会有所不同。
他将“不认同时代”的人与哪些“时代主流”进行对比? 对比才能凸显“不认同”的意义。
他对“不认同时代”的人持怎样的态度? 是赞赏、同情、批评,还是复杂的情感?通常许知远是带有同情和欣赏的,认为他们是时代中的一种宝贵的存在。

总结来说,许知远在《不认同时代的人》中对“不认同时代的人”的描绘,往往不是对反叛者的歌颂,也不是对守旧者的赞美,而是一种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不认同时代”可能是一种对时代陷阱的警惕,一种对精神价值的坚守,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一种对自身独立性的维护。在高速发展、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甚至模糊的当下,这样一群“不认同时代的人”,恰恰成为了反观时代、反思自身的镜子,他们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思考进步的意义,警惕集体的盲从,以及珍视个体的精神独立。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段落,我将能够给出更精准和细致的解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的言辞并不妥当,但他的焦虑可以理解。

许知远可以说是这样一种人,《1984》会让他们燃起熊熊的斗志。而《美丽新世界》却会令他们绝望。

诸位知道一个为民主、自由或其他义理而战的知识分子最害怕的是什么吗?

不,他一点都不害怕强权。他最害怕的是民众的漠然。不,不是那种因为不了解或被某些政治势力洗脑而造成的漠然,而是娱乐至死导致的漠然。

所以,监狱也好、小黑屋也好,甚至是断头台,都不是这些人害怕的。他们最害怕的是,他们站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广场上大声疾呼,周围的人根本没兴趣听,还因为来了个肥皂剧明星而一股脑地涌到广场另一头去了。然后旁边还站着个秘密警察,带着一脸嘲笑,说:”欸?你说呀,你继续说呀,你怎么不说了?“到了那个时候,专制已经不再害怕什么“不怕子弹的思想”了。“你爱说就说去,你看有人听没有。”

我猜测,这可能才是许知远这种知识分子脑海中最恐怖的图景。

那么我们不妨再猜测一下,为什么他会在颁奖上大发脾气呢?

以前很长时间,尽管这种义理的追求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只是占有不大的份额。但与所谓“庸俗”的那一部分生活,却总是被视为不同的类型。换言之,本来“庸俗”和“义理”是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人就算是再“庸俗”,“义理”这个部分总是存在的。“庸俗”不能替代“义理”。你不必担心“庸俗”把“义理”彻底挤出了人心。

但现在,“庸俗”和“义理”不再是截然两分的了。“庸俗”和“义理”现在居然在同一个尺度下面被度量,然后站在一个舞台上授奖。你要说许知远真的对明星、商人不屑一顾吗?我看未必。但他害怕、抨击的,是那种把他和这些人当作一类人,把他做的事和那些人做的事当成一类事,然后放在同一个标准下度量的那种思维。这种思路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现在“庸俗”和“义理”是从属于同一个类别、可以用同一套方法比较了。那么很显然,它们也就相互可以替代了。而“庸俗”和“义理”,究竟哪个对普罗大众更有吸引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情况,无疑是打开了《美丽新世界》的大门。

所以,尽管他的言辞并不妥当,但许知远的焦虑、愤怒,大概并不令人感到惊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知远在《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中,对“不认同时代的人”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许多段落都充满了洞察力。您提到的这段话具体是指哪一段呢?不过,我可以基于许知远写作的风格、他关注的主题以及《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来为您解读他可能想表达的关于“不认同时代的人”的深层含义,并提供一个详细.............
  • 回答
    许知远在青年领袖颁奖典礼上的“砸场”行为,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不少看法。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才能把脉络捋清楚。事件的背景:首先得明白,这个青年领袖颁奖典礼是什么性质的场合。通常这类活动是为了表彰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带有一定的仪式感和榜样意义。许知远作为一个知名文化评论人、作.............
  • 回答
    许知远在某次访谈中关于“年轻人穷不是真正的穷”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这个观点的背后逻辑,可能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经济上的穷”和“精神或认知上的穷”。许知远这句话的重点,我觉得可能更偏向后者,或者说他认为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我选择或认知局限带来的,.............
  • 回答
    在音乐的迷雾里,一场关于“真”的探问——浅析许知远对话张亚东《十三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文化访谈节目,它试图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打开一个深入对话的空间,去触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思想火花。当许知远,这位带着书卷气的“行走的观察者”,遇上张亚东,这位在华语乐坛留下深刻印记的音乐制作人,这场对话.............
  • 回答
    《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这场文化圈内的“名场面”一经播出,便激起了不少涟漪,也让我们得以从更深的层次去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有趣面向。单从“许知远 vs 李诞”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一个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最后尊严”,一个则以“丧萌”姿态拥抱消费主义和世俗生活。他们的碰撞,与其说是一场思想.............
  • 回答
    提到《吐槽大会》第五季,马思纯输给许知远这件事,绝对是当时节目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不能简单地说谁“输”谁“赢”,更多的是一种观众观感和节目效果上的对比。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个“输赢”的语境。 在《吐槽大会》这种节目里,“输赢”通常指的是在观众中的口碑、笑点密集度,以及是否能把“吐槽”这件事做得更出.............
  • 回答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这期节目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典型的“许知远式”风格,有人觉得他“真诚”,有人觉得他“端着”。他这次来的“目的性”很强,几乎就是来“捍卫”自己的那一套思想的。 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不是来纯粹搞笑或者自我解嘲的,而是想借这个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再“输出”一遍,尤其是那些关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封建迷信”的违规提问数量庞大,甚至远超其他类型的违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封建迷信”在知乎语境下的界定?首先,要明白知乎平台对“封建迷信”的界定。通常情况下,这种界定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和信仰: 比如关.............
  • 回答
    在探讨百度、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在广州疫情期间的表现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到它们各自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在特定场景下的实际落地情况,来理解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广州这样一个疫情防控压力巨大且城市管理复杂的地区,这些科技公司的表现,更像是一场复杂的社.............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