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许知远说「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

回答
许知远在某次访谈中关于“年轻人穷不是真正的穷”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这个观点的背后逻辑,可能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要区分“经济上的穷”和“精神或认知上的穷”。许知远这句话的重点,我觉得可能更偏向后者,或者说他认为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我选择或认知局限带来的,而并非纯粹的生存困境。

他或许是想强调,相较于过去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至少在基本的生活保障上(比如有学上,有基本食物和住所),已经比他们的父辈祖辈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感受到的“穷”,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预期落空、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抱怨,或者是对更高生活品质的渴望而不得。这种“穷”,在他看来,可能没有达到“真正的穷”那种生存危机感和绝望感。

再往前一步说,他可能也在暗示,有些年轻人对“穷”的定义,被消费主义和社会比较过度影响了。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家很容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于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现有的条件拿去对比,一旦达不到那种标准,就觉得自己“穷”。许知远可能觉得,这种被标准化的焦虑,并不等同于那种来自温饱线以下的真实贫困。他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富足感和精神上的独立性。

他也可能是在鼓励年轻人,不要被眼前的经济压力所打倒,而要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他可能觉得,如果年轻人仅仅停留在抱怨“穷”,而没有去探索解决之道,没有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没有去寻求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那么这种“穷”确实是“不真正的穷”,因为它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没有引发真正的自我革命。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容易引起争议。因为“穷”这个字,在大多数人那里,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经济上的匮乏。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甚至需要为了生计而焦虑时,谈论“真正的穷”是否会显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感到经济上的压力,并非只是因为他们消费欲望高,更多的是因为:

房价高企: 这是最直接的经济负担,很多年轻人辛勤工作,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买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规划。
教育和医疗成本: 这些基础的社会成本也在不断攀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压力。
就业压力与低薪: 一些行业内卷严重,岗位有限,而许多新兴行业的起薪并不算高,尤其是在大城市,较低的收入难以支撑较高的生活成本。
“内卷”的生存状态: 为了不被淘汰,很多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和学习上,这种高强度的付出,往往也伴随着较低的回报感,进一步加剧了“穷”的感受。
社会保障体系的局限性: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面对突发疾病、失业等风险时,个人的抵御能力依然有限,很多人不得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积攒“棺材本”,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压力。

所以,当许知远说“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时,如果忽视了上述这些真实的经济困境,那么这句话就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精英式论断,甚至是对年轻人奋斗艰辛的一种轻视。

总的来说,理解许知远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他可能是在提醒年轻人,除了关注物质层面的“穷”,也要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他或许是想说,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上的,而真正的贫瘠是思维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或忽视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存挑战。这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体会和辨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菊花是不是单纯的植物?

翔是不是飞的同义词?

呵呵是不是表达友善的笑声?

有的答主指出,现代汉语涵义变化太频繁太剧烈,把原本应有造词能力给弱化了。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我深表赞同,

贫穷的本义就是指身无长物,没有物质资产。

如果精神瘠薄,可以叫没有见识,没有接受教育,缺乏对现代生活的接触,都可以,

扶贫工作中有句著名的口号叫治贫先治愚。

说得已经够精准且易懂了。

如果你想表达,有些人不仅是贫穷,而是也缺乏教育,缺少现代生活对精神层面的滋养,没有建立起包容明智的三观,不会接受讯息和合理发声,

这都没毛病,

非他妈说一句,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

我就纳闷了,学者都这么讲话的吗?

跟UC震惊部学的?

XXX不是真正的XXX,这种句式除了吸引眼球,感觉自己很懂知外,有什么对客观世界的揭示么?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来写歌的还是来聊天的。

为啥我们这个时代里,号称很有见识,以学者为人设的媒体人,说话都这么的里外撒汤,

不树个靶子都不会瞄准了吗?

user avatar

这搁在以前,我第一反应就是得嘞,又一个马云不爱钱强东不识美建林推广小目标晓松追求远方的苟且……

后来想了想,穷比装傻不是真憨,有钱人看着也不全都真蠢,双方不过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角度而做出的观点罢了,人类都会下意识的忽略掉自己所拥有的而放大所没有的,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年轻人房贷车贷压身或者996的时候是听不得什么精神追求的,有钱人充满诗和远方时也见不得低俗和铜臭,这两者其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身份是可以互换的,今天的我是红二愣子,明天的我兴许也会变成红大善人,那时我肯定还能振振有词,毕竟,我精神更富足了。

user avatar

知远但不知近,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习惯了诗和远方,看惯了星辰大海,慢慢也就看不见脚下土地上的微生物了。

许知远是个有能力且非常幸运的人,他“第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母亲一年的收入”,而且几乎每步都赶上了时代潮头,自然不理解真正普通年轻人的生活问题。

别说许知远这个年龄的人,就算让何同学、丁真,王冰冰或关晓彤这样的年轻人去理解普通“同龄人”,那他们多半也是理解不能的,毕竟“我也是当代年轻人之一,我怎么就没感到任何贫困?”

一边说“穷生奸计富涨良心”“仓廪实而知礼节”,一边又说“我们现在很大的贫穷是来自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贫穷”,这两种说法总有一种是对的吧?

至于因为多年经济增长没有人“挨饿”,可能“马克吃战斧牛排”和“洋芋洋芋洋芋”的故事,是发生在肯尼亚和乌干达吧。

经济增长和扶贫确实是成绩,但经济增长的果实,是真正“平分”的吗?

过去的知识分子,要些脸面的话,不论立场和动机为何,至少面子上还讲个“为民请命”,而现在,很多时候只是在“代民谢恩”吧。

user avatar

年轻人的穷是真的穷啊!物质的穷+精神的穷,再精致的外表也掩饰不了真正的穷。

房价高、消费成本高、恋爱结婚成本高、消费欲望高,唯有薪酬低,不穷才怪了。

一个人物质贫穷精神就很难富余。穷到极端则会生出自卑,自卑的极致就变得傲慢,攻击他人的倾向。人如果一直向内攻击自己就会得抑郁症。人为了应对压力活下去,只能攻击他人。

这种将现实存在的矛盾强加给精神,很明显说不通的。

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文明,精神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没有物质的精神,只是鸡汤味儿的泡沫。

但是,莫欺少年穷。

年轻人穷则思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自媒体从业者做的都很好,轻松月入过万。

我就认识好几个90后,全职自媒体,也生活的很好。

赚钱的方法常有,而能够发现的人不常有。

@木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