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许知远说「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

回答
许知远在某次访谈中关于“年轻人穷不是真正的穷”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这个观点的背后逻辑,可能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首先,我们要区分“经济上的穷”和“精神或认知上的穷”。许知远这句话的重点,我觉得可能更偏向后者,或者说他认为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我选择或认知局限带来的,而并非纯粹的生存困境。

他或许是想强调,相较于过去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现在的年轻人至少在基本的生活保障上(比如有学上,有基本食物和住所),已经比他们的父辈祖辈有了质的飞跃。在这种前提下,他们感受到的“穷”,更多的是一种对未来预期落空、对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抱怨,或者是对更高生活品质的渴望而不得。这种“穷”,在他看来,可能没有达到“真正的穷”那种生存危机感和绝望感。

再往前一步说,他可能也在暗示,有些年轻人对“穷”的定义,被消费主义和社会比较过度影响了。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家很容易看到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于是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现有的条件拿去对比,一旦达不到那种标准,就觉得自己“穷”。许知远可能觉得,这种被标准化的焦虑,并不等同于那种来自温饱线以下的真实贫困。他更看重的是一种内在的富足感和精神上的独立性。

他也可能是在鼓励年轻人,不要被眼前的经济压力所打倒,而要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他可能觉得,如果年轻人仅仅停留在抱怨“穷”,而没有去探索解决之道,没有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没有去寻求更有价值的人生体验,那么这种“穷”确实是“不真正的穷”,因为它没有触及到更深层的精神层面,没有引发真正的自我革命。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容易引起争议。因为“穷”这个字,在大多数人那里,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经济上的匮乏。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甚至需要为了生计而焦虑时,谈论“真正的穷”是否会显得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感到经济上的压力,并非只是因为他们消费欲望高,更多的是因为:

房价高企: 这是最直接的经济负担,很多年轻人辛勤工作,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房价的上涨速度,买房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规划。
教育和医疗成本: 这些基础的社会成本也在不断攀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压力。
就业压力与低薪: 一些行业内卷严重,岗位有限,而许多新兴行业的起薪并不算高,尤其是在大城市,较低的收入难以支撑较高的生活成本。
“内卷”的生存状态: 为了不被淘汰,很多人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和学习上,这种高强度的付出,往往也伴随着较低的回报感,进一步加剧了“穷”的感受。
社会保障体系的局限性: 尽管社会在进步,但面对突发疾病、失业等风险时,个人的抵御能力依然有限,很多人不得不为未来的不确定性积攒“棺材本”,这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上的压力。

所以,当许知远说“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时,如果忽视了上述这些真实的经济困境,那么这句话就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脱离现实的精英式论断,甚至是对年轻人奋斗艰辛的一种轻视。

总的来说,理解许知远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他可能是在提醒年轻人,除了关注物质层面的“穷”,也要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他或许是想说,真正的富足是精神上的,而真正的贫瘠是思维上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或忽视年轻人普遍面临的经济压力和生存挑战。这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点,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体会和辨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菊花是不是单纯的植物?

翔是不是飞的同义词?

呵呵是不是表达友善的笑声?

有的答主指出,现代汉语涵义变化太频繁太剧烈,把原本应有造词能力给弱化了。

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必要的沟通成本。

我深表赞同,

贫穷的本义就是指身无长物,没有物质资产。

如果精神瘠薄,可以叫没有见识,没有接受教育,缺乏对现代生活的接触,都可以,

扶贫工作中有句著名的口号叫治贫先治愚。

说得已经够精准且易懂了。

如果你想表达,有些人不仅是贫穷,而是也缺乏教育,缺少现代生活对精神层面的滋养,没有建立起包容明智的三观,不会接受讯息和合理发声,

这都没毛病,

非他妈说一句,年轻人的穷不是真正的穷,

我就纳闷了,学者都这么讲话的吗?

跟UC震惊部学的?

XXX不是真正的XXX,这种句式除了吸引眼球,感觉自己很懂知外,有什么对客观世界的揭示么?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

来写歌的还是来聊天的。

为啥我们这个时代里,号称很有见识,以学者为人设的媒体人,说话都这么的里外撒汤,

不树个靶子都不会瞄准了吗?

user avatar

这搁在以前,我第一反应就是得嘞,又一个马云不爱钱强东不识美建林推广小目标晓松追求远方的苟且……

后来想了想,穷比装傻不是真憨,有钱人看着也不全都真蠢,双方不过都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形成的角度而做出的观点罢了,人类都会下意识的忽略掉自己所拥有的而放大所没有的,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年轻人房贷车贷压身或者996的时候是听不得什么精神追求的,有钱人充满诗和远方时也见不得低俗和铜臭,这两者其实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身份是可以互换的,今天的我是红二愣子,明天的我兴许也会变成红大善人,那时我肯定还能振振有词,毕竟,我精神更富足了。

user avatar

知远但不知近,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习惯了诗和远方,看惯了星辰大海,慢慢也就看不见脚下土地上的微生物了。

许知远是个有能力且非常幸运的人,他“第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母亲一年的收入”,而且几乎每步都赶上了时代潮头,自然不理解真正普通年轻人的生活问题。

别说许知远这个年龄的人,就算让何同学、丁真,王冰冰或关晓彤这样的年轻人去理解普通“同龄人”,那他们多半也是理解不能的,毕竟“我也是当代年轻人之一,我怎么就没感到任何贫困?”

一边说“穷生奸计富涨良心”“仓廪实而知礼节”,一边又说“我们现在很大的贫穷是来自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贫穷”,这两种说法总有一种是对的吧?

至于因为多年经济增长没有人“挨饿”,可能“马克吃战斧牛排”和“洋芋洋芋洋芋”的故事,是发生在肯尼亚和乌干达吧。

经济增长和扶贫确实是成绩,但经济增长的果实,是真正“平分”的吗?

过去的知识分子,要些脸面的话,不论立场和动机为何,至少面子上还讲个“为民请命”,而现在,很多时候只是在“代民谢恩”吧。

user avatar

年轻人的穷是真的穷啊!物质的穷+精神的穷,再精致的外表也掩饰不了真正的穷。

房价高、消费成本高、恋爱结婚成本高、消费欲望高,唯有薪酬低,不穷才怪了。

一个人物质贫穷精神就很难富余。穷到极端则会生出自卑,自卑的极致就变得傲慢,攻击他人的倾向。人如果一直向内攻击自己就会得抑郁症。人为了应对压力活下去,只能攻击他人。

这种将现实存在的矛盾强加给精神,很明显说不通的。

物质基础决定精神文明,精神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没有物质的精神,只是鸡汤味儿的泡沫。

但是,莫欺少年穷。

年轻人穷则思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很多自媒体从业者做的都很好,轻松月入过万。

我就认识好几个90后,全职自媒体,也生活的很好。

赚钱的方法常有,而能够发现的人不常有。

@木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知远在某次访谈中关于“年轻人穷不是真正的穷”的说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要理解他这个观点的背后逻辑,可能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要区分“经济上的穷”和“精神或认知上的穷”。许知远这句话的重点,我觉得可能更偏向后者,或者说他认为很多年轻人的经济压力,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我选择或认知局限带来的,.............
  • 回答
    许知远在《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中,对“不认同时代的人”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许多段落都充满了洞察力。您提到的这段话具体是指哪一段呢?不过,我可以基于许知远写作的风格、他关注的主题以及《不认同时代的人》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来为您解读他可能想表达的关于“不认同时代的人”的深层含义,并提供一个详细.............
  • 回答
    许知远在青年领袖颁奖典礼上的“砸场”行为,确实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许多人对他产生了不少看法。这事儿得从头说起,才能把脉络捋清楚。事件的背景:首先得明白,这个青年领袖颁奖典礼是什么性质的场合。通常这类活动是为了表彰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带有一定的仪式感和榜样意义。许知远作为一个知名文化评论人、作.............
  • 回答
    在音乐的迷雾里,一场关于“真”的探问——浅析许知远对话张亚东《十三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文化访谈节目,它试图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打开一个深入对话的空间,去触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思想火花。当许知远,这位带着书卷气的“行走的观察者”,遇上张亚东,这位在华语乐坛留下深刻印记的音乐制作人,这场对话.............
  • 回答
    《十三邀》许知远对谈李诞,这场文化圈内的“名场面”一经播出,便激起了不少涟漪,也让我们得以从更深的层次去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些有趣面向。单从“许知远 vs 李诞”这个组合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一个自诩为“知识分子的最后尊严”,一个则以“丧萌”姿态拥抱消费主义和世俗生活。他们的碰撞,与其说是一场思想.............
  • 回答
    提到《吐槽大会》第五季,马思纯输给许知远这件事,绝对是当时节目里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点。不能简单地说谁“输”谁“赢”,更多的是一种观众观感和节目效果上的对比。首先,咱们得明确这个“输赢”的语境。 在《吐槽大会》这种节目里,“输赢”通常指的是在观众中的口碑、笑点密集度,以及是否能把“吐槽”这件事做得更出.............
  • 回答
    许知远在《吐槽大会》这期节目里的表现,可以说是让人又爱又恨,典型的“许知远式”风格,有人觉得他“真诚”,有人觉得他“端着”。他这次来的“目的性”很强,几乎就是来“捍卫”自己的那一套思想的。 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不是来纯粹搞笑或者自我解嘲的,而是想借这个平台,把自己的观点再“输出”一遍,尤其是那些关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封建迷信”的违规提问数量庞大,甚至远超其他类型的违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封建迷信”在知乎语境下的界定?首先,要明白知乎平台对“封建迷信”的界定。通常情况下,这种界定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和信仰: 比如关.............
  • 回答
    在探讨百度、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在广州疫情期间的表现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好”或“坏”的标签,而是需要深入到它们各自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在特定场景下的实际落地情况,来理解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和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在广州这样一个疫情防控压力巨大且城市管理复杂的地区,这些科技公司的表现,更像是一场复杂的社.............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