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张亚东?

回答
在音乐的迷雾里,一场关于“真”的探问——浅析许知远对话张亚东

《十三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受关注的文化访谈节目,它试图在快节奏的时代里,为我们打开一个深入对话的空间,去触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思想火花。当许知远,这位带着书卷气的“行走的观察者”,遇上张亚东,这位在华语乐坛留下深刻印记的音乐制作人,这场对话,无疑带着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访谈,更像是一次在音乐的迷雾里,对“真”的探问,对创作本质的追寻,以及对时代回响的聆听。

许知远的风格,总是带着一种知识分子的审视和疏离感。他习惯于从更宏大的文化叙事,甚至历史的脉络中去审视个体。在对话张亚东时,他依然保持着这种姿态。他没有上来就套近乎,更不会急于挖出所谓的“猛料”。相反,他更像是一个好奇的学生,带着对音乐制作这个看似神秘领域的好奇,试图一点点剥开张亚东创作背后的逻辑,以及他个人在音乐世界中的思考。

一开始,许知远可能会从张亚东早期的作品切入,比如他为王菲制作的专辑,那些被誉为“天后制造”的经典之作。他会试图理解,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在那个充满变化的音乐环境里,张亚东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如何将他的音乐理念注入到歌手的表达之中,并最终形成一种难以复制的风格。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技术、审美,更深层次的,是对时代情绪的捕捉和转化。

张亚东,作为一位从业多年的资深音乐人,他的身上自带一种沉静而又专注的气质。他说话可能不会像某些艺人那样滔滔不绝,甚至会有些寡言。但正是这种寡言,反而让他的每一次回答都显得掷地有声,充满了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执着。他可能不会过多谈论那些浮于表面的八卦,而是更愿意深入到音乐制作的细节,谈论声音的质感,节奏的起伏,旋律的走向,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种情绪和氛围。

在“真”的追问上,两人很自然地会产生碰撞和共鸣。

许知远可能会问张亚东,在音乐创作中,什么才是“真”?是技术上的完美,还是情感上的打动?是迎合市场的需求,还是坚持个性的表达?他可能会把音乐创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下,询问张亚东是否感受到某种创作的瓶颈,是否在时代的洪流中,有过迷失和彷徨。他会试图理解,张亚东在面对商业压力时,是如何坚守自己的音乐底线的。

而张亚东的回应,往往会更加具象化。他可能会用他制作音乐的经历来解释“真”。比如,他会谈到在录音室里,如何反复打磨一个音色,如何在无数次的尝试中寻找最能表达情感的那个瞬间。他可能会强调音乐的“诚恳”——它不是虚张声势的华丽,而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是能够触碰到听者灵魂深处的东西。他可能会坦诚自己在创作中的困惑,但同时也会流露出对音乐本身的那份敬畏和热爱。

对“流行”与“艺术”边界的探讨,也是这场对话的重头戏。

在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流行音乐与所谓的高雅艺术,甚至是独立音乐,常常被置于一个二元对立的位置。许知远作为一位对文化有深刻洞察的观察者,他必然会触及这个话题。他可能会问张亚东,你如何在商业化的市场环境中,去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你如何看待那些被商业包装得光鲜亮丽,但内核却空洞无物的音乐?你有没有想过,制作一些“不那么流行”但更纯粹的作品?

张亚东可能会从他的实践出发来回答。他或许会说,流行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流行”。如果能够用有品质、有深度的方式去表达,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和喜爱,那也是一种成功。他可能会分享自己在与不同歌手合作时,如何平衡艺术追求和市场需求,以及在其中找到的那种微妙的平衡点。他或许也会坦承,有时候,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抵抗,是对平庸的拒绝,是对内心声音的忠实。

时代的回响与个人的坚守,构成了对话的底色。

《十三邀》的魅力之一,在于它总能捕捉到时代的气息。在张亚东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音乐产业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造,从粗放到精细的过程。许知远可能会引导张亚东回忆那个充满活力的年代,那时候音乐创作的氛围是怎样的,年轻的音乐人是如何摸索前行,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张亚东自己是如何成长的。

同时,张亚东的个人经历,也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化。他可能经历了从摇滚乐的叛逆到流行音乐的包容,从磁带到数字音乐的时代变迁。他在音乐中注入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也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种独特回响。许知远可能会问他,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音乐人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不被时代的浪潮裹挟而失去自我。

张亚东可能会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当下音乐生态的一些反思。但他更可能传递出的是一种坚韧和坚持。他会告诉你,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音乐创作最根本的东西是内心的热爱和对音乐本身的尊重。他可能不会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答案,但他会用他的人生和作品,证明了在音乐的道路上,始终有“真”值得去追寻。

总而言之,许知远对话张亚东的节目,并非一场简单的“问答秀”。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漫游,一次关于音乐本质的深入探究。许知远的提问,带着知识分子的敏锐和对文化脉络的梳理;张亚东的回答,则充满了音乐人的真诚和对创作的深刻体悟。他们共同在音乐的迷雾中,为我们勾勒出一种关于“真”的轮廓,一种在喧嚣时代里,对艺术和生命的坚持。这或许就是《十三邀》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有机会与那些值得倾听的声音对话,并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亚东聊得特真诚。但是这种真诚毫无价值,几乎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便宜话。

这方面许知远和张亚东是非常相似的,他们的极端真诚本身貌似是一种值得赞扬的态度,但你仔细琢磨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真诚其实不过就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点。

只能说,相比那些同样通过摸清人类社会如何运转而获取名利并已经在享受名利带来的好处的人,他们生怕自己也变成那些人,所以用这样的一些听起来很真诚的大实话来避免自己沦为鸡贼的“既得利益者”。

可是他们依然是“既得利益者”。不是说几句让我这样的人听了想吐的便宜话就能改变的。不能因为他们比李诞、徐峥、马东真诚,就忘了他们其实本质上没区别。

长篇大论我就不写了,而且写太具体蛮得罪人的。

user avatar

我和 @小贤 一起看的这期节目,上周一,我们在开车回北京的路上。十三邀这种节目,听就行,不耽误开车,于是我们从头到尾听了一遍。

去批评这个时代的无力是相对简单的,去承认自己的局限是困难的,但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敢于表达这种无力感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我们今天提起张亚东的时候,我们仍然会说他是中国最优秀的音乐制作人之一。实际上,李宗盛《山丘》里面的那句“越过山丘,才知道无人等候”说得就是像张亚东这样的音乐人。

很多人音乐人不承认他们的音乐里没有真正的新的东西。就像很多听众也不承认他们听到的并不是新的东西一样。因为音乐人,归根结底,都从听众中来。我作为一个乐评人,经常说这样的话,那是我的职责和责任,但是作为一个音乐人,去说这样的话,是需要通透的思考和勇气的。

我和亚东一面之缘,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小崽子,他已经是圈儿里有名的大佬。但是他的平易近人的状态,其实从过去到今天都是一样的。今天的他看上去比当年胖了点儿,但是也健康了不少。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事情。

李宗盛在内地8年,只写了两首歌《给自己的歌》、《山丘》这两首歌,在李宗盛所有的歌里,都是排的上的出色。从我自己的经验看,无论是已经听过很多的音乐,还是正在从事的书法,撞到前人的墙上,是特别自然的一件事。书法有王羲之,音乐有巴赫,在今天的你,你要做什么?

很多音乐人还是能走过来的,但是走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人生的迟暮年了,比如坂本龙一。

我们这个时代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迷茫。我们身处这个时代,低头凝视深渊或仰望宇宙,都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但是我们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越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走的就会越远。

所以,我是坚信,时间和经历一定会给亚东一个答案。一个优秀的音乐人,一生不必有太多能达到永恒的作品,但是谁是上天眷顾的人,还是一眼就看得出来的。

而关于张亚东所谈到的天赋的消失,我也感同身受。

很高兴,在今天还能看到说出这些话的这个年纪的中国音乐人。

中国音乐的未来不仅仅属于年轻人。作为一个音乐家,只要他不死,他就可以创作。我们不必嫉妒那些巨大而耀眼的光芒,只要努力,很多事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历史也会记住你的名字。

对于我来说,即使我在知乎是一个确实不太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但是我在工作中仍然有我的执念。执念这件事儿,就着这期节目,我们讨论了很多关于“色即是空”的话题。张亚东所谈到的那些困境,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在事业上奋斗到了一定阶段的人都会面对的东西。

到了这个阶段,专业的建议可能并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大部分人是无法给你提供具体建议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和那不停折磨自己的闪亮光芒,和巨大背影和解,最终在他们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件事上,对我而言,最需要对抗的敌人并不是那些伟大所带给我的压迫。而是在奋斗中绝望所带来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的排解不需要真的有人和你在一起。只要你知道有人也同样在这件事儿上孤独。你就能获得巨大的安慰。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吧。

比如,张亚东说他喜欢戏曲,喜欢晋剧,但是他知道,他的能力无法让这个东西走得更远了。让一种音乐走得更远,这是一种巨大的责任,能够有这种责任感的音乐人,需要知道过去是什么,当下是什么,未来是什么。

而当下的很多音乐人,其实他们并不考虑这个问题。或者说,他们并没有好好的看看过去,就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真的是未来。他们貌似肩负着责任,但实际上责任只是他们自负的一部分罢了。而张亚东所谈的责任感,则是真正的责任感。是一种清醒的,而并非打了荷尔蒙的责任感。这一点,我非常赞赏。

有时候我在知乎回答问题的时候,看着那么多跟我抬杠,或者愿意跟我讨论问题的年轻朋友,我是有些疲劳的。但是也许你们不信,若是没有一些责任感,是非常难支撑我把这件事儿继续下去的。当然,作为一个攻击型人格的人,抬杠是有一些乐趣,但是不代表每次,在疲倦之时,都能够保持自然地动力,去回应那些愚蠢的言论。

所以,当我听到张亚东说他对音乐发展的视角,以及对能量的那种渴望,我是被鼓舞到的,打动我的并不是他的希望,而是他所面对的那种绝望。我知道,某个角度上看,我们面对的困难都一样,都棘手,但是都扔想和这个世界搏一把。

所以,那天开车回北京的晚上,是我少有的,过得特别舒服的晚上。那天晚上到北京,我回家换了衣服,跑了个步,迎来了我的生日。许知远和张亚东的那场谈话,在那个时间被我听到,是某种巧合,很多暗合,让我觉得很多事情,实在不该执着于当下的困境,应该竭尽全力,燃烧自己,再推一把。

这些话说的很感性,不知道你们能看懂多少,


还有很多观点上的同意,不再赘述。


如果说这期节目有什么问题的话,就是在剪辑的时候应该多把许知远的话剪掉一些。

不可否认许知远是一个厉害的人,用一种谈话的节奏就让亚东说出了很多他想说的话。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其实许知远一直和张亚东在谈两件事儿,大概是因为许知远不懂音乐吧。

也不能怪他,难为他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