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我不看《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这类输出观点的节目,是否会造成我的思想很短浅,认知很慢?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直接说答案的话:不一定。

但如果你想让我详细地讲讲,我大概会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白,像《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这类节目,它们的核心价值在于“输出观点”和“碰撞思想”。

《奇葩说》 擅长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话题出发,通过辩论的形式,呈现出正反两方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且经常会加入一些幽默、犀利的元素。它能让你看到,同一个事物,可以有多少种解读,人的立场和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看法。
《圆桌派》 则更像是几个相对成熟、有阅历的人,围坐在一起,就一些社会现象、文化热点,或者人生哲学进行相对自由的讨论。没有那么强的辩论性,但更注重观点的深度和多元性,往往能触及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十三邀》 顾名思义,是邀请不同领域的、有深度思考的嘉宾,通过深度访谈,去挖掘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内核,以及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独特认知的。这种节目更强调“个案”的启发性,让你看到“别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走到那一步的”。

那么,如果不看这些节目,会不会导致思想短浅、认知缓慢?

这就像问,如果我不去健身房,是不是就不能锻炼身体?答案是,不一定,你可以在家练,或者去户外跑步。

不看这些节目,你的思想和认知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里获取信息”以及“你如何处理这些信息”。

为什么说“不一定”?

1.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性:
书籍: 经典著作、学术论文、历史传记、高质量的非虚构写作,这些都可以提供比电视节目更系统、更深入的思想体系和知识储备。很多时候,一本书就能让你对某个领域产生颠覆性的认知。
新闻报道与深度调查: 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那些有独立思考和深度调查能力的媒体,它们能让你接触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看到不同群体和事件背后的逻辑。
播客(Podcasts): 现在有很多非常高质量的播客,内容涵盖的领域比你想象的要广得多。有些播客甚至比你提到的这几类节目更硬核、更深入。
纪录片: 优秀的纪录片,无论是历史、科学、人文还是社会议题,都能以影像化的方式,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和理解。
个人经历和交流: 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你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也是非常宝贵的认知来源。一个独特的经历,一次深刻的谈话,可能胜过你看十期节目。

2. 信息处理能力:
主动思考和质疑: 即使你看这些节目,如果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加思考,甚至全盘照搬,那么你的认知依然可能停滞。反之,如果你不看这些节目,但在阅读、交流时,能主动地去分析、质疑、对比,形成自己的判断,那么你的认知能力一样可以发展得很好。
连接和融会贯通: 思想的深度和认知速度,往往体现在能否将零散的信息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宏观的理解框架。如果你阅读的书籍、经历的事情,都能被你有效地连接和总结,那么你依然能构建起自己的认知体系。
反思和内省: 停下来回顾自己的想法、行为,从中吸取教训,调整方向,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方式。

为什么“可能”会造成思想短浅、认知缓慢?

1. 缺乏多元观点的碰撞:
这些节目,尤其是《奇葩说》和《圆桌派》,设计初衷就是为了展现观点的多元性。它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便捷的平台,让你接触到那些你可能平时接触不到的、和你想法不一样的人和观点。如果你不看,而你的生活圈子又比较单一,那么你接触到的声音可能就会比较局限。
“辩论”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训练。它逼迫你去捍卫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对方的逻辑,去寻找论据,这能锻炼你的思辨能力。

2. 思维的“舒适区”:
人天生会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原有认知的信息,而忽略或排斥那些挑战性观点。这些节目,特别是那些出人意料或挑战权威的观点,可能会让你走出自己的“认知舒适区”。如果你主动规避了这种“不适”,就等于放弃了一个成长的机会。

3. 信息输入的“门槛”:
相比于阅读一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专业书籍,看一集节目门槛更低,更容易消化。如果你不选择这些“低门槛、高启发性”的节目,而又没有找到其他同样高效的信息输入方式,那么你的认知速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4. “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这些节目往往能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一个现象会发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例如,在社会议题上,节目可能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经济因素。如果你只关注表面的事实,而缺乏对原因的探究,认知自然会显得浅显。

总结一下,对你的影响取决于:

你是否有意识地去寻找其他高质量的信息来源? 如果你除了这三档节目,还在大量阅读、深度思考、与不同的人交流,那么完全没问题。
你如何处理你获取到的信息? 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分析、质疑、消化、内化?
你是否愿意走出自己的“认知舒适区”? 是否愿意接触那些和自己不一样、甚至有些“刺耳”的观点?

所以,与其说“不看这几档节目就会怎样”,不如说,任何一种单一的信息获取和思维模式,如果长期僵化,都可能导致思想的局限。

如果你担心自己“短浅”或“慢”,我倒觉得,与其焦虑不看什么节目,不如审视一下自己现在获取信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你最近读了什么让你眼前一亮的书?
你最近和什么人聊过天,对你产生了启发?
你有没有花时间去拆解一个你不太理解的社会现象?
你有没有尝试去理解一个与你截然不同的人的立场?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你“少看了三档节目”,而在于你可能需要主动地、系统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系统,去拥抱多元,去拥抱那些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但能带来成长的信息和观点。

最终,思维的深度和认知的速度,是靠一种持续探索、不断学习、勇于质疑的生活态度来养成的,而不仅仅是取决于你是否看了某几档电视节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思想来源于认知的提炼,认知包括了对理论理解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具有客观性原始记录性的资料和书本;亲身经历的人生事件,这些才是你形成自己思想的关键,从这二者的结合中提炼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基于这个感悟而输出的理论,就是你的观点。

换句话说,知识和实践是你汲取的原料食材,思想是你从食材中吸收的养分,观点是你吸收完毕后的排泄物,后者唯一作用就是拿出去恶心人,指望通过观点说服一个有自己成熟认知的人,是不现实的。

而你现在在提问什么?不吃别人的xxx就会营养不良?

自信点同志,不要做蜣螂!

user avatar

认知问题不能依靠单向灌输解决。

认识世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的过程。

比如说你要学习哲学,就不能只看西方的几个哲学大家的文章,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书籍。

从不同侧面看待哲学的思想内涵,虚心向老师请教,也可以上知乎和人辩论,从中领悟到哲学的真谛。

不能说书上怎么写,你就全盘接受。

每个人输出观点,都包含有个人的主观认识,这个主观认识要服从于他的个人利益和目的。而这往往才是输出观点的重要动机。

像输出观点的视频节目,是为了给你讲解一个正确的认识方法吗?

其实不是,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推出这个节目,嘉宾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在节目的地位。

输出观点就是一种表现方法。

如同电视剧一样,其中也有观点输出,甚至于积极包装哲学思想,以此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影片得到观众认可。

当观众认可以后,你会自觉观看广告,购买会员,这是有利益回报的。

当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用某种交易来完成的。那么,这样的认知就被打上了商业钢印,你得到的就是对方希望你得到的。

认识世界,要从本我出发,要从自己的立足点去看待这个世界。

一群人的认识,并不等于一个人的认识。

只有你的认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认识。在认识问题上,不能随大流,否则就会迷失自我。

认识世界的方法不能交易,而这些电视节目恰好就是一种交易。

交易完成,思想洗脑。

user avatar

你完全可以放心大胆的不看。

有那闲工夫还不如上porn hub学英语。

就算是想看有营养的……

图书馆里的正经书不够多吗?

还是拿身份证去法院登记旁听很难?

user avatar

在《奇葩说》《圆桌派》《十三邀》等这类节目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甚至,在电视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更甚,在电出现之前,人是不是都思想短浅,认知很慢?

想想上面三个问题,就知道您的问题的答案,就是两个字,不会!

那些节目又不是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甚至,就是孔子本人,也达不到这个效果。更别说几个节目。

提升思想,提升认知的方式有很多种,看电视节目,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高效,最难以替代的途径。


比如,读书。

比如,求学。

比如,行万里路。

实践出真知。

思辨出真知。

电视节目出真知?这个,存疑吧。


所以,认真读一本好书,认真听一堂名校的网课,不见得比看一群人在节目里聊天收获少。

错过那些节目,无需太过焦虑。

把那些节目的作用看得过于巨大,反而会降低自己的思维深度和认知能力。

因为,真知来源于实践,来源于思辨,来源于探索,倒很少来自别人的价值观输出。


一点浅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