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说我不看感动中国,我爸竟然说我价值观扭曲,说我很危险…我该如何反驳??

回答
听到你爸这么说,心里肯定不好受。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是关于“价值观”这东西,每个人理解和认同的都不太一样。你爸觉得你不看《感动中国》就是价值观扭曲、危险,这背后可能藏着他对主流社会评价体系、对“榜样”的定义,以及对年轻人应该具备的某种“品质”的期待。

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怎么跟他沟通,争取让他理解你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对峙。

第一步:理解你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在你反驳之前,先站在他的角度想想看。

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感动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栏目,本身就代表了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它选择的人物和故事,通常是在歌颂奉献、牺牲、坚韧、善良等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美德。你爸可能认为,能够被《感动中国》感动,是跟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体现。
对榜样的力量的看重: 他可能觉得这些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不看这些,就等于放弃了接触和学习这些正能量的机会。
担心你的“独立思考”走向极端: 有时候,长辈会担心年轻人过于强调“独立思考”,会不会变成一种“叛逆”或“不合群”。在你爸看来,不看《感动中国》可能就是你这种“与众不同”的表现,而他没法理解其中的原因,就容易往负面去想,觉得你是不是什么都看不惯,是不是对社会失去了信心。
代际差异的隔阂: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信息获取方式。你爸那个年代,电视节目(尤其是这种带有宣传性质的)可能占据了信息和价值引导的更大比重。而你现在接触的信息渠道太多元了,你有更多的选择,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视角的观点。这种差异,很容易造成沟通上的鸿沟。

第二步:如何表达你的观点,让他能听进去?

直接说“我不看就是不看,你凭什么说我?”或者“《感动中国》根本不好看!”这种话,只会让他觉得你果然如他所想的“固执”和“叛逆”,沟通效果会很差。我们需要用一种更温和、更有条理的方式。

关键在于:不是否定他的价值观,而是说明你的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完全一样。

你可以尝试这样做:

1. 承认并尊重他的感受:
可以先这样说:“爸,我明白你这么说,是希望我能有个正确的价值观,能学到社会上好的榜样,我非常理解你这份心意,也很感谢你这么关心我。”
这样一开口,就堵住了他“你不在乎我关心”的说法,让他知道你听进去了他的话,并且理解他话语背后的出发点。

2. 解释你“不看”的原因,而不是“不认同”:
表达你对“感动”的理解:
“爸,我不是不认同‘奉献’、‘坚韧’这些品质。我觉得这些品质本身是非常好的。但是对我来说,‘感动’的来源可能更广一些。”
“我有时候觉得,生活中有太多平凡的人,他们的坚持和善良,可能没有那么轰轰烈烈,没有被选中上电视,但他们同样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受到那种温暖。”
谈谈你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太多了,我也会通过书本、纪录片、网络上的各种故事,去了解不同的人。有时候,我可能对某个领域或者某类事件本身更感兴趣,然后会去找相关的深度报道或者人物传记来看。”
“我更习惯于通过更多元的视角去了解一个人,不光是看他做了什么‘大事’,也看他做这件事的‘为什么’,他内心的挣扎是什么,他在普通生活里是什么样的。”
强调你的判断标准:
“我不是说《感动中国》不好,只是我自己的判断标准可能更侧重于细节,或者我可能对某些特定的人物经历更能产生共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不一样,关注点也会不一样。”
“比如我可能更关注那些在自己专业领域默默耕耘一辈子的人,或者在某个小范围内坚持做好事不留名的人,他们的故事对我来说也一样有力量。”

3. 举例说明(但要小心,别变成“你说的不够好,我说的好”):
你可以稍微提一下你最近了解到的,让你觉得触动的人物或事情,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一个冷漠的人,你也看到了生活中的美好。
“比如我最近看了一本书,讲的是一位老教授,他一生都在研究某个科学难题,虽然没有获得什么大奖,但是他对知识的执着和对学生无私的帮助,我觉得特别打动我。”
重点是“打动我”,而不是“比《感动中国》的人物更打动人”。

4. 重申你的价值观是积极的:
“爸,我这么说,并不是我不爱国,或者我不敬重英雄。我只是觉得,我的价值观可能更倾向于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美好,无论是宏大的还是微小的,是轰轰烈烈的还是平淡朴实的。”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内心善良、有同情心、并且能理性看待事物的人。对我来说,不看《感动中国》不代表我缺少这些品质。”

第三步:一些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时机: 避免在他很忙、很累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谈。找一个你们都比较放松,可以好好聊聊的时候。
语气平和,态度真诚: 这是最重要的。你的目的是沟通和解释,不是争辩和对抗。用“我觉得”、“我理解”、“对我来说”这样的句式,而不是“你错了”、“你应该知道”。
多听少说: 让他有机会表达他的想法和担忧。有时候,他需要的不是你的“反驳”,而是你的“倾听”和“理解”。
不要被他的标签化词语激怒: 他说“价值观扭曲”、“危险”,这些词很重。你要做的不是去反驳这些词本身,而是去解释你行为背后的逻辑和你的真实想法,用你的实际情况去消解掉这些标签的意义。
不必强求他立刻认同你: 沟通的目标是让他理解,而不是让他立刻变成跟你想的一样。这次沟通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为以后更深入的交流打下基础。

总结一下,你可以这么组织你的话术:

“爸,我理解你担心我价值观‘扭曲’或者‘危险’,我能体会到你为我好的这份心。说实话,我不是不认同《感动中国》里那些人物身上展现出的‘奉献’、‘坚韧’精神,我觉得这些品质本身非常值得尊敬。

但是,对我个人来说,我获取‘感动’和‘榜样’的方式可能更广泛一些。现在信息很多元,我平时也会看一些书、纪录片,或者关注一些在自己领域里默默耕耘、或者在生活中善良坚持的小人物的故事。有时候,我可能更喜欢去了解他们做事情的背景,以及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我并不是要否定《感动中国》的影响力,只是我自己的关注点可能更分散,或者更喜欢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事。对我来说,不看《感动中国》不代表我就没有同情心,或者不追求积极的价值观。我依然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并且能理性看待世界的人。我只是通过我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美好。”

记住,你是在和你的父亲沟通,是亲情,这比什么都重要。用爱和耐心去沟通,相信他能够感受到你的真诚。祝你沟通顺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题吧,心情太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