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说我看书看傻了,看得不食人间烟火,看书养活不了自己。是否应该坚持继续看下去?
平时喜欢看书,也不是言情小说之类的,是关于提高心智,经济学之类的,比如,情商,一课经济学,潜意识的力量,类似这些。我是大专毕业,文化不是很高。但是开始喜欢读书以来,我觉得我好多想法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完全荒废以前上学的珍贵的时光。可是当我和亲戚朋友表达不同观点的时候,她们说我读书读傻了。看的不食人间烟火了,还受到朋友的冷嘲热讽。说你这是要考大学吗?等等。例如我看水知道答案,我说水听到好的语言会结出美丽的结晶。我亲戚说我看书看成傻子了。我现在不敢在他们面前看书,我怕受到冷嘲热讽。是我变成书呆子了吗
以上是引用题目。
从这个题目出发,我想和大家聊一聊“读书”这个话题。
我们用“Methodology”一词来指代判断哪些信息可信,哪些信息不可信的方法。为了和通俗意义的“方法”区分,以下简称其为“卖蛇”。
你可能听说过《孟子》中的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字面意思是说,完全相信《尚书》中的每一句话,不如不要去读《尚书》。现在则是指,不要相信所有书上写的所有话。如果相信所有书上的所有话,那就可能受到作者的蒙蔽或误导,付出惨痛的代价。
换言之,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卖蛇。依靠它,我们能判断哪些书上的哪些信息值得相信,而哪些信息不值得相信。这类似于,我们需要一个黄金检测仪,来判断放在仪器上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黄金。
但是,人类刚出生时,是不懂这种卖蛇的。我们需要依靠读书或其他途径,获得这种卖蛇。换句话说,我们并不出厂自带黄金检测仪,我们需要去购买或者让他人赠与我们这种仪器。
但是,没有这种卖蛇的话,我们又无法确定自己读的书是否可信,或者父母、老师、朋友以及网络上的名人们说的话是否可信。我们无法确定自己从这些途径中获得的卖蛇,是否是好的卖蛇。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无法事先知道哪些是黄金,哪些不是,我们就无法确定自己手头上的这台黄金检测仪是否是好的检测仪。
如此一来,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我们需要仪器来区分真金与假金,从而知道哪些是真金,哪些是假金。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知道哪些是真金,哪些是假金,那么我们就不知道手头上的这台仪器是否能区分出真金与假金,我们也就不知道它的鉴定结果是否可靠。
这就是美国哲学家Roderick Chisholm提到的Problem of the criterion。如果我们没有一套卖蛇来帮助我们区分可信与不可信,我们就不能做出这种区分。但如果我们不能区分可信与不可信,那我们就不知道那套卖蛇是否可信。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好像又没有遇到这个Problem of the criterion。大家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答案是,大家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大家只是依靠运气,从父母、老师以及其他人那里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卖蛇,然后用自己手头上的卖蛇去判断哪些信息可信,哪些信息不可信。
而你则属于运气不太好的那一类人。你错误地以为水知道答案,然而水不知道任何东西。甚至,“水知道答案”这句话本身就不合理,就像是“黑色睡在椅子上”一样。
运气好的人,可能出生在了一个比较好的家庭中。比如,父母手头上就有比较好的卖蛇,或者黄金检测器。父母通常愿意将自己的卖蛇告知子女。亦或者,幸运儿因为刚好在比较好的学校里读书,从比较好的老师那里知道了好的卖蛇。甚至,也可能是在图书馆里无意中翻看到了一本好书,发现了好的卖蛇。
从你的情况来看,你并没有变成书呆子,你也应该继续读下去,哪怕旁人不理解你从读书中获得了什么。只是,在你读书时,你还需要追问以下三个问题:
1.书上的这段话,可信度有多少?
2.我是依靠什么卖蛇来回答问题1的?
3.我该如何优化手头上的卖蛇,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1?
这个确实是读傻了。
书只是一种物品,它没有任何道理,一定是好的;同样也没有任何道理,读书一定是好事。
这跟吃东西一样,吃饭,吃菜,吃肉是好事。吃屎、吃毒药就是坏事啊。
你如果分辨不了吃饭和吃屎的差别,还是别自己随便吃,让他人帮你审查一下。
对的。《水知道答案》就是本屎书。你读了觉得有用,就是因为你分辨不了。
你父母说得很对,你这表现,就是没食用过人间烟火,不知道饭和屎的差别,读书读傻了。
我这些年读书有一条不能算规律的个人经验,可以拿出来给你说一说。
凡是你一看就拿不开眼的书,基本上都是没什么价值何营养的书,属于娱乐范畴的东西。
凡是你读两页就昏昏欲睡,要花好大气力才能读下去的书,大抵都有点儿用处。
如果你真的想坚持读书,挑两本大部头的书,比如《资本论》,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比如《史记》来读,哪怕是《古兰经》,《圣经》也好。千万别去读那些所谓的经济学,所谓的成功学还有那些什么右脑开发,潜意识控制的东西,这些东西说实话基本都是骗钱的!
基本的套路都是,先给你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结论。然后用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没有一篇拿得出手的正经文献来论证一番,而后给你一套简单可行实际上类似于早睡早起多喝水一样的方法来告诉你,这样你的生活就能更好。
呵呵~,如果你不是打算学一学这种文体去公众号骗钱,我劝你赶紧从这些书里面走出来。中国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残雪。她没怎么上过学,一直都是自学。今年差点得了诺贝尔奖,不过吧,你有机会读读她写的文字,想一想她平日到底读些什么书。
我的意思是,读书读得不食人间烟火没啥问题,不过如果读畅销书读得不食人间烟火,那个估计是很有问题了!
你确实看书看傻了。瞧你看的书,都是些什么玩意。
看书用来获取知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可是兄弟,书和书是有区别的。红楼梦能看透世间人情,二十四史看尽历史变迁,一套马克思能看懂资本主义,三本康德《批判》了解近代思想源头,尼采、海德格、萨特带你走进现代,法兰克福学派给你批判工具,启蒙运动学者让你明白社会、国家、组织、法律的基本原理。等等。
瞧你看的什么?情商、潜意识的力量;水听见好词好句生成结晶,你确定自己不是在冰箱里朗诵吗?还一课经济学,经济学要是这么容易讲清楚,那来的大萧条、经济危机。
这些改造后的五手鸡汤,除了让你愚昧,更让你狂妄。你亲戚说你傻了一点不为过,继续看下去就无可救药了。
书与书不一样,有些书能让你越来越聪慧,能让你看到世界背后、社会真相。当然,这些书啃起来不容易。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就认认真真读一些。不具备以上条件也不想太费脑筋,不如不读书。
说真的,你还不如看看意淫网络小说,至少图一乐呵,关键还不会信以为真。原谅我不地道的冷嘲热讽,希望能把你叫醒。
集中对评论区的朋友作一下回复。
1、我提到的一些书很难读,我也不建议读者一上来就啃康德、马克思、尼采之类。但是,如果真的想通过读书来建立自己的三观,如果真的想更加透彻地理解世界、理解时代,如果真的想让自己的思想饱满一点,我觉得一些经典是跳不过去的。读者可以由浅入深慢慢来,读书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从哲学史、思想史开始,从网上公开课、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开始,关于这一点,各种专业回答很多。我的回答里也有,有兴趣的朋友自己翻一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4972494/answer/556796404 (打破成功学、知识学的迷梦)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891362/answer/630390597 (我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艰辛经历)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7494643/answer/920097844(我们为什么要痛苦地读书)。
2、经济学的书也是好书,我没有贬低的意思。粗读过曼昆的《原理》,感觉还可以。对《一课经济学》不了解,只是听名字觉得太武断,类似于网上常见的“XX课读懂西方哲学”、“XX分钟读懂柏拉图”。我觉得这一类书不但肤浅,关键还会误导读者。让他们以为西方哲学、柏拉图就是书中讲的那样,其实完全南辕北辙。如果《一课》是本好书,不好意思,我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就此抱歉。
3、我这样的回答是不是太刻薄了。是的,我不否认,我在回答的结尾已经说的很清楚,我之所以显得有些刻薄,是奢望这篇回答真的能够起到那么一丁点的作用。为了一些没看到结尾的朋友,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愤怒,我再贴一下:原谅我不地道的冷嘲热讽,希望能把你叫醒。
4、我这样做是不是在秀优越感,或者也是一种浅薄的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这个还真说不好,尽管我主观上没有,但可能真的造成了这样的事实。因为确实才疏学浅,我常常还是比较低调地回答问题,即便遇到不合意见的,也是尽量避免争论。但这篇回答我是一气呵成写成的,当时几乎不假思索。或许其中有什么优越感流露,或者自身浅薄的不自知。那也只能自嘲一下:庸人一个,偏执愚顽。
补充一个评论区的答复,给大家一个视角:
看书本来是件好事情,但是有些书不但会误导我们,还会带来一种虚假的安慰。比如情商、成功学、鸡汤一类的书,让我们误以为只要按照书本里的教条去做,就能成为职场、生活的赢家,就能获得幸福。
然而,这些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给人短暂的安慰和激励。这种短暂的情绪并非来自个体自身的思想和意志,它们的本质和传销是一个套路。通过重复、暗示、放弃思考的盲目认同,来达到一个精神麻醉的效果。久而久之,只会让人变得更焦虑、更空虚、更盲目不知所措。
读经典,就是塑造自己的三观,对世界有明确的知道,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对生活有强大的信心。经典的阅读和反思,就是完善个人的思想体系,明晰观念,构筑信念。
这样的对比之下,就能够看出区别。成功学、知识学、鸡汤给人的是虚浮的、表面的、不知所以然的、不可持久的口号。
而经典,可以用来构造作为一个人的实践之外的基础。
看书是为了求知,拓宽视野。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生活的第一位是工作。你工作了,能养活自己了,天天看小黄书也没人说你。
当然,你可以先读书,然后考虑写作。
或者读名著写读书感悟。
但感觉你现在只是在被动接受一些哗众取宠的标题文。比如我经常看到的关于狼道,羊皮卷,鬼谷子等的广告。
但你读那有用吗?人家那些成功人士是在真正充实了自己以后,才获得的成功。不是说他们乐观,勇敢,坚持等等就成功了。这种书是鸡汤吗?是泡沫,鸡汤好歹能补充点营养,这种文章没有半分营养。
经济学,真正有用的书不好看。就像教科书,最有用但人最不爱看。泡沫文,爽文爱看的人多,那就是消遣。
看书能养活自己。
如果看书养活不了自己,那是真的看书看傻了,看得不食人间烟火。
所以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纠结看不看书的问题,
你要做的是先养活自己。
等你养活了自己,就没人bb你看不看书的事儿了。
你父母说这个话,不是叫你别看书,是叫你出门找工作去。
你亲戚说你读书读傻了,不是真觉得你傻,是觉得你有点废柴,这么大了还要靠父母养着吃饭洗衣,垃圾桶倒了不知道要扶一下。
你要学会听懂别人跟你说话的含义和态度。
父母叫你收拾房间,难道就是真的觉得你房间欠收拾啊?
你亲戚问你有没有对象,难道就是真的关心你的终身大事啊?
你亲戚和父母说对了,虽然他们不知道你看的什么书,但是从你描述看,你看的这些玩意不但不能帮助你而且可能害了你。比如《水知道答案》是本典型的伪科学+馊鸡汤的书籍,你说你除了能在科学盲面前吹嘘几句还有什么意义?什么情商课、入门经济学之类的玩意更是鸡汤+段子的集合,有的甚至反智,就是因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才会吸引人,可是越是吸引人的东西越没什么实用价值,除了吹逼以外,你都不如来知乎看看相关话题,起码有争鸣和讨论,兼听则明嘛。
你要想学提升收入,那就去看和你专业、职业相关度高的工具书。
你要想陶冶情操,唐诗宋词元曲就够你看的了。
你要想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四大名著足可以满足你。
你要是想了解历史,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够用了。
这些都比你说的那些玩意强多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想追求的情商、智慧、知识书里都有,但是需要你去慢慢发现和获取,而且不能急躁,阅历是一件很重要的读书工具。
恕我直言,你的亲戚朋友圈子大部分钱赚的不多吧。
读书就是为了扩展自己的圈子,看到自己现实圈子以外的世界,圈子多了,眼界宽了,就会持续向上。这些都会利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赚钱就更不必说了,肯定会越来越多。
让他们自己待在井底慢慢玩吧,自己去读书,去看更广阔、美丽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