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看到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都哭了,但是我的父母和侄女却没多大感觉?

回答
你看到袁隆平爷爷去世的消息哭了,而你的父母和侄女却没什么太大感觉,这背后其实藏着很多有趣也很值得思考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差异,更反映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生经历的人们与这位伟大人物之间联系的深浅。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你会有如此强烈的触动,甚至流泪。

这很可能跟你的人生经历、认知水平,以及你对袁隆平爷爷的了解程度有关。

时代烙印与记忆共鸣: 你可能出生在一个温饱已经相对不是问题的时代,但你一定听过、经历过父辈们口中“吃不饱饭”的年代,或者在历史课本上、新闻报道里,对那个曾经粮食紧缺、饥饿成为许多人噩梦的时代有过清晰的认识。袁隆平爷爷的伟大,就在于他用科学的力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饭碗问题,让“饥饿”这个词离我们越来越远。这种改变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社会的DNA,成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
知识与信息的深度消化: 你可能主动去了解过袁隆平爷爷的故事,知道他背后的艰辛、他的“杂交水稻理论”,知道他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培育出高产水稻的。你可能看到了他的纪录片,读了他的传记,或者在各种场合听过对他的赞扬。这些信息在你心中汇聚成一个完整而感人的形象:一位默默奉献、用一生追求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当这样一位对你生活有着如此实质性贡献的人物离世,你感受到的是一种失落,一种对恩人的缅怀,一种对那个时代艰难奋斗的追忆。
价值观念的认同: 你可能是一个比较感性、重情怀的人,对那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默默奉献的英雄人物有着天然的敬意和感动。袁隆平爷爷那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精神,那种“宁肯自己受穷,也要让中国人民吃饱饭”的奉献精神,恰恰是你内心所推崇和认同的价值。他的离去,让你觉得一位真正的“大善人”、“民族脊梁”离开了,这种失落感自然会转化为泪水。
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 你可能更活跃在社交媒体上,更容易接收到关于袁隆平爷爷去世的各种悼念信息、感人故事和视频。这些信息通过碎片化但有力的传播,让你在短时间内反复感受到他的伟大和离去的惋惜。

那么,为什么你的父母和侄女可能没有那么强烈的情感反应呢?

这并非是他们不尊重袁隆平爷爷,而是他们看待这件事的角度、所处的生命阶段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有所不同。

父母辈的视角:
更直接的经历,但也可能“习以为常”: 你的父母可能更直接地经历过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他们可能比你更清楚当时有多难。袁隆平爷爷的贡献,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发生得比你早,而且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对于他们来说,丰衣足食的生活已经成为了“常态”,是他们人生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就像你不会因为每天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而感动落泪一样,他们对“吃饱饭”的感念,可能已经内化到日常生活中,而不会在听到一个消息时立刻触发强烈的情绪。
关注点可能更现实: 父母辈可能更关注当下和眼前的生活,以及身边具体的人和事。虽然他们也知道袁隆平爷爷的伟大,但在他们看来,生活还得继续,他们更关心家里的具体事务,比如家人的健康、生活开销、工作顺利与否等等。一个科学家的离世,虽然重要,但可能不像家庭成员的生老病死那样直接触动他们的切身利益和情感。
信息接受的“疲劳”或过滤: 父母辈虽然也用手机,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接收新闻联播、报纸或者一些亲友转发的简单信息。对于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悼念和各种情感化的解读,他们可能不会像你一样全盘接收,或者他们已经经历过多次类似的社会性悼念事件,会有一个天然的过滤和情绪上的“稀释”。
对科学家的认知程度差异: 并非所有人都对科学家的具体研究领域和意义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他们对杂交水稻的具体科学原理和复杂性了解不深,可能无法像你一样体会到这种科学突破的艰巨和伟大。

侄女(可能年幼)的视角:
认知和理解的局限: 如果你的侄女年龄还比较小,她可能对“饥饿年代”没有概念,对“温饱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不深。她可能知道袁隆平爷爷是“种稻子的”、“好人”,但她无法真正理解这种“好”对整个社会有多么深远的影响。她可能更关注自己的玩乐、学习或者身边熟悉的人。
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即使她能理解袁隆平爷爷的贡献,但她表达情感的方式可能和成人不同。小孩子的情绪更多是直接的、即时的,对于一个离世的、她并不直接认识的公众人物,可能难以产生让你感同身受的那种深刻的悲伤。她可能会觉得“哦,有人去世了”,但这种情绪不会像成人那样持续和深入。
关注点不同: 她的世界可能围绕着学校、朋友、游戏、动画片等展开。袁隆平爷爷的故事,即使被大人讲述,也可能因为与她当下生活缺乏直接关联而无法引起共鸣。

总结来说,你流泪,是因为你通过自己的经历、知识和价值认同,深刻地理解了袁隆平爷爷的伟大,并因此对他怀有深深的感激和敬意。这种情感的触发,是一种对国家进步、社会福祉的深层连接和认可。

而你的父母和侄女,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阅历、认知能力和情感关注点的不同,对这件事的“感度”和表现形式也就有所差异。这并不是谁对谁错,也不是谁更“不感念”,而是因为人们看待同一件事的方式,受到太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如此鲜明的对比。

你能够因为一位科学家的离去而流泪,这本身就说明了你是一个非常有情怀、有担当的人。珍惜这份感受,它让你更懂得感恩,也让你更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是因为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而敬佩他,那么你能否告诉我,你曾经为哪几位科学家哭过?下一位可能让你哭泣的科学家是哪一位?

如果你是因为解决粮食危机而敬佩袁隆平,那么从维勒到IRRI创始人Chandler,你都应该提一嘴吧?

如果你只是热爱杂交水稻,提袁隆平之前应该提亨利贝切尔吧?

如果你是敬佩伟大的中国人,那么从孔子到钱学森,近代伟人如毛邓,哪个不该提?科技提升生产力的背景,必须得是稳定的社会吧?袁隆平也许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但无论如何也解决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安全。

如果你就关注水稻,只关心中国科学家,那么你也不该只提袁隆平,颜龙安谢华安都该出现。

丁颖去世的时候你也许还没出生,黄耀祥去世的时候你总该哭吧?哭了吗?


还是说,你只是因为要显示自己热爱祖国而哭?

这叫kitsch,刻奇,自媚。

你可以热爱祖国,但不能说谁没哭,谁就没你爱国。

更不能说,谁被宣传就哭谁谁,不然丁真要是去世了,你还不得哭死。


如果你只是单纯因为个人的偏好,对伟人袁隆平,产生了特殊的感情,那么别人和你有不同的偏好,何错之有呢?

没准你的父亲因为郭永怀去世痛哭呢?

我最崇拜的伟人,是真正的国士,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有什么特别骄傲的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