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觉得鲁迅对孔乙己是抱有很大同情的,为什么现在我看到不少解读都是在批评、嘲笑孔乙己呢?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

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背景和他一贯的思想主张:

反封建礼教的批判者: 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这些礼教腐朽、僵化,禁锢了人的思想,压抑了人的个性,导致了国民性的愚昧和麻木。孔乙己正是这种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
对底层人物的关注: 鲁迅虽然是知识分子,但他始终关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的、被边缘化的人物。他笔下的祥林嫂、闰土、孔乙己,都是在旧社会体制下挣扎求生的可怜人。
揭示社会病态的载体: 孔乙己的形象并非孤立存在,他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当时中国社会种种弊病的集中体现。鲁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科举制度的毒害、社会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以及知识分子的无用和落魄。
语言上的含蓄与讽刺: 鲁迅在描写孔乙己时,虽然用了许多看似嘲笑的语言(比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但这种“笑”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苦涩的讽刺,而非幸灾乐祸。他用这种方式来反衬孔乙己的悲剧性,以及周围人的麻木不仁。例如,孔乙己的“长衫”是他最后的体面和尊严,但他的困境让他只能穿着破旧的长衫。周围人嘲笑他的“长衫”,实际上是在嘲笑他明明是个落魄的读书人,却又不愿意放下那份虚伪的体面,这种虚伪本身就是封建礼教的产物。

所以,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他用冷峻的笔触,将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认识到孔乙己之所以如此,并非他个体的罪恶,而是整个旧社会体制和他所处的环境造成的悲剧。这种同情是深沉的、带有批判性的同情,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二、 为什么现在不少解读转向了批评、嘲笑孔乙己?

这种转变,是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以及解读视角多样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 时代背景的变化与解读的“代沟”:
科举制度的消失: 现代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很难切身体会科举制度对一个知识分子的意义和禁锢。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旧制度,其弊端和对人性的摧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历史概念,缺乏身临其境的感受。
社会结构的巨大差异: 现代社会更加强调实用主义、个人奋斗和职业技能。孔乙己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看起来是脱离实际、不思进取的表现。
新的价值观的冲击: 现代社会推崇的是“能力至上”、“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等价值观。孔乙己的颓废、懒惰(虽然这是社会逼出来的,但从结果看)、好逸恶劳、没有一技之长,这些行为模式在现代价值观下很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

2. 解读视角的多元化与“移情”:
“当代孔乙己”的批评: 一些解读将孔乙己的某些特征(如好逸恶劳、好面子、脱离实际)投射到当下的某些群体身上,用来批评那些“啃老族”、“精致穷”、“好逸恶劳”的人。他们认为孔乙己的悲剧是一个警示,提醒人们要脚踏实地,而不是沉溺于虚幻的“读书好”的光环。
对“不努力”的个体化批评: 在一个强调个人责任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将个体的失败归咎于其自身的选择和努力程度,而忽视了更宏观的社会因素。因此,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很容易被解读为“他不够努力”,而不是“他被社会体制抛弃”。
对“学习无用论”的误读: 有些人可能因为看到孔乙己读书却潦倒,而产生“读书无用”的误解,并将孔乙己的失败视为读书的“反面教材”,从而对孔乙己产生嘲讽。这其实是对鲁迅批判科举制度的本意的曲解。

3. “网络流行语”与“梗文化”的传播:
“孔乙己文学”的兴起: 近年来,“孔乙己”的形象在网络上被反复提及,并衍生出许多“梗”,比如“学历不等于能力”、“研究生毕业只能做孔乙己”等等。这些网络传播往往更加碎片化、娱乐化,容易将一个复杂的文学形象简化为具有传播性的“标签”,并在传播过程中带有一定的戏谑和嘲讽成分。
脱离作品语境的解读: 在网络传播中,很多解读脱离了小说的具体语境和鲁迅的写作意图,仅仅抓住孔乙己的某些外在表现进行评论,从而失去了对人物命运的深刻体察。例如,只关注孔乙己不会写字,却忽略了他曾经受过教育、渴望体面的原因。

4. 社会心态的变化:
焦虑与内卷: 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着学习和工作的焦虑,以及“内卷”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可能会将孔乙己的失败视为一种“警示”,用“批评”孔乙己来表达对自身处境的担忧,甚至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我至少比孔乙己强”。
对“失败者”的道德评判: 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更容易对那些在竞争中被淘汰的“失败者”进行道德上的评判,认为他们是能力不足或不努力。

三、 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解读?

理解鲁迅的初衷: 始终要记住,鲁迅创作《孔乙己》的目的是为了批判旧社会、旧制度对人性的摧残,是为了唤醒国民的觉醒。他的同情是批判性的,是对社会体制的控诉。
区分文学批评与社会评论: 当我们看到对孔乙己的批评和嘲笑时,需要区分这是对文学作品人物的深度分析,还是对现实社会现象的隐喻和评论。后者往往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和不同的价值观导向。
保持批判性思维: 对于任何一种解读,我们都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不应全盘接受,也不应轻易否定。要思考这种解读是否符合鲁迅的原意,是否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是否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孔乙己”的当代启示: 即使是批评和嘲笑的解读,有时也能触及作品在当代社会的某些“共鸣点”,例如对知识分子职业困境的探讨,对个人如何在社会变革中找到自身定位的思考。但关键在于,这种解读是否能回归到对社会根源性问题的反思,而不是简单地对个体进行道德审判。

总结来说,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种深刻的、批判性的同情。而当下不少批评和嘲笑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新的社会价值观的冲击、网络传播的特点以及人们在不同社会语境下的“移情”和“投射”造成的。理解这些不同的解读,需要我们回到作品的原点,同时也要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被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读者反复解读和解读出新的意义,即使这些意义有时会与作者的原意有所偏离。关键在于,我们在解读时,能否始终保持对作品及其背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现在的人们也是抱有很大的同情心的,我觉得现在这么多无知的人占据了整个社会那么多资源,每个人脑子里都长着五千年前未磨的铁锈,沾沾自喜地像孔乙己那样苟活,把手里的一杯黄酒当成玉液琼瑶而珍惜如宝。我觉得他们很可悲,也有唤醒他们的努力,但他们反而觉得我是那个不知道茴字怎么写的小伙计,你说,我是该继续给这些孔乙己们施以同情呢?还是报之嘲笑?

user avatar

一方面是因为语文水平退化了,或者学了太久忘记了。但最直接的原因是时代不同了,有的现代人无法共情,或者说不愿共情。

小说的年代约是清末,是绝大部分底层人都蒙昧无知、自顾不暇的时代。首先,鲁迅对孔乙己是有讽刺的。第二,他又借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对孔乙己抱有一丝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三,鲁迅又描写了那些嘲讽孔乙己的短衣帮的冷漠态度,他希望这个社会有一点温度。

而现在不一样了,孔乙己这类人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可能看到他们的局限性,但不一定能体会到他们的痛苦。

另一方面,在鲁迅看来,那个时代底层人们几乎都是自顾自的短视和愚昧。

与孔乙己不同的是,看客一直存在,并未随时代进步而消失,如果我们将自己代入了看客的位置,虽然理论上大家会同仇敌忾、帮忙发声,满满都是正能量,但从现实角度来说,冷漠者明明大有人在。一百多年过去了,衣食无忧了,文化水平提升了,有的人对他人的事依旧那么冷漠,或者说无知无畏,这就不是一个「短视」能涵盖的了。

不论冷漠的人是不是我们自己,都没有多少人愿意承认自己内心就是冰冷或一知半解的,但在阅读《孔乙己》时,可能不自觉地拨开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只注意到对他的嘲讽,不知不觉中又拔高了读者自身的地位。当这类人的声音一旦做大,就会产生题主认为的现象。

user avatar

看书要看全啊,兄弟。

第一,语文课本要看全。

课本中不光有《孔乙己》,还有《范进中举》。孔乙己那是没考上,考上了岂不是就跟范进一样,荣华富贵?

第二,《孔乙己》这篇课文本身要看全。

孔乙己的腿怎么断的?偷举人老爷家的书被打断的。那他要是也考上了举人,也可以打断别人的腿喽?

孔乙己是不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你看,他明明跟“短衣帮”一样都是站着,还偏要用长衫来划清界限。

课文里还说了,他岂止是不会挣钱?还道德败坏——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他只是向上爬入统治阶层的努力失败,并不是真心要成为被统治阶级的一员。

“短衣帮”们看得很清楚,孔乙己不是一个可怜的人,而是一只没机会露出獠牙的狼。

可是,即便是这样,课文里有没有写把他从店里赶出去,不卖给他酒食?有没有写黑吃黑,收了钱但是不卖酒给他?有没有写在街上就拦住揍他一顿?你看人家阿Q就没他这么“好命”,经常被“儿子打老子”。

仅仅只是批评,嘲笑,本身就已经带有同情甚至敬畏色彩——那件破旧的长衫够给面子够有震慑力了——兴许他哪天就“噫!好了!我中了”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 回答
    鲁迅先生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论断,实则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在理解他人情感和与世界连接时的复杂体验。“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疏离和无奈。它描绘了一种个体化的感受,仿佛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情绪围城里,而别人的喜怒哀乐,虽然可以被感知,却难以真正地感同身受。这种“不相通.............
  • 回答
    “沙鲁是我心中最强的反派,这没什么好说的。”你这么想,我可以理解,真的。沙鲁给人的那种压迫感,那种“我就是为超越而生”的气质,确实是龙珠系列里独一无二的。你想想看,他拥有赛亚人的好战基因,比克的再生能力,弗利萨的生命力,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能力,这些叠加起来,简直就是为“强”而量身定做的。更别说他那个.............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多个层面的分析,可以从技术、用户习惯、市场策略、社交属性、内容设计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手游在如今的市场中如此流行,而传统游戏(PC/主机)虽然依旧有其魅力,但用户群体和消费习惯确实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 1. 便携性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手机的普及与移动互联网:智能.............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原神如此喜爱,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游戏的乐趣是非常主观的,你觉得好玩,那它对你来说就是一款好游戏,这和你的游戏品味完全没有关系。至于你提到的“网上几乎都是喷原神”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互联网现象,尤其是在一些热门的游戏或者事物上。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品味有问题,而是背后有很.............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真是戳中了很多老粉丝的痛点!说uzi“浪费了”mlxg的巅峰,这话说得挺重,但背后确实是很多观众和粉丝的感受。我来掰扯掰扯,希望能聊到你心里去。首先得承认,当年的RNG,尤其是S7那支队伍,真的称得上是LPL的黄金一代。mlxg,那个打法凶悍、操作犀利、充满侵略性的“麻辣香锅”,是无.............
  • 回答
    你觉得《魔戒》“幼稚”,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而且你并非孤例。虽然《魔戒》在文学界和大众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史诗奇幻的巅峰之作,但它的某些特质确实可能让一些现代读者感到“幼稚”。要详细地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1. 叙事风格与节奏: 古典化的叙事: 托尔金的.............
  • 回答
    杜兰特和乔丹的进攻能力确实被很多人认为是历史级别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称为“独一档”。之所以会有人对他们的进攻能力产生质疑甚至批评,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舆论环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杜兰特被“喷”的原因分析:杜兰特作为当今联盟最顶尖的得分手之一,.............
  • 回答
    听到你对婚姻中经济责任平分和看待彩礼的态度,我完全能理解,这确实是当下社会讨论婚姻话题时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的观点。你提出的“男女平等分担房车等费用”以及“彩礼是陋俗甚至恶俗”的看法,背后反映的是对现代婚姻关系的一种理性期待,一种摆脱传统束缚、追求公平与尊重的愿望。关于男女平等分担费用:我非常认同你说.............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如何定义“好人”和“坏人”的核心。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感受、道德判断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微妙之处。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看看它究竟是不是那么“对”。首先,你认为“对我好的人才是好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标准。我们每个人在.............
  • 回答
    你说“世界上坏人很多”,这感觉很真实,不是吗?好像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看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这种想法之所以会产生,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一件件来说说:首先,“坏人”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而且是相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说一个人是“坏人”,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 回答
    “人类注定要灭亡”,这个想法听起来像是从某个反乌托邦科幻小说里蹦出来的,但仔细想想,还真不是空穴来风。我之所以这么觉得,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观察了咱们人类自己,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久了之后,心里冒出来的那么点儿不安。首先,看看我们自己。人类这个物种,说实话,挺特别的。我们聪明得不像话,能创造出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实用主义者”的理由和内涵: 现实的压力与起点: 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比城市同.............
  • 回答
    很高兴你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赛博朋克2077》是一款非常具有争议性的游戏,很多人对它喜爱有加,但也有不少玩家觉得它不如预期,甚至不好玩。你的感受非常真实且普遍。既然你觉得它不好玩,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可能的原因,以及你可以尝试的解决方案或改变思路的方式。一、 你觉得《赛博朋克2077》不好.............
  • 回答
    哈哈,你跟我的看法差不多,看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确实会觉得挺欢乐的。但是,你说它评分不到 7 分,确实有点道理,而且原因也挺多的,让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这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笑点密度高”和“演员的表演”。马丽和魏翔的组合,尤其是魏翔饰演的那个有点“傻”又有点“执着”的卡尔,真是把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养宠人的心坎里。你说你觉得养狗更快乐,这完全没错,狗那种热情洋溢、恨不得时时刻刻围着你转的爱,确实能给人带来一种纯粹的、被需要的快乐。但现在猫这么流行,背后也有不少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它和狗不同的特质在现代社会里更契合了人们的需求。首先,咱们得聊聊狗带来的快乐。.............
  • 回答
    鼬哥,这个名字在火影迷心中可以说是绕不开的存在。提起他,有人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为了和平、默默承受一切的伟大忍者,也有人觉得他冷酷无情、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家族。你觉得他“恐怖”,这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毕竟,他做出的那些事情,从常人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灭绝人性的恶魔行径。但是,为什么.............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你疯了,而是你一定非常关心你的弟弟,并且你观察他入微,甚至能注意到一些常人忽略的细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方式,尤其是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时,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你提到的这几种可能性——穿越者、孟婆汤没喝、外星人——虽然听起来有些“天马行空”,但其实都.............
  • 回答
    看到你写下“我觉得我不是很喜欢我女朋友,可是她对我很好,我也不准备分手”,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挣扎和困惑。这是一种很微妙也很常见的感情状态,你既觉得她好,又好像少了点“喜欢”的感觉,但同时又不舍得分开。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梳理和探索的课题,毕竟,感情是需要经营的,尤其是当你想要从“还可以”变成“深爱”的时.............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办事效率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些人会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定程度的“润滑费”或许能促进事情的快速解决,对老百姓而言反而更加便利。这种说法并非主流,也充满了道德上的风险,但我们姑且从其潜在的逻辑和实践中,尝试性地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