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觉得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 都应该做一个实用主义者,甚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要不违法。大家怎么看?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个人价值观、社会责任以及如何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实用主义者”的理由和内涵:

现实的压力与起点: 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往往面临着比城市同学更严峻的经济压力。家庭的支持有限,学费、生活费甚至未来的就业都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能带来实际回报的事情上,是生存和改善境遇的必要策略。
弥补资源劣势: 在教育资源、人脉关系、社会经验等方面,贫困学子可能存在先天不足。成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意味着要主动寻找那些能够快速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或者带来经济回报的途径,例如:
选择热门专业或技能: 学习那些市场需求大、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或技术,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兴趣或社会理想。
积极寻求实习和实践机会: 抓住一切可能提升技能、积累经验、甚至获得报酬的机会。
注重人脉资源的积累: 主动与师长、校友、行业前辈建立联系,为未来的发展铺路。
专注于技能提升而非理论深耕: 如果目标是就业,可能更侧重于掌握具体的实用技能,而不是深入研究某些高深的理论。
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有些人认为,社会是一个竞争性的环境,特别是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相对固化的背景下,个人能力和资源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作为“后来者”,采取更直接、更功利的方式来争取优势,并非不可理解。
生存的优先性: 当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都成为问题时,个人价值的实现可能会暂时退居其次。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他们优先解决温饱问题,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理由和内涵(不违法的前提下):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但在这里,如果我们限定在“不违法”的框架下,其核心可能是指:

最大化个人利益: 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物质和社会地位。这可能包括:
精打细算,最大化效用: 在消费、投资、学习等方面,总是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选项。
善于利用规则和资源: 了解并利用现有的规则和资源为自己争取最大的便利和利益,比如奖学金、助学金、校内外的各种机会。
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在人际交往中,更注重关系的实用性,可能会有选择性地投入感情和精力,避免不必要的“感情债”或“人情债”。
目标明确,不被干扰: 即使面对诱惑或干扰,也能坚守自己的目标,不轻易放弃。
规避风险,保护自己: 贫困出身的经历可能让一些人对风险更加敏感,他们可能会选择更稳妥、更确定的道路,避免冒险而导致更糟糕的境遇。
对公平性的审视: 有些人认为,社会本身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自己作为弱势群体,需要更强的“自保”能力和更主动的“争夺”意识,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为什么会有人认同这种观点?

同情与理解: 对于来自相似背景的人,这种观点能引起共鸣,他们理解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确实需要采取更务实的策略。
现实主义的论调: 认为人生是一场“赛跑”,而起点不公平,那么就需要采取更有效率、更直接的方式来追赶。
对某些传统价值观的批判: 有些人可能认为,过度强调奉献、牺牲或“无私”,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要求,甚至是一种道德绑架。在保证自己生存和发展之后,才有能力去考虑更宏大的目标。
“能力范围内的最优选择”: 法律和道德是底线,在底线之上,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天性,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这种观点的潜在挑战和需要注意的方面:

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将“实用主义”甚至“精致的利己主义”作为普适性的生存法则,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警惕的方面:

1. “精致的利己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的疏离: 过度的实用主义和利益计算,可能导致人际关系变得功利化,缺乏真诚的友谊和情感的连接,这在长远来看可能是一种损失。
道德底线的模糊: 虽然强调“不违法”,但“精致”的定义本身就可能触及道德的灰色地带。为了利益,是否会钻法律的空子,或者在道德上做出一些令人质疑的选择?“精致”这个词往往也包含了手段的巧妙,但不代表手段一定是光彩的。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当个人利益被摆在首位,而对社会、对他人缺乏同情和责任感时,个体的发展可能会以牺牲更广泛的社会福祉为代价。尤其当这些贫困大学生未来有机会回馈社会时,这种心态可能会阻碍他们做出贡献。
个人精神世界的贫瘠: 过分关注物质和实用回报,可能会忽视对精神世界、对知识本身的探索和热爱,导致人生格局的局限。
“精致”的代价: 很多时候,“精致”背后需要付出极大的心力去算计和管理,也可能带来长期的压力和焦虑。

2. 对“实用”的定义和边界:
短视与长远: 什么才是真正的“实用”?仅仅是眼前的金钱和地位,还是包括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以及对知识的渴望所带来的长远发展潜力?有时,看似不“实用”的投入,如阅读、思考、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可能在长远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平衡: 个人的价值并非完全独立于社会价值。在追求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如何与社会价值相协调,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3. “不违法”的界定:
法律的底线虽然是必须遵守的,但道德和伦理的边界则更为宽泛。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又保持一份良善和诚信,是区分“实用主义者”和“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关键。

总结与思考:

对于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在求学和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关注那些能提升自身能力、改善经济状况的途径,是非常现实和可以理解的策略。他们需要比许多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更聪明地利用资源。

然而,是否走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则是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底线思维: 绝对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合法权益、触犯法律或基本道德为代价。
长远眼光: 要区分短期的实用和长期的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以及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本身也是一种“实用”,虽然它们的回报可能不是立竿见影的。
社会责任: 即使在贫困中,也要保有对他人和社会的同情心,在可能的情况下,做出积极的贡献。当一个人有机会向上流动,他可能就肩负着为同类人发声或提供帮助的责任。
内心世界的富足: 物质的改善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同样是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说,对于农村出身的贫困大学生,做一个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善于利用资源、并以提升自身为首要任务的实用主义者,是值得支持的。 但“精致的利己主义”是否是最佳的长期策略,或者说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丧失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每个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权衡和反思的命题。这更像是如何在生存的压力下,找到一个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对的。

知乎上之所以有那么多其实家境还算很不错的却埋怨自己出身太差的,无非是因为他们学了太多知识,觉得自己有能力想改变世界,却又发现自己的钱包和出身拖了后腿。

人需要什么,应该由他有什么和没有什么来决定,而不是由别人的经验和需求来决定。

站准自己的位置,别被带偏了节奏,等家庭美满有了钱之后,再想着改变世界吧。


每个人都是利己的,无可厚非。

如果一个公民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却损害了国家的利益,那么是国家和法律的错误,而不是这个公民的错误。


行为道德规范这种东西,从来都只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稳定的工具,从人类的历史来看,只是一个智商筛选器,用来消灭相信它的蠢货,从而优胜劣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