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觉得一定的贪腐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对于百姓来讲更有益处?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办事效率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些人会提出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定程度的“润滑费”或许能促进事情的快速解决,对老百姓而言反而更加便利。这种说法并非主流,也充满了道德上的风险,但我们姑且从其潜在的逻辑和实践中,尝试性地剖析一下它可能存在的“合理性”及带来的影响。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里的“一定程度的贪腐”并非指的是无止境的、肆意的敛财,而是特指那些在某些“卡脖子”环节,当正常流程显得异常缓慢或死板时,一种“变通”的支付。想象一下,在一些基层单位,可能因为人手不足、流程繁琐,或者负责人不在、审批积压等原因,一件简单的事情也可能拖上几天甚至更久。对于急需办结某项事务的百姓来说,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成本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愿意支付一笔“合理的”费用,能够绕过僵化的流程,让事情迅速得到处理,那么对于这位办事的老百姓来说,他付出的金钱,换来的是宝贵的、立竿见影的时间和便利。例如,一位个体户需要办理某项许可,但负责审批的官员可能怠工,或者故意设置障碍。如果通过“打点”能够让审批流程加快,那么这位个体户可以更快地开始他的生意,创造价值,而不是被无休止的等待所困扰。从这个角度看,支付这笔“润滑费”的老百姓,确实可能因此受益。

再者,这种“润滑费”有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体制内的“效率鸿沟”。在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中,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成本很高。当某个环节出现“梗阻”时,正常的申诉渠道可能漫长而低效。而一旦有了“变通”的支付方式,它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疏通”淤塞,让原本卡住的“龙虾”得以游动。这种“效率”的提升,虽然不是来自于制度的优化,但它确实能够在短期内解决一部分实际问题。

这种观点还可能触及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当公共服务提供的效率低下,且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时,民众是否会倾向于寻找替代性的解决方案?“打点”或许就是一种“自救”的方式。它反映了在某些情况下,民众对体制效率的不满,以及他们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

然而,我们必须极其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观点背后的逻辑是建立在极其危险的基石之上的。一旦打开了“一定程度”的口子,就极难控制住贪腐的边界。它很容易演变成敲诈勒索,让本就弱势的百姓成为受害者。同时,它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原则,使得那些不愿意或无力支付“润滑费”的人,在办事上处于天然的劣势,这无疑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损害。

更重要的是,这种“效率”是以牺牲法治和制度的完整性为代价的。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依靠健全的制度来保证运行的效率和公平,而不是依靠个人的“通融”和“变通”。当“走后门”成为常态,制度的尊严何在?公民的权利如何保障?长此以往,必然会侵蚀整个社会的公信力,滋生更多的腐败和不公。

因此,虽然我们可以从某种极端的情境下,试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认为“一定程度的贪腐”能够“提高效率”,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认可或推广这种观点。它本质上是一种对制度失灵的无奈妥协,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解决方案。我们应该追求的是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流程,加强监管,从根本上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不是寄希望于靠“润滑费”来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认为“一定程度的贪腐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对于百姓来讲更有益处”的说法,虽然可能反映了某些民众在面对低效体制时的某些体验,但它所带来的长期危害远大于其短期“便利”。它破坏了公平,损害了法治,最终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始终警惕这种论调,并致力于构建一个真正高效、公平、透明的公共服务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你的意思是说:

经济利益可以刺激一些人朝着于“某些人有利的方向“去工作,从而提高在这方面的”办事效率“。

这个观点是是没错的。但如果说它对”百姓来讲是益处的”,则不能认同。因为能给予“经济刺激”的必然只有少部分有钱的人,而不是“百姓”,他们也代表不了百姓。所以“有益”,也只是对“有钱阶级”的有益。因为钱权交易,即使可以在表面上产生一些看似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但钱权交易的结果,是权力并不是“百姓”利益的代表,会越来越被有钱阶层控制,而成为“一小部分人”的代表。在“有钱阶层”和“普通百姓”之间有冲突的时候,如果需要他们以“不图利益”的姿态站在百姓一边的时候,这些人可能反而会选择站在“有钱阶层”的那一方。

另外,上面是讲经济利益,在与经济利益无关的事情上,若那些人没有受到经济利益的刺激,不愿意有所作为,只愿意在有经济利益时才肯做事,那对百姓来讲肯定是有很大的害处,毕竟很多公共事务,并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