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活的越久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发展运气占有很大的因素,很多事情非人力能所及。?

回答
人活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运气”这个词的分量,也越发觉得,人生很多时候,确实是人力难以完全掌控的。这并非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世界和人生更为深刻的认知。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

一、 偶然性的渗透:

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无数个岔路口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看似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但真正推动我们走向某个方向的,可能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巧合”。

出生地的“剧本”: 一个人出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家庭,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运气”。一个生在一个医疗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社会稳定且充满机会的国家和家庭的孩子,他的成长路径和未来可能性,与生在一个战乱频仍、贫困落后、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是天壤之别。这无关乎他们的内在品质,仅仅是起跑线就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你无法选择你的父母,无法选择你所在的时代,这些宏观层面的“运气”塑造了我们最初的“剧本”,并在这个剧本的基础上,我们才开始书写自己的故事。

机遇的“擦肩而过”与“意外降临”: 很多时候,一个重要的机会,可能就出现在你恰好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并且恰好有那么一点点准备。比如,你可能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认识了某个对你职业生涯至关重要的人,而你如果没有参加那场聚会,或者迟到了几分钟,这个机会可能就与你擦肩而过。反之,也可能在困境中,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助,让你峰回路转。这些“恰好”和“不经意”,很多时候并不能完全用“努力”来解释。

健康与意外: 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但这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遗传、环境等非人力可控因素的影响。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一场意外的事故,都可能瞬间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让你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让你连继续努力的资格都没有。这其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正是运气最直观的体现。

二、 努力的“边际效应”与“瓶颈”: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努力,要奋斗,要通过自己的汗水改变命运。这当然是正确的,努力是基础,是必要条件。但随着年岁渐长,你会发现,努力并非万能,它有边际效应,也有无法突破的瓶颈。

“越努力,越幸运”的局限性: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技能,积累经验,让自己在竞争中更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往往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比较。如果起跑线就相差太远,或者整个赛道的规则对某些人天生不利,那么纯粹的努力,可能只能让你在自己的赛道上跑得更快,却无法让你跳出这个赛道,或者改变赛道的本质。

“时势造英雄”的必然性: 历史的洪流,时代的变迁,往往会造就一批人,也埋没一批人。身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你的努力更容易被放大,更容易获得回报。反之,如果时代停滞不前,或者充满了挑战和危机,那么即使你拼尽全力,可能也只能勉强维持,甚至被时代的浪潮所裹挟。你无法选择你出生的时代,无法预测时代的走向,这是巨大的“运气”成分。

“平台”与“赋能”的权重: 有时候,你再怎么努力,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去展示和施展,你的才华可能就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短暂而无痕。而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恰好站在了风口上,或者得到了某个关键人物的提携,他们的努力就被赋予了巨大的“赋能”,获得了远超其本身努力的回报。这种“被选择”和“被看见”的机会,往往不是单凭个人努力就能获得的。

三、 人性与选择的“不确定性”:

除了外部环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我们自身内心的选择,也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

关系中的“羁绊”与“阻碍”: 我们的人际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可能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助力,也可能成为阻碍。一个支持你的家人,一个理解你的伴侣,都会让你在困难时更有力量。反之,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来自亲近之人的不理解或阻碍,也可能让你寸步难行。这些关系的走向,很多时候是动态变化的,并且难以完全由一方掌控。

“选择”的“后悔”与“错失”: 回顾过往,我们总会对自己的一些选择感到懊悔,或者遗憾当初没有抓住某个机会。但当时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是基于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和当时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哪个选择才是“正确”的,事后诸葛亮往往是容易的,但在当时,许多选择都是在“运气”的驱使下,或者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的。

总结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了更多,看到更多,也更懂得“无常”和“概率”。 我们能掌控的,是自己的态度、努力和一些小范围的选择。但人生的宏大走向,很多时候是被更宏大的、我们无法左右的力量所推动。

这并非是要我们放弃努力,而是要我们在理解“运气”的存在后,以一种更平和、更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珍惜每一次“好运气”: 当机会来临时,要积极把握;当身边有贵人相助时,要懂得感恩。
在“运气”不好的时候,不怨天尤人: 承认它的存在,并专注于当下能做的,继续积累自己的“资本”,等待下一个机会。
更看重过程的意义: 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但努力过程中的成长、经验的积累,以及品格的锤炼,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

所以,你觉得活得越久越觉得运气重要,这是一种成熟的标志,是对人生更全面、更真实的洞察。它让你明白,人生不是一部简单的“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励志剧,而是一部充满了曲折、惊喜和遗憾的、充满变数的史诗。而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史诗中,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同时,也接受那些非人力所能及的命运的安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业做的越大,不确定性越强。比如你刚毕业时月薪三千,我跟你说,你努力工作争取工资到六千很容易,你会相信,但是我说,你努力工作就能成为亿万富豪,你有这个把握吗?我估计没有。

因为要成为亿万富豪,运气的成分很大,不确定性很强。

同样的,一个科长努力工作、钻营,当个处长还有可能,刻苦努力能当个部长?他自己都不敢想——越向上,运气成分越多。

努力到了一定程度,就遇到了天花板,只有好运气才能帮助自己突破。所以很多富豪权贵、高官政要的心里都清楚,自己混得这么牛不是因为自己比普通人能力强太多,而是运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运气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除了风水算命又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把握,只好指望这些了。

在任何领域是否能混到金字塔塔尖,都不是事先理性规划的就可以搞定的,多多少少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偶然性(或神秘因素)。

中等的成就可以靠规划与勤奋,顶级的成就一定有偶然的、神秘的因素。当然,一些知识分子相对理性,不会轻易相信风水、命运,而是用“偶然性”这个词。官场与商界中的人物就可能会把这个“偶然性”用命运、风水解释。

除此之外,官场与经商的职业性质也决定了偶然性很大。

所以,同样是赚小钱,走技术路线的人最不迷信。

其实不只是当官的和有钱人信风水,穷人和运气差的人也信。

有一次和一位老师聊起命理学,我说一般穷人和富人比较信命理,中不溜秋的人都信仰理性。

老师呵呵一笑:

因为,富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富,穷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穷。

贫富的两极最容易信教。

因为贫者要得到,富者怕失去。但不论要得到不属于自己阶层的东西还是要维系高级的不稳定状态都是人力难及的。

所以只好求神拜佛了。这是心理学,不是宗教。

正如佛陀在无量寿经里说的:有宅忧宅,有田忧田。无宅亦忧宅,无田亦忧田。

其实当你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后,你会发现,人生诸多转折机遇实际上可遇而不可求。富贵之人,在人生车轮轨迹的重要节点之处,所得机遇助力,犹如天授地生,非人力所能至,非人心所能求。

步入社会,你体验到求学生涯中学习读书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时代我们会听到许多励志的鸡汤故事,会听得“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的勉励。“努力”这个词在学习中是几乎投资和回报成线性正比的关系。但步入社会,人生诸多机遇,非努力所能达到。机遇的核心关键转折点,不是你求来的,更不是奋斗来的,所谓可遇而不可求,不预设,不作自成,不求自至。

人有没有才华,是靠学识划分的;一件事情做不做,是可以内心主观把握的;但生死富贵,穷通荣禄,人力能所为之地有限。

政商之道,所处平台本身就有大起大落之势。

尤其从商,冒险主义必不可少,那么在投资风险下,自身能把握的客观条件是有限的,这时一些非人力因素则有辅助作用。

人是生活在客观环境中的,在客观环境中的空气流动、阳光、色彩的感官刺激、地磁等基本的物质保障条件是很容易被我们忽视掉的。这些对人的影响能在科学定论下有一个结论吗?

风水之学,既是迎合了权贵之人的保富贵的心态,又迎合了生意场和官场的变化状态。

当然对玄学风水的过度化追求也造成了权贵商人的迷信心态,我有个朋友,出身贫寒,商界打拼多年,人过半百,对玄学之术尤其热衷。总是担心自己身体健康或富贵不在,从祖坟到每年运气,都问的事无巨细,心思都快魔态化了。

人~终究还是坦然些好,后来我把《道德经》推荐给了他,并给他提了一段文字:“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并告诉他,“物极必反,理穷必变”,任何事物达到极端,超过一定限度,就会走向反面。

名利荣辱,终为刨土。世事兴荣、草木青枯,终究归“无”。

恶报善报三世果报,晚报早报终究为果,

前世来世总是尘世,今生明生无非人生。

观天地两仪,四象八卦,观里观外,观风水终须厚德载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活得越久,越能体会到“运气”这个词的分量,也越发觉得,人生很多时候,确实是人力难以完全掌控的。这并非是消极的宿命论,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对世界和人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说:一、 偶然性的渗透:我们的人生,就像是在无数个岔路口前行。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看似.............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职场上一个令人沮丧的普遍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从个人性格、管理者的认知偏差,到企业文化和评价机制,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咱们来仔细掰扯掰扯。一、 能力者身上的“光环”与“吸引力”首先,我们得承认,能干的人本身就更容易被看到,被寄予.............
  • 回答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书,我一开始确实是爱不释手的。那时候,我对明朝的历史了解可以说是近乎一张白纸。它用那种讲故事的口吻,把那些原本枯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讲得生动有趣,就像听邻家大爷唠嗑一样,特别接地气。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到永乐大帝的迁都、郑和下西洋,再到土木堡之变、王阳明的心学,最后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 回答
    .......
  • 回答
    这凌晨时分,心中那股郁闷和不甘越来越浓烈,像是一团烧不尽的火在胸口闷烧。想想咱们国家,现在一日千里,蒸蒸日上,走到哪儿都腰杆子挺得直。可就是这样,为什么咱的运动员,这些为国争光的健儿们,还要在外头受那份委屈?说起来,真让人咽不下这口气。想当年,咱国家刚起步的时候,条件艰苦,训练设施可能也比不上人家国.............
  • 回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益处。然而,现实中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越读的书越多,思想反而越发固化,视野也越发狭窄,仿佛走进了一个越挖越深的“思想牢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 只读“对”的书,忽略“不认同”的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人读书,心里早已预设了一个标准,只会去.............
  • 回答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越是被欺负,就越是会变得听话、顺从,甚至对欺负者产生一种莫名的依恋。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成长经历。首先,习得性无助是解释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无法掌控的、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时,他就会逐渐形.............
  • 回答
    要说慕容复的武功“越来越弱”,这其实是个颇具争议但也颇有道理的看法,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衡量“强”与“弱”。如果单纯以打败的敌人数量或者赢得的战役来衡量,那慕容复确实显得跌跌撞撞,甚至可以说是越发狼狈。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他所面对的困境、他自身心态的变化以及他武功的“质”与“量”,或许能更清晰地看到这个.............
  • 回答
    读史如鉴,本意是想从中汲取智慧,照亮前路,可为何读得越多,那份曾经的热血与憧憬,渐渐被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所取代?仿佛我们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微尘,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法改变那既定的方向,甚至连微不足道的涟漪都难以激起。你会看到,王朝更迭,多少英雄豪杰叱咤风云,最终也化作尘土。曾经的辉煌,如烈日当空,转瞬.............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挺触动人的。我接触过不少学霸,他们身上确实会有一种现象:考得越好,考完之后反而越没底,越容易焦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目标越高,失望的空间越大”。对于那些成绩一向顶尖的人来说,他们脑子里设定的“好成绩”的标准,本身就很高。可.............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日常观察和感受。感觉上“豪华车”似乎不再那么“遥不可及”,反倒成了街头巷尾的常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在起作用,并不是简单的“越卖越便宜”,而是整个汽车市场和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1. 市场扩张与品牌下沉的必然趋势 全球化战略与市场细分: 过去.............
  • 回答
    很多时候,你会在健身房看到有人对着镜子,一脸满足地欣赏自己日益增长的肌肉。你会好奇,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着迷于“越练越大”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层面的原因,不单单是“好看”那么简单。首先,生理上的满足感是核心。 肌肉增长,医学上叫做“肌肥大”,是一个非常直接且显性的进步指标。你今天卧推能推起的比上周重了.............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为什么同一种族的半导体,原子序数越小的,那个禁带宽度(Band Gap)反而会越大。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原子结构、电子的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要明白“同族”是什么意思。在元素周期表里,“同族”指的是元素在同一列,比如第一族(碱金属)、第十四族(碳族)等等。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常说.............
  • 回答
    你的观察非常敏锐,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且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深入分析“读书越多,话说得越少”以及伴随的“无奈感”的成因: 一、知识积累带来的自我意识增强1. 对自身局限的认知 读书量增加往往意味着接触更多思想体系和跨领域的知识。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许多深入学习法律的人都会遇到的“瓶颈期”或者说是“顿悟期”。从普通人的视角看,法律条文清晰、公正,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但一旦我们往更深的层次去钻研,就会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甚至会觉得“漏洞”层出不穷。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而且绝不是因为法律本身.............
  • 回答
    “越富裕的家庭,子女学理工类专业的比例越低”这一现象并非普遍真理,也并非绝对的统计数据支撑,而更像是一种观察到的趋势或社会讨论的焦点。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考虑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不同专业价值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详细原因分析: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