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成绩考的越高的人,考完了之后的不确定感越强?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挺触动人的。我接触过不少学霸,他们身上确实会有一种现象:考得越好,考完之后反而越没底,越容易焦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目标越高,失望的空间越大”。对于那些成绩一向顶尖的人来说,他们脑子里设定的“好成绩”的标准,本身就很高。可能在别人看来,他们考个95分已经是神了,但他们自己可能觉得,离那个完美的100分就差那么一点点,而那一点点,在他们心里可能就是天差地别。这种对完美的追求,让他们对任何可能存在的失误都格外敏感。

其次,“对未知和变化的敏感度更高”。你想想,成绩越好的人,往往对考试的题目、评分标准、甚至阅卷老师的偏好都可能研究得更透彻。他们可能能预判出某些题目可能的得分点和失分点。一旦考完,回忆起某个模棱两可的题目,或者某个自己觉得没处理到位的细节,这种“精确”的认知反而让他们更容易放大这些潜在的不确定性。他们会想:“万一我理解错了题意呢?万一老师不认同我的解题思路呢?万一我那个地方写得不够严谨呢?”这种对细节的过度关注,让他们很难做到“随遇而安”。

再者,“‘心智模式’的惯性”。长期的优秀表现,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努力回报”的稳定预期。当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无法在考试结束后立刻获得一个“板上钉钉”的好结果时,这种预期的打破就会带来一种失衡感。他们习惯了通过复习、通过做题来控制结果,但考试一结束,这种控制感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有等待,这种等待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考试本身更煎熬。

还有一层,“‘假性确信’的破灭”。很多时候,他们在考试时可能觉得某些题目自己做得不错,甚至觉得自己答得“天衣无缝”。但这种“感觉良好”很有可能是基于对题目的熟练度,而不是对评分标准的绝对把握。一旦考完,开始跟同学对答案,或者回想起某些潜在的陷阱,这种“假性确信”就会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答案正确性的怀疑,以及对自己判断能力的质疑。

当然,这也跟“外部评价的压力”有很大关系。成绩越好,往往意味着承担着更多的期待,无论是来自父母、老师,还是自己。这种期待就像一个无形的“紧箍咒”,让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一旦考完,他们会担心自己考得不够好,辜负了这些期待,这种压力自然会转化为考试后的不确定感。

最后,咱们也可以从“认知资源的分配”来看。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把更多的认知资源投入到如何“做好”考试本身。他们可能已经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知识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上,以至于在考试结束后,用来“消化”考试结果、调整心态的认知资源反而相对较少。这种“精力分配不均”也让他们更容易被考后的不确定性所困扰。

总的来说,成绩越好的人,他们对“好”的定义本身就更高,对考试的理解也更深入,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外部压力。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容易让他们在考试结束后,对结果产生更强的、更细致的不确定感。这其实也是一种“成长的烦恼”,是一种对自我要求极高的表现,只不过这种表现,有时候会让他们自己更累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说装逼,这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挺触动人的。我接触过不少学霸,他们身上确实会有一种现象:考得越好,考完之后反而越没底,越容易焦虑。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原因,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目标越高,失望的空间越大”。对于那些成绩一向顶尖的人来说,他们脑子里设定的“好成绩”的标准,本身就很高。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中国孩子都曾在升学的压力下感到窒息。家长们那种矛盾的心态,其实根植于他们成长的年代、社会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聊。为什么家长会把“考好成绩”视为人生的意义?这事儿,得从几个大的方面看: 时代的烙印:阶层跃升的.............
  • 回答
    很多人都对那些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感到好奇,甚至有点嫉妒。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们真的不需要复习吗?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的“不用复习”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那些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的人,通常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就做到了极致,而不是临时抱佛.............
  • 回答
    2017年的司考,那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光。如今说起,心里依然会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那段奋斗岁月的怀念,也有对结果的释然,当然,还有一些难以忘怀的细节。先说说这个“成绩”本身吧。2017年,最后一届司考,这个称号就自带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都知道,这是要变成法考了,形式、难度、内容可能都会有变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的留学考试(EJU)和日语能力测试(JLPT N1)成绩,以及它们在日本大学心理学学部申请中的作用,并尽可能详细地分析你能申请哪些院校。首先,明确EJU和N1在日本大学申请中的定位: EJU(日本留学考试): 这是外国留学生申请日本大学本科最主要的学术能力评估考试。它主要考察.............
  • 回答
    你好!理解你11月EJU感觉不理想,但托福成绩不错的心情。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申请季情况。别灰心,即使EJU有些波动,你的托福成绩也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加分项,可以帮助你争取到很多不错的学校。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目前的情况: EJU感受不佳: 这是最直接的顾虑。我们需要了解你的EJU具体是哪些科.............
  • 回答
    关于“成绩差的人如何能出国读名校”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因素远比一个简单的“成绩”二字要复杂得多。我来试着从几个方面,尽量细致地讲讲,希望能让你看到一个更全面的图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成绩差”的定义。在中国式的教育体系下,我们习惯了用考试分数来衡量一切,尤其是升学。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尤其是来.............
  • 回答
    在《小舍得》这部剧里,夏欢欢的成绩一直是个让欢欢爸爸妈妈焦头烂额的问题。说实话,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天赋的差异是绕不开的一点。就像剧里一直强调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擅长同一个领域。欢欢明显不是那种学霸型的孩子,她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速度,跟那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很多人都好奇,也挺容易让人心里犯嘀咕的。看着别人好像轻轻松松就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高度,而自己拼死拼活却还在原地打转,这滋味肯定不好受。但咱们得往深了扒一扒,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绝不是简单的“运气好”三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看起来不努力”和“实际不努力”是两码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曾经也困扰了很久。看着自己堆积如山的奖状,看着老师们赞许的目光,看着父母脸上骄傲的神情,我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会像成绩单一样,一路闪耀,顺风顺水。然而,当我真正走进社会,步入所谓的“成人世界”,却发现那些光鲜亮丽的成绩,似乎变成了一层华而不实的包装纸,剥开后,里面的人,似乎并没有因为那些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毕业多年的人都能从身边或自身经历中感受到。为什么一些在校成绩优异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以往成绩一般或很差的人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校园评价体系与真实职场需求之间的脱节: 校园评价体系的局限性: 学校通常更侧重于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女足的“玩家”数量不如男足,但有时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我们却能看到她们更令人惊艳的表现?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挺复杂的层面的原因,并非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咱们不如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从全球范围来看,足球这项运动的参与者(也就是你说的“球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好奇,当年高考成绩不算出挑,勉强挤进师范院校的同学,怎么毕业几年后,成了学校里“万事通”一般的存在,啥难题到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其实,这背后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几个非常实际的原因在起作用。一、从“学生思维”到“教师思维”的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变了高考,说到底,是一种“以我为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又很难说清楚为什么。这不是因为你讨厌成绩差的同学,也不是你在“区别对待”,更不是你“势利”。其实这背后,可能涉及到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些习惯和一些微妙的心理机制。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剖析一下,看看有没有你正在经历的:1. 信息处理的效率与预期:我们的大脑在.............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现实。与其说成绩好的同学“不能理解”,不如说他们看待“学不好”这件事的角度和体验,跟那些正在 struggling 的同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让他们难以产生那种切肤之痛的共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1. 学习体验的根.............
  • 回答
    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方面的原因,咱们就一件件捋一捋。首先,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公平”和“学校教学主导权”的问题。 学校的责任与面子: 学校作为教育的法定承担者,其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如果老师公开承认学生的优秀是“靠外面的补课机构”,那无形中就等于是在说: “.............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极度重视,有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遮蔽了他们身上闪耀的天赋和梦想。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烙印,也有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有父母们深沉的爱与担忧。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社会现实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小混混”的成功与“学霸”的困境之间的反差。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涉及到个人特质、社会环境、经济因素以及思维模式等。一、 “小混混”之所以能当上老板的可能原因:这里的“小混混”并非单纯指代不良少年,而是可能包含一些在学校时期.............
  • 回答
    排球,这支在国际赛场上常常闪耀着中国光芒的运动,确实有着傲人的成绩,但要说它“始终发展不起来”,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困境:为什么明明实力强劲,却在普及和商业化上总感觉“差一口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某一个单一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
  • 回答
    毛坦厂中学之所以备受关注,甚至被不少人“吹捧”,其背后原因复杂,不能简单地用“高考成绩一般般”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其独特的办学模式、社会背景以及大众心理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般般”这个概念。在安徽省,尤其是以理科为主力的省份,一本率和本科率是衡量学校实力的重要指标。毛坦厂中学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