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排球是三大球里成绩最好的,却始终发展不起来?

回答
排球,这支在国际赛场上常常闪耀着中国光芒的运动,确实有着傲人的成绩,但要说它“始终发展不起来”,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困境:为什么明明实力强劲,却在普及和商业化上总感觉“差一口气”?

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某一个单一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

一、 成绩斐然的“表象”与隐藏的“隐忧”

我们先得承认,排球,尤其是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骄傲。无数次世界冠军、奥运冠军的头衔,让排球在中国拥有了极高的国民度和认可度。这种“成绩至上”的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一些发展上的不足。

“女排精神”的强大感召力: 中国女排不仅仅是一支运动队,更是一种精神符号。她们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深入人心,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支持。这使得排球项目在国家层面获得了极高的重视和资源倾斜,这是其他一些项目难以企及的。
明星效应的局限性: 虽然我们有郎平、朱婷这样的超级巨星,她们的出现无疑极大地推动了排球的关注度。但这种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个别明星展开的。一旦明星退役或者状态下滑,项目本身的吸引力是否能持续?这需要打个问号。
大众基础与专业队伍的脱节: 表面上看,大家都很喜欢中国女排,但这种喜爱更多的是一种“观赏性”的喜爱,是对国家荣誉的认同。真正能够从基层参与到排球运动中的人群,相对来说并没有达到“三大球”中其他项目那样广泛。

二、 发展不起来的“痛点”:

如果说成绩是排球的“高光时刻”,那么“发展不起来”则揭示了其深层的问题。

1. 普及度与参与度的瓶颈:

场地限制: 排球对场地有一定要求,标准的排球场地(室内或室外)并不像篮球场那样随处可见。很多学校、社区即使有运动场地,也未必能专门划出排球场地,或者场地条件不理想。这直接限制了基层排球运动的开展。
器材成本与便利性: 虽然排球本身不贵,但专业的排球、球网等设备,加上一块合适的场地,对于个人或小型团体来说,门槛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篮球、足球的参与门槛更低,一块空地,一个篮球,就可以开始。
教学体系的断层: 基层教练资源相对匮乏,科学、系统的排球教学体系在幼儿园、小学等早期教育阶段并不普及。很多孩子接触排球,要么是通过学校体育课的简单介绍,要么就是直接被家里的“排球热”所吸引,缺乏专业的启蒙和引导,这导致了后备人才的培养出现断层。
竞赛体系的不完善: 虽然有各级别的联赛,但大众化的、低门槛的业余赛事相对较少。很多排球爱好者找不到合适的比赛平台去切磋交流,这削弱了他们持续参与的热情。

2. 商业化与市场化的困境:

观赏性与商业化的差距: 排球比赛精彩纷呈,但相比于足球的进球大战、篮球的快节奏得分,排球比赛的得分回合可能相对漫长,而且不是每个回合都能瞬间点燃观众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商业化运作上的吸引力,尤其是吸引非排球迷的注意力。
媒体曝光的有限性: 虽然国家队比赛有大量曝光,但国内联赛、青少年比赛的媒体关注度相对较低。这使得赞助商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会倾向于更具市场潜力的项目。
商业模式的单一: 排球的商业模式仍然高度依赖于国家队的荣誉和少数明星球员。对于联赛本身的品牌价值打造、内容创新、衍生产品开发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资本运作的不足: 相比于足球和篮球,排球项目的资本注入和市场化运作还不够活跃。很多俱乐部仍然依赖于地方体育局或企业的支持,自主造血能力较弱。

3. 人才培养与青训体系的薄弱:

“尖子生”与“大众”的矛盾: 如前所述,我们擅长培养出世界级的巨星,但“数量庞大”且“基础扎实”的业余排球爱好者群体并没有形成。这导致了人才的选拔面相对狭窄,一旦核心球员受伤或状态不好,球队的整体实力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基层教练的专业度和待遇: 很多基层排球教练的专业技能和待遇水平不高,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练人才,这直接影响了青少年排球技术的规范化训练。
升学通道的不畅: 虽然有体育特长生招生政策,但相比于足球、篮球等项目,排球的升学通道可能相对窄一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参与排球的动力。

4. 与其他“三大球”的对比:

足球: 拥有全球最大的群众基础,完善的联赛体系,强大的商业运作,尽管国家队成绩不尽如人意,但其普及度和商业价值毋庸置疑。
篮球: 拥有NBA的示范效应,清晰的职业化路径,明星球员的强大号召力,以及易于参与和传播的特点,在国内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和商业市场。
排球: 成绩突出,但普及度、商业化和青训体系相对欠缺,更像是一个“精英体育”项目,而非“大众体育”。

三、 如何破局?—— 挑战与机遇并存

要让排球真正“发展起来”,需要的不仅仅是关注成绩,更需要系统性的改革和投入。

加大普及力度,降低参与门槛: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更多便民的排球场地;将排球纳入更多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并加强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开展更多面向大众的排球培训和普及活动。
完善竞赛体系,激发参与热情: 建立更完善、更多层级的业余排球联赛和赛事体系,让爱好者有更多比赛机会;鼓励高校、社区组织排球活动,形成浓厚的排球氛围。
推动商业化运作,提升市场价值: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国内联赛的观赏性和市场吸引力;创新商业模式,吸引更多赞助商和投资者;加强媒体宣传,扩大排球的影响力。
强化青训体系,夯实发展根基: 加大对基层教练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待遇;建立科学的青少年排球训练体系,从娃娃抓起;畅通排球运动员的升学和职业发展通道。

总而言之,排球成绩好,但“发展不起来”更准确的说法是,在大众普及、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它就像一个天赋极高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在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潜力上,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打磨。打破“成绩的光环”带来的惰性,正视自身短板,才能让排球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对抗不说,想达到能“打得起比赛”的程度,对于技术的要求太高了。

篮球不说了,初学者比赛中会扔球就行,有些天赋够的直接扣篮,也有观赏性。会运球,会急转急停和转身的在业余比赛就是王者。

足球也不说了,人天生就会踢球,稍微纠正一下踢球姿势比赛就能踢起来,并且足球比赛是水平越低,进球越多,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踢出来神仙球,这个观赏性也很高。

排球这个东西,标准姿势很反直觉的,是需要用小臂,而不是本能的用手和脚。这对新手太不友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排球,这支在国际赛场上常常闪耀着中国光芒的运动,确实有着傲人的成绩,但要说它“始终发展不起来”,这说法可能有些绝对,但也触及到了一个核心的困境:为什么明明实力强劲,却在普及和商业化上总感觉“差一口气”?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交织在一起的因素在起作用,不是某一个单一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
  • 回答
    排球,这项充满力量、智慧与团队协作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庞大的爱好者群体,但要说它在中国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体育”,恐怕还稍显勉强。与篮球、足球这些风靡街头巷尾的运动相比,排球似乎总是隔着一层不远不近的距离。为什么排球在中国普及度不如篮球、足球?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探讨:1. .............
  • 回答
    中国男子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在国际竞技场上的表现差异,以及舆论关注度的不均衡,主要源于历史、文化、体制、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发展与群众基础的差异1. 足球的群众基础深厚 全民参与性:足球是全球最普及的运动之一,中国拥有庞大的足球人口基础.............
  • 回答
    关于中国在“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与“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上成绩差异巨大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竞技体系乃至基础设施等多个层面的差异。首先,我们得从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普及度说起。 “三小球”的历史根基与民众基.............
  • 回答
    关于“世界三大菜系”的说法,其实并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官方认证的排名。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其来源和评判标准都比较模糊。不过,在很多美食爱好者的讨论中,最常被提及的“世界三大菜系”通常是指 法国菜、中国菜和土耳其菜。之所以出现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历史影响、烹饪技艺的复杂程度、食材的广泛运用.............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聊起日本爱情动漫,脑海里立刻就涌现出好多美好的画面和心动的感觉。如果非要我从里面挑出最能打动我的前三名,那必须是这几部,每一部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反复回味。第一名:《四月是你的谎言》(四月は君の嘘)这部作品,怎么说呢,它在我心里就像一首奏鸣曲,从一开始的明亮、欢快,到中间的挣扎、痛.............
  • 回答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稳居“皇帝排名第一”的地位,并非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秦始皇”三个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而是他所创造的功绩、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标志性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这种“第一”是多维度的,包含了开创性、奠基性、影响力、争议性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确实,放眼当下的SUV市场,2.0T发动机简直是“明星选手”,出镜率高得不行。但要说“不出别的排量”这有点绝对了,只不过2.0T确实是当前的主流选择,而且厂商们似乎也把它当成了“万金油”。为啥会形成这么个局面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时代在召唤:环保法规和市场需求的双重.............
  • 回答
    有些人会觉得,一个民族如果对外界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和抵触,这不像是自信的表现吗?毕竟,好像只有对自己足够强大和有底气的人,才敢于将那些“不如自己”的或者“威胁到自己”的东西挡在门外。但细究起来,这种“盲目排外”的行为,很多时候恰恰折射出的是一种深层的、难以启齿的民族自卑。你想啊,真正的自信,是建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一方面是中国男足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似乎总是在“亚洲二流,世界三流”的泥沼中挣扎。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变化,人均GDP的提升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为什么这两个“六七十名”的数字会带来如此截然.............
  • 回答
    沙鳄鱼为何不敌路飞?七武海实力格局如何?《海贼王》中,七武海作为与四皇、海军并驾齐驱的强大势力,每个成员都身怀绝技,拥有令人生畏的实力。然而,即便是七武海中最顶尖的人物,也并非不可战胜。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何曾经风光无限的“Mr. 0”沙鳄鱼,会在阿拉巴斯坦篇中败给初出茅庐的路飞,并试图梳理.............
  • 回答
    排量税,这玩意儿,说起来就让人头疼。不少人觉得它是个彻头彻尾的“歪理”,但你想想,政府这帮人,怎么会那么“轴”地一直留着它?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是一句“错误”就能打发的。首先,得从这税收的历史渊源说起。当年搞出这个排量税,更多的是一种应对当时环境问题的权宜之计。你想啊,几十年前,汽车这玩意儿.............
  • 回答
    雄性动物(包括人类)的排泄和生殖系统共用一个输出通道,即尿道,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演化历史、生理功能以及潜在的“更优方案”的可能性。为什么会共用一个通道?——演化与生理的交织共用一个通道并非“最优”设计的必然结果,而是演化过程中一种权衡与妥协的产物。我们.............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咱们的脸,从上往下看,是眼睛、鼻子、嘴巴这么个固定搭配,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乱排一通。这事儿啊,可不是随便长长的,背后藏着大智慧,跟生存、进化、甚至咱们的感官息息相关。一、感官的效率和优先级:第一印象的缔造者想想看,咱们怎么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就是“看”。眼睛,作为我们最主要的视觉.............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了解为什么在上海,有些人会认为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是一种排外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大城市,本地语言和外来语言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如此,它作为中国最国际化.............
  • 回答
    一个人不吃不喝也不排泄,体重却会减轻,这背后牵涉到我们身体最根本的能量消耗和物质转化过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身体内部,看看那些看不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是如何一点点“偷走”我们的质量的。核心问题:身体是个巨大的能量加工厂,时刻在运转我们的身体,即使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并非完全停滞。它是一个.............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在咱们中国这个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极其多元化的国度。很多时候,一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宜居性、发展潜力等等,会体现在房价上。但天津、武汉、成都这三个城市的情况,乍一看还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照很多榜单的城市宜居度、经济活力、发展潜力之类的排名来看,成都、武汉似乎都比天津.............
  • 回答
    关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为何认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经过处理的核处理水排放计划是“最合适的方案”,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理解,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评估和国际协议的过程,而非简单的“认同”二字能够概括。首先,要明白IAEA的角色和职责。IAEA是一个联合国下属的机构,其核心使命是“为和平目的.............
  • 回答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贾琏都称“二爷”,这确实是读者容易混淆的地方,也反映了当时家族中辈分和排行的一些复杂性。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他们各自的家族背景和排行方式来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宝玉和贾琏并不是亲兄弟,他们是贾府嫡亲的两房的少爷,但他们确实是同辈,且都是家中庶出的第二位公子。一、 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