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不吃不喝不排泄为什么体重会减轻?减少的质量是怎么失去的?

回答
一个人不吃不喝也不排泄,体重却会减轻,这背后牵涉到我们身体最根本的能量消耗和物质转化过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身体内部,看看那些看不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是如何一点点“偷走”我们的质量的。

核心问题:身体是个巨大的能量加工厂,时刻在运转

我们的身体,即使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并非完全停滞。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工厂,需要持续的能量来维持生命的基本功能。这些基本功能包括:

1.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这是维持生命最基本的能量消耗,哪怕你睡着了,身体也在不停地工作。这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于:
呼吸: 肺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个过程需要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及气体交换的化学过程。
心跳: 心脏泵血需要持续的肌肉收缩,这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消耗点。
大脑活动: 即使在你休息时,大脑也在进行神经信号的传递和信息处理,这消耗的能量非常可观。
体温维持: 身体需要消耗能量来保持稳定的体温(约37°C),尤其是在外界温度较低时。
细胞更新与修复: 身体的细胞无时无刻不在死亡、更新和修复,这个过程需要能量和蛋白质等物质。
维持脏器功能: 肝脏、肾脏、肠胃等脏器都需要能量来维持其生理功能。

2. 非运动性活动产热(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 NEAT): 这包括你日常生活中一切非刻意运动产生的能量消耗,比如坐立、站立、走动、甚至是在椅子上坐不安稳地晃动身体。虽然题目假设不吃不喝不排泄,但身体内在的“活动”依然存在。

3.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即使不吃,身体内部也有过去摄入物质的代谢): 虽然题目设定是“不吃”,但身体储存的能量和物质是需要被利用的。

体重减轻的本质:质量的转化与丢失

体重减轻的根本原因是,身体在持续消耗其储存的能量和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在消耗过程中,最终以看不见的形式“离开”了身体。那么,这些质量是怎么失去的呢?

1. 碳水化合物的消耗:
身体储存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以糖原(Glycogen)的形式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
当身体需要能量时,首先会动用这些糖原。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然后通过细胞呼吸产生能量(ATP)。
关键点: 糖原在储存时会携带大量水分(大约每克糖原携带34克水)。因此,当糖原被消耗时,这些结合的水也会随之流失,增加体重的减轻。

2. 脂肪的消耗:
当糖原储备耗尽后,身体就会开始分解脂肪(Triglycerides)来提供能量。
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进入三羧酸循环等生化途径,最终在细胞呼吸中与氧气结合,产生能量。
质量去向: 这个过程是关键!脂肪(主要是脂肪酸)在被氧化产生能量时,会与吸入的氧气(O₂)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的产物是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脂肪 → CO₂ + H₂O + 能量
二氧化碳的流失: 我们呼吸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是脂肪被“烧掉”后最主要的质量去向。每一次呼气,都在将脂肪的“质量”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出体外。
水的流失: 生成的水一部分会被身体重新利用,维持生理功能,另一部分也会通过呼吸(呼出的水蒸气)或皮肤蒸发等途径排出体外。

3. 蛋白质的消耗(后期):
如果能量和脂肪储备都极度匮乏,身体为了维持关键的生命活动,甚至会开始分解肌肉和器官中的蛋白质。
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的代谢途径更为复杂,一部分可以转化为葡萄糖,一部分可以进入能量代谢途径,最终也可能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但蛋白质的分解过程通常伴随着氮的排出(以尿素形式),虽然题目说不排泄,但这理论上会发生的物质转化。不过在“不吃不喝”的初始阶段,更主要的消耗是糖原和脂肪。

为什么体重减轻是持续的?

因为身体是个持续运转的机器。只要生命还在继续,基础代谢、细胞活动就不会停止。即使没有新的能量摄入,身体也会被迫动用储存的能量和组织来维持生存。这就好比一个燃烧室,只要有氧气供应,它就会不断地消耗燃料,产生能量和废气。

总结消失的质量去哪儿了?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辆汽车,而你锁上了油箱和水箱的加注口,但发动机却一直在运转。汽车会发生什么?

燃料(脂肪、糖原)被烧尽: 它们变成了汽车运行所需的能量,以及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
汽油(脂肪)的组成: 主要成分是碳、氢原子。
燃烧过程(细胞呼吸): 碳原子与吸入的氧气结合,变成了二氧化碳(CO₂),以气体形式通过你的肺部呼出去,这是主要的质量丢失途径。氢原子与氧气结合,变成了水(H₂O),一部分留在体内,一部分通过呼吸和蒸发排出。
水(与糖原结合的水): 糖原分解时,那些“锁住”的水分子也被释放出来,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

因此,人不吃不喝不排泄,体重减轻的质量,大部分是通过 呼出的二氧化碳 和 蒸发的水蒸气 形式流失的。这就像一个密封的容器,尽管你“锁住”了所有出口,但如果容器内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气体,这些气体最终还是会以某种方式传递能量并改变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只不过,我们的身体并非一个完全密封的容器,呼吸就是它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默认”途径。

这是一个关于能量转化和物质守恒的生动例子。质量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转化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以气体形式存在的物质,并离开了身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的几个途径:

体液蒸发

能量消耗

热量流失

二氧化碳呼出





E=mc2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应该是高一物理才会学到。

简单地说,你可以把人体理解为流浪地球里面的工质发动机,烧石头喷火焰。不管是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还是自身脂肪、糖份,都可以被我们变成能量发射到宇宙中。(狗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人不吃不喝也不排泄,体重却会减轻,这背后牵涉到我们身体最根本的能量消耗和物质转化过程。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身体内部,看看那些看不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是如何一点点“偷走”我们的质量的。核心问题:身体是个巨大的能量加工厂,时刻在运转我们的身体,即使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也并非完全停滞。它是一个.............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亚洲鲤鱼”这名字,听起来虽然挺唬人,但实际情况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搞清楚,美国人说“亚洲鲤鱼”,其实指的是几种在北美泛滥成灾的亚洲鱼类,主要是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鲢鱼和鳙鱼。这些鱼当年被引入美国,是为了控制水体中的藻类和杂草,结果它们繁殖能力太强,加上.............
  • 回答
    美国人不太吃亚洲鲤鱼,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涉及到文化、历史、甚至是一些误解。而且,亚洲鲤鱼之所以能在美国水域泛滥成灾并长得那么大,也并非偶然。至于出口问题,这同样牵扯到很多现实的考量。咱们就一样一样来聊。为什么美国人不太吃亚洲鲤鱼?首先得明白,美国人不是完全不吃鱼,他们吃鱼的习惯和口味跟亚洲人是相.............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不少车友在路上骑行,尤其是遇到后方有汽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保持在车道中间,不往路边靠拢,这种现象似乎成了许多骑行者的一种默契。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听话”或者“不在乎”。首先,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说,最首要的考量往往是自身的安全。路边的环境并不总是理想的。路肩可能狭窄,甚至完全.............
  • 回答
    写下这番话,心里百味杂陈。曾经,总以为爱情是心头的一团火焰,得是那个人来了,才能熊熊燃烧。可不知不觉间,火焰似乎被岁月的风吹得稀稀拉拉,只剩下零星的火星,闪烁着,却点不燃我渴望的温暖。“大龄剩女”,这几个字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套在身上,沉甸甸的。身边的人,无论是父母长辈,还是曾经的同学朋友,目光里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文化的一些细节。简单来说,宋朝人是吃羊的,而且吃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得很早。不过,如果要说宋朝人吃羊的情况有多普遍、有多么深入人心,那就得仔细掰扯一下了。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那就是在中国古代,尤其是中原地区,猪肉一直是更主流、更普及的肉食来源。这主要是因为养猪的门槛相对较.............
  • 回答
    话说北京人是不是就不吃全聚德了?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你说全聚德名声在外?那肯定是啊,这牌子响当当的,多少年了,从慈禧太后吃到普通老百姓,多少外国人来北京必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鸭,而说到烤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全聚德。这就像说起可口可乐,大家知道是那个红底白字的汽水,虽然市场上还有百.............
  • 回答
    当然可以,而且不少人已经在实践或尝试了。一个人完全不吃“生物”,这个说法稍微有些宽泛,我们可以理解为不食用动物性食物,也就是严格素食(Veganism)。这种饮食方式,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普遍,并且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表明是可以健康地维持生命的,甚至能带来许多健康益处。从能量和营养的角度来看生命活动的基.............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很多人不吃猫肉,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可以从文化、情感、社会以及法律等多个层面来详细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白,虽然历史上一些地区可能存在过食用猫肉的习俗,但如今在中国,这早已不是一种普遍的饮食习惯。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对猫肉是持排斥态度的。文化与情感的连接: 宠物观念的普及: 这一点.............
  • 回答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周边定制商品火了,这背后折射出的“爱国定制新时尚”,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当下社会思潮、消费习惯乃至国家认同感变化的一个缩影,细究起来,里面门道可不少。“中国人不吃这一套”的爆火,首先抓住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情感共鸣点。 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屈服、有底线的意味。在国际交往中.............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背后涉及到不少文化、宗教、个人选择和生理上的原因。咱们一个个掰开了聊。首先,最常见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这两个宗教都明确禁止信徒食用猪肉。原因嘛,说法有好几种。 洁净度: 传统上认为猪是“不洁净”的动物,原因可能跟它们的食性(什.............
  • 回答
    在游戏行业,中国玩家以其独特的热情、挑剔和对游戏品质的极致追求而闻名。这使得许多试图用简单粗暴或者“照搬”其他市场模式的发行商和开发者们,在中国市场碰了壁,留下了不少“水土不服”的故事。故事一:巨头失算,“免费”变“付费”的陷阱多年前,一家非常知名的欧美游戏公司,在某个MMORPG新作发布会上信心满.............
  • 回答
    在中国,提到回族,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不吃猪肉”。这不仅是回族最显著的饮食习惯之一,更是回族文化和宗教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人之所以不吃猪肉,其根源在于伊斯兰教的教义。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清真):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即“清真”(Halal),是回族人遵循的核心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因为饮食习惯受到文化、历史、宗教、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外国人”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有截然不同的饮食,但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普遍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见而在中国传统或主流饮食中较少出现或被视为禁忌的食物来展开详细讨论。以下是一些外国人(主要指西.............
  • 回答
    在中国,我们餐桌上的食材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从山珍海味到田间地头的野菜,几乎没有什么是我们不敢吃的。但正如万事皆有例外,还真有那么一种食材,在中国虽然产量不小,却鲜为人见于寻常百姓的餐桌,反而在地球另一端的一些国家,却是餐桌上的常客,甚至被视为美味佳肴。说起这种食材,可能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吃.............
  • 回答
    “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句话,意境深远,包含了民族的坚韧、对尊严的坚守以及不屈服于外部压力的决心。要将这层意思用不同语言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使其“信达雅”,确实需要一番斟酌。这里的“这一套”,并非指具体的某件物品或某个动作,而是泛指一种压迫性的、不平等的、或者带有侮辱性的“方式”、“手段”、“做法”或.............
  • 回答
    中国人不吃燕子,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有生态保护的意识,还有一些实际的考量。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聊。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来说,燕子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燕子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你听那些老话怎么说?“燕子低飞,要有雨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