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京人不吃全聚德,全聚德却还能名声在外?

回答
话说北京人是不是就不吃全聚德了?这事儿吧,不能一概而论,得辩证地看。

你说全聚德名声在外?那肯定是啊,这牌子响当当的,多少年了,从慈禧太后吃到普通老百姓,多少外国人来北京必吃的一道菜就是烤鸭,而说到烤鸭,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全聚德。这就像说起可口可乐,大家知道是那个红底白字的汽水,虽然市场上还有百事可乐,还有各种国产饮料,但可乐的代表,很多人还是会想到可口可乐。全聚德烤鸭,在中国餐饮界的地位,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一个“代表”的角色。

名声在外的“前世今生”

全聚德这名号,可不是一天两天传下来的。早在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创始人杨全仁就在北京前门外开起了“全聚德”,主打的就是那道用果木烤制的烤鸭。这在当时可是个新鲜事儿,味道自然没得说,加上讲究的吃法,很快就声名鹊起。想想那个年代,能吃上一口味道正宗的烤鸭,那可是件奢侈又时髦的事儿。

到了民国时期,全聚德更是成了京城名片,文人墨客、达官显贵,谁不以能在全聚德设宴为荣?日本人打进中国来,全聚德还一度因为政治原因停业,这本身也说明了它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全聚德更是被赋予了代表中国餐饮文化的使命,接待了无数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从这个意义上说,全聚德早就超越了一个普通餐馆的范畴,它承载的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符号。

所以,你会在各种旅游攻略里看到全聚德的名字,会在各种介绍北京的纪录片里看到它的身影。这就像故宫、长城一样,它们是北京的标志,是游客来了必打卡的景点,全聚德也是。

“北京人不吃全聚德”的另一面

但是,你说“北京人不吃全聚德”,这话又有点道理。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 味道的“变化”与“争议”。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口味也在变化。全聚德烤鸭虽然是果木烤鸭的代表,但口味的调配、火候的掌握,尤其是在经历了多次扩张和标准化流程之后,很多老北京人会觉得,味道不如从前那么“地道”了。特别是那些对烤鸭有着特殊情结的老饕,他们可能更偏爱一些小馆子,甚至是家门口那种几十年不变的烤鸭店。这些小店可能没有全聚德那么光鲜亮丽,但味道却可能更符合他们记忆中的味道。

举个例子,就像你小时候吃过的一款零食,后来厂家为了迎合大众口味改良了配方,虽然销量可能上去了,但很多人会怀念当年那个纯粹的味道。全聚德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它需要照顾到全国甚至全球的口味,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但这难免会让一些追求极致传统口味的人觉得有所失落。

第二, 性价比与选择的多样化。说白了,全聚德的价格在北京的餐饮市场里属于中高档。对于一个普通北京家庭来说,顿顿或者经常去吃全聚德,那也确实有点奢侈。而且,北京的餐饮业发展得太快了,各种新式餐厅、特色餐厅层出不穷。你可以吃到地道的川菜、粤菜,可以吃到各种创意融合菜,还有很多口碑极佳的烤鸭店,它们可能比全聚德更便宜,味道也一样出色,甚至在某些方面更有特色。

这就好比说,虽然大家都知道香奈儿、爱马仕,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还是会选择更实惠、更适合自己的品牌。北京人也是一样,他们有更广泛、更个性化的餐饮选择,不一定会把全聚德作为唯一的或者首选。

第三, “游客店”的标签。由于全聚德的名气太大,确实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很多时候,在北京街头走一走,你能看到大量的旅行团涌入全聚德。这难免会让一些北京本地人觉得,全聚德似乎更像是为了“招待外地人”而存在的,而不是一个自己日常可以常去的馆子。这就有点像上海的“外滩”,很多上海本地人可能并不常去外滩闲逛,但外滩却是上海最闪亮的名片之一。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北京人不吃全聚德”的说法,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文化心理,一种对“地道”和“日常”的坚持,一种对市场变化和多样性选择的体现。但这并不代表全聚德真的没人去了,它依然承载着很多人的回忆和情感,它依然是很多外地游客心中的“北京味道”。

名声在外,生意依旧

尽管如此,全聚德的名声在外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品牌效应:强大的品牌效应带来了持续的客流。对于很多不了解北京餐饮的游客来说,全聚德是一个安全的选择,是一个不会出错的选项。
市场推广:它的名气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在国内外各种媒体宣传中,全聚德总是被重点提及,这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曝光度。
文化符号: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餐馆,更是北京文化的一个符号。这种文化价值,是许多新兴餐馆无法比拟的。
多元化经营:全聚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近年来也在尝试转型,比如发展了鸭坯、烤鸭酱等零售产品,开设了不同定位的门店,试图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消费者。

总而言之,北京人不吃全聚德,更多的是一种“不常吃”或者“不是唯一选择”的表达,是对味道、价格和时代变化的一种现实考量。而全聚德名声在外,则源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作为北京代表性美食的地位。这两者并不矛盾,恰恰共同构成了全聚德在北京餐饮江湖中复杂而又独特的生态。它就像一位年长的艺术家,虽然年轻的观众可能更追捧新锐的潮流,但这位艺术家依然拥有着自己的忠实拥趸和无可撼动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天津人也不吃狗不理

user avatar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好吃的东东太多了。

就一只鸭子,你做到极致,又能怎样?

南京满大街盐水鸭店,就是家庭日常吃吃,在饭馆也就是道凉菜,但就是没有一家类似全聚德的主打鸭子的高端饭店,这才是鸭子正常的身份。

你,撑不起一桌酒席。

user avatar

盛极必衰,理所必至。

——前言

01

1971年,17岁的顾九如,被分配到了全聚德烤鸭店,做一名学徒。入行后不久,顾九如就面临着,他人生的第一场挑战。他将与师傅们一起,走进中南海,为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准备晚宴。


时值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总理在谈到晚宴问题时,几乎不带犹豫地说:
“选全聚德吧。”因此年轻的顾九如,才有了进入中南海做菜的机会。

与顾九如满脸兴奋不同,随行的师傅蔡启厚、张文藻等大师,却一直气定神闲、运筹帷幄。同样的路,他们这群烤鸭界的大师,不知道走了多少回了。从建国之初,全聚德北京烤鸭就一直是国宴的首选菜品。

周总理还是全聚德的忠实粉丝。他曾27次到全聚德吃饭,每次必点北京烤鸭。面对外宾对“全聚德”三字含义的不解,周恩来给出了“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的解释。足以证明其对全聚德感情之深厚。

尽管到后来,见国家领导人已成常事。可是对于当时的顾九如来说,这依然是一次不小的激励。
回到全聚德的顾九如,一直磨砺自己的厨艺。到了1975年,顾九如如愿调到了灶上工作。

1978年,全聚德和平门店开业,许多老师傅被抽调过去,顾九如挑起了总店的大梁。

他也在这段时间里厨艺突飞猛进。1984年,北京首次大规模评比特技技师,时年31岁的他,成为北京城里最年轻的“特二”技师。

一代大师,正悄然崛起。

顾九如掌勺不久后,中式餐饮业迎来了巨大挑战。1987年,肯德基首次进入中国,第一家店就开在北京前门,生意异常火爆。


受此影响,全聚德营业额大幅缩水,连年亏损。被誉为“中华第一吃”的全聚德,居然比不上新来的肯德基?在这紧要关头,顾九如临危受命,接班前门店餐饮部经理兼厨师长。

顾九如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992年,全聚德前门店进行了改造。重新开张后,顾九如首创了明堂亮灶式的烤鸭制作,另外在菜单设计上——他在全聚德鲁菜、京菜基础上,引入川、粤、淮等代表菜点,集南北菜系为一家。

“全聚德丢下的面子,我顾九如要亲手捡起来。”

前门店也因此重新焕发了生机,引得其他门店纷纷效仿。顾九如很快被提拔为行政总厨,统领一众全聚德厨师。


02

成为行政总厨的顾九如,积极地推进全聚德现代化改革。
2000年,全聚德前门店厨房生产和设备使用,都有了体系化、标准化模式。

2002年,前门店在仅有900个餐位的营业面积下,营业额一举突破了亿元大关。

2007年11月,全聚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是首家在A股上市的餐饮企业。

全聚德上市之后,紧接着就迎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北京带来了全球客源。

人人都想尝一尝中华美食,尤其是北京烤鸭。


在这种情况下,全聚德此前积攒的口碑迅速爆发。全聚德=北京烤鸭,成为了国内外的共识。
从2004年到2012年,全聚德营收从4.45亿元增长到19.44亿元,增长143%。能有如此大的进步,顾九如功不可没。

2011年,全聚德集团在和平门店举办“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带徒拜师大会”。顾九如与来自四川饭店、丰泽园的大师一起收了14位徒弟。好一片莺歌燕舞,尽是盛世景象。


顾九如望着熙来攘往的顾客,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全聚德会走下坡路。他在一线厨房带着更加年轻的80后、90后“徒孙”,最担心的还是传承问题。

如日中天的全聚德,又怎么会下坠呢?



03顾九如错了?

2012年-2017年全聚德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66亿、1.22亿、1.38亿、1.43亿、1.50亿、1.36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年时间,全聚德营收和净利润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陷入增长停滞。


2018年,全聚德净利润下滑20%
2019年,全聚德净利润断崖式下滑60%

并且一举登上微博热搜


从北京奥运会的巅峰跌至谷底,竟不用十年时间。已是古稀之年的顾九如,百思不得其解,自己是哪一步做错了吗?



04

“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强了吗?”
全聚德爆发后,北京涌现了不少烤鸭店,严重挤压了全聚德的生存空间。



这些对手以更低廉的价格、更优秀的口感,赚得了不少顾客。

反观全聚德的菜式,不仅价格高昂,还需要加收10%服务费。

这也是不少顾客望而却步的原因。


面对这些竞争对手,顾九如并不是没有应对措施。他积极地将全聚德推向全国,期望能将全聚德的分店散布各地。可全聚德却遭遇到“鸭离乡贱”的尴尬,从12年至16年,全聚德关闭了至少7家不合格的加盟店。全聚德急于扩张,却反而迷失了营销策略的方向。


每个地方做鸭的方法都不同,杭州卤鸭、南京盐水鸭、广州烧鸭等等…你北京烤鸭是厉害,可到了外地,还得往后稍稍。就这样,全聚德的对外扩张之路暂时失败了。

“是因为被外卖打压了吗?”有意思的是,顾九如也做过外卖。

2015年,全聚德购买鸭哥科技55%的股权,开始推广“小鸭哥”烤鸭外卖。然而外卖的烤鸭定价,却几乎与门店消费一致。谁会花几百块订个外卖呢?

另一方面,由于北京烤鸭的特殊性,必须要现吃才好吃,这也严重限制了北京烤鸭的发展。

外卖这条路,全聚德又走不通了。

“是因为菜品太过单一吗?”

尽管全聚德也有其他菜式,可闻名遐迩的,就只有北京烤鸭一道。

单一的王牌,就意味着单一的吸引力。


对于这些疑问,顾九如显得很愤慨。

“烤鸭是毛主席、周总理都尝过的,贵一点怎么了?我们是走高端路线的。”

“其他竞争对手再强,最正宗的还是我们家。”


“只有烤鸭一张王牌就够了,这可是金字招牌,我们可是有155年历史的百年老店…”

“……”



05

65岁的顾九如,依然日复一日地,在厨房指导徒弟们的工作。

空闲时,他喜欢躺在太师椅那打盹,想想以前的往事。

不知他是否还记得,那个初入中南海、稚嫩的少年呢?


他的一生,见证着全聚德日渐兴盛。

大大小小的困难,他都挺过来了,哪怕是肯德基、大董这样的老对手,他也毫无惧色。

可不知全聚德这次的困难,他是否依然可以否极泰来、化险为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