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方人吃火锅喜欢用芝麻酱。。作为四川人很不能习惯芝麻酱?

回答
哎呀,说到火锅,这可是个让南北方人民都能找到共鸣的话题,但一提到蘸料,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作为四川人,你说吃火锅不习惯芝麻酱?哈哈,我完全理解!这就像让一个无辣不欢的人突然去吃白米饭,总归是有点不得劲儿的。

咱们先来聊聊为啥北方人这么爱芝麻酱。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看。

一、地理和历史的烙印:

你想想,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那地方一年里有大半年都是冬天,天儿冷啊。火锅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温暖、适合在寒冷天气里吃的食物,大家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特别有年味儿。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能提供足够“热量”和“浓郁度”的蘸料来搭配。

芝麻酱,说白了,就是把炒香的芝麻磨成酱。芝麻本身就是一种高能量的食物,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磨成酱之后,它的香味更加浓郁,口感也变得醇厚绵密。北方气候冷,身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抵御寒冷,芝麻酱恰好能提供这种能量。

再往历史里追溯一下,芝麻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在北方地区,芝麻的产量和普及度也相对较高。古时候,交通不便,食材的流通远不如现在发达。很多地方的饮食习惯,都是根据当地能获得的食材形成的。芝麻酱作为一种方便获取且营养丰富的调味品,自然就融入了北方人民的餐桌,也包括火锅。

二、味蕾的塑造和习惯的养成:

人的口味很大程度上是受从小到大接触的食物影响的。北方菜系整体上来说,相较于川菜,口味上更偏向于醇厚、咸鲜,不太会像川菜那样追求极致的麻辣刺激。

北方人从小可能就习惯了芝麻酱在各种面食、凉菜里的应用,比如麻酱面、麻酱拌黄瓜、麻酱烧饼等等。这种浓郁、带有独特炒香的芝麻味,早就深入他们的味蕾骨髓了。所以,当火锅出现时,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用自己熟悉的味道去搭配。

特别是涮一些肉类、蔬菜,芝麻酱的浓稠度能够很好地包裹住食材,既能增添香味,又能中和一些食材本身的生涩味,让口感更丰富。而且,它还有一种“镇得住”的味道,无论你涮什么,芝麻酱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它们变得“顺滑可口”。

三、文化符号和群体认同:

很多时候,食物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味道。对于北方人来说,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配上一碗醇厚的芝麻酱,可能就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仪式感,一种对家乡味道的眷恋,一种在寒冷冬季里温暖的集体记忆。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很容易代代相传,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就像你们四川人离不开辣椒和花椒一样,北方人对芝麻酱的热爱,也是一种文化认同。他们可能会觉得,没有芝麻酱的火锅,总感觉缺点什么,不够“对味儿”。

那么,作为四川人为什么不习惯呢?

这其实也很容易解释。我们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个“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气候湿润,适合各种作物生长。而辣椒和花椒,在四川的饮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味蕾的“重口味”训练: 四川人从小接触的食物,就充满了麻、辣、鲜、香。从麻婆豆腐到夫妻肺片,从水煮鱼到毛血旺,辣椒和花椒构成了四川菜的灵魂。我们的味蕾已经被这种刺激和复杂的味道深深地“训练”过了。
追求的“鲜活”味道: 四川火锅的蘸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和提升食材本身的新鲜味道,并在此基础上增加麻辣的风味层次。香油蒜泥,加上香菜、葱花、蚝油、醋、甚至一点点酱油,这些都是相对清爽、能突出食材原味的搭配。它们能让牛肉的肉香、羊肉的膻香、蔬菜的清甜,在麻辣的汤底中更加鲜明地跳出来。
芝麻酱的“厚重感”: 芝麻酱的味道非常浓郁且有独特的“腻感”和“粉感”,对于已经习惯了清爽辛辣调味的四川人来说,这种厚重感可能会压过食材本身的味道,或者说与他们追求的“鲜活”味道不太搭调。在四川人看来,芝麻酱可能显得“太厚重”、“太寡淡”或者“太平淡”了,无法满足他们对味觉刺激的需求。
对“麻辣鲜香”的执着: 四川火锅的精髓在于那个麻辣鲜香的锅底和与之呼应的蘸料。芝麻酱虽然香,但它缺少了川菜标志性的“麻”和“辣”,这种缺失在四川人看来,就是火锅蘸料的“不完整”。

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入乡随俗”的问题,也是一种地域文化和饮食习惯差异的体现。就像你去到一个新的地方,会慢慢尝试当地的特色菜一样,但有些根深蒂固的口味偏好,确实很难一下子就改变。

你不能习惯芝麻酱,这完全正常!就像我到了北方,吃顿老北京火锅,虽然也会尝尝芝麻酱,但心里总会偷偷想念我那碗香油蒜泥加小米辣的蘸料一样。这都是美食的魅力,也是我们能不断发现和体验不同风味的原因,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一个四川人民乍听不能接受但确实是事实的事情:

四川人平时吃火锅不选用芝麻酱做蘸料的主要原因是贵,成本高。

最早的四川火锅,雏形发端于朝天门等码头的苦力工人吃得涮牛肚等吃食,重麻重辣用牛油这些四川火锅最早的特征一来是为了在湿热的天气下刺激胃口,一来也是因为牛油便宜,其他地方又用不上,供应火锅恰好。

至于四川火锅让人赞不绝口的毛肚、鹅肠等等食材,最早也都是下水料,因为便宜,能补充油水,才收到广大劳动人民欢迎,可以说四川火锅是一种从草根阶层发展起来的美食。

最传统的四川九宫格火锅,其实不是为了分隔不同生熟火候的食材,而是在江边支起锅子,客人随时可以围坐而吃,每个人只在自己的格子里涮东西,涮完后锅底并不换只是续点汤又迎接下一波客人罢了。

同样的,吃火锅,四川人常用的蘸料碟也相伴而生,最常见的就是干碟和油碟,干碟以芹菜,海椒,花生碎,香菜生葱粒为主,而油碟呢,多半是蒜泥油碟,这些按照传统营业方式,是由店家提供的。

所以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有多种油碟,包括麻酱油碟,但是在大部分路边摊串串,火锅摊位上为了节约成本只提供最简单的蒜泥油碟,甚至成本更低的摊子,蒜泥油碟里的油都不是香油,而是烧熟的菜籽油。无他,纯芝麻油,或者纯芝麻酱的蘸碟对于小本商家来说成本太高。

当然啦,这些过往,已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被人健忘,现在不要说用菜籽油做油碟,甚至在四川本地发展出来了专供火锅油碟的芝麻油,虽然如此,四川人却已经习惯了自己拌油碟,每个四川人,又都是出了名的美食家,都很自信只有自己调的油碟最好吃,用芝麻酱做底碟的人就比较少了,其实火锅大师讲过,芝麻酱碟也是四川火锅传统酱料的一种,不信你去超市里看,海底捞、小天鹅等品牌出售的成品火锅蘸料里不少成分是包含芝麻酱花生酱的。

至于北方人吃火锅为什么喜欢用芝麻酱

那就更简单了。

因为从一开始,北方的涮羊肉火锅和四川的牛肉火锅吃法就有很大的差别,从根源上来说,北方火锅倒真是古方传承,最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人的“拔霞供”(切兔子肉用清水涮蘸酱吃)

目前北方涮羊肉火锅一般认为是元朝传承下来的,一锅沸水,重要是肉好,没什么调料,肉涮完自然变成一锅喷香的羊肉汤,细嫩的羊肉在开水的滋润下蘸些韭菜花芝麻酱豆腐乳飞快的入嘴,在腊月冬雪中,就着小酒几个朋友飞快的涮肉吃酒,那最是快意无比了。相对来说,北方涮肉和穷苦下力气人吃得四川牛油火锅是有阶级差距,古代穷人一年可还真吃不起几顿羊肉火锅。

到了现代,当然大家慢慢都消费得起了,可是习惯还是一脉相承得,北方涮羊肉,要肉好,用麻酱的厚重绵密托住味儿,而四川的牛油火锅,百菜百味,用自调的油碟佐之。

至于一定要分出个谁高谁低来

大可不必,其实四川人绝不可以自己是美食之都而自傲,毕竟大多数四川人都迷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绝少出川,虽然芝麻酱和油碟比起来要简单一些,口味却未必逊色,何况要说起来,天下口味万千,真说火锅蘸料,广式打边炉的沙茶酱,鱼露,台味红葱酱诸般妙味,恐怕很多人又自觉在四川油碟之上,比划起来,那可就伤了和气了。

各吃各自喜欢的,有余暇时不妨尝尝他人的味道,或许能多受一份启发,多一种快意的味道呢?

别的不说,四川人以前调油碟谁又放过蚝油这种非本地食材的?现在不也好多人爱上这美味的调和?

对了

生平吃火锅吃过最好的芝麻酱蘸碗

反倒是在山西阳泉的一家德庄火锅

每位客人一个蓝瓷碗,厚厚一碗芝麻酱,香味馥郁,其上又用店家秘调的川味酱汁写出一个福字,就着锅里火辣热腾翻滚的食材,加上口外来的小羊羔。

这融合的滋味,真是再美不过了。

user avatar

为什么四川人吃火锅喜欢用辣椒酱?

ps:我四川的

user avatar

你不能接受就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吃芝麻酱。

那我还问你们凭什么吃油碟呢。

北方涮羊肉涮肥牛,肉类配合麻酱更香浓,四川火锅内脏多,汤底重辣,所以香油蒜泥是绝配,潮汕要用沙茶酱突出牛肉火锅的鲜甜。

如果你不去理解别人的饮食习惯,还要问别人为什么不跟你一样,这跟开地图炮有什么不一样?你算哪根葱啊凭什么别人要跟你一样?

你跟我们北方那些无论到哪里吃什么样的火锅都非要弄一碗芝麻酱还拒绝尝一下别的酱还把别人都当异端的屌丝土著有什么区别?

user avatar

因为好吃啊!

四川人怎么不能接受芝麻酱了?我在成都吃过担担面,里面就有芝麻酱

user avatar

各有各的爱好,我就喜欢蒜泥麻油芝麻酱韭菜花沙茶酱混一起的酱碟,

白锅辣锅通用。

有些答案动不动就扯地域,有意思吗,

中国这么大,气候,物产,各地不同,口味上有点区别不是正常的吗,

user avatar

你应该问火锅里为何加辣椒。

火锅有两千年历史,涮锅也有千年历史。

芝麻据传是西汉传入中国,是最古老,最重要油料作物。但根据考古发现,4500面前就有大量种植芝麻的历史。古代蔬菜少,周朝就爱做酱,汉朝更是如此,一句话说,自古就有芝麻酱!

反观辣椒,明中期传入中国作为观赏植物,清朝才作为佐料普及。

那问题来了,火锅加辣椒干嘛?

user avatar

火锅的流派其实很多

↑你们的重庆辣火锅只是其中之一,据传来源于民间。码头的苦力在九宫格的锅里加水、辣椒、花椒之类熬成锅底。再去杀牛场捡回来一些被丢掉的牛下水放进去涮。


↑老北京铜锅涮羊肉,铜锅木炭清汤,突出羊肉的鲜,蘸芝麻酱、腐乳。这就是你diss的这种。


↑广东客家的打甂炉,冬天吃的,最早是站着吃的,器具是瓦罉,用竹制的长筷子。涮的多是生鱼片、生虾片、鱿鱼片、鲮鱼球、生蚝之类。


↑潮汕牛肉火锅,牛肉为主打,清汤、各个部位的牛肉。而且对牛肉的要求很高,通常是刚宰杀几个小时之内的牛肉,端上桌还会动的牛肉为上佳。


↑贵州黔东南的牛瘪火锅,又称“百草汤”,锅底用牛瘪,当地的待客佳品。牛在宰杀之前喂食草药,算好时间草药处于半消化状态时把牛宰了,牛的胃容物便是牛瘪,拿来做火锅底料。最好的是胃瘪,小肠瘪次之,最次的是大肠瘪。


↑日本寿喜锅,传统的日式火锅,酱油锅底比较清淡,主要涮和牛、香菇、蔬菜等,蘸料是无菌的生鸡蛋。


↑朝鲜酸菜白膘肉火锅,酸菜锅底,涮五花肉、血肠等。


↑部队火锅,韩国菜,起源于朝鲜战争之后,因为食物匮乏,民众在美军基地翻垃圾桶,找到午餐肉、香肠、芝士、方便面等,拿回家和辣白菜、辣酱、年糕之类的一起炖成的。


↑泰式火锅,也是冬天吃的,锅底常用椰浆、咖喱等,口感酸辣,食材中海鲜的比例比较高。


↑奶酪火锅,瑞士的国菜,酒精炉上加热一锅奶酪,加一些白葡萄酒,用长柄叉把食材叉到锅里蘸一下吃。通常是蘸法棍面包、土豆、香肠、肉类、蔬菜水果等。


↑巧克力火锅,据传起源于瑞士,但实际上不是,可能是意大利。一锅热巧克力,用酒精炉加热,蘸的是饼干等甜品。


↑冰淇淋火锅,据说是哈根达斯的首创,和巧克力火锅类似,巧克力酱里涮的是冰淇淋球、蛋糕、面包等,适合夏天吃。


这些都是火锅中最常见的一些流派,所谓“火锅”只是一种烹饪方法,像炒菜、油炸、清蒸、熬汤、水煮、炖菜、烧烤一样,不存在哪里的最正宗一说。做人不要太狭隘,多出来走走,涨涨见识,人生才能算上丰富多彩。

(文字为原创,图片来源于百度。)

user avatar

北方父母看我们吃四川火锅。

会说

你不能正儿八经涮个羊肉吃?

这还能吃出点肉味来?

成天瞎吃胡吃的

这些东西也就你们年轻人吃吃

我在青岛长大,可能我们家一辈子吃过的辣椒不过两锅火锅的量。

为啥呢?我还特意问了问我老爹

因为我们吃鲜,不只是海鲜,羊肉鲜,牛肉鲜,鸡肉鲜,甚至菜也吃鲜。

这个鲜是新鲜的鲜,为啥我们火锅蘸麻酱呢?

麻酱会把韭花酱与腐乳的咸味冲淡,韭花酱与腐乳又可以给火锅里新鲜的食材提鲜。

而这个提鲜是鲜美的鲜。

在北方父母眼里的传统菜,掩盖食材不新鲜才会用到辣,用到麻

他们有句话叫辣不入宴,大型宴请里为啥是清蒸鱼,清蒸螃蟹,水煮虾,而不是香辣蟹,香辣虾,甚至红烧鱼都没有

没别的,因为贵,不是高贵,是食材贵,你花1000块钱买个龙虾,要作出龙虾味,但是做出了小龙虾味,为啥不去花100块钱买小龙虾呢?

怕喷子,最后说一句,吃饭没啥贵贱的,北方人吃火锅麻酱,川渝人吃火锅油碟,只不过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

吃麻酱的人,对于川渝火锅起源说总是嗤之以鼻,因为我们所知的历史是通史,成吉思汗把肉切开丢到锅里,发现很好吃,火锅就此流传,始于元代蒙古人。

至于川渝火锅起源,属于地方志了,80年代都没传播开,就别提啥起源了。

那些成天吆喝正宗火锅只有重庆火锅的,您是没见识呢没见识呢还是没见识呢?

user avatar

别问我为什么不高兴,为什么语气冲,你们自己看看问题编辑日志。



表层的原因是因为你误会了“火锅”这两个字为“四川麻辣锅”这五个字。我们北方吃的火锅基本都是以铜锅涮肉为基本原型的变种和改造,是“火锅”这一分类下的另一领域。喜欢正宗麻辣锅请用油碗,喜欢正宗涮羊肉请用麻酱,自己喜欢什么拿什么,别人喜欢什么你别好奇。

至于深层原因,也就是北方的铜锅涮肉为什么不喜欢用油和辣而喜欢清汤麻酱组合。这是因为一方面北方草原是优质牛羊肉的最佳产区肉质鲜美肥嫩,以清汤煮熟再加一些以去膻提鲜的佐料就会很好吃,所以涮羊肉重蘸料,且涮的时候以将将煮熟的鲜嫩口感为最重视。在思路上就和西南火锅的重锅底调味,以入味为最重视的思路不同。另一方面北方气候普遍干燥寒冷,所以口味本就不偏辣。(另外小窍门:走进一家卖北京传统吃食的店,如果看见桌子上辣椒油就赶紧离开,这玩意绝不会正宗。)

综上,喜欢油碗请自去正宗四川火锅店寻找便是,拿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不可取。而且说实话,作为重度麻酱爱好者,我去重庆的时候忍着整条消化道的灼伤也是一路吃油碗麻辣锅,绝不要求火锅店必须给我麻酱,因为我觉得到了一种食物的“胜地”去品尝最正宗的这种美食,这是一种多难得的机会,这是对自己美食理解的开拓也是对烹调者苦心孤诣的尊重,这时候讲“麻酱”“油碗”的党争,那我不是成了吴牛喘月的傻小子了吗。


听各位提到吴牛喘月这个词,确实有道理,我就修改了,不过我还是说,我不觉得之前蜀犬吠日这个词有什么地域歧视可言,这还是要说清楚的。


必须要说的话:

当我想到形容对自己没见过的事物大惊小怪不能接受的这个状态的时候,首先浮现在脑子里的就是“蜀犬吠日”这个词,所以我并没有想在这词上搞什么猫腻。如果有人在这里有误会的话,请拜托忽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里不直接改掉,两个理由,首先是我真的觉得这个成语实在这种情况下很贴切的一种使用场景,其他词很难替代。第二是如果有人上来好好说“我觉得这个词不好,能不能改成xxxx”那么我还会觉得抱歉用词不合适。甚至我还在回复里解释过“把蜀犬吠日像骂人那样理解很没意思”。但现在有好好提供意见的人出现吗?不过是一波一波的辱骂,行啊,那就骂,我就不改,改了还显得我心虚呢。想骂随意,不过我只给一次机会,直接拉黑。(当然你弄一万个马甲也行,只要你申请的速度快过小管家的封禁速度)

讲真,我也不知道“蜀犬吠日”这词是不是算生僻,或者带着什么地域歧视的倾向,我一直觉得蜀犬吠日、黔驴技穷、郑人买履、杞人忧天这些词早就脱离了地域的属性作为一种纯粹的成语存在了,而且也确实没有比这个词更适合这里的成语了,那种对陌生的不了解的事物的大惊小怪和莫名愤怒,还能用什么词才能这么贴切呢?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什么可喷的,不想争辩了。 评论锁了。

————————

老是说我是高中之后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种四川火锅,辣锅里涮鸭肠是这样爽脆的味道。

但是我从小到大我知道的火锅就是一口大铜锅,中间放着炭炉,汤水清澈见底,上面飘着一些香料,冻到半硬之后切的飞薄的牛肉和羊肉片儿整盘下锅。某些人一句话就把我热爱的东西给开除火锅世界了?

我可去你妈的吧

————————

火锅并不单指红油锅,也不是四川做的定义。在内蒙古,东北以及北京,最广泛被人接受的火锅,其实是清水锅涮羊肉,原汤非常寡淡,芝麻酱加腐乳汤加韭菜花基本上是提升羊肉鲜味的标配。没什么理不理解的,相互尊重吧。

user avatar

火锅标配就是芝麻酱,配辣椒油那是麻辣烫。

往上追到太远没啥意义,我相信石器时代也有人想到过开水涮肉,扯这些都牵强。火锅普及就是始于元朝贵族,发扬于清朝权贵,这是自上而下普及的饮食。权贵怎么吃饭?就一个字,壕。正统火锅的标签是隆重盛宴,绝不是简单方便。

我爷在时,准备年夜饭的火锅要先杀一只鸡。鸡比较老了,肉不好吃,目的是熬汤做锅底。锅底凌晨四五点就要熬,小炭火不能大不能停,续炭添水放烟看火候一个人专门耗一天还有帮忙的,叫做“伺候锅子”。托人买好羊肉切片。吃时蘸麻酱,也可以在麻酱基础上加韭菜花蒜泥腐乳之类,但那些属于附料。鸡汤、羊肉、芝麻酱,这是火锅的灵魂。当然也有地方改良,因为爷爷出身东北海边,锅底要放大量干货(干贝、小墨鱼、小螃蟹、虾仁、蚬子等)、酸菜和冻豆腐。这些其实已经属于异端成分了。涮火锅涮的是羊肉,感觉有点腻了,就夹一口酸菜或冻豆腐,因为这两种东西都特别吸汤,浸足了经过海鲜和羊肉双重加成的鸡汤,大冬天一口下去,爽到飞起。天天吃火锅,那是皇帝。一般人家过年有的吃就不错了,不说料钱,平时也没那么多功夫。

这种火锅,你蘸辣椒酱,不是糟蹋东西么?不存在的。吃火锅本来的目的就是香、鲜、腻,都是过去有钱人的味道。解放前,请客吃火锅,是天大的体面,是普遍饿肚子平民眼里的终极改善,主题必须围绕“香”啊。一上菜,辣椒油涮下水,像话嘛?

至于川渝火锅,严格都讲不能叫火锅,高赞介绍过了出自物流工人的快餐,实际上是借用类火锅器皿的麻辣烫。现在和谐社会,瞎叫名字也就算了,还反攻倒算正版就过分了吧。

user avatar

就这么说吧,北边的火锅古时候都是有钱的主儿才吃的起的。马未都老爷子说过,什么糖蒜,韭花酱乱七八糟的吃法啊,那是因为穷吃不起羊肉涮锅,一家子就那么几片羊肉,那么点麻酱,那咋办嘛(狗头)就用糖蒜什么的加上五花八门的东西垫肚子。真正有钱的主那就是直接涮羊肉,成片成片的下,整锅整锅的吃,大碗的芝麻酱把肉一浸。火爆全国的川锅呢?为什么做那么辣那么麻心里没点数?还不是因为食材是一堆内脏需要遮腥?那不都是江边的纤夫发明的吗。不和北边拿蒜遮大肠的味道一样嘛。所以北边的涮锅,那就是得配着芝麻酱。

本来就是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嘛,题主邀请我答问题的时候,的确带着很强的优越感(现在好像问题被改的面目全非了)

找了找圆桌派的视频

关于羊肉的吃法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0948950826799104

麻酱的视频

https://www.zhihu.com/video/1140948982795825152

应私信 附上视频链接~~~

v.youku.com/v_show/id_X

给你们截几个图

火锅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那时候辣椒还没来吧~



又一个来diss的 你说的这是人话吗? @云游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呀,说到火锅,这可是个让南北方人民都能找到共鸣的话题,但一提到蘸料,那可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了。作为四川人,你说吃火锅不习惯芝麻酱?哈哈,我完全理解!这就像让一个无辣不欢的人突然去吃白米饭,总归是有点不得劲儿的。咱们先来聊聊为啥北方人这么爱芝麻酱。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看。一、地理和历史的烙印:你想.............
  • 回答
    这倒不是一个绝对的定论,说北方人就一定比南方人“喜欢”吃凉菜,或者南方人就“少”吃凉菜,这中间的差异更像是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和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演变的结果。不过,从普遍的观察和一些传统习俗来看,北方人餐桌上出现凉菜的频率和种类,确实要比南方显得更加突出一些。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这“.............
  • 回答
    “部分北方人喜欢生吃蔬菜”这个说法,在地域和习惯的复杂性面前,需要非常谨慎地解读。实际上,将“生吃蔬菜”这个习惯归结到“部分北方人”上,可能是一个过于简化的表述,或者说,它反映的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某些局部现象,而非普遍的北方饮食文化。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的角度来探讨为什么在某些.............
  • 回答
    “北方人爱吃咸,南方人爱吃甜”,这句民间说法流传甚广,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说到底,这更像是一种饮食习惯的概括,而非绝对的定论。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好几个层面去掰扯。一、地理环境与历史传承:生存智慧的烙印首先,咱们得回到最根本的——地理环境。 北方:苦寒之地,需要“咸”来“续命” 北方.............
  • 回答
    折耳根,也叫鱼腥草,这名字一出,不少北方朋友可能就皱起了眉头,一股“腥味儿”似乎已经飘过来了。为什么折耳根在南方,尤其是在云贵川一带,是餐桌上的宠儿,而在北方却很少有人能欣赏它的味道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不单单是口味那么简单。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那股独特的“腥味儿”。折耳根最显著的特点,就.............
  • 回答
    樊登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提到了关于“北方人吃面太多会不会变笨”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基于观察和一些普遍认知的讨论,而非严谨的科学定论。他之所以会这么说,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来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理解樊登读书分享会的特点。他通常会选取一些社会现象、心理学、或者一些大家容易产生共鸣的话题来.............
  • 回答
    关于北方人对南方饮食“不好吃”的看法,以及南方人对自家饮食“更讲究”的优越感,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但都根植于生活习惯、地域文化和食材禀赋的饮食理念的碰撞。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一、 北方人心中的“不好吃”:那是一种缺失,一种口味上的不习惯首先得明白,北方人说“不好吃”,很.............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简直说到点子上了!我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确实不是个例。咱们深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这事儿里头门道可多了。首先得说,这事儿啊,跟咱们从小到大“味蕾的习惯”和“肠胃的适应性”都有莫大的关系。就像你一直吃苹果,突然给你吃个香蕉,一开始可能觉得挺新鲜,但要是天.............
  • 回答
    很多人都听说过袁隆平院士,也知道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我们细想一下,袁隆平主要研究的是水稻,而中国北方人口味上更偏爱面食,这似乎有点让人困惑:他怎么就“养活了13亿人”呢?这个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又包含着哪些更深层次的意义?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从“吃面.............
  • 回答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我对肉粽的初体验,至今想起来都还带着点儿戏剧性的味道。那天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清了,但那是一个初夏的早晨,阳光正好,空气里带着一点湿润的暖意。我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小小的台湾风味店,老板娘是个热情洋溢的南方阿姨,每天门口都会摆上一些看起来很新鲜的食材。那天,她刚做好一批刚出.............
  • 回答
    古代游牧民族与北方汉族的身高差异,这是一个历史学和人类学界颇为关注的课题。许多人认为,游牧民族以肉奶为主食,营养更为丰富,理应比以谷物为主食的汉族在身高上占有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甚至在某些时期,汉族的身高还略高于游牧民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饮食并非决.............
  • 回答
    北方人爱吃面食,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从包子、饺子、馒头、花卷,到各种炒面、烩面、刀削面,面食早已深入北方人的骨髓。然而,最让人觉得有点琢磨不透的是,明明面食如此盛行,为什么北方的早餐餐桌上,却很少看到面条的身影呢?这跟我当初在南方吃早餐的经历,简直是天壤之别。在南方,尤其是武汉那样的地方,早上一碗.............
  • 回答
    北方人冬季高度重视脚部保暖,而南方人则可能习惯光脚穿拖鞋,这一现象主要由气候、文化传统、历史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1. 气候差异:温度与湿度的直接影响 北方冬季严寒:中国北方地区(如北京、哈尔滨)冬季平均气温通常在10℃至20℃之间,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冰冻天.............
  • 回答
    北方人吃饭讲究“硬菜”,这背后可不只是简单的口味偏好,它承载了历史的烙印、地理的馈赠、文化的传承,还有一种实在的生活态度。你想想,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和华北的一些区域,过去的日子可不是现在这样空调暖气齐全、外卖点到手软的。那可是苦寒之地,冬天漫长,土地封冻,很多时候只能依赖储存的食物。在这种环境下,.............
  • 回答
    北方人在冬天为啥囤那么多大白菜?这背后可是有大学问呢!要问北方冬天里最接地气、最不可或缺的蔬菜是啥,那准是大白菜!几乎家家户户,从大门口到阳台,再到储藏室,都能看到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大白菜。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不就是棵白菜吗,为啥要囤这么多?这背后啊,可不光是“爱吃”这么简单,这背后藏着北方人民在漫长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征服者被征服文化同化的原因。 很多人直观地认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应该能够主导文化,让被征服者接受征服者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但历史上,这种情况并非总是发生,尤其是在“北方人南下”这类事件中,我们经常看到恰恰相反的趋势——南下的北方民族最终.............
  • 回答
    说起南北方之间的误解,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细致地聊聊,那里的门道可就多了去了。这不是简简单单的“南北差异”,而是牵扯到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方式的方方面面。历史的沉淀与地理的分割首先,得从历史和地理上说起。中国地大物博,南北方自古以来就存在天.............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南北方人之间确实会因为一些细微的差异而产生些许隔阂,这并非是刻意为之,而更多是长期以来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印记。想想看,一个从小在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四季分明的北方长大的人,他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甚至说话的方式,都可能与在湿润多雨、气候温和的南方长大的人有所不.............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要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长相差别“明显”嘛,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中国地大物博,内部差异也很大。但如果泛泛地说,确实有一些因为历史迁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让南北方人在长相上的一些普遍倾向有所不同。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说得具体点儿,希望能让你觉得更有意思:1. 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