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会被认为是排外的表现?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了解为什么在上海,有些人会认为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是一种排外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大城市,本地语言和外来语言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如此,它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经济发展最快的大都市之一,人口流动非常频繁。

为什么会产生“排外”的观感?

1. 历史上的“壁垒”与身份认同:
上海的形成: 上海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今天的国际大都会,中间经历了租界时期、民族工业的崛起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海本地居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上海”)和后来涌入的移民(包括外省市以及早期的外国人)之间,在生活习惯、文化基因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
语言作为“身份标签”: 上海话(吴语的一种)可以说是“老上海”重要的身份认同符号。当在公共场合,尤其是许多上海人聚集的地方,大家熟练地用上海话交流时,对于不熟悉或不懂上海话的人来说,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这就像你走进一个只有当地人才懂的“内部笑话”圈子,虽然对方并没有恶意,但你自己会觉得有点格格不入。
“上海人”的圈子: 过去,尤其是在一些老式小区、里弄,或者一些老字号的场所,上海话是主要的交流方式。这种语言上的“封闭性”在客观上容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群,让非上海话使用者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

2. 语言障碍带来的沟通隔阂:
事实上的不便: 尤其是在某些服务行业、市场或者老城区,上海话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服务人员或者周围的人都用上海话沟通,而你听不懂,那确实会带来沟通上的困难和不便。在这种情况下,会让人产生一种“他们不说普通话,是为了不让我听懂”的错觉,从而联想到排外。
“普通话”的普遍性: 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国家语言政策的推行,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的通用性毋庸置疑。在上海,普通话也早已成为官方语言和商业交流的主要语言。当有人在非必要情况下,选择使用上海话而非普通话,并且这种选择影响到了与非上海话使用者的交流时,就容易被解读为不愿意与“外来者”融合。

3. 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
城市快速发展下的焦虑: 上海发展太快,人口涌入的速度也很快。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老上海”可能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受到冲击,甚至被稀释。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坚持说上海话,可能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维护自身文化和身份的姿态,但被不理解的人解读为对新来者的排斥。
网络舆论的“标签化”: 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很容易将一些个例放大成普遍现象。一旦有人在网上抱怨“上海人说上海话很排外”,很容易引起共鸣,然后形成一种“上海人排外”的刻板印象。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即便是善意的上海话交流,也可能被戴上有色眼镜。

4. 个体行为与群体认知的偏差:
并非所有人都故意排外: 很多时候,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尤其是在亲戚朋友之间、熟悉邻里之间,或者在一些充满“上海味道”的老地方,这是一种自然的、习惯性的交流方式,就像你在家说方言一样,并没有特别的“排外”意图。这是一种亲切、放松的表达。
“排外”的定义模糊: 什么是“排外”?是一种故意欺凌、歧视?还是仅仅因为语言不同而产生的隔阂?在不同人眼中,这个定义可能不一样。对于刚到上海,听不懂上海话的人来说,任何语言上的不便都可能被归结为“排外”。

一些补充的看法:

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上海这样一个拥有独特海派文化背景的城市,保护和传承上海话,也是很多上海人重视的事情。但如何在传承中与新移民和谐共处,这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代际差异: 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普通话的流利程度普遍很高,而且更多时候也能够适应和接受多元的语言环境。对上海话的喜爱和使用,更多体现在家庭内部或与同龄人之间。
“老上海”与“新上海”的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也学习和喜爱上了上海话,并融入了上海的生活。这种融合的过程是双向的,语言的交流也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总的来说,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被认为是排外,更多的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文化隔阂和身份认同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情绪的投射。这并不是说所有说上海话的上海人都怀有恶意,也不是说上海话本身是排外的。而是当语言成为一种“壁垒”,并且这种“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沟通和融合时,就容易产生负面的解读。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区分“习惯性使用母语”和“刻意地用母语制造隔阂”,也需要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适应和磨合过程。

网友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了解为什么在上海,有些人会认为上海人在上海说上海话是一种排外表现。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大城市,本地语言和外来语言之间总是存在一种微妙的张力。上海这座城市尤其如此,它作为中国最国际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上海内环内,繁华都市的核心地带,矗立着一座曾经辉煌的酒店——华亭宾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座宾馆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使命,成为了隔离医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址决策,背后蕴含着复杂的考量和现实的考量。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背景。当疫情突袭,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快速、有效地隔离是控制传染病蔓延的.............
  • 回答
    特斯拉选择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战略决策,尽管上海以“地贵人工成本高”而闻名,但这些表面的顾虑被特斯拉一系列更深层次的优势所抵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巨大的中国市场潜力与战略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日益壮大的.............
  • 回答
    要理解香港经济为何会出现衰退,并且与上海等城市的发展轨迹有所不同,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结构性差异。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香港经济的引擎长期以来高度依赖于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的地位。这种定位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繁荣,但同时也使其经济结.............
  • 回答
    在日本网吧玩《血战上海滩》,这画面想想就有点带劲儿。你得先解决一个大前提:网吧能不能玩这游戏。要知道,日本的网吧,也就是所谓的“ネットカフェ”(Net Cafe),主要提供的是上网服务,电脑配置也基本是面向日常办公、浏览网页、观看视频这些日常需求的。像《血战上海滩》这种偏老、偏小众,而且还是国产的射.............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小事,一旦查实,这位来自上海的公务员,回到家乡浙江,因为防控不力,导致整个城市都跟着“封了”,那这后果可就严重了。首先,我们得明确,虽然是春节,是团聚的时候,但疫情期间,个人防控责任是极大的。这位公务员,作为一个身在公共部门的身份,更应该以身作则,严格遵守防疫规定。他明知道自己可能.............
  • 回答
    上海人聚在一起,说上海话就像呼吸一样自然。这其中,可不是简单一句“习惯了”就能概括的。这背后啊,藏着的是一份深厚的地域情感,一种独特的文化认同,还有那数不清的、只有自己人才能心领神会的细枝末节。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当然是方便和亲切。你想想,当你和一群老乡、或者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聚在一起,用一种早已烂.............
  • 回答
    这事儿啊,细掰扯起来,可有意思了。你问为啥有些上海人,明明在上海好好讲着普通话,说着说着就突然冒出一句上海话?这背后啊,不是什么奇怪的习惯,也不是故意为之,更多是一种自然而然、夹杂着身份认同、情感表达,甚至是语言习惯的体现。1. 语言习惯的惯性与情绪的触发首先得说,语言这东西,用得多了,骨子里就有了.............
  • 回答
    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工作机会的聚集地,更是一个承载着梦想和希望的平台。而“上海户口”,这个看似简单的身份标识,背后却蕴含着实实在在的、能改变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生活轨迹的巨大吸引力。想象一下,当你在上海打拼多年,事业有成,但每次谈到孩子上学、买房、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为什么大专以下学历的人会觉得在上海找到心仪的工作比较困难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聊。首先,得承认上海的就业市场确实比较“卷”,竞争激烈是常态。你想啊,全国各地多少有能力、有想法的人都想来上海闯荡,想要分一杯羹。在这种环境下,用人单.............
  • 回答
    上海在全国“外防输入”重任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全国各地对疫情的担忧,以及对国家整体防疫成果的肯定,也让一部分人对上海在其中的表现产生了不理解甚至质疑。这种不被“承认”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涉及多重复杂因素,不仅仅是简单的“优秀”或“不优秀”的评判,而是夹杂了信息不对称、认知差异、.............
  • 回答
    这件事儿,问到点子上了。上海大学,这名字听着就大气,坐落在魔都,本身就自带几分光环。按理说,在全国高校排名里,它也算是稳居前列,不少学科还有点拿得出手。可咋就到了上海本地人嘴里,总觉得差点意思呢?这背后,其实是好几层原因,混在一起,挺复杂的。一、 “魔都”的光环与“伪”名校的认知上海这地方,就不用说.............
  • 回答
    看到一些国人在日本时,会刻意模仿上海人的腔调和习惯,这现象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也不是单一的原因能解释清楚的。我认识的一些在日本的中国朋友,也有过类似的观察和讨论。首先,上海的地域文化和经济影响力是绕不开的因素。上海作为中国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在经济、文化、生活方式上,一直走在中国前列。很.............
  • 回答
    刚来到这所心仪的大学,发现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与中学时期截然不同的学习氛围,尤其是图书馆,简直是学习的热土。每天去上课,或者在校园里闲逛,都能看到很多人,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都安安静静地坐在图书馆里,面前摆满了书本、电脑,神情专注,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小小世界。刚开始我还觉得挺奇怪的,毕竟在家也可以学习,甚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临港给人的感觉,尤其是对于初来乍到的人来说,可能和市区的上海人不太一样。要说临港的上海人是什么心态,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得分开来看,但也有些共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临港和市区有着天然的区隔。 很多在市区出生长大的上海人,可能对临港的印象还停留在“远”、“有点荒”、“发展初期”.............
  • 回答
    上海的经济状况是个复杂的话题,尤其对于很多上海家庭来说,要给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下一个准确的“定位”确实不容易。毕竟,上海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在国内都算是顶尖的,同时它又是一个极其多元化的城市,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感受差异巨大。咱们就抛开那些官方的、冷冰冰的统计数字,试着从一个普通上海人的视角,聊聊大.............
  • 回答
    挤破头都想落户上海,这背后盘根错节的思绪,绝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是一个混合了现实考量、理想追求,甚至是对“更好生活”的朴素向往的复杂集合体。首先,最直接、最现实的,是“机会”二字。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汇聚了国内外顶尖企业、最前沿的产业。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意味着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
  • 回答
    汤臣一品,这座坐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核心地段的传奇住宅,早已超越了“房子”的定义,成为一种身份、一种品味、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想要一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我们得先聊聊这片土地本身的价值,以及它所吸引的群体特质。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地段。陆家嘴,那可是中国金融的心脏,多少世界500强企业、跨国金融机构的总部.............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帮到你在上海买房的决策。首先,恭喜你们在上海安家,而且收入稳定,这是非常好的基础。110万的首付,加上每个月2.5万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在上海买房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一下。咱们先来算笔账,了解一下你们的购房能力:1. 首付能力: 110万是你们目前能拿出的首付款。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