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成绩好的同学是不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其他人学不好?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也是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一个现实。与其说成绩好的同学“不能理解”,不如说他们看待“学不好”这件事的角度和体验,跟那些正在 struggling 的同学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让他们难以产生那种切肤之痛的共鸣。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这个问题:

1. 学习体验的根本差异:

“学得好”的顺畅感: 成绩好的同学,在很多时候,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相对顺畅、甚至带有一定愉悦感的过程。他们可能更容易抓住知识的脉络,理解概念,做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这种顺畅感本身就是一种正反馈,让他们觉得学习“是可行的”、“是有效的”。当他们看到别人在同一个地方卡壳,或者反复学习却不见起色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咦,这有什么难的?我当时就是这么理解的呀。” 这种“我行你不行”的初步判断,并非出于恶意,而是基于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
学习能力的“自动化”: 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人来说,很多学习技巧和策略,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经内化成了近乎“自动化”的反应。比如,如何高效地阅读教材,如何快速定位信息,如何组织自己的笔记,如何通过练习来巩固记忆。这些能力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他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付出了多少努力,或者说,这些努力已经融入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变成了一种本能。所以,当看到别人在这方面显得笨拙时,他们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会这么“低效”。
“理解”的门槛不同: 对于成绩好的同学来说,他们可能已经跨越了某个知识点的“理解门槛”。这个门槛一旦跨过去,后续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很多。但对于那些学不好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就卡在这个门槛之前,反复尝试也无法逾越。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已经忘了站在门槛前那种迷茫和无助的感觉,或者已经完全习惯了跨过门槛后的视野,因此难以体会那种“原地踏步”的痛苦。

2. 原因认知的偏差:

倾向于归因于“努力”或“方法”: 当成绩好的同学看到别人学不好时,他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是不是不够努力?是不是方法不对?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观察到的因素。他们可能想不到,学习这件事情,除了“努力”和“方法”之外,还有太多太多的变量在起作用。
忽视了内在和环境因素:
认知偏差与学习障碍: 有些同学可能存在阅读障碍(如阅读困难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这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理解能力。成绩好的同学可能从未经历过这些,所以很难理解这些“看不见”的障碍有多么令人沮丧。
基础薄弱的“滚雪球效应”: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点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在一个关键的基础环节出了问题,后面所有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越来越难。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因为早期没有掉队,所以这种“滚雪球效应”对他们来说不那么明显。
情绪和心理状态: 焦虑、抑郁、缺乏自信、对学习的恐惧等等,都会极大地削弱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长期学不好的人,很可能已经陷入了负面的情绪循环,这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可能相对稳定,或者即使有压力也能有效管理,所以也难以理解这种心理上的阻碍。
学习环境和支持系统: 家庭教育方式、学校的教学质量、同学之间的氛围、是否有耐心指导的老师或家长,这些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如果一个人成长的环境缺乏支持,甚至充满负面干扰,那么他的学习之路会比别人艰难得多。成绩好的同学可能恰好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支持系统,让他们很难设身处地去感受那种“孤军奋战”的无力。
学习动力和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如果一个人对某个学科缺乏天然的兴趣,或者被强制学习,学习的动力就会大打折扣。成绩好的同学可能恰好对所学的科目有浓厚的兴趣,或者被其重要性所驱动,这种内在的驱动力是难以复制的。

3. 表达上的障碍:

无法“翻译”自己的思维: 当他们被问到“你怎么学会的?”时,他们可能很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自己大脑中那些已经“自动化”的思考过程、理解方式“翻译”出来。他们可能会简单地说:“就是多练练”、“就是多看书”、“就是记住它”。这些答案对于真正需要指导的人来说,往往是无效的。
缺乏同理心的训练: 同理心,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刻意练习来提升的。很多成绩好的同学,可能还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失败”或“困境”,所以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去训练自己的同理心。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感受困境”。

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与其简单地说“不能理解”,不如说他们是“难以共情”或“缺乏切身体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冷漠或傲慢的。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学习经历是如此不同,以至于他们缺乏一个可以直接连接到对方感受的桥梁。

关键不在于他们“能不能理解”,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尝试理解”:

引导他们回忆自己的困难时刻: 即使是成绩好的同学,也总会有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引导他们回忆那些时刻,让他们重温那种感觉,是培养同理心的第一步。
提供更具体的帮助和解释: 当他们想帮助别人时,鼓励他们放慢速度,用更浅显的语言,或者尝试不同的解释方式,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自己理解的方式。
强调学习的个体差异: 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大脑构造、学习方式、过往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学习方法。
让他们看到“学不好”背后的复杂性: 循序渐进地让他们了解,学习困难可能源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努力”或“方法不对”。

归根结底,学习的好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它牵涉到个人天赋、努力程度、学习方法、心理状态、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等无数的因素。成绩好的同学可能因为自己幸运地拥有了更多积极因素,或者在某些方面具备了独特的优势,而让他们在理解他人困境时显得有些“隔了一层”。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通过更多的沟通、引导和理解,我们是可以缩小这种差距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意力容易集中,而且神经兴奋与冷静模式切换自如的人,的确无法理解注意力涣散和切换不好的人。这两点对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user avatar

不理解

我刚读博士的时候,教授拿出一堆零件,让我做一台STM,超高真空用的。然后我用两个月,做出来了,教授说,这些零件在这放了10年,博士博士后换了一批又一批,没人能做出来。然后又听闻别的组自己做STM,前后用了20年。

我觉得这玩意虽然不是很简单,也不至于花十几年时间做不出来。实在不理解。

后来听说白春礼当年就是因为自己做出了STM,当上了中科院的一把手。维基百科对他的评价是:扫描隧道显微学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然后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用STM测砷化镓富砷表面结构。

我发现,英国有人做出来过,美国有人做出来过,日本有人做出来过,日本做的是最好的。

而欧洲大陆没人做出来过。我觉得很纳闷,为什么这么多人做不出来。然后翻了各种文件,做了几个月实验,发现问题出在RHEED上。

根据大牛Wolfgang Braun的理论,RHEED现实的是表面的结构,但实际不是这样。如果最表面的几纳米属于无晶格结构的状态,RHEED则无法显示其结构,而其高能电子可以穿过该结构,最终在荧光屏上显示其下面的有晶格结构的样品。

当你看到其亮斑,如下:

并不能说明这是最表面的结构,而只能说明样品上有这种结构。

欧洲无数课题组没有做出结果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制备砷化镓的过程当中,表面富积了几埃的砷,而RHEED只是显示了这几埃砷下面的晶格。这时候再用STM扫描样品,则无法得到有序的晶格结构。

然后我做了些实验,改进了工艺,做出了比较好的结构样品,STM结果如下


已删


这个是32nmx32nm*(4x4)富砷结构


已删


这个是大范围的65nm

我今天查了下文献,各种期刊上砷化镓4x4结构的STM扫描都是极小范围的,大范围并能表现其清晰片层结构和表面重构的仅我做到了。

这件事极大地影响了我对科研的看法,我看的各种学术期刊也不少了,其中50%其实毫无意义,大部分存在严重的谬误,存在大量自圆其说的胡说八道。各个大牛写的书其实也有各种错误。

就拿RHEED来说,仅以此为依据的实验结果绝大部分都是错的,包括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各种体系。之所以没有STM的结果,是因为STM的结果无法造假。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想发结果,被教授阻止了,我一个小博士生掀翻无数大牛吃饭的桌子是不可能的。

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我一个小博士生几个月发现的问题,无数大牛几十年都没有发现,连续将错就错几十年,发了文章无数,申请项目资金无数。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的。

也因此,我对学术生涯彻底失望,毕业后混了一段时间就离开大学了。

以上STM结果均为我读博士期间完成,没有发表到任何期刊,仅存在于我的博士论文和知乎上。

以此文纪念我曾经快乐又荒唐的学术生涯。


科研方面不理解的事情算少的,我为了给我父母治病,自学中西医,发现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更多,以后慢慢说。


感谢评论区做过科研的出来证明我没胡说八道。感觉有必要集中回应下评论区

1,有人觉得我的教授不让我发是因为我的结果是错的。我觉得如果你有点专业科研能力懂英文的话,可以自己检索下 砷化镓, (4x4), 超高真空这几个关键词,看看其他人做了一辈子的都是什么水平,然后和我的结果比较下。懂的人自然懂,吹牛逼也是徒劳。

2,关于国内外的科研环境。欧美的科研环境存在诸多问题,而国内的几乎只有问题。欧美的教授普遍私德还是比较好的。我国的教授我听说过拿项目经费买东西然后搬回自己家,把自己的女学生搞上床,克扣博士生那点可怜的工资,更直接的就是贪污项目经费,这种事简直太多了。欧美这种事确实少很多,最起码我没听说过。

3,我不想扔炸弹的一个原因是我对这个圈子反正不感兴趣了,也不想因此得罪人,因为真的得罪不起。

4,关于中西医,各有各的问题,也各有各的长处,对于我而言,管用就行,不纠结哪个。

我说的都是现代的中西医,不是放血,吃母猪屎这种。西医的问题是根本就不是一门科学,顶多达到修桥补路盖房子这种工程学水平,理论水平跟物理数学化学差的非常远,但是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拥有了强大的能力,但这并不是医学本身的能力。西医总体上对人体缺乏系统性的深刻认识。中医的问题更多,从业人员素质,量化,中药标准,资金实力,科研实力跟西医远远没法比。但是理论水平非常高。

5,具体的技术问题我懒得讲了,因为比较专业,大部分人也听不懂。如果有兴趣请留言,有时间系统的讲一下。

6,衷心敬告各位,不要拿电视上吹中国科研实力的宣传当真,写这种文案的都是文科生。中国在基础科学上差的非常远,所谓的新四大发明全是剽窃。科技向发展,靠的是三样东西,时间,钱,人,缺一不可。时间上明显落后,钱不舍得拿,浪费严重。人员上连基本生活子女教育都无法保证,自然挖不到什么高端人才。

自然科学领域还不算最落后的,落后程度顶多50年,最落后的是哲学领域,中国基本没有什么有分量的哲学系,中科院也是在去年新开哲学院。中国哲学的水平落后先进水平最起码几百年,这意味着总体的指导水平差的非常远。


补充点STM的内容

评论区有国内的同行,我觉得有必要具体讲一下。国内的同行一提STM都说这种大仪器,我一直也没太把这玩意当回事。

国内外的科研水平的差距,从实验室就能看出来,国内的实验室,有钱的以大量进口国外成套设备为荣。而实际上国外高端的实验室,很多设备都是自己做的。一个原因是懂其中的原理,有科研能力,另一个原因是国外基础研究发达,能买到各种零配件。其实不光是实验室,工厂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工厂里的设备都是全套进口的,技术水平不会好到哪去,但如果很多是自己设计制造的,这种工厂技术实力都会比较强。

我做的这套STM,就电子设备花了点钱,真空腔是以前定做的,估计总共不超过30万人民币,离子泵涡轮泵真空阀门这些都是从其他旧设备上拆下来的,电子设备有一些零件也是从其他旧设备上拆下来的,一直用的也挺好。软件是另一台设备拷贝过来的,所以也没花钱。

图纸是业界超级牛人Gerhard Meyer自己画的,因为跟我教授以前是关系很好的同事,就把图纸给我教授了。Gerhard Meyer是真的牛人,图纸我仔细研究了很多遍,极其完美,各个位置差上一毫米都不行,我是没这个水平啊。然后我教授把图纸给了所里负责机加工的,然后镀金。这也是国内外科研环境的差别,很多在国内科研界看起来高山仰止的大牛,在这其实就是某人的前同事而已。

在我之前很多人也做过很多工作,但是都没结果,所以我需要做的主要是纠正别人的错误,自己设计了几个配套零件,所有零件全部拆开放到酒精里洗一遍,所有的超细导线自己手工焊一遍,测一遍信号,就装好了。评论区所说的,包括进针,隧穿结,振动稳定性,大约一共加一起两天搞定。

评论区还有人花了100万买了一套设备,然后请工程师清除背景噪声就用了半年,我觉得不可想象,这个活我从一无所知到完成工作也就花了一周。

STM的背景噪声分两种,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特点很明显,机械振动的频率小于10Hz, 从隧道电流的傅里叶变换可以查出,原因就是其核心部分和真空腔有接触,或者减震设计不合理。我后来自己做了个小设备专门检查这个问题。另一个背景噪声是来自电网。从隧道电流的傅里叶变换可以查出其在50Hz, 100Hz, 200Hz,有明显的峰值。外部的从锡纸包一下,内部的敏感电流用细金属网套屏蔽一下就行了。实在还有高频噪声,做个低通滤波就行了。我真是觉得不可理解这种活需要专业工程师干半年!!!

都做好了先随便找个金属片当样品,看看能不能得到隧道电流,进针退针是不是正常,能不能勉强扫描以下。然后找一片石墨,电化学腐蚀个针尖,得到原子分辨率后校准下piezo参数,然后就抽真空烘烤一下,然后就能用了。

后来我其实还想改一下,无奈工程量有点大,还耽误做实验就算了。

其他设备基本也是我们自己修,各种电子设备就有4个大柜子,满地的导线,各种真空设备,不一定哪个就坏了。博士生在知乎闪耀着神圣的光芒,我父母以为我在指引人类的未来,其实我当时经常穿着拖鞋拎着扳手,撅着屁股在修设备。



今天才发现有人说Omicron专业工程师如何如何。我以前实验室有个印度人,别的不敢说,STM方面就是给我打下手的,现在就是Omicron专业工程师。

user avatar

这个题我会!

本人老师,经常不了解孩子们为啥教不会。

就是那种你说他写,写不对;你把答案写在黑板上,也抄不对;你给他写本上让再抄一遍,依然不对。。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想爆炸,想给他们那圆圆的小头拍个片子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大脑。。

直到去年冬天,我不知道怎么忽然开始喜欢花滑。。

好,买鞋!找个冰场办月卡!看视频教程!开练!

侧蹬冰前后葫芦。。简直轻轻松

前后D单脚向前。。OK

前外刃绕圈滑行双足曲线。。行…吧…

单足曲线。。喵喵喵?

双足转体。。???

T刹双足旋转。。我特么。。

最终以练成劈叉和屁刹大法结束( ̄◇ ̄;)

本人自诩学习能力较强,一点点小困难不足为虑!再看教程,再练!我就不信了我。。

然而一个月过去了依然停留在外刃压不好转体就摔的程度。

视频上人家旋转跳跃闭着眼,现实中我跌跌倒倒摔了脸。。。

学渣竟是我自己。

所以我觉得,人和人真的是有差距的。差距很大。

你觉得是写了个字,他觉得是画了个清明上河图。更别说做题什么的了……

user avatar

作为天才的话确实是理解不了别人的平庸的

譬如生活大爆炸里的谢尔顿,有一次帮拉杰观察天文观测的数据异常,结果拉杰看了好几天的数据,他一眼就看出来异常在哪了。按谢尔顿的说法,这种数据上的差别,就好像看一片绿色里有一个红点那么简单。

再譬如陈景润当初在北京四中教书,结果第一节课才上课十几分钟,他就尬在那了,这么简单的东西,怎么讲45分钟,有什么可讲的?但是你要知道北京四中的生源水平在全国都是顶尖的。陈景润却觉得这种数学问题,有什么可教的。是不是有谢尔顿那味了。

但是这都是天才的例子,大部分人不是天才,所谓的好学生与差学生最大的差别不在于智力上的差距,而是熟练度上的差距。

我们大部分人接触的学习,都达不到科研的水平,不过是熟练工的筛选了。

也就是常说的,还轮不到拼天赋。

就譬如我这种数学学渣,初中平面几何的辅助线,我死都不知道该怎么添加。而那些数学好的,随随便便就把几何做完了。

是因为我的智力和他们差距很大吗?

并不是,是我上课不听,数学作业都是抄的造成的。

另一方面,我中考政治95,高考文综300我政治能打85分以上。我那位数学好的同学,高中政治会考都差点嗝屁。

这就是熟练度的差异,因为我天天看这玩儿意,他做数学题是乐趣。

反过来他政治一样也能得高分。

所以你说在一般的学生里,差别不到理解不了的层次,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没兴趣,不当回事。

第二,就是懒。

user avatar

这有啥不能理解的,咱们谁还没给学渣讲过题?讲着讲着你就知道他为啥学的不好了。

因为讲题过程中你心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一定是:我靠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

你给他讲一个数学大题,发现他双曲线没学好,解释双曲线的时候发现原来他连椭圆的基础都没有,往回捯给他讲椭圆,发现他连圆都没学好,再往回捯给他讲圆发现他连函数都没学好,再往回捯讲函数,发现他连一元二次方程都没学好,再往回捯给他讲一元二次方程,才发现他连个一次方程组都解得磨磨唧唧的……最后为了讲一道大题你得把整个代数体系给他捋一遍。

用我们那的话讲这就是学塌腰了:在某一个基础的知识上落下了,而中学生又没什么自学的意识,加上老师并不会等你而是继续飞速向前进,所以越来越听不懂,越听不懂挫败感越强,挫败感越强学习积极性就越差,最后就是game over。这是一个连锁发应,所以我们中学老师一再叮嘱一节课都不能落,因为你在任何一个点塌腰了,接下来就可能葬送你一整个科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