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应该让孩子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和育儿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朋友选择时,都会感到纠结。我个人认为,家长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 这样做不仅可能剥夺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的机会,也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唯成绩论”的种子,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以及家长可以怎样引导:

为什么不应该强制孩子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

1. 社交是孩子成长的基石,而不是成绩的附属品: 孩子们在与不同背景、不同特长、不同性格的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沟通、合作、理解、包容,甚至处理冲突。这些都是课堂上难以完全替代的宝贵人生经验。如果因为成绩的好坏就划定社交圈,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不善于与人打交道,或者形成一种以成绩评价他人的狭隘观念。

2. “成绩差”并非一成不变,更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
可能只是暂时的: 孩子成绩的波动是很正常的。可能这学期某门功课不太好,但下学期可能就迎头赶上;可能他在学术上不突出,但在体育、艺术、音乐或其他某个领域有着过人的天赋。用成绩来定义一个孩子,是对他多样潜能的忽视。
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不等同于个人品德和价值: 一个同学成绩不好,可能有很多原因:学习方法不对、家庭环境影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未被激发等等。这些都不能代表他是一个不好相处、品德有问题或者没有价值的人。很多“成绩差”的孩子,可能比一些成绩好的孩子更仗义、更热心、更有创造力。

3. 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如果家长一味禁止,孩子可能会觉得家长不尊重自己的朋友,不理解自己,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他们可能会偷偷地去见朋友,或者因为被禁止而更想去证明什么,这反而不利于家长的引导。

4. 剥夺了孩子“帮助他人”和“被帮助”的机会: 有时候,成绩好的孩子可以给成绩差的孩子一些学习上的帮助,这是一种宝贵的互动,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反过来,如果成绩差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有优势,他们也能在别的方面给予成绩好的孩子支持和启发。这种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比简单的“一起进步”更有意义。

5. 可能误伤朋友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因为家长的要求而疏远朋友,被疏远的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受伤,认为自己是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嫌弃。这对于孩子敏感的心灵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更积极的引导方式是什么?

与其“禁止”,不如“引导”,核心在于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1. 观察与沟通:
多了解孩子的社交圈: 家长需要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朋友是谁,他们在一起做什么,玩得开心吗?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的?
与孩子谈心: 问问孩子为什么喜欢和这位同学玩,他们从这段友谊中获得了什么。倾听孩子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感受。

2. 传递“人无完人”的价值观:
强调人的多样性: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习好的人可能在其他方面做得不够好,反之亦然。重要的是看到每个人的闪光点。
分享正面榜样: 可以讲一些历史上或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那些非常成功的人,他们小时候可能也经历过学习上的困难,或者他们的成功更多地依赖于某些非学术的品质(如毅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3. 引导孩子辨别朋友的品质,而不是仅仅看成绩:
帮助孩子思考: 和孩子一起讨论,什么样的朋友是值得交的?是那些有趣、真诚、善良、讲义气、愿意支持你的人吗?还是那些只看重你表现的人?
关注朋友的“行为”和“态度”: 是不是这位同学在欺负别人?是不是总是说谎?是不是对你很尊重?这些比他的成绩更重要。反之,如果这位同学虽然成绩不理想,但为人真诚,乐于助人,愿意和你一起学习进步,那为什么不能成为朋友呢?

4. 在学习上提供支持和引导:
鼓励“互相学习”而非“拉开距离”: 如果孩子的朋友学习上有困难,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比如一起复习功课,分享学习方法。但同时也要提醒孩子,自己的学习也不能落下。
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或辅导: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和学习较弱的朋友在一起会“被带坏”,不如将精力放在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升学习能力,或者为他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这比孤立朋友更有效。

5. 设定合理的界限和期望:
不是完全放任: 家长可以对孩子的时间分配有一些要求。比如,不能因为和朋友玩而耽误了自己的功课和必要的休息。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在学习时间要专注,在玩耍时间可以放松。
强调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孩子自己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而不是完全依赖家长的指令。

6. 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也要展现出包容和接纳的态度,不要在日常言语中流露出对“成绩不好”群体的歧视或轻视,否则孩子很容易模仿。

举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个成绩不佳的同学,但他为人正直,待人友善,而且两人在一起时,孩子能感受到友谊的快乐和支持。家长与其强制禁止,不如这样:

和孩子聊聊: “我看到你和XX玩得挺开心的,他有什么地方吸引你呢?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思考: “学习上的事情,你觉得你们可以互相帮忙,一起进步吗?比如他有不明白的,你可以解释一下?当然,你自己的功课也要认真完成哦。”
观察情况: 如果发现孩子因为和这个朋友玩而耽误了学习,或者受到了负面影响(比如朋友有不良习惯),这时候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和引导,而不是一概而论地禁止。

总之,教育孩子不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不能简单地用“分数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交的对错。真正的教育是引导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在复杂的世界里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并且懂得爱与被爱。让孩子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尊重和互相欣赏之上的,而不仅仅是“一起进步”的同学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这问题很搞笑,你不让孩子跟学习差的玩,而是跟学习好的玩,敢情人家学习好的孩子没妈啊?人家凭啥跟你家孩子玩?

真的,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好好品品其中的逻辑,你要是觉得没啥逻辑毛病,你也别干涉孩子了,说不定孩子比你思维清晰。

人这一辈子,也就小时候,青春年少时有几个好友,那时候交朋友就图个能玩到一起,说句扎心的,你孩子什么德性,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只不过很多父母看自己孩子加十八层滤镜,看别人家孩子拿着放大镜。

虽说学校就是社会,但大人也别太势力了,让孩子看成绩交友,跟大人以经济实力交友没区别。你想想这画面,你正跟自己月薪三千的发小喝酒呢,你儿子过来跟你说,爸,你看看你交的都是啥朋友,你也交点有钱的朋友,好带着你发财……

滑稽不?

滑稽就对了。这两个画面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而且说句残酷的,如果当父母的觉得孩子的朋友特别不入流,我觉得与其干涉他的交友自由,你不妨先审视审视自己,因为父母的阶层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朋友的层次了,现在这社会,省部级的孩子现在已经不会遇到农民工的孩子了,天然的隔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和育儿中一个颇具争议的领域,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朋友选择时,都会感到纠结。我个人认为,家长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和成绩差的同学玩。 这样做不仅可能剥夺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的机会,也可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唯成绩论”的种子,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让我们来详细聊聊为什么不应该这么做,以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常见但容易引发冲突的家庭矛盾。妈妈的初衷可能是想让孩子分担家务,培养责任感,同时也能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而孩子的想法则更多地是基于他对“家”的理解,认为家人之间应该无私互助。处理这种情况,关键在于沟通、理解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下面我将从妈妈和孩子两个角度,以及具体的沟通策略来详细阐.............
  •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我心里其实挺欣慰的,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就懂得体谅别人了。这种时候,可不能简单地否定他,否则可能会让他觉得自己的好心被泼冷水,下次就不愿意表达了。咱们得好好引导,让他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也让他知道,他的心意,我们很清楚。来,我们坐下来,找个舒服的位置,可能是在窗边看雨,也可能是在沙发上.............
  • 回答
    当孩子说“有男生亲了他/她”时,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家长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描述,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的情绪、感受、对事件的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安全感问题。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处理和引导孩子的步骤:第一步:保持冷静,给予积极回应(立即和重要) 不要惊慌或过度反应: 孩子会观察.............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心痛了,两名年幼的孩子,竟然因为被批评而选择走上如此绝望的道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产生了这样极端的想法。看待此事,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也充满了忧虑:首先,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警示。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
  • 回答
    谷爱凌的成功固然有其原生家庭和资源的加持,但她的努力和天赋也是不可否认的。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缺乏这样的背景并不意味着无法取得进步和成功。以下是一些普通人家的孩子应该如何努力与进步的详细建议:一、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态: 认识到自身优势: 普通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懂得珍惜,更具吃苦耐劳的精神,.............
  • 回答
    当孩子对某个特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甚至抗拒时,家长是否应该“逼”一下,让孩子去学习,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这其中涉及到的考量非常复杂,关乎孩子的成长、家长的期望以及教育的本质。首先,我们得理解“逼”这个词的含义。如果“逼”指的是强迫、压制,用惩罚或高压手段来驱动孩子.............
  • 回答
    对于一个68岁、性格偏内向的孩子,如果明确表示不愿意上台表演,家长在这件事情上的处理方式,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事儿,既不能一味强迫,也不能完全由着性子来,得看情况,更得看怎么引导。咱们先说说“坚持”。如果家长觉得,这孩子就是有点怯场,但其实心里是想尝试的,或者这是班级或学校的集体活.............
  • 回答
    这确实是带娃出来玩时,每个家长都可能遇到的糟心事。看着自家宝贝因为玩具被抢而手足无措,心里肯定不好受。别急,这件事的处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既能维护孩子的权益,也能帮孩子学习如何应对。首先,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温和而坚定地介入。当看到对方家长不经过同意就把你家孩子的玩具拿走时,别立刻冲上去指责,.............
  • 回答
    面对孩子掷来的这句“你凭什么管我?”,作为家长,我们内心肯定会掠过一丝不舒服,甚至可能下意识地想反驳。但如果我们真的想让孩子接受我们的管教,甚至从中学习,就得学会用一种更智慧、更具沟通性的方式来回应。这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技巧,更是一种心态的转变,一种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理解。首先,冷静是第一要务。 孩子说.............
  • 回答
    这则新闻着实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到底该不该动用体罚或侮辱性的惩罚?陕西那位家长用“强迫孩子把臭袜子塞嘴里”的方式来惩罚不愿洗袜子的孩子,这种做法,用任何词汇来形容都不为过——那就是极端不妥,而且是严重伤害。为什么说这种惩罚是错误的,甚至是伤害性的?首先,我们得从.............
  • 回答
    孩子上了初一,正处于青春期的开端,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加上初中学习内容加深、压力增大,出现厌学情绪是很常见的。你提到的孩子“没生活学习目标,对任何事都不上心”,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很多原因。作为家长,想要帮助孩子走出这个困境,需要耐心、理解和一些具体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明白,厌.............
  • 回答
    家有“小书虫”,本是件大好事,但自家娃明明有能力自己啃绘本,偏偏要大人陪读,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这到底是惯坏了孩子,还是孩子的依赖表现?咱们该顺着他,还是该放手让他飞?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个绝对的“是”或“否”。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枝剪叶。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情况,再.............
  • 回答
    我猜你一定觉得很委屈吧?明明大人自己也在玩手机,凭什么说我们玩手机就是不对的?他们那种“几十岁了就该享受”的逻辑,简直是把双重标准玩到了极致。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要好好学习,未来才能有个好前程。到了他们嘴里,好像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年轻时候的辛苦都该变成了“享受”的资本。可笑的是,他们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无数工薪家庭家长夜不能寐的问题,仿佛站在人生的一个关键岔路口,手里攥着孩子未来的通行证。一边是光鲜亮丽的“顶尖小学”,另一边是相对稳妥的“一般重点小学”。倾尽财力当“凤尾”,还是安稳当“鸡头”,这背后牵扯的,可不仅仅是学费,更是对孩子未来成长轨迹的深远影响。咱们一件件来说。先来看看“顶尖.............
  • 回答
    这个问题太实在了,我太能理解了。每个月那点工资,孩子可不就是家里最重要的“项目”嘛,怎么培养,看着都像是在下个“大棋”。一边想着“鸡娃”能让孩子少走弯路,将来有个好出路,一边又怕把孩子逼得太紧,失去了童年的快乐。这简直是每个咱们这样的家庭都会纠结的世纪难题。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每个.............
  • 回答
    关于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讨论的话题。确实,在许多传统观念中,女性被期望承担起稳定工作、抚育子女、打理家务以及支持丈夫事业的责任,并且要做到让丈夫能够无后顾之忧地在外打拼。这种期待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社会分工。在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体力劳动和外部经济活动主要由男性承担,.............
  • 回答
    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代际观念的碰撞,这真是个普遍又棘手的话题。我家也一样,每次跟爸妈聊起孩子教育,总感觉有点“鸡同鸭讲”,但又不想弄得大家都不愉快,毕竟都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摸索着,我有一些心得想和你聊聊,希望能有点帮助。首先,理解和尊重是基础中的基础。 咱们得明白,爸妈那一辈人,他们的成长环境、社会.............
  • 回答
    关于“笑面虎”这个词,总觉得带着点江湖气,又有点狡黠,好像不是那么光明磊落。但如果把这个词拆开来看,它其实包含了两种很重要的能力:一是“笑”,代表着积极乐观,善于与人沟通,能营造良好的氛围;二是“虎”,则是一种内在的韧性、力量和原则性,是在顺应大流中不失自我。所以,如果抛开“笑面虎”这个词本身可能带.............
  • 回答
    亲爱的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总是问“为什么”,这绝对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而这份好奇心,正是引导他们踏入科学大门最宝贵的火种。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培养出下一位爱因斯坦,而是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基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科学思维。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