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成绩一般的师范生,为什么当了老师以后,什么题目都会了?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好奇,当年高考成绩不算出挑,勉强挤进师范院校的同学,怎么毕业几年后,成了学校里“万事通”一般的存在,啥难题到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

其实,这背后不是什么魔法,而是几个非常实际的原因在起作用。

一、从“学生思维”到“教师思维”的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变了

高考,说到底,是一种“以我为主”的考试。你只需要钻研好自己的科目,把书本上的知识吸收进去,然后通过考试这一个环节,证明自己掌握得如何。你的目标是“考上大学”。

但是,当老师就不一样了。你的身份从“学习者”变成了“传授者”。你的目标不再是“我学会了”,而是“我怎么让别人学会”。这就要求你进行一次思维上的巨大转变。

深度与广度的重新审视: 高考可能更侧重于某个知识点的深度理解,而教学需要的是广度和联系。一个历史老师,他不仅要知道某个朝代的事件,还需要了解这个事件是如何与其他朝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的。同一个数学概念,高考可能只考你一道题,但教学时,你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难度去解释,甚至要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讲解方式。
“为什么”和“怎么用”: 高考可能告诉你“是什么”,但教学必须讲清楚“为什么是这样”以及“有什么用”。比如,物理的某个公式,高考让你背诵并应用;老师则要解释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甚至会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公式还有没有其他可能”。
站在学生视角思考: 最关键的一点,是从“我理解”切换到“我不理解是什么样子”。一个成绩一般的师范生,他当年自己学习的时候,很可能也曾对某些知识点感到困惑。他曾经是那个需要被老师耐心讲解的学生。这种“痛苦经历”反而成了他的宝贵财富。他比那些一学就会的“学霸”更能理解学生的“卡点”在哪里,更容易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如果我是这个学生,我应该怎么听才能明白?”

二、教学的本质是“重复与优化”:经验的积累不可小觑

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什么题目都会了”,但我们没看到的是这背后无数次的“不会”和“尝试”。

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手忙脚乱: 很多老师刚毕业时,面对着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突然发现“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讲起来磕磕巴巴,学生问个问题,自己也愣住。这是非常正常的。
教材与教辅的反复研磨: 为了备一节课,老师需要翻阅教材,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教辅资料,看其他老师的优秀课件,搜集各种例题、练习题。一开始,是为了“把书讲会”,后来就变成了“把书讲透”。
面对无数次的“提问轰炸”: 课堂上,学生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书本上的,有些是“脑洞大开”的,还有些是和书本看似无关但又触类旁通的。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次对知识的检验和拓展。老师不可能预知所有问题,但每一次回答,都是一次学习和储备。
“题库”的自我构建: 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老师会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庞大的“题库”,不仅是高考题,还包括中考题、月考题、模拟题,甚至课外拓展题。他们知道哪些类型的题目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陷阱容易让学生犯错。这些都是通过大量练习和教学反馈积累起来的。
经验的“举一反三”: 当你理解了一个知识点的核心逻辑,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数次地运用它、解释它、变化它,你自然就能够“举一反三”。一道新题目拿过来,你不是从零开始分析,而是能在脑海中快速匹配到熟悉的知识点和解题模型,然后进行微调。

三、教学的“螺旋式上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个引导和启发的过程。

对知识的“再加工”: 老师需要将枯燥的知识点,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需要老师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才能将其“二次创作”,赋予新的生命力。比如,一个化学反应,老师可能会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者讲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让学生更容易记住和理解。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好的老师不仅教知识,还教学生如何学习。他们会总结出适合不同科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复习、做笔记、答题,甚至是如何克服学习中的焦虑。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仅仅记住一些现成的答案。当老师自己面对各种难题时,他就是在实践和示范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他会分析问题,寻找信息,尝试方法,评估结果,然后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能力,最终也会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引导上。
教学相长: 很多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教,自己反而学得越多。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时候能触及到老师自己思考的盲区。而且,为了给学生讲明白,老师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

四、高考成绩并非唯一衡量标准:师范生的“软实力”

最后,我们也要明白,高考成绩只是一个衡量标准,它并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

学习能力与学习意愿: 师范生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从事教师职业的意愿。这种强烈的动机,会驱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和毕业后,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和钻研,远超出了高考成绩所能显示的范畴。
沟通与表达能力: 师范院校在培养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能力有额外的侧重。这些“软实力”,在教学中至关重要。一个高考成绩一般,但沟通能力极强的师范生,可能比一个只会埋头苦读但表达能力很差的“学霸”更适合当老师,也更能将知识有效地传递出去。
耐心与责任感: 教师是一个需要极高耐心和责任感的职业。那些成绩一般的师范生,往往在大学阶段就表现出了对这份职业的承诺和坚持。这种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在面对教学挑战时,更能迎难而上,不断提升自己。

所以,别只看到老师们“什么题目都会了”的光鲜,那背后是他们从“学生”到“老师”的蜕变,是无数次反复钻研、实践、反思的积累,更是他们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他们当年高考成绩也许不是最顶尖的,但他们却在成为老师的道路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并且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中,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无所不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的数学老师,相当于,高考就考一门,还复读了二十年。比你多会几道题,也正常吧。但是,在最好的学校里,老师是绝对比不过最好的学生的。所以,普通学校,多问老师;好学校,多问尖子生。

user avatar

首先并不是老师就会所有的题目,如果老师也和学生一样时不时地来一次突击检测,老师也没办法保证自己每次都能拿满分。

比如我上的高中,就是所在地区最好的高中,我们学校在二十年前招聘老师,也是以应届生为主。

当年虽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好学校招聘动辄就是名校博士,硕士起步。但是来我们学校应聘的老师,基本上也都是全国那几所有名的师范大学和部分985大学的本科应届生为主。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学校给来应聘的大四学生搞的笔试题目就是我们学校最近的考试题。

但是,我们学生的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给老师的时间是四十分钟。

赶上我们比较难的那种考试,就是传说中学生成绩需要做开方乘十处理的那种,很多来应聘的老师的成绩,也不算很好,当然,他们的成绩还是比大部分学生都要好的。

我的意思是,他们之于优秀学生的优势,还远没有到碾压的程度。

其次,很多真的涉及到纯粹考智商或者思维能力的题,老师并不见得比学生强。

我高中的一个数学老师,有一次看到了一道极其罕见的题,他自称是自己琢磨了好几天才恍然大悟想出来的解法,他打赌我们班肯定没人能当场写的出来,并且给我们留了一节课的思考时间。

结果刚把题发下去不到十分钟,就有个人说自己大概知道解法了。

我们数学老师就觉得这个同学是在吹牛逼,觉得他虽然数学很好,但都还没开始算呢,就说自己会了,肯定是在吹牛。

但是因为那道题的解法非常不寻常,会用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方法,然后我们数学老师就多嘴问了一句,你想到的方法是用什么去解,你要是能说到点子上,就算你真的懂了。

我们班那个同学就说了方法,然后又说了大致的计算过程,以及他觉得计算过程太麻烦了,自己懒得算了。

说完后,我们数学老师就是大概两个表情包的反应,先黑人震惊脸,然后边笑边摇头。

就在他感叹的时候,我的同桌,一个自称数学不算好的女生非常愤怒地站起来说,你们没算出来在这瞎讨论啥啊,我的想法跟他一样,我这都快算出来了!边说边把他的本子递给了老师。


最后,老师看待题目的角度和学生的不一样,学生的角度只有一个,那就是快速解出来正确答案,保证考试得高分。

而老师的思考角度更多的是,如何把这道题讲给学生听,尤其是那些不会的,理解能力不太强的学生。

这两种平时训练解题的不同角度,也会导致老师的真正应试能力不如学生。

尤其是某些文科学科。

比如我们学校的优秀文科生的恶趣味就是拿着他们伪造的,已经被篡改了的标准答案去问政治老师,这道题为什么选这个选项,然后很多政治老师都能被忽悠着,拿着错误答案给你分析半天。

别笑,很多比较懒的,年龄大的老师都有这个毛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