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钟南山院士「中国的零传播政策,并非高成本做法」这一言论?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的零传播政策并非高成本做法”的论断,无疑触及了当前疫情防控的核心议题,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国情以及更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进行剖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项公共卫生政策,无论其目标是什么,都会伴随着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说“并非高成本做法”,并非否认成本的存在,而是在强调相对性和权衡利弊。这里的“高成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与“不采取零传播政策”所可能带来的成本进行对比。

为什么钟南山院士会提出这样的论断?

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

1. “不采取零传播”的潜在成本更高:
生命健康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成本。病毒的广泛传播意味着更多的感染者,其中必然包含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这种生命损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其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整体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即使是对于相对年轻健康的群体,感染也可能带来长期的后遗症(Long COVID),影响个体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
医疗系统挤兑成本: 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医疗资源将迅速耗尽,医院不堪重负。这不仅影响新冠患者的救治,更会挤占其他疾病患者的医疗空间,导致“次生灾害”。急诊、ICU床位、医护人员、药品、防护物资等都将面临极大的压力,短期内的投入和超负荷工作带来的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停滞与恢复成本: 大规模疫情的爆发会直接导致生产停滞、消费萎缩。封锁措施虽然有其成本,但如果任由病毒蔓延,经济活动会受到更长时间、更广泛的干扰。例如,供应链中断、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等都会对经济造成深远影响。而一旦经济遭受重创,其恢复过程将漫长而艰难,付出的代价可能远超早期防控的投入。从这个角度看,早期“零传播”的投入,是为了避免未来更大的经济损失。
社会心理成本: 持续的疫情、对亲人健康的担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长期的恐慌情绪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民众的幸福感。

2. 中国国情下的“零传播”优势与可行性:
人口基数与流动性: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且人口流动性极高。如果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病毒的传播速度将难以控制,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通过严格的防控措施阻断传播链,是维护社会基本运转的必要手段。
早期医疗能力相对不足的考量: 在疫情初期,中国的医疗资源特别是重症监护能力,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可能仍有差距。如果过早放开,无法有效应对可能爆发的重症潮。因此,采取“零传播”策略,可以为国家争取宝贵的时间,来提升医疗能力、研发疫苗和药物。
社会组织动员能力: 中国拥有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这使得大规模的核酸检测、隔离措施、社区管理等得以有效实施。这种制度优势是实现“零传播”的重要基础,也意味着在执行层面,其效率和相对成本可能比其他国家更高。

3. “成本”的定义需要更广阔的视角:
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的权衡: 任何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政策,都需要考虑短期内的投入与长期收益的匹配。虽然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确实会带来短期的经济摩擦和社会不便,但其目标是为了实现更长远的经济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安全。从这个意义上说,早期的“高投入”是为了换取后期的“低损失”和“快速恢复”。
“成本”是否包含生命? 如果我们将生命和健康视作最宝贵的“成本”,那么任何可能导致大量死亡和重症的政策,其“成本”都将是难以承受之重。从这个角度看,“零传播”政策将死亡和重症的成本降到了最低,这本身就是巨大的价值。

具体到“零传播”政策的实践层面,其“并非高成本”可以体现在:

经济活动恢复的迅速性: 当一个地区实现零传播后,可以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经济活动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这避免了长时间的封锁或半封锁状态,降低了经济的整体不确定性。
精准防控而非“一刀切”: 随着经验的积累,中国的防控策略也从最初的“一刀切”走向更精细化,例如区域封锁、精准流调、点对点隔离等,旨在用最小的范围和最短的时间来控制疫情,从而降低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
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通过早期控制疫情,为疫苗和药物的研发争取了时间,也为大规模接种疫苗创造了条件。疫苗的普及是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和重症率的关键手段,从长远来看,能够显著降低社会整体的健康成本和经济成本。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零传播”政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讨论:

对部分行业的影响: 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以及人员聚集性活动,在封锁和限制时期会受到直接影响。
对个体自由和生活的影响: 长期的出行限制、隔离、核酸检测等,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理造成一定困扰。
动态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病毒变异、疫苗接种率提高、医疗资源储备等因素的变化,防控策略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和优化。

总结来说,钟南山院士的论断,并非简单地否定成本的存在,而是强调一种基于权衡的“相对不高”或“更优”的选择。 他是在提醒我们,在评估一项政策时,不能只看到直接的、局部的成本,而应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涵盖生命健康、医疗系统、经济活力和社会稳定等多个维度。在“零传播”和“与病毒共存”之间,中国基于其国情和对生命健康的重视,选择了前者作为初期阶段的策略,其出发点是为了避免更严重的后果,换取更快速、更稳健的社会经济发展。

这句话的价值在于,它引导我们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认识到在特殊时期,牺牲一部分短期利益以换取整体的稳定与安全,可能是一种更具远见和智慧的选择。当然,任何政策都值得持续的观察、反思与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疫情形势和发展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零传播的成本是钱,全放开的成本是命。这就是一个命值不值钱的问题!

美国《新闻周刊》11月27日文章,研究称,若中国放弃零容忍,每天可能新增超过63万新冠病例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若中国结束零容忍战略并采取与美国类似的疫情应对办法,每天可能新增超过63万个病例。

国内北京大学四位数学家采用美国、以色列、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相关数据研究后也发现,若中国采用与法国类似的方式,每天将新增454198病例,若采用英国方式,将新增275793病例。

这意味着全放开,疫情严重暴发的可能性肯定会令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整个社会支出的费用将远远超过现在清零的成本。

在有疫苗情况下,目前全世界新冠病死率是2%左右,这也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钟院士的观点是,在目前的情况下,相较于感染后再治疗,中国采取的“零传播政策”并非成本过高,而是一种低成本的做法。

我认为这是真正对民众生命权和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相比其他某些专家,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说要亲身前往,结果后来说同事去过就代表他去了。今年年初时候说新冠病毒已是常驻病毒,疫苗成世界重开唯一渠道;年中的时候说,未来疫情仍不确定,唯一选择是全球与病毒共存。结果德尔塔一来就打脸了。

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出现,则让很多国家认可中国的防控。

之前西方各国都口口声声说着与病毒共存,还指责我们不开放国门是不民主。现在新型病毒的攻击下,他们又要开始老老实实封锁隔离。

事实证明,我们采取的零传播政策才是正确的。

12 月 15 日韩国疫情单日新增 7850 例,正式叫停「与新冠共存」模式。

我们普通民众,也许无法用专业的知识来评判一个医学专家的真正水平。但可以用世界上发生的事实来验证他们的观点。

国士无双-钟南山院士是绝对称得上这个荣誉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