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钟南山说全国 80%~85% 人口打了疫苗后且病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才可以完全开放?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关于“全国 80%~85% 人口接种疫苗后且病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才可以完全开放”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分析。

一、背景与出发点:科学的审慎与对生命的尊重

首先要明确钟南山院士的身份和他的出发点。作为中国顶级的呼吸病学专家,他长期以来都站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对于病毒的特性、传播规律以及疫苗的有效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发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科学数据和专业判断,并始终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在当时全球疫情仍然复杂严峻,病毒变异株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任何关于“开放”的讨论都需要极其审慎。过早或不充分的准备,可能会导致疫情的失控,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最终造成更大范围的生命损失和社会动荡。钟南山院士的这番话,正是这种审慎态度的体现,他试图为中国走出疫情,实现“动态清零”向“常态化管理”的平稳过渡提供一个科学的参照系。

二、为何是 80%~85% 的接种率?

这个数字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群体免疫的概念。

群体免疫的门槛: 群体免疫是指当人群中达到一定比例的人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通过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疾病的传播链就会中断,从而保护了未获得免疫力的人群。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比例取决于病毒的传染性(用基本传染数 R0 表示)。R0 值越高,实现群体免疫所需的接种比例就越高。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 新冠病毒,尤其是其变异株,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根据当时的数据和流行病学模型,为了有效阻断病毒的大规模传播,需要非常高的疫苗接种率。80%85% 这个比例,在当时许多科学模型中被认为是实现群体免疫,大幅降低病毒在人群中传播速度和范围的“安全线”。
疫苗的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疫苗的有效性并不是100%。即便接种了疫苗,也仍有少数人可能感染。因此,即使达到很高的接种率,也不能完全阻止病毒传播,但可以显著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

三、为何要关注“病毒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

这同样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衡量和对社会资源的考量。

降低医疗挤兑风险: 如果病毒致死率高,即使有一定比例的人接种了疫苗,一旦发生大规模感染,仍可能导致大量重症和死亡病例,迅速压垮医疗系统。医疗资源的挤兑,不仅会影响新冠患者的救治,也会影响其他疾病患者的治疗,产生“次生灾害”。
经济社会活动的恢复: 当病毒的致死率显著下降,意味着感染者即便患病,也更有可能痊愈,而非发展为危重症或死亡。这使得社会不必再为极高的死亡风险而采取极端的防控措施,从而为经济社会活动的全面恢复创造条件。人们可以更安心地进行旅行、社交、消费等活动,而无需担忧过度的生命威胁。
疫苗接种与病毒死亡率的关系: 疫苗在降低病毒死亡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接种率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了对抗病毒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也多为轻症或无症状,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会大幅度降低。因此,疫苗接种率和病毒死亡率是相互关联、共同指向“安全开放”的两个关键指标。

四、全面开放的含义与挑战

“完全开放”并非意味着疫情的彻底消失,而是指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在一种可控的、不至于引发系统性危机的情况下恢复常态。这其中包含:

取消大规模的限制性措施: 例如大规模的封锁、出行限制、强制性的核酸检测等。
边境管理的变化: 可能允许更便利的国际旅行和人员往来。
社会生活恢复正常: 鼓励聚集性活动,恢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模式。

然而,即使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开放也并非一蹴而就,可能还面临一些潜在的挑战:

病毒的持续变异: 新冠病毒仍在不断变异,新的变异株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免疫逃逸能力或致病性,这都需要持续的监测和应对。
疫苗的有效性衰减: 疫苗的保护作用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可能需要加强针的接种。
脆弱人群的保护: 即使整体接种率很高,仍有一部分人群可能因各种原因无法接种疫苗,或者接种后免疫力不足,他们仍然需要特殊的保护。
“后遗症”的考量: 即使死亡率降低,新冠病毒的“长新冠”(long COVID)等后遗症问题也可能对部分人群的健康和生活产生长期影响。

五、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与评价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这个标准,在当时是一个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判断。它指明了中国走向“后疫情时代”需要达到的几个关键目标:高水平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和对病毒致病性的有效控制。

前瞻性与现实性: 这个观点既有科学的前瞻性,也符合当时各国在应对疫情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它提醒大家,抗击疫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耐心和科学的方法。
平衡防疫与发展: 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解除限制,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是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探索的平衡点。钟南山院士的提议,正是为了找到这个平衡点的一个重要依据。
公众的理解与信任: 这种科学性的论述,有助于增强公众对疫情防控政策的理解和信任,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总而言之,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表述,是一个基于科学、审慎且对生命高度负责的判断。它为中国如何在复杂的全球疫情背景下,稳妥地迈向常态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科学框架和目标,强调了疫苗接种的关键作用以及对病毒致病性控制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对公众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科学规律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针对钟老师下面这句话,老夫稍微发散一点吧:

第二个,当这个疾病经过预防和打疫苗以后,病死率降到很低,现在全世界新冠病死率总的来说是1%-2%,非常高。


一、

钟老师说这货病死率“非常高”,似乎和某些朋友的观点不太吻合,

——比如说啊,请品鉴:

这位德国朋友似乎很为德国的死亡率数字感到自豪~

那么这个1%-2%的全球病死率,或者说坐拥优越的医疗条件和有效的黑科技疫苗而压到0.75%的德国版病死率:

这个数字,到底是像钟老师说的那样非常高呢?还是像某些德国朋友认为的那样非常低呢?

这就牵涉到一个小问题——

人到底是怎么死的?


可能某些朋友还没有意识到吧,

在全人口规模的死因问题上,判断一种疾病的危害程度和社会负担程度,

最直观和最优先的标准,在于到底有多少人因为这种疾病而死亡,

而不在于疾病本身的病死率。

当然了,以上两个数字其实可以简单地互相换算,

但它们毕竟不是直接等价的关系。

而这种细微差别,正是很多人误解的根源。

还是走几个例子好了。


——咱先看看先进优越的德国:

上图是疫情以来截止2021年10月9日,德国每十万人口死因排行(可能需要点开大图)。

其中新冠病毒感染毫无悬念地高居全部死因第一;

比中风和肺癌高三分之一,比心脏病高一倍;

比自杀高四倍,比交通意外高五倍;

比流感高30倍。


——咱再看看高调官宣疫情结束放弃管控的丹麦呗,请再品鉴:

不愧是北欧优等生,表现果然比德国亮眼很多,

这次新冠病毒感染居然没能挤进前三~

不过还是勉强超过了糖尿病和高血压;

比交通意外高一倍多;

比流感高了十几倍。


——那么文明的灯塔美帝又是啥造型呢?请屏住呼吸品鉴:

行家出手,果然与众不同。

整整超出流感六十多倍可还行?


——但美帝并不是巅峰,接下来请品鉴秘鲁的超神发挥:

一飞冲天。


——最后还是顺便品鉴一下国内数据得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那么问题来了啊各位,

如果放弃清零开始搞共存的话,

各位觉着国内的数字会更像丹麦呢,还是更像德国呢,还是更像美国呢,还是更像秘鲁?

(心里琢磨一下就行了啊,不用说出来)


二、

当然,上面的图表有个小问题,

这些图表都是从疫情初期开始统计的,没有考虑到疫苗减少病死率的作用。

并且大伙儿都懂,疫苗防死亡很有效。

那么打完疫苗之后的死因比例是怎样的造型呢?

——就以美国为例吧,请品鉴:

上图是疫情期间美国15岁-64岁之间各年龄组新冠病毒感染症的死因占比。

在2021年9月初,完全接种率超过50%之后,

美国45岁-54岁年龄组死者,有接近四成的死因是新冠病毒感染症。

勇创新高

说好的大号流感呢?

什么大号流感可以顶着疫苗的防护独占死因排行榜四成市场份额???


——顺便再瞅瞅小朋友版本呗,请品鉴:

2021年9月,5岁14岁年龄组死者,接近8%的死因是新冠病毒感染症~

各位当爹妈的,这个数字你们能接受不?

哦对了,这个8%,还是包含了交通事故、自杀、他杀、溺水等意外死因的比例。


如果只考虑自然死亡的话呢……

——请大力品鉴:

上图左边是0-17岁年龄组的自然死亡死因占比,右边是85岁以上年龄组的自然死亡死因占比。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新冠病毒感染症之所以没能排名第一,是因为图作者太实诚,不像老夫这样擅长贩卖焦虑,于是他把各种癌症打包计算了~)


最后让我们回到主题吧。

钟老师所说的1%-2%病死率非常高,各位觉得有没有道理?

顶着1%-2%的病死率搞完全开放,各位觉得可行不?

又或者顶着德国版0.75%的病死率搞完全开放,各位觉得怎么样?

甚至说顶着丹麦版0.2%的病死率搞完全开放吧,各位能不能接受?


————2021年10月12日第一次更新————

看来评论区部分朋友没有理解老夫想表达的意思。

老夫想表达的是,评估一种处于大流行阶段的新发传染病对人群的负面影响,

不能直接看病死率,而应该看疾病负担(burden of disease)。

疾病负担是一个略专业的概念,其中又包含了“非致死性疾病导致的寿命损失(YLD)”、“过早死亡导致人群寿命损失”(YLL)、“伤残调整寿命年 (DALY)”等需要动用公式才能计算清楚的影响因素。

为了避免掉太多书袋拔高理解门槛,也因为老夫自己就只是个搬运数据的玩票党而已,所以原回答并没有提到以上内容。

老夫想强调的是:

1、相对于病死率,围观群众理解疾病负担这个概念更直观的方式,是人群死因顺位,也就是原回答里面那一大堆图表。当然了,之前国内一直就是这么搞的:

2、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症的病死率,但并不能让YLL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或者说直接表现就是没法让人群死因顺位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3、既然已经提到疾病负担这个话题了,就顺便多一句嘴——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从疾病负担来看,新冠病毒感染症造成的负担,不光是YLL,还包括YLD。


老夫的公众号WB/头条同时开张,欢迎来品鉴。

公众号:拍照稀烂的焦虑怪

WB/头条:焦虑贩卖者·拍老师

user avatar
第二个,当这个疾病经过预防和打疫苗以后,病死率降到很低,现在全世界新冠病死率总的来说是1%-2%,非常高。
要各国、特别是大国的传染的情况都比较低,接种疫苗的比例比较高,死亡率也降低下来,这样的话才可以完全开放。

那个啥,假命题蕴含一切命题,学过没?

“这样的话才可以完全开放。”完全可以换成“这样的话哥斯拉就可以入侵地球了。”,反正“这样”之前的条件不可能成立……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最搞笑的是什么呢?还是有回答装作理客中的样子带节奏,跟拿张文宏主任的话当圣经那时候差不多,找名人名言站台带节奏罢了,还是把别人的话掐头去尾那种。

看人物周刊的专访就知道,钟南山谈开放说了两点,第二点才是最重要的,域外各国尤其是大国的传染要降低,死亡率要降下来,这可不是玩个文字说什么“新冠死亡率2%”就行的,“传染降低”表明就是说了个寂寞。

明明知道指导全国新冠疫情防控的单位是国务院,直接指导调控全国防疫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小组,直接领导人是孙春兰副总理,组长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牵头单位是国家卫健委,国内所有疫情防控措施都跟这个机制有关。想知道政策走向,直接去国务院网站,最不济去卫健委网站看不就好了?但是这问题下的某些回答可有一点跟它们有关的么?


还有扯冬奥会的,在联防联控机制指导下,9月30日冬奥会奥组委就跟国际奥委会达成一致,同意冬奥会奥组委的疫情防控意见,闭环管理、不向境外售票,开放不开放跟冬奥会没啥关系。

更何况这个专访看内容还是9月上中旬时候的,你要说怎么看待,没法看啊,钟南山院士打了个太极,现阶段什么情况?去过印度缅甸越南的国人都是默认“红码”。

user avatar

放过钟南山吧。

钟南山可没有说疫苗接种到85%就可以完全开放,钟南山说的是两个前提:

1、国内疫苗接种率上去

2、国外的传染率、死亡率下去

国外的传染率和死亡率要下到什么程度才算数,钟南山可没说。所以到时候不管决定开放不开放,谁都不能说钟老的不是。


至于是不是达到这两个前提国人就能接受开放,我看也很不乐观。数据这个东西,怎么说呢。

假设新冠的病死率和09年甲流相当,那能不能接受呢?毕竟09年甲流并没有怎么封闭国门,只采取了一般性防疫措施。甲流的传染性不比新冠差到哪里去。至少从一些国内文章的字面数据上看,对比国外目前两剂疫苗下去的数据,确实大规模施打疫苗以后病死率已经和甲流差不多了。

但是,数据和现实未必完全一致。以英国为例。英国两剂接种率大约是六到七成。09年甲流的时候,疫情巅峰每周感染估值是10万出头,全年死亡几百人,最后计算出来的病死比例远比下图中的数据低。而英国现在新冠每周感染稳定在20多万人,一周就能死500人以上,这相当于每周杠一轮09年甲流大流行的人口损失。这还要考虑甲流是季节性的,新冠是不分季节稳定流行。

这么看起来,除非国产疫苗能把病死率压低到大约0.01%这个级别,否则就不能谈“完全开放”,国内群众的心理和舆论不会接受。

反正所谓“西方疫苗”没有听说能把病死率压到这个程度的,但是应该说结合一些疗法的进步和新药的使用至少有希望。那么就要问问国产疫苗能不能行了。


user avatar

开放国门,进来的最多最集中的,就是那群政府每人每年十几万养的黑留学生巴铁留学生印度留学生。

带点疫情进来,一个就能糟蹋中国人民几个亿的财富……

花钱养大爷,糟蹋老百姓血汗钱的事儿,还是别干了

user avatar

没那么容易。

个人觉得,情况已经变了。疫苗已经起不到防止感染的作用。最近国内这几次疫情,确诊者几乎都是注射疫苗的。

疫苗已经变成了一种治疗的药物。

即使再高的接种率也阻止不了传染。

假设全感染,90%的注射率,也就是10%没注射,也就是1亿多人,死亡率1%,各位算算,要死100万人。不注射疫苗的都是有慢性病的过敏的,所以死亡率可能更高。

剩下的注射疫苗的按万分之一死亡率算,也有将近10万人死亡。

这还不算上重症率,重症率可是比死亡率高一个数量级。而且重症会有后遗症。高额的医药费会让多少家庭破产。

所以80%的接种率哪够,99%的接种率还差不多。。

中国要开放,肯定不能急,要看外国的经验。我们不能急。现在外国的经验,80%接种率连医疗挤兑可能都扛不住。

总之,要慢慢来,以人民健康为第一。

个人觉得,开放这事,要往后拖,即使周围全开放了,我们也不急。制定稳妥的政策,慢慢来。。

user avatar

一句废话你们一群人研究半天吵来吵去

user avatar

上一次有人讨论类似的问题现在他已经不说话了。

user avatar

就我身边的例子来说,现在大家对严格防疫的抱怨声越来越大了。

刚开始大家以为新冠会像03年的非典,天气转暖会自动消失,然而并没有。后来以为疫苗出来能抑制疫情,结果因为国外防疫的拉垮,病毒不停变异,疫苗的效用也在逐渐降低。现在距离新冠爆发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新冠病毒逐渐从被视为洪水猛兽,变成了大家茶语饭后的谈资。也因此,对于各地发现新冠病例就封城的举动,大家也越来越觉得大惊小怪。

所以,我一直觉得开放是早晚的事,就看什么契机下开放了。现在疫苗虽然不能100%预防感染,但在防治重症方面还是有比较有效的,看以后会不会出加强针,以后估计就是防疫常态化+开放的并存的情况了。在新冠无法被彻底消灭的情况下,这也好像是必然的结果了。

但我个人,还是希望开放这一天来的晚一点,至少再多观察几年吧,面对一个全新的病毒,一年半的时间并不够长。虽然比起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人更在意现在的不便,但对我这种贪生怕死的人,我还是愿意牺牲一部分的方便,换取更长久的安全。

user avatar

以新加坡为例,截止今日新加坡两针接种率82%,一针接种率85%,已经符合钟院士的接种开放条件。

2021年10月1日疫苗注射统计数据,来自新加坡卫生部网站

然而,新加坡仍然在走向“与病毒共存”的进程当中,目前远未达到完全开放——这体现在仍未放弃追踪病例隔离密切接触者,仍未取消出入境检测和隔离,工作和外出聚集等各活动仍受限制,等等。

即使尚未完全开放,新加坡的每日新增病例在放松政策初始就开始激增,当前在每天2000多新增且仍在上升,目前预测为不久会日增5000,目前死亡率0.1%,ICU比例0.2%。考虑到新加坡是一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城市),病毒蔓延速度已经非常可观。

最近一月每日新增病例,图表来自卫生部网站


最近一月住院,吸氧,ICU和新增死亡病例,图表来自卫生部网站

以新加坡的较高的政策灵活性和医疗现代化程度,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尚且不能保证不出现医疗设备饱和,政府还在疲于调整政府政策和医疗设施以随时准备出现恶化的情况,而中国作为比新加坡放大复杂n倍的系统,以新加坡的小规模试验作为参考,至少目前是断然不敢放松任何隔离措施的。

新加坡现在在较大人口国家中的接种率走在了世界的最前面。作为小经济体,它的逐步放开是一种不得已的尝试。在新加坡实现压平曲线,稳定死亡率之后,全世界才能真正了解高疫苗接种率对于预防新冠有什么实际意义。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尤其是新加坡感染数字还在继续恶化的当下,我认为任何高疫苗接种率就可以开放的断言,都为时尚早。

user avatar

我就知道,没人在意“现在全世界新冠病死率总的来说是1%-2%,非常高”这一句。

user avatar

从去年到今年,一系列国内专家采访,并不仅限这一个,基本可以算作对下列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表态:

  1. 推广疫苗、疫苗高覆盖率的获益大于风险。
  2. 如果通过技术可以降低新冠病毒的社会危害性,那么就有开放的可能性。
  3. 所谓的开放,包括国内的管控流程简化和国际旅行的便捷。
  4. 开放之后,要确保病毒的社会危害在可承担范围内,但开放期间不一定能清零。
  5. 原则上讲,开放是一个基本的、可能的未来的政策走向,或者目标之一。
  6. 从生物医学的技术角度出发,不可能在原则上把话说死,认为开放一定是错误的。因为病毒的一些基本属性是相对稳定的,而人类的技术能力是处在变化中的。而且,人们确实有简化旅行流程的真实需要,这个需要是不可能被否认的。而技术进步应该被用来满足这一需求。
  7. 如果确实能用技术控制病毒,但无法彻底消灭病毒,那么可能的结果就是一边用技术,一边保留部分社会行为干预手段以控制病毒,照顾人们简化出行流程的需要。

当然,如果我们要讨论现实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话,目前新冠病毒的社会危害性仍然较大,结合目前全球社会经济背景,并不存在立即开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对此,任何一个专家也不可能仅仅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个人知识、影响力和话语权,给出对此刻全球疫情防控的全局性的判断,或者凭借个人权力,做出立即开放的决策。在重大的综合性决策中,生物医学和公共卫生专家的角色,主要是技术咨询和与公众交流。并不能代替其他环节的决策和论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关于“全国 80%~85% 人口接种疫苗后且病毒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才可以完全开放”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分析。一、背景与出发点:科学的审慎与对生命的尊重首先要明确钟南山院士的身份和他的出发点。作为中国顶级的呼吸病学专家,他长期以.............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全球疫情可能延续到6月的估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未来疫情走向的判断,以及可能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深远影响。理解这个判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如何看待钟南山院士的估计:1. 科学依据与专业判断: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乃至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呼吸病学专家,他在.............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医学和互联网都是解决痛点,都应‘科技向善’”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这句话:一、 核心论点拆解: “医学和互联网都是解决痛点”: 医学的痛点: 传统医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类的疾病痛点,减轻病痛折磨,延长生命,提.............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疾控中心地位太低了”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它触及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问题。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1. 钟南山院士的背景和立场: 医学界泰斗和公众偶像: 钟南山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尤其在SARS和新冠疫情中,他作为领头羊的角色,.............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提到的“感染德尔塔毒株两三天就会发病”,以及德尔塔毒株的传染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涉及到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人体免疫反应以及疫情传播的动力学。一、 关于“两三天发病”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三天发病”指的是从感染病毒到出现 第一个症状 的时间段.............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新冠病毒可能长期与人类共存、甚至需要定期接种疫苗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把它单独拎出来,而不是作为某个宏大叙事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更冷静、更细致地审视。首先,我们得理解“长期共存”这个概念。它不是说病毒会突然消失,也不是说我们能一劳永逸地消灭它。相反,它意味着这个病.............
  • 回答
    关于钟南山院士关于连花清瘟治疗新冠疗效的说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尤其是在公众关注度极高的情况下。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包括科学研究的严谨性、临床实践的应用、以及信息传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科学研究是动态发展的过程。 任何一种药物的疗效,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
  • 回答
    关于腾讯的胜诉率数据,特别是“深圳95%、北京54%”这样的说法,以及“南山必胜客”这个梗,确实是互联网上一个流传甚广且引人讨论的话题。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首先,我们得审视一下这些数据来源和统计方式。如果这些数据是来源于公开的法律文书、权威的法院报告.............
  • 回答
    关于“群体免疫”这一概念及其对中国疫情发展的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围绕钟南山相关言论的背景、科学逻辑、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可能性展开详细探讨: 一、“群体免疫”的定义与科学依据1. 概念解析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指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使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对辉瑞疫苗实验结果的评价,以及他强调“保护率不是唯一指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涉及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疫苗评估的全面性,以及公共卫生决策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钟南山院士的评价:为何说“远远不够”?钟南山院士的“远远不够”并非否定辉瑞疫苗的有效性,.............
  • 回答
    如何看待钟南山院士表示连花清瘟治疗普通新冠肺炎有效?这意味着什么?钟南山院士作为中国呼吸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他的观点自然备受关注。当他公开表示连花清瘟对普通新冠肺炎有效时,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钟南山院.............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药对新冠肺炎有效性的观点,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具有复杂性的议题。要全面看待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传统医学的价值、临床实践以及公众认知等。一、 钟南山院士的观点及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钟南山院士提出的具体观点。他及其团队在中医、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方面做了大量.............
  • 回答
    钟南山院士提出的“疫情恢复常态化的两个前提”,即病死率下降到约0.1%和复制指数(R值)约在11.5之间,这是基于科学的流行病学模型和对病毒传播规律的深刻理解得出的判断。要理解这两个前提的意义,我们需要分别拆解它们,并结合当时的疫情背景来审视。一、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
  • 回答
    最近,围绕着钟南山院士的商业代言传闻甚嚣尘上,而钟南山院士本人也对此进行了公开否认。这件事情,说实话,挺让人关注的,也引出了不少值得咱们聊聊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钟南山院士是咱们国家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医学专家,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他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他的专业能力、人格.............
  • 回答
    如何看待钟南山称“新冠病毒出现环境传人”?钟南山院士提出的“新冠病毒出现环境传人”的说法,是基于当时疫情发展和对病毒传播途径的深入研究和判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要理解这个说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概念的理解:环境传人 vs. 人传人 人传人(Persontoperson .............
  • 回答
    钟南山院士获授“共和国勋章”,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他在国家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中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要全面看待这一荣誉,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对“共和国勋章”的理解:其分量与意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共和国勋章”的定位。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向欧洲推荐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和六神丸,这是一个在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中医药的特点 中医药的理论体系: 中医药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的“病原体药物”模式不同。中医药更侧重于“整体观念”和“辨.............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团队关于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结果,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项研究发表后,关于其疗效和临床意义的讨论也从未间断。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分析。研究背景与目标首先,理解这项研究的背景很重要。当时正值新冠疫情早期,全球对病毒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有效的治疗手段相对匮乏。在.............
  • 回答
    钟南山院士荣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杰出校友奖(Edinburgh Medal),这无疑是一项殊荣,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在医学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学者,尤其是他活跃在抗击疫情一线并提供重要指导的形象,让这一荣誉的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爱丁堡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之一,其设立的“杰出.............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关于“中国没有大量无症状感染者”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表态,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要明确钟南山院士的身份和他的发言所处的语境。钟南山院士是中国呼吸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他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观点往往被视为国家层面的重要信息和科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