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钟南山称理论上中国已达成「群体免疫」目标?我们的生活会回归到疫情之前的样子吗?

回答


关于“群体免疫”这一概念及其对中国疫情发展的意义,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围绕钟南山相关言论的背景、科学逻辑、社会影响以及未来可能性展开详细探讨:



一、“群体免疫”的定义与科学依据
1. 概念解析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指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使人群中对某种传染病具有免疫力的比例达到一定阈值(通常为60%70%以上),从而有效阻断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当足够多的人具备免疫力后,即使有感染者出现,病毒也难以持续扩散。

2. 钟南山言论的背景
钟南山院士曾提到中国可能已接近群体免疫状态,这主要基于以下数据:
疫苗接种率:截至2023年,中国已完成全程疫苗接种的人口比例超过90%(部分数据显示更高),尤其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的加强针覆盖率显著提升。
自然感染与抗体水平:奥密克戎变异株引发的大规模疫情中,大量感染者在无症状或轻症情况下康复,可能产生一定范围内的抗体。但需注意,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具有不确定性(如病毒变异可能导致免疫逃逸)。

3. 科学争议点
群体免疫阈值的复杂性:不同传染病和疫苗效果会导致阈值差异。例如,天花需要95%以上覆盖率才能实现群体免疫,而新冠因传播力强、变异快,可能需更高比例。
自然感染与疫苗接种的协同作用:目前尚无明确数据表明中国已通过两者达到足够免疫力。部分专家指出,单纯依赖自然感染可能导致高死亡率(如印度疫情中的教训)。



二、为何钟南山提出这一观点?
1. 疫情控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在2022年底经历奥密克戎疫情高峰后,医疗系统未出现崩溃,且重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欧美国家。这可能被视为“群体免疫”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政策调整的信号
钟南山的言论可能与防疫措施优化有关。例如:
2023年1月起,中国逐步放宽疫情管控(如取消全员核酸检测、解封跨省流动)。
政府倾向于通过“动态清零”转向“精准防控”,而群体免疫被视为减少大规模防控压力的理论基础。

3. 国际经验的参照
部分国家在经历高感染率后,因自然免疫和疫苗接种共同作用实现相对稳定。例如英国、美国等国疫情高峰后的病例下降趋势可能被部分学者视为“群体免疫”的表现。



三、“群体免疫”是否已达成?关键问题分析
1. 数据的不确定性
中国未公布全国范围内的抗体检测数据,缺乏权威统计支持“群体免疫”结论。
奥密克戎感染后的免疫力持续时间较短(612个月),且疫苗保护效力会随时间减弱。

2. 病毒变异的风险
新冠病毒的高变异性可能导致原有免疫力失效。例如,XBB等新型变种可能突破既往免疫屏障,引发新一轮传播。

3. 群体免疫的“假象”
部分地区可能因人口流动、年龄结构差异(如老年人接种率低)导致免疫水平不均。
农村或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若出现疫情反弹,仍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四、生活能否回归疫情前状态?
1. 经济与社会复苏
正面因素:随着防控措施优化(如取消健康码、减少隔离限制),商业活动、旅游业和消费将逐步恢复。例如2023年春节后,春运客流显著回升。
挑战:部分行业(如教育、医疗)仍需适应“乙类传染病”管理下的新常态。

2. 公共卫生体系的调整
未来可能转向常态化防控(如疫苗接种、监测预警),而非大规模封控。但需警惕疫情反弹风险,尤其是脆弱人群。
医疗资源分配需优先保障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

3. 国际环境的影响
全球疫情动态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新变种出现、其他国家政策调整)。
中国作为开放经济体,需平衡内外防控压力,避免境外输入引发局部反弹。

4. 社会心态的转变
部分民众可能因长期防疫而产生“免疫疲劳”,但多数人对恢复日常生活有较高期待。
政府需通过科学宣传减少恐慌(如澄清谣言、普及疫苗知识)。



五、未来风险与应对建议
1. 持续监测与动态调整
需建立更完善的疫情监测系统,包括抗体检测试剂推广、基因测序能力提升等,及时发现变异株和潜在风险。

2. 加强脆弱人群保护
重点推进老年人疫苗接种(如加强针)、完善基层医疗资源,并通过“健康码”等工具精准识别高风险人群。

3. 科学普及与公众沟通
避免将“群体免疫”神化,需明确其局限性(如无法完全阻断传播),同时强调个人防护的持续必要性(如戴口罩、勤洗手)。

4. 国际协作与疫苗研发
在全球疫情尚未终结的前提下,中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如共享数据、联合研究),并推进新冠疫苗及药物的升级迭代。



六、总结:理性看待“群体免疫”
钟南山的观点反映了当前疫情发展阶段的一种理论推测,但需清醒认识到:
“群体免疫”并非终点,而是防控策略调整的一个参考点。
生活回归常态需要时间,短期内仍需适应新防疫模式(如个人防护常态化)。
科学与政策的结合是关键,需通过数据驱动决策,而非依赖单一理论。

最终,能否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状态,取决于病毒演变、公共卫生体系韧性以及社会整体应对能力。中国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未来仍需谨慎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闭关锁国近两年后,澳洲于2022年2月21日正式打开了边境,第一批国际游客从悉尼金斯福德机场入境,无需隔离、无需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只要接种过TGA(澳洲药管局)认可的疫苗即可,科兴和国药都算数

当天有56架国际航班抵达澳洲,旅客与亲人相拥、与朋友欢呼、与“袋鼠”击掌,非常土澳的机场欢迎仪式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似乎在庆祝人类社会已经战胜了疫情。

那么澳洲疫情的实际情况怎样呢?

我去年9月入境澳洲时悉尼还在封城,戴口罩及5公里以内的活动范围是强制要求,我在隔离酒店写下《生活在别处 - 我在隔离酒店努力生活》。封城控制了每日新增在几百左右,国际入境从酒店改为居家隔离,10月11日悉尼解封,随处在餐厅、咖啡店、酒吧都看到人堂食。随后11月甚至连绿码、口罩令、疫苗护照都解除了。

不出所料,疫情立即反复,从几百到几千到几万,最严重时2022年1月上旬全澳达到日增近10万!而至今全球现有确诊仍然高达6千万以上!

这样的情况下开放国境,在我国只会被看作找死,果然澳洲总理莫里森也于上周被感染。然而西方社会中,英国、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如同澳洲一样已完全开放。

那西方政府为什么会打开国境?
当然是因为经济,比如澳洲,一方面旅游业是经济支柱之一;另一方面各行各业都急需海外劳工。单从去年10月11日境内解封来看,悉尼当天的零售消费额突破1亿澳元
除了经济,还有意识形态,对于政府而言,意识形态直接关系着支持率和选票。西方文化把自由看得比生死重要,因为存在彼岸关怀,死亡并不是西方价值观中最可怕的。

所以西方一直在提倡“群体免疫”。最早是英国提出的,一提出就被质疑“不作为、自生自灭”等。在没有疫苗的保护下,我也认为群体免疫就是耍流氓

但如今不同,澳洲在国内解封时,疫苗完全接种率已达到12岁以上82%。尽管解封后新增飙升,但大多数为轻症。不仅澳洲,我全球各地的同事其实有不少感染上的,但即便确诊当天,都还在线和我开会,表示就像得了场感冒。所以西方社会非常关注ICU(重症监护室)数据,这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是否会瘫痪。在ICU可以继续运转的情况下,政府的选择就会倾向经济。
更重要的是,在疫苗接种率的保证下,西方社会的“群体免疫”已形成。澳洲在1月中旬已经形成拐点,新增成下降趋势,目前大概日增2万以内。

另一种与群体免疫完全不同的策略,就是清零。
2月27号,我结束了外派工作,乘南航从悉尼直飞广州。好险,驻悉尼领事馆在24号发布了民航新一波熔断指令,宣布南航从2月28号起停运。

我耳边立马响起了《花样年华》里梁朝伟和张曼玉那句“是我,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同我一起走?”

我连滚带爬地收拾好行李,按照大使馆要求申报国际健康绿码、准备科兴疫苗证明和辉瑞疫苗证明(二者有其一即可)、出发前2天2个不同检测机构的核酸阴性报告,奔赴机场。

没想到更险的是,到了机场,南航告诉我:除了大使馆要求,南航额外要求一份提前5天的核酸阴性报告。我曾提前打电话向南航咨询过入境手续,得到的答复也是参照当地大使馆标准,另外就没收到过任何通知了。可是机场地勤告知:我应该查看南航官网的国际版!What a lesson learnt!我没脸自诩是一个出差老司机

不仅仅是我,在场大部分人都傻眼了,错过这一班,整个3月只有两班回国航班。

好在南航允许一个补救措施——在机场再做一次核酸检测。距离起飞还剩2小时,我飞奔向候机厅外的检测站,付钱、填资料、检测、等结果……40分钟后拿到报告。在地勤放闸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是在穿越火线,差点阵亡

匆匆一瞥,金斯福德机场已经恢复营业,回想起9月飞来悉尼时萧条的情景《生活在别处 - 疫情期间,我将怎样通关?》,我瞬间理解了解封当天上亿澳元的消费额,复苏的精神意义大于物质意义

返程,我又戴上了同款防护镜和双层口罩、看见了同款空姐服、收到了同款零食包 《生活在别处 - 我在全世界都封锁时入境悉尼

飞行9小时后,终于回国啦!

准确地说,没入关还不算回,路漫漫其修远兮
落地后,几乎在机舱里等了1小时才下机。一走出廊桥,就明白了在等什么。

临时设立了防疫窗口,必须先把乘客,不对,把病毒堵死在国门外。每一个入境人员都必须填写海关健康申报,请耐心等待

大概又等了1小时,开始陆续过检了,很周到地考虑到“老人与小孩优先”,然后依次按座位号排队。我坐得靠前,比较早通过,后面的乘客请耐心等待
当然首先得再做一次核酸,然后才正式入关。这才轮到说一句:终于回国啦!我穿过萧条的广州白云机场,走出到达大厅,准备登上开往隔离酒店的大巴,要多久?要去哪儿?请耐心等待

直到上车,我依然不知道去向何方,又累又饿,任凭大巴车在黑夜里开着。大巴密不透风,司机和乘客之间有条密封的隔离带,彼此看不见也说不上话,车里所有人都跟我一样茫然。

车终于停下来,我向窗外望去,全是脚手架!

有隔离经验的朋友发信息提醒我:

“隔离酒店就像抽盲盒,要既来之则安之”

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然而现实更坏。这既不是广州也不是酒店,我抽到的是佛山市国际健康驿站,应该是专门为国际入境旅客新建的,也或许是政府廉租房改建的?

有旅客吵起来,工作人员回了句:“那谁让你回国的?”,旅客恶狠狠地反问“那祖国不欢迎我们了?”

哎,互联网时代,爱不爱国已经成了任何吵架的终极话题。

国多冤啊!

其实,我理解祖国只能严防死守。一是人口密度太大;二是医疗基础设施不足以支持大流行病的治疗,这也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普遍问题。另外,我国历史上历来都是以封锁隔离的方式防疫,并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过,道理归道理,当check in听说不能点外卖时,我也差点泪崩

下午5点落地,晚上12点终于入住,入境时间快赶上飞行时间了。我一进房,电子门禁就被锁上了,一日三餐和倒垃圾会用语音通知再开门,一切都是自动化远程控制。窗户封得严实,第一眼看到那一刻,我心里咯噔一下。

但正如《肖生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所以,当我把行李里的小东小西摆放出后,这个空间看起来似乎也像是我的了。甚至连墙上廉价的挂画,我都看出了康定斯基的那味儿。

伙食尚可接受,四菜一汤,但每每打开汤碗,我都禁不住把塑料碗端起来,底朝天地看看到底有料没有料。

一汪清水,

不,一潭死水,

浑浊的、

灰暗暗的、

仿佛融化了一包水泥

但我觉得这里的饭菜对老外实在不太友好,一盒菜里,一个猪腰、一个猪脚、还有一个完全看不懂的藠头,而类似的搭配几乎每天都有。

虽然不许点外卖,但快递是允许的,一共5次,水果、饮料、散装食物等是违禁品,工作人员会检查并消毒。我一边下单一边在脑子里浮现出《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小门童给入狱的古斯塔夫送去的曼德蛋糕。

我买了些零食,可最需要的咖啡不能买。后来得知这个隔离站有个线上小卖部,产品不丰富,但水果、瓶装咖啡都可以随便买,夫复何求。

现在唯一的烦恼是倒水——房间只提供了大桶饮用水,和一个泵!没有安装说明,就是有,也难死我文科女。每次倒水,我都举重般撸起大桶倒,大概14天后我会练成大力水手吧?

罗二小姐有趣死了

14

罗二小姐走南闯北,生活不能自理

罗二小姐思念祖国,一有机会就环球旅行

罗二小姐屁股坐在这里,脑子飘去远方

罗二小姐有趣死了
……

罗二小姐知道自己无聊死了,罗二小姐觉得无聊是一个有趣的状态

欢迎来罗二小姐的地盘撒野

user avatar

中国美国商会给我发了一封邮件,这个商会就是美国在华的商会。

主要说的是中美快速旅行通道的问题,是上次谈判的结果,从通道来看还蛮苛刻的,需要以公司名义提交申请,要打过疫苗,要有确切的来华理由等等。

未来中国逐渐开放,可能会以这个为模板。

现在关于疫苗问题,反正以色列那边是啥疫苗都打,疫苗密集注射会不会有问题,再说。

任何政策都是权衡利弊的。

钟南山的态度我理解为放口风,不予评判。

user avatar

感觉就是探探口风,眼下不可能。顶着奥密克戎放开,什么鬼思路。

新冠病毒不可能“消失”,中国迟早要放开,只是看病毒毒性降低到什么程度再放开的问题。上一波德尔塔就有人说应该放开,多亏没放开;眼下这一波奥密克戎肯定也不行;下一波估计也不行,因为毒性的下降伴随着传染性的剧烈上升,总死亡人数不见得会低多少;下下波有可能。但具体什么时候,还是闯王嗦了蒜。另外特效药也是一个变量。

坚持严格防疫最重要的优势是让中国掌握了主动权,是我们想要什么时候放开,我们就什么时候放开;我们发现情况不妙,马上就收紧。我们认为什么防疫措施好,我们就用什么防疫措施,发现什么措施不好我们马上就纠正。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陷入被动,只能采用一种固定的对策。

就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重要的不是选择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我们想要计划就计划,想要市场就市场,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这东西就像是约炮。

你无套约炮吧。最坏的结果也就是个艾滋病,只要肯花钱,照样可以长期存活。

你有套约炮吧,不注意照样会染上菜花、疱疹之类的。

能杜绝的这一切的,就是不约炮。

所以,一切都回不去了。

user avatar

我倒是认为。以新冠为契机,不断优化我们的“精准防疫”措施,对以后都传染病防治是有指导意义带。此外,从某种角度讲通过精准防疫措施,也检验了各基层的动员,管理,协调能力,这对以后处理各种例如战争,洪水天灾等也是有帮助的。

我认为精准防疫策略会继续下去并不断的改进,我们不会采取躺平政策的。至于持续多久,就要看新冠病毒的走向了。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了!那是不是可以开放了呀?

先放一波躺平国入境来测试一下?

西安的接种率是不是也达到群体免疫标准了啊?

user avatar

疫苗你说它有效吧,它确实做不到打上就一定不感染。你要说它没效吧,确实现在重症和死亡的里头有很高比例是未接种人群(评论区来了人批评我谈的不是国产疫苗,我接受批评,因为国产疫苗在中国的数据我不知道。但国产疫苗在南美也有效防重症,要是硬说人种体质差异,那我说不了什么。我这个说法仅限于我自己接种的疫苗类型和所在国。经评论区提醒,为免误会,提醒此结论仅限于有相关数据的国家)。

生活是一定能回归正常的,乐观一点今年大概是最后一年。病毒总体上的趋势是致命性降低。

疫苗、新药和病毒自身进化的共同作用,一直在降低疫情的烈度。下面是某躺平国的数据,可以看到第一年感染规模和死亡人数,第二年感染规模和死亡人数,以及现在的感染规模和死亡人数的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

感染:

死亡:

user avatar

既然要谈“群里免疫”,我们就不妨来认真的谈谈。

疫苗群免的比率是随着病毒传染系数R0而变化的。

对于两年前的首代病株,有效接种75%就可以形成疫苗群免。如果疫苗平均保护率是90%,则接种80%,就可以形成群免。

但现在主流病株早就不是初代病株了。

以德尔塔举例,德尔塔R0可达5~8,可能需要80%~85%的有效注射比率才行。

而国产疫苗的保护率对德尔塔通常认为是60%左右,也就是说,你接种100%,保护率也只有60%。

即便按照后来智飞生物的77%来算,你接种86%,总保护率也才66%,距离85%依旧差不少。

所以才,理论上并没有达到群免。

奥密克戎目前R0不太确定,有的根据德尔塔R0=5为限,预估7的结果,美国也有预估50的。但无论怎么样,有效率接种需要达到85%~90%,甚至接近100%才行。

至于疫苗对奥密克戎的保护率,目前来看,全球疫苗都不容乐观。

但既然奥密克戎还没有怎么影响中国,我们且不谈对它的保护率如何如何。

我们不妨来看看陕西疫情,然后间接求得中国疫苗的真实保护率。

本次陕西疫情是来自巴基斯坦航班输入的德尔塔。

在陕西疫情高峰期间,全省管控密接16798人,次密接34291人。

陕西的现有确证病例是1816人。

密接感染率为:10.8%。

而在新冠传播的第一年,无疫苗注射的情况下,当时宁波的一份统计数据是这样的:

刊发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41卷的论文研究结果显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6.3%,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为4.11%。

也就是说,陕西这一次的密接感染率反而比以前更高了。

当然,密接也有不同的接密方式,同样那一份研究还显示:

密切接触者中,以朋友/香客感染率最高(22.31%),其次是家庭成员(18.01%)。
除去“超级传播者”事件相关发病数据后,朋友的感染率降至为15.69%,低于家人的感染率(17.54%),感染率居第二位。
家人主要通过共同居住(18.07%)和聚餐感染(11.75%);亲戚(4.73%)主要通过聚餐感染;朋友(包括邻居)之间的接触感染方式主要是户外对话(20.00%)、聚餐/会客/娱乐(12.50%)和乘坐同一交通工具(4.55%)感染;
一般人群的接触感染方式主要是与病例同处一个诊疗大厅(1.94%)、同一个超市、市场购物等(0.56%)感染。

我们不难发现,近距离一对一接触,可让感染率升高到20%,而公共场所的密接感染率低至2%以下。

这一次西安的密接者,大多数在车上转运,或者不知情到家里传染给家人。我们不妨以上限的来算。

另外,第一年的病毒都是早期病毒,传感性没有现在的强,我们需要预估出德尔塔的感染率。

去年英格兰的一份数据显示,英格兰德尔塔毒株感染率上升50%。我们假设德尔塔比以前的病株感染率升高50%,那么一对一密切接触的感染率大约就是30%左右。

西安这一次一对一密接感染率是10%左右,那么很容易得到疫苗的保护率为66.6%。

西安疫苗接种率是95%,按照疫苗对德尔塔的保护率在60%~80%来算,保护率在57%~76%,实际的保护率恰好落在这个区间内。

也就是说,如果西安没有注射疫苗,会有多两倍的人感染德尔塔。

可见,当距离疫苗群免依旧还差得很远。

这并不是疫苗注射率问题,而是疫苗保护率的问题。哪怕西安疫苗注射率100%,感染人数也不会比现在少多少。

哪怕要谈群免,重点需要把疫苗的保护率提起来。

你疫苗保护率不实实在在地提高到90%以上,谈疫苗群免都不太实际。

在当前中国已经有高达86%的疫苗注射率的情况下,你哪怕再多鼓励4%的人去打疫苗,达到90%,也和86%的效果差不了多少。

  • 如疫苗同样是60%的保护率,前者的总保护率是51.6%,后者是54%,相差很近。

当然,由于疫苗对德尔塔重症保护率可达90%以上,所以,重症比率还是可以降低数倍的。

陕西在第一年的时候,因为疫情死了3人,这一次感染了近2000人,并没有人因为感染新冠疫情而死亡,出现死亡的都是自身医疗预案不足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注射疫苗的确十分重要。但接下来真正的重心,并不是在疫苗的注射人数上,而是还需要在疫苗技术上进行突破,尤其是面对未来的主流病株奥密克戎。

就目前来看,人类的疫苗技术只能追着病毒的变异走,什么时候能摘下口罩真的是遥遥无期。

就目前新冠这变异速度,我是不喜欢“群体免疫”这个词的。

减少感染,减少重症,减少死亡,我认为这才是疫苗的最大意义。

1918—1919大流感死了数亿人,但它实质上就是甲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

它至今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目前死亡率0.4%(季节流感死亡率0.1%),偶尔爆发一下,09年曾夺走全球20万人生命。

在疫苗的加持以及治疗技术提升下,发达国家一些地区的新冠死亡率已经很接近甲流感了。

新冠病毒的最终归宿,或许只能是类似于1918大流感那样。最后致病性和传染性大大降低,与人类长期共存,偶尔会有区域性、季节性的暴发。

虽然我们要警惕奥密克戎,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带给我们的不定是坏消息。

希望人类早日战胜疫情。

user avatar

近日国内防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家还是应该树立与疫情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

1. 什么是群体免疫?

下面这张模型图就很好地解释了群体免疫的概念。

由此可见,形成群体免疫的重要前提是接种能抗感染的新冠疫苗。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要形成"群体免疫"一个国家或地区至少70%的人口比例应该产生抗体。据Our World in Data最新统计,全国已有12.13亿人完成疫苗的全程接种,疫苗注射率达86%, 理论上确实已经达到了群体免疫的目的。

但是70%这个数字,这是最低限值。构建免疫屏障的意义在于阻断病毒大范围传播和流行,并不是说剩下未接种的30%人群就是绝对安全的,对于未接种的个体来说仍有感染的可能,病毒真的是防不胜防。疫病再度蔓延的机会仍然存在,群体免疫是暂时的动态平衡,不能保证疫病绝迹。

2.群体免疫的三大挑战:

1)、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具有极强的偶然性,就拿这次浙江金华市一例感染病例来讲,仅与郑州某一感染患者一起在服务站上了个厕所,就被感染了。这种偶然性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根本没有可能形成一堵类似人墙的东西去挡病毒。

2)、70%是建立在在疫苗保护效果为100%情况下计算得出的结果。据统计,现有上市疫苗的平均保护力在80%。

在目前全球大流行形势下,新冠疫苗应用的意义主要是预防重症病例,减少因新冠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短期内大量就诊、医疗资源紧缺等情况发生,并且出现接种新冠疫苗后仍有感染的可能,但感染后症状会相对更轻。

3)、新冠病毒变异程度快。

新冠病毒变异毒株IHU变异位点比奥密克戎多,有46个,奥密克戎是35个,从理论上它对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以及对一些抗体的抵抗力可能会强一些。

IHU的刺突蛋白中同时包含N501Y和E484K两个关键基因突变,此前发现的新冠Beta变异株也同时包含上述两个基因突变。N501Y突变可能会增加病毒的传染性,而E484K突变则可能产生免疫逃避。

新的变异株可能会对目前的疫苗或康复者产生完全的免疫突破,因此有必要对疫苗进行调整。

3.接种疫苗后也不能放松警惕

接种疫苗后,大家还是应继续采取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身体距离、戴口罩、保持房间通风良好、避开人群等。我们大家要应接尽接新冠疫苗,不要犹豫,千万不要以为接种了疫苗就万事大吉。如果不适,即使已接种了疫苗,也应去做检测。

最后还是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user avatar

别病故的人没几个,饿死的人多了就真糟糕了

user avatar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群体免疫,已经被证明无法轻易达成了,所以看到钟老师说『理论上中国已达成群体免疫目标』这句话,还是挺感慨的,终究是加上『理论上』三个字,多少捍卫了学术的尊严。

最初设想的群体免疫,是假定绝大部分人都通过接种高度有效的疫苗来获得抗体,少部分人通过感染来获得抗体,最后形成了免疫屏障,整个社会恢复到疫情之前。

群体免疫的科普已经很多人做过了,核心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一个病人在自己的患病周期 (从发病到康复/死亡),能够传染的人数平均不到一个人。这样病毒的传染就会逐渐的衰减,无法形成大的爆发。

那么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病人的患病周期本来能够传染5个人——这个东西也被称为再生数,那么至少其中有4个人都传染不上才可以。所以群体免疫的公式就是:

事实上比这个要复杂一些,因为大人总是和大人一起玩,小孩总是和小孩一起玩,而小孩没有打疫苗,所以即便是整体过线,往往也会形成具体年龄层次的爆发,比如现在欧美的5-11岁的小孩住院率攀升,就是因为这部分人群疫苗覆盖率低,但是之前这批人比较年轻,相对不易感新冠,但是现在遇到了omicron,靠原生的免疫力真的支撑不住了,形成了特定年龄层次上的爆发。

要形成群体免疫,有两个假设:

  1. 疫苗要是高度有效的;
  2. 早先形成的抗体对之后的病毒变种同样高度有效;

但是这两个基本上都不满足。现在以色列打三针、四针的被感染的比比皆是,说明疫苗对防Omicron感染这方面还是有待于提高的;而Omicron的阳性里面有相当一批都是突破感染,说明靠「活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所以事实上群体免疫已经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了,说「理论上」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不考虑病毒的变化导致的抗体失效,不考虑疫苗的有效率,单纯按照原始毒株的再生数(4左右,所以群体免疫线就是3/4 = 75%左右),按照所有打过疫苗/感染过的人都不会被传染从数据上计算来说,能形成当年所设想的群体免疫。

当然,长期来看群体免疫还是有希望的。因为病毒的有效变异目前来看,还是集中在冠状刺突的蛋白上那些点位上反复来回的变,Alpha, Beta, Gamma, Omicron.... 一直变下去,疫苗也一直研发下去,真人也不断的反复感染下去,体内总会形成更加广谱的中和抗体——病毒的变异诚然是无限可能,但是病毒之间的内部竞争终究还是会和人类的防御措施、人类自身免疫体系形成一个动态均衡。

现在就是不知道这个长期到底是多久,对Omicron的原生毒力目前还有争议,但是目前没有什么研究说明它比Delta更强的,那Omicron这次变异可能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可以再继续观察注射过疫苗,然后又被Omicron感染,然后又康复的这批人,对接下来几波变异的耐受性和抗性,再讨论长期群体免疫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不着急,让西方先上。

有一天,病毒能变异成病情轻微,靠疫苗能消灭,或者能共存。再改变策略不迟。

先做着动态清零,看病毒变异成什么样子。国外还要死几轮。

这一轮死亡率目前看还可以。

等死过去看看,然后看看还有没有下一轮。

我们的第四针疫苗最快也得下半年。

user avatar

理论上而已,新冠病毒会变异的,而且疫苗又不能完全防住感染,感染阻断情况很不理想的,西安疫情不就失控了嘛。

更不用提,世界上还有美国和印度这两个大培养皿,防疫懈怠的话,指不定从哪儿就又爆发一次。


美国:


可能一两年内,我们也回不到疫情发生前的那个世界了。

user avatar

钟老说的肯定是对的,都是基于数据上的实事求是的表述。

1、什么叫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是基于传染病的传播特点总结出的仓室模型。并由此为基础通过运算得出的一个结论。

简言之,要达到群体免疫,需要人群中最少60%的人产生了抗体。

而产生抗体有两种方式:

第一、自然感染,并康复。

第二、打疫苗。

达到群体免疫的条件后,不是不会发生感染新冠的情况,而是不会大规模的发生感染的情况,发生感染的情况是零星的,不是爆发性的。

2、疫苗的有效性与病毒的变异

新冠的传播跟流感的传播类似。

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疫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流感的致命是越来越低。这是由两个原因组成,第一感染的人越来越多,产生抗体的人群也越来越多。事实上就是通过死亡的代价达到了群体免疫。同时病毒也是不断变异的,从而形成了一种周期性的平衡。

目前的新冠,就是存在类似的问题。

第一、疫苗的有效性能保持多长时间。

第二、疫苗对那种新冠病毒有效。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疫苗对早期的那种 类的病毒是有效的。

按照我国86%的疫苗注射率,对于早期的病毒是达到了群体免疫的效果的。如果没有新的诸如 型 型的新的变异的病毒出现。现在我们都可以摘掉口罩了。

3、以西安为例看群体免疫的效果

截至1月8日早8点,西安疫情累计收治患者1992例,其中经过救治已经有183名患者治愈出院。在重症方面,有47名患者是重症,占比是2.36%,低于2020年下半年以来约7%的重症率水平。

上面是一个总体情况。

值得观察的是新冠的传播过程,以及发现过程。

我国对待新冠的严格程度无需多讲。西安为什么能出现高达接近2000人的传染例子呢?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很多感染者是无症状的状态

此外一个考察的点是,重症比例,很明显的发现重症比例大幅度降低,这说明打的疫苗对新的变异了病毒即 对 病毒是有效的。

另外一个考察点是,死亡人数。目前尚未看到有死亡病例的报道。这个情况再次说明疫苗是有效的。

与之对比的是,因为管理的混乱,导致其它死亡的例子有多起(如其它重症疾病)。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4、能回到2019年之前吗?

这个显然不可能。

主要原因是新冠病毒的变异特别的快。说不定什么时候冒出一种,现在疫苗完全无效的变异型的病毒出来。

就当前情况来说,个人尽快抓紧时间去打加强针

对于相关职能部门来说,不能过度反应,瞎搞,尤其是西安那种无头苍蝇方式的应对与管控。这种管控是得不偿失的。从死亡比例来说就是不划算的。

user avatar

西安本次新冠重症人数占感染者比例较以往数字有下降,最新的参考数据是2.36%:

截至1月8日早8点,西安疫情累计收治患者1992例,其中经过救治已经有183名患者治愈出院。在重症方面,有47名患者是重症,占比是2.36%,低于2020年下半年以来约7%的重症率水平。

对比以往数据,这意味着新冠病毒感染在社区传播(而并非青壮年乘航班入境旅客这样的缺乏代表性的低危群体)中,本身对医疗资源,尤其重症救治的压力,可能已经比2019-2020最初观察到的水平有所下降。这其中,我个人认为疫苗接种很可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冠病毒在地球上会长期与人类共存,如果把病毒对人类的社会负担控制住,需要长期采取措施。由于病毒变异,人体内中和抗体水平会降低,新疫苗和药物研发,以及免疫强化,在今后依然是需要的。按目前的防控策略和全球形势,境外输入短期内仍然无法避免,所以维持人群的中和抗体水平很重要。

此外,在积极防控,感染人数不会失控的前提下,病毒对医疗资源的压力较以往是有下降的,那么在防控时就更有理由兼顾其他患者的就医需求了。

全社会长期的防控策略和生活方式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对此,医学专业人员,也只能给出一部分专业上建议和判断。还需要其他部门的负责人给出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太会从医学角度解读——这个问题里的答案直接看 @Corbicula的数据图更加靠谱。

但是我发现这个答案是被“置顶”热搜的。发布问题单位是中国新闻网。可能有些人不了解中国新闻网是什么样的机构,我简单的介绍下:

中国新闻网隶属于中国新闻社,是全国的四大官媒之一,属于副部级单位(比新华社略低半级)。但其媒体领导在国家体制内高于一般的地方上的市长等。1995年从香港接入端口——是亚洲地区最早的中文媒体。当年主要部分职能包括对港澳台统战,对海外华人的宣传和舆论攻势,也包括积极正面构建国家形象建设与外联,也包括加强国际合作等职能。(这个机构很牛,还有很多其他的职能,可以对很多事情做出管控,判断,甚至直接介入,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个网的内容也是目前国内最重要的风向标之一。如果连这个也看不懂,那真的别写回答了——太不入流了,忽悠忽悠知乎上的大学生和那些“年入百万”的匿名用户可还行,但是连对体制研究的门都没摸到。

我国传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测试国民对某些政策的情绪性(既所谓的舆情分析)。其常用做法是,由官媒引出话题——用后台大数据测试不同地域对此话题的热度,好感度(比如评论预警分析),目前这套系统构建的相对完善。

所以如果中新网选择在这个时候放出这个话题,置顶这个话题——我估计上层应该极有可能对疫情的发展持有乐观态度,也可能是调整防御政策的前兆或者试探。

user avatar

国足理论上也存在出现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