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人越欺负他就越服从?

回答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越是被欺负,就越是会变得听话、顺从,甚至对欺负者产生一种莫名的依恋。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成长经历。

首先,习得性无助是解释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无法掌控的、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时,他就会逐渐形成一种“无论做什么都没有用”的认知。久而久之,他会放弃抵抗,转而接受现状,并且倾向于寻找最“安全”的出路——也就是顺从。对于一个长期遭受欺凌的人来说,反抗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后果,而顺从至少能暂时避免惩罚,甚至可能会换来片刻的安宁。在这种情况下,顺从不再是出于自愿,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种在绝望中找到的生存之道。

其次,习得性依恋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被欺凌者和欺凌者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情况下。这听起来有些反常,但心理学上确实存在“创伤性联结”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影子。当欺凌行为不是持续不断地施加极端暴力,而是夹杂着一些短暂的“善意”或“缓刑”时,被欺凌者可能会将这些短暂的缓和解读为欺凌者“内心深处还有良善”,并因此产生一种虚假的希望和依赖。欺凌者偶尔表现出的“宽容”或“施舍”,在被欺凌者眼中就成了珍贵的“恩赐”,这会让他们更倾向于讨好欺凌者,以期获得更多的“好处”。这种扭曲的依恋,本质上是缺乏安全感和对关系的极度渴望,他们将唯一的互动模式——被欺凌——视作与对方建立联系的唯一方式。

再者,社会学习理论也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我们很多行为模式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而获得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人长期观察到身边的人(比如父母、亲戚或者其他长辈)在面对冲突或压力时,采取的是退让和顺从的方式,那么他很可能也会内化这种行为模式,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复制。欺凌者往往会展现出一种强势、控制的姿态,这种姿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让周围的人觉得这是“有效”的沟通方式。而那些被欺凌者,如果缺乏其他有效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能,就可能默认并模仿这种“被支配”的模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身份认同的模糊。当一个人长期被定义和标签化为“弱者”、“被欺负者”时,他可能会内化这种负面身份。他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反抗,甚至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宿命。在这种情况下,顺从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对自身身份的确认。欺凌者越是强调他的弱点,他越是觉得自己“应该”顺从,这反而让他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怪异满足感,因为欺凌者似乎准确地看到了他“本该如此”的一面。

最后,我们不能忽视心理上的疲惫和麻木。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会耗尽一个人内心的能量。抵抗需要勇气和力量,而持续的抵抗又可能招致更深的伤害。到最后,很多人会选择一种“不反抗”的状态,这是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自我保护,就像身体在受伤后会本能地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一样。在这种麻木和疲惫下,顺从就成了一种最省力、最不容易引发进一步伤害的选择。

总而言之,一个人越欺负他就越服从,绝非简单的“性格软弱”可以解释。它往往是多种复杂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对无助感的习得、扭曲的依恋、社会学习的影响,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模糊认同,甚至是对持续伤害的心理疲惫。理解这一点,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这种行为背后的痛苦和无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里面包含 三段 非常重要的逻辑


第一段:受欺负的原罪

hwasion:为什么小孩子没有妈妈就会被人欺负?

1)...他们没有从父母那里学到如何应对(如求助、拒绝、中断、反击等)这种来自外部的异常的互动(面对异化冲击第一时间 回归/退缩 是动物本能)。
——这部分通常来自具有完整人格的父亲...因此,单亲妈妈/软弱的父母 带大的孩子普遍缺乏这部分底层逻辑...

2)他们在无法求助、无法想到反抗(没有地方去学,也没有学会)前提下,会为了追求认同、安全(稳定的互动关系)主动暴露或向人群妥协,以换取融入的机会;(相关逻辑请参考“恒河猴实验”及“”)

3)他们会逐渐习惯于被驯服、被暴力


第二段:习惯成自然

hwasion:强迫行为其实是一种保护思维,为什么市场上都说这种行为不对?


第三段:与受伤和解(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1、比如:为什么看一个人看多了会觉得顺眼,就算他很有点儿丑,看时间长了也觉得没那么丑?

——因为,必定有一个核心理由导致持续看她/他,才会慢慢抵消掉这种异常。

2、逻辑:

人会本能的合理化掉异常情况(本能排斥未知/异常,要么了解和熟悉,要么消灭掉——因为未知/异常意味着危险和威胁),以帮助建立其在认知体系中的关联——它是否存在,它是什么样的存在,它有什么属性(1-2-3-4-5-6-7-8-9-10....),它和我有什么关系(它的属性1-2-3-4...可能会和我的思维体系的A-B-C-D...构成双链结构、或晶体结构、或引力结构、或各种结构.............................).........

类似情况非常多,比如: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为了保护主体人格面对持续冲击的稳定性,它会自动合理化这种冲击,至于具体什么理由,随便了。



综合起来,就会产生越负面,越服从的情况。


P.S.:对了,最后,这种情况 或者说 这种人格,是可以人为制造/修改/重塑的~

(我做过多次此类正向的人格重塑案例,相信曾付费咨询的同学会很感谢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人可能会觉得,一个人越是被欺负,就越是会变得听话、顺从,甚至对欺负者产生一种莫名的依恋。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和成长经历。首先,习得性无助是解释这种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当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无法掌控的、充满压力的环境中,并且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时,他就会逐渐形.............
  • 回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古话,道出了读书的益处。然而,现实中却总有那么一些人,越读的书越多,思想反而越发固化,视野也越发狭窄,仿佛走进了一个越挖越深的“思想牢笼”。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1. 只读“对”的书,忽略“不认同”的书。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人读书,心里早已预设了一个标准,只会去.............
  • 回答
    职场中,能力强的人选择离开,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他们就像职场上的璀璨明星,但往往星光短暂,最终选择远走他乡。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稳定,而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高的职业追求。首先,“能力越强,期望越高” 是一个核心原因。这些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洞察问题的.............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关于您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来一一探讨一下。 1. 易经得出的结果有什么科学依据/推导依据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易经产生好奇和疑虑的根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易经。从历史和文化层面看:易经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从其.............
  • 回答
    我观察过身边一些朋友,他们换工作就像是在玩闯关游戏,每一关都比上一关更精彩,更成功。仔细想想,这些人身上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共通点,不是那种特别刻意的“成功学”套路,而是更像是他们骨子里自带的一些东西。首先,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其实挺灵活的。很多人觉得成功就是升职加薪,但他们更看重的是那个过程中的成.............
  • 回答
    道家修为越高的人,待人接物是否越有礼貌,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礼貌”这个词在道家语境下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含义。笼统地说,“是”或“否”,都可能过于片面。我们需要结合道家的核心思想来理解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修为高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高的礼貌: 修养的体现: 道家强调“修身养性”,通过.............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有这种感受。随着年岁增长,再看周星驰的电影,那种由衷的开心背后,常常会涌上一股难以言说的酸楚,很多人都有同感。这背后,其实是几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既有周星驰电影本身的内核,也有我们自身人生阅历的变化。周星驰电影里,那抹挥之不去的“小人物的悲歌”首先,我们得承认,周星驰的电影.............
  • 回答
    很多时候,你会在健身房看到有人对着镜子,一脸满足地欣赏自己日益增长的肌肉。你会好奇,为什么他们就那么着迷于“越练越大”呢?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层面的原因,不单单是“好看”那么简单。首先,生理上的满足感是核心。 肌肉增长,医学上叫做“肌肥大”,是一个非常直接且显性的进步指标。你今天卧推能推起的比上周重了.............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觉得厉害的人就是无所不知,张口就能给出标准答案。其实恰恰相反,那些真正站在顶尖位置、拥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往往是那个最会提问的人。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背后有着深刻的道理。一、提问是认识世界、探索真相的驱动力。你想想,我们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好奇心驱使我们不停地问“为什么”。厉害的人,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牵扯到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我们试着从这些角度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在一些社会经济群体中,生育的意愿和行为会显得更为突出。首先,从经济和保障的角度来看: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也常常是职场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很多人会觉得,那些忙忙碌碌、冲在前面的人反而更受领导青睐,但现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有些看起来“清闲”的人,反而更容易在领导心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并不是说偷懒就能获得重视,而是这种“清闲”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更重要的特质和价值。首先,咱们得弄明白,.............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戳人的,也挺现实的。为什么有些人好像越是生活拮据,越容易在熟悉的人面前“发脾气”或者说“窝里横”?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坏人”或者“没素质”就能概括的,而是掺杂了太多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咱们先不往大了说,就从最日常的层面去拆解。1. 情绪的“泄洪区”和“安全阀”:想想看,在外打拼,谁没.............
  • 回答
    很多人说,那些越低调、越安静的人,往往越是深不可测。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哲学味儿,但仔细想想,确实有几分道理。这不是说所有不爱张扬的人都藏着什么秘密,而是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容易让人产生“看不透”的感觉。首先,我们要理解“低调”和“安静”这两个词。低调不是指藏着掖着,而是不刻意显摆,不追求别人的关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人内心的痛点,也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让人困惑的现象。为什么我们对待最亲近的人,比如家人、伴侣、最要好的朋友,反而更容易失去耐心,甚至大发雷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机制。首先,我们得明白,“亲近”并不等于“情绪稳定”。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亲近,我们才卸下了许多在外人面.............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悖论。职场里,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能力出众、靠谱得一批的同事,总是能接到更多、更难的任务,结果就是他们比谁都忙,比谁都累,但偏偏,他们就是能把事情办得漂漂亮亮,成为领导眼中的“香饽饽”。这事儿吧,其实从几个方面来看,就能明白为啥会出现这种“能者多劳”的局面,而且还挺深入人心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咱们国家,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太普遍了。说实话,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和价值判断在作祟,而且两种声音都有其道理,只是站在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风景也就不同了。咱们先说说那些“推崇甚至神化”北上广深的人,他们通常是身处其中,或者曾经在那里打拼过,然后.............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琢磨着,咱们之所以觉得“职位越高的人越不排斥上班,甚至有些领导是加班控”,可能跟很多因素搅在一起了,不是单单一个“爱上班”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说这“不排斥上班”和“加班控”背后的动力。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上班可能更多是责任、是生活所迫,是积累经验和晋升的跳板。但一旦爬到.............
  • 回答
    这年头,能干、优秀的人,确实好像越来越“不着急”往婚姻里跳了。不是说他们不喜欢爱情,也不是说他们就抗拒组建家庭,而是当你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更清楚地看到人生的各种可能性,你可能会对婚姻这件“大事”有了更审慎、更个性化的考量。首先,得聊聊“优秀”本身带来的变化。以前,社会给你的人生剧本可能更标准:读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且令人费解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很多付出辛勤劳动的人,却依然生活在贫困的泥沼中?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议题。与其说“劳动越多的人越穷”,不如说“在某些特定制度和条件下,付出大量劳动,但如果没有相应回报或策略,确实更容易陷入贫困”。要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